欧贝德文化为西亚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以20世纪初在乌尔附近发现的欧贝德遗址而得名,其分布范围遍于美索不达米亚,远传至沙特阿拉伯东部。欧贝德文化晚于埃利都文化,但早于乌鲁克文化。欧贝德文化起源于两河流域南部,后来在北方取代了哈拉夫文化,通过贸易和文化传播,影响达到波斯湾,到达今巴林、阿联酋地区,可谓影响巨大。欧贝德时代结東后,两河流域史前历史发展进入苏美尔和乌鲁克时代。
在欧贝德文化形成时,从两河流域北部和东北部不断有人移入,构成了苏美尔地区最早的居民,称之为欧贝德人。欧贝德人与以后创造苏美尔文明的苏美尔人是什么关系,目前尚不清楚,有的学者认为欧贝德人就是苏美尔人。欧贝德的文化遗存以陶器最富特色,主要为素面的粗制陶和彩陶。晚期出现轮制陶,器形有高脚杯、瓶、碗、椭圆形大盘及口部前端外张的带流陶器。彩绘多为黑、绿、棕色单彩,纹饰以动物、植物、几何形图案为主。除陶容器外,其他陶制品有纺轮、饰物、人像。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发现有陶镰、陶斧。
欧贝德彩陶以筒形杯和内外施彩的碗为特色,动物纹占一定数量,主要为大角羊、犬和鸟纹。鸟纹的形象是一种长颈短尾曲背的热带沙漠中特有的鸟。欧贝德彩陶主要以直线为造型。最典型的彩陶器物为浅黄色或绿色,用褐色或黑色几何图案装饰。在欧贝徳还发现了两个赤土陶器:一个为女性人头像,属于公元前年;另一个是一个正在哺乳的妇女形象。两件雕像上有珠宝装饰,有纹身,身材细长,脑形细长,眼睛突出,是典型的欧贝德文化待征。欧贝德文化的遗物还有石、石矛、石片、骨锥、骨镞等。
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发现有少量印章,个别遗址出土有铜制品。墓葬中发现有红陶制人物小雕像,均为裸体,头部呈蜥蜴状。女性雕像大概象征母亲女神;男性雕像也有很多,其臂、肩、胸部有很多泥丸,左手大多执一小杖,它的出现标志着母权制社会向父权制社会的过渡。生产生活与人文特色通过发掘来看,欧贝德文化时期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以渔猎为辅;已能运用灌溉技术种植小麦、大麦和亚麻。出土的这里位于两河流域下游冲积平原,有大片湿地,在传统的狩猎和渔业基础上,欧贝德时期出现了更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灌溉农业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角。动物遗骨表明居民已养牛。
欧贝德时期农业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剩余产品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支持非农经济部门和人口的需要,因此人们出现了专业化分工。手工业种类开始增多,如陶器制造、金属制造和珠宝制造都已经高度发展,并可能已经出现专业商人进行长途贸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已经超出生产和交换日常生活用品的范围,有能力和余力生产奢侈品和饰品。这些专业集团的相互影响促进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创新。
欧贝德时期的居住形式以由几个大型村落组成的小型聚落为主,但村落的规模大于之前任何一个时期。聚落依水源而居,规模不超过10万平方米。但这时人们的社会活动中心在神庙,神庙的管理者称为祭司,他可能同时是宗教仪式、政治和经济领袖。神庙中心和祭司的出现证明:在由村落组成的聚落中出现了地位较高的中心聚落,它可能是一个城邦,也可能是各村落推举的中心。它有政治、军事、文化和宗教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周围的普通聚落则失去平等、独立地位,与中心聚落形成半从属关系。有人推测,此时已出现小城镇,但遗址中发现的居住房屋构造简单,除苇棚外,有的用土坯建造。
欧贝德时期的房屋面积远大于此前任何一个时期的建筑,特点是三进院落,沿中心大厅两侧建造房屋,这种格局后来在神庙建筑中延续下来,神庙位于聚落中心,规模较大,多为泥砖结构,不用于日常居住,所有神庙样式相同。在埃利都遗址,考古发现的神庙建在平台上,后来逐渐演变成多级塔庙。在欧贝德时期,出现了以掠夺剩余产品为目的的战争,聚落中出现了防御体系。青铜制造业的发展保证了武器的进步,与城市和村庄的防御体系共同促进了军事职能的发展。在商业方面,他们盛行铜、石材、木材的交易。
欧贝德文化的墓葬多呈方形,葬式为仰身直肢单人葬,但也见有若干合葬墓,有的在死者身上撒赭石粉或在头部放一赤铁矿石。墓葬出现了砖造墓穴,有私人用品陪葬,陪葬品中没有明显的财富差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tealabo.com/sbjj/12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