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

纪念三毛,以及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今天是三毛的忌日。

26年前的今天,这位台湾女作家在病房内用丝袜缠绕在脖子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48岁。

去世前,她曾打出几个电话,用软软糯糯的台湾女声。问候朋友,期待与人的关联。

有人说,她是抑郁症发作的激情自杀,也有人认为,她死于谋杀。

只要身旁无人,任何人的死因都有可能成为一团谜。

梵高如此,三毛如此。可能只有哥哥张国荣让大家相信,他是自动结束了生命。

关于三毛的忌日,我从来无甚感触,所以这是多年来头一次回顾。大概因为经历了一些世事,可以感同身受,再来回顾她的一生,回看自己的青春。

想过和她一样流浪远方,在大漠里行走,热浪将远处的地平线炙烤得模糊又闪烁,不真实地上下浮动着。

想过和她一样自己建造自己的房屋,马路上捡来发白的牛骨装饰房间,再捡来废旧轮胎做成沙发,还有沙漠里的干涸荆棘插在古朴花瓶里,有种粗犷朴实的美。

一切看上去都是洒脱而自由的。

撒哈拉沙漠的邻居,简单而热情。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简单而清晰。可以突然去你家窜门,带上礼物又顺走礼物,永远被接纳,不必小心翼翼,不必寒暄。

这样的生活,天真浪漫又简单,符合所有女生对现实生活的憧憬。

当然还有天真浪漫的爱情。

她和他的荷西,在年的西班牙马德里圣诞节一见钟情。

之前,她遭遇了心碎的初恋,逃离到西班牙重启人生。

只是,当时的三毛并没有把这位看上去憨憨的小学弟放在眼里。

荷西比三毛小,两人刚结识的时候三毛在马德里大学像个“花蝴蝶”一般(三毛原话),身边不乏爱慕者。

于是,荷西成为三毛身边暧昧不清,难以定性的一个“小奶狗”。最终他决定远离这种关系,临走前,他认真地对三毛说:请等我六年,四年大学,两年服兵役,如果那时你还单身,我会娶你。

荷西离开时,手持常戴的法国帽倒着小跑,一边还微笑地对三毛说:“Echo再见Echo再见Echo再见……”眼里浸满泪水却还在做着鬼脸。

这一幕留在对爱情充满着纯真幻想的我们的脑海中,许多许多年。

有承诺、有等待,有留着泪水做鬼脸的青春少年。

后来,三毛离开西班牙。年与一德裔男子相恋,结婚前夕,未婚夫心脏病突发猝死。

冬,再赴西班牙。

此时的三毛身心疲惫,也早已不记得与荷西的六年之约。然而到约定的日子荷西却如期而至(多么痴心的男子啊),并且千方百计联系到了三毛。

“临近晚上时三毛便又匆匆赶去好朋友家,见面时,好朋友只是叫她闭上眼,等候。而此时,三毛被人突然拦腰抱起,旋转,三毛睁眼一看,是荷西!她开心得说不出话来,就任由这样的快乐变成旋涡将她围绕在里面。”(三毛生前珍贵录音)

此时的荷西已是成熟俊朗的男子,一双温暖有力的双手将身心破碎的三毛紧紧环绕,一如六年前的约定。

这样的描述,听来确像是童话故事。无论故事真假,当时的我们,总是更愿意相信不管未来经历多少情伤和挫折,总有那样一位男子,历经岁月,原地守候。

三毛的爱情故事,就这样发生了。

年,三毛和荷西进入撒哈拉沙漠,在沙漠小镇阿尤恩结婚。两个文艺浪漫的青年有情饮水饱。

三毛曾在《大胡子与我》一文中写到:

结婚以前大胡子问过我一句很奇怪的话:“你要一个赚多少钱的丈夫?”

我说:“看得不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亿万富翁也嫁。”

“说来说去,你总想嫁有钱的。”

“也有例外的时候。”我叹了口气。

“如果跟我呢?”他很自然地问。

“那只要吃得饱的钱也算了。”

他思索了一下,又问:“你吃得多吗?”

