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简书作者:朵娘
伍尔夫和三毛。一个是书香门第,一个是名门之后;一个迷恋者无数,一个追捧者如云。一个西方之采,一个东方风情。两位性情作家,都把文字写得惊天动地,但却截然不同。
一个擅长小说,擅写虚构,一个擅长散文,擅写本真。伍尔夫带着神秘面纱,如密室火炬,但常被笔下故事绑架自我,自我精神常抱恙,读起来也有距离感,宛若面前坐着一位维多利亚时代的淑女;三毛笔下写实,尽情展示诗和远方,还有荷西,她像快乐的天使,带给读者快乐,忧思却留给了自己。
之所以把这样两个美丽的女子放一起对比写作,是因为她们拥有共同的爱好阅读写作,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残酷的共同点,那就是——都没有子嗣,且最后都采取了自我结束生命的方式告别世界。
伍尔夫:女性若要写作,一定要有钱和一间自己的房间
知道并爱上伍尔夫只有一篇阅读的时间。
年10月,伍尔夫应邀在剑桥大学做题为“妇女与小说”的演讲,由此诞生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演讲集《一间自己的房间》——“一个女人如果想写小说,就必须有钱,以及一间自己的屋子。”
当我因为一部电影《时时刻刻》知道伍尔夫后,迫不及待地去找了她的书看,读到这句话时,便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个女作家。
女性若要写作,一定要有钱和一间自己的房间。这样一句话,在鸡汤盛行的当下,力量已经减弱,它和普通的鸡汤口号没有异样。但是放在当初那个男权主导的社会语境下阅读,便能感知这是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先锋力量。如今不缺女神,更不缺鸡汤,缺的是伍尔夫和波伏娃那样的女神,缺的是具有先锋力量的“鸡汤”。
伍尔夫一生热爱写作,笔耕不辍,她不单单写小说,还写了很多批评的文字。她的评论,她的散文,早就植入了当今互联网文案流行的所谓场景化,读起来一气呵成,赏心悦目。
然而,读她的书,你会发现,她常在文字里提到她的苦恼,她写作时常被女仆打断,常因为有来访的客人而中止,她说因为没有一间独立的房,她的写作时常被粗暴地打断,所以提出“女性若要写作,一定要有钱和一间自己的房间”的主张。
这好像是很普通的需求。但在当时,女人除了当男人的附属品,在家相夫教子外,能允许的职业最大程度是家庭教师,女性想当作家根本就是痴心妄想,更别提说要拥有一间独立的房间了!
三毛:生活比写作重要
我是爱三毛的,爱她的文字,更爱她的女性魅力,无论她写作好坏都爱,因为她是一个用生命写作的写作者,只因她的文字带来感动,带来泪水与欢乐。她在我年少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寻找“荷西”的种子。
但总有人批评三毛的文字,或者说看轻她的文字。残雪就曾当着肖全的面,说三毛的文字不如她。李熬更是,他说三毛整天在重复那个爱情故事,觉得她写得是白开水式的泛滥感情,甚至说她是琼瑶的变种。
李熬的毒舌曾让三毛陷入窘境,她没有回答他的刻薄,却被爱嚼舌的李熬解读为“伪善”。在我看来,李熬实在是太小题大做,他是个不懂女人的男权主义者,是个连与前妻做爱都要在天花板上窥视自我雄姿的极度自恋者。这样的人,对待他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不回答。
三毛是一个抒情式的女人,在她看来,生活是大过写作的,她追求的就是生活,写作只是对生活际遇的笔下生花。
她说,写作在我生活中是最不重要的一部分,它是蛋糕上面的樱