我十分小心地回答:“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

就这几句对话,我就成了大胡子荷西的太太。

听上去浪漫至极,作为文艺女青年的我们当时都一定深深认同三毛的决定。

年,夫妇移居大加纳利岛。五月,由皇冠出版社出版《撒哈拉的故事》。

这也是我最早接触到的三毛作品。那时的三毛与她的生活,热情、欢快、浪漫,奇异,那是一片神奇的沙漠,我们所不曾到达的远方。

那时我刚刚上初中,留着后来再也没有留过的极腰长发,有自己喜欢的男生。下夜自习后捧着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被窝里读。想象那种特别炽热,特别自由的生活,想象我的人生会以怎样的方式开启,一定也是自由和浪漫的。

结果,还真是梦想成真了一部分,离开家乡独自北漂。

继续说三毛的故事。后来,荷西死了,潜水溺亡,

“当他的尸体被打捞上来的时候??那天是中秋节,那时候日已尽,潮水退去,皓月当空的夜晚?交出了再不能看我,再不能说话的你??”(三毛生前珍贵录音)

“再见所爱的人被一锤一锤钉入棺木,当时神志不清,只记得钉棺的声音刺得心里血肉模糊,尖叫狂哭,不知身在何处。黑暗中,又是父亲紧紧抱着,喊着自己的小名,哭是哭疯了,耳边却是父亲坚强的声音,一再地说:”不要怕,还有爹爹在,孩子,还有爹爹姆妈在啊!”

“好不容易,安定了下来,接过了自己对自己的责任,对家庭,对荷西的责任,写下了几本书,心情踏踏实实,不再去想人生最终的目的。”(摘自《尘缘》)

我难以想象她目睹自己深爱的人从海里打捞上来的那种崩溃。有一部电影叫《碧海蓝天》,剧里的男主超级帅,和荷西一样痴迷于潜水。

在湛蓝的海洋翱翔,和鱼儿对话,那就是他们自由的天空。

影片的最后,他沉了下去,和碧海蓝天融为一体,永远,永远。他离开了这个世界。

看到这部电影,我想到三毛的荷西。

我们当中的大部分后来都经历过生离,三毛却经历过两次深爱的人的死别。她的文字忧郁又充满着爱。

她所描述的生活现状有苦有甜,贫困时可以盐水煮饭。在沙漠里遭遇过想要强暴她的流氓,身陷过沼泽。但对于生活的热情和热爱,对于人类之间的友爱,充斥在她的笔间。

后来我常常在想,女人天生对这个世界是充满着爱的,爱与真挚的化身。耗尽心扉去爱,尽管会失望,甚至绝望,但下一次,又会毫无保留给出自己的爱。

三毛就是一种典型的体现,所以才有那么多女孩在青春期挚爱三毛。

爱、孤独、别离、流浪,三毛行走在路上,我们行走在人间,经历的形式不同,但内心的感受,却常常一样。

独爱这一组由摄影师肖全拍摄的三毛在成都的照片。此时她已失去荷西,孑然一身。

摄影师肖全拍摄黑白人像,以刻录人物当下的真实状态备受艺术界推崇。他镜头里的三毛寂寥、沧桑,又极致洒脱。

真正的流浪者,可以和任何一个地方融合在一起,又抽离于任何一个当下。

看,那个奇怪的女人啊,她怎么独自走四方。和当地的风土人情互为风景。

这样的三毛,和中国民歌王子王洛宾产生一段忘年恋情不足为奇。

一九九零年,三毛在《台湾日报》上读到一篇关于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报道,其中讲述了一位老人曾在年少时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卓玛姑娘,并为其倾倒痴迷,短短三天就为她写下了这首绝代名曲。

报道还称,这位坚强而矍铄的老人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在黄沙漫漫的戈壁滩、他用心底流淌出的歌声抵御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27年的牢狱之灾。

不但如此,这位老先生还将自己扎根在大西北,长达六十年,也将他那传奇的一生都献给了西部的民歌创作与传播事业。

《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上百首脍炙人口的民歌,都是他在极端的生命状态下挖掘整理创作的,每一首歌都打上了他生命的印迹。他就是西部歌王——王洛宾。

看着报纸三毛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打动了,仿佛冥冥中一下子悟到了前生。

一向拿感情来安身立命的三毛,在现实世界中少有同道,那些锱铢必较的取舍,那些进退有据的权衡,在她看来,怎么会是爱情的真正模样呢?所以这次当她无意中获知,在那遥远的地方,还有一位老人与她同样以爱为信仰时,大喜过望,如逢知音。

于是,她不仅真的给王洛宾写信了,而且病体刚刚痊愈,就立即收拾行囊,要去寻找那远方的人。

历经波折,三毛才在新疆乌鲁木齐军区干休所找到年逾七旬的王洛宾。出现在王洛宾面前的三毛,长发披肩,一身黑红格子毛呢外套,亮晶晶的大眼睛。

对于这样一位来自台湾的非凡女性,王洛宾亦是一见钟情。他带她见自己最好的朋友,带她感受新疆的异域风情。

王洛宾后来说起三毛是这样的:“第一印像是西部女牛仔,继而变为秀发女郎,最后的原形是真正的女作家!”

然而,直到最后一刻,这位已年入古稀的老人退却了。面对这样一位赤诚浓烈的女子,他想了太多,太多。

那一年,三毛47岁,王洛宾77岁,他们之间有30岁的年龄鸿沟。那时候还没有梁锦松和伏明霞的忘年恋,更没有杨振宁的82恋28的以身作则。

在写给三毛的信里,王洛宾曾暗喻:“萧伯纳那柄破旧的阳伞,早已失去了伞的作用,他出门带着它,只能当做拐杖用,我就像萧伯纳那柄破旧的阳伞。”

最终,三毛带着遗憾离去。他们成为了书信频繁,互诉衷肠的“朋友”,恋人未满。

年1月5日,离开王洛宾的第天后,饱受事业、爱情与疾病三重困扰的三毛,医院自缢身亡。

王洛宾被这噩耗击得猝不及防,他开始不断地喝酒,麻醉自己。他十天内喝了八瓶新疆烈性白酒,医院。

他不敢让自己清醒,那些一涌而上的往事像是责怪着自己,为什么要任她离去。自己的成全和怜悯,变成了对心爱的人的残忍的拒绝。

深情不言,爱便留空。

三毛离世后的20天,王洛宾收到了三毛的最后一封来信,信是年4月27日写的,节选如下:

“我亲爱的朋友,洛宾:万里迢迢,为了去认识你,这份情,不是偶然,是天命,没法抗拒的。

我不要称呼你老师,我们是一种没有年龄的人,一般世俗的观念,拘束不了你,也拘束不了我。

尊敬与爱,并不在一个称呼上,我不也认为你的心已经老了。闭上眼睛,全是你的影子。没办法……”

恍惚迷离之中,王洛宾写下了晚年最后一首情歌:《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

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

且莫对我责怪

为把遗憾赎回来

我也去等待

每当月圆时

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

你永远不再来

我永远在等待

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

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起初不经意的你  

和少年不经事的我  

红尘中的情缘  

只因那生命  

匆匆不语的胶着  

想是人世间的错  

或前世流传的因果  

终生的所有  

也不惜换取刹那  

阴阳的交流  

来易来去难去  

数十载的人世游  

分易分聚难聚  

爱与恨的千古愁  

本应属于你的心  

它依然护紧我胸口  

为只为那尘世  

转变的面孔后的翻云覆雨手

到此,很多人会以为,三毛就是一名为爱而生,为爱而亡,从未进入过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的文艺女青年,但如果你真正看过她的作品,便会知道,三毛有着自己的入世和通达。

她曾无比真实地触摸过生活,并达成和解。

“学着主宰自己的生活;即使孑然一身,也不算一个太坏的局面。不自怜、不自卑、不怨叹,一日一日来,一步一步走,那份柳暗花明的喜乐和必然的抵达,在于我们自己的修持。”——三毛

“人情冷暖正如花开花谢,不如将这种现象,想成一种必然的季节。”

——三毛

“我们一步步走下去,踏踏实实的去走,永不抗拒生命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三毛

今天是三毛的忌日,我很晚才决定要为她写一篇纪念的文章。纪念三毛,以及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26年过去了,一段三毛自评,告慰她在天之灵:

“我的这一生,丰富、鲜明、坎坷、也幸福,我很满意。

过去,我愿意同样的生命再次重演。

现在,我不要了。我有信心,来生的另一种生命也不会差到那里去。

我喜欢在下次的空间里做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或许做一个妈妈。在能养得起的生活环境下,我要养一大群小孩和他们做朋友,好好爱他们。

假如还有来生,我愿意再做一次女人。

我觉得目前做为一个男人,社会的背负力,被要求的东西比女人多得多,我不喜欢。

是否有来生,谁也无法回答。

命运的拨弄,使我们身不由己地离离合合。”

三毛,这个一生为爱的女人,或许永远应该成为我们心中的榜样。无论人世有多少身不由己的离离合合。

尽管后来我们开始退缩、隐藏、世故、算计,不在地球上流浪,只在自己的各种心愿和欲望沉浮中迷失和流浪,最终也在流浪回自己心里真正的远方。

女人,卸下防备摘除面具,其实一直是三毛这般模样。

我是她总,个人nghuo

欢迎不忙时找我聊天~

本文作者

她总

?本文为她生活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找她总谈合作发邮件:tata

tatata.cc投稿回复关键字

?

中年少女、佛系女孩,还是苏菲玛索?

尴尬30岁,倔强漂泊,难回故乡

“作为一个贫困女孩,我弄丢了我的爱情”

赞赏

长按







































云南儿童白癜风医院
哪里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xilanhaigouz.com/sbjj/135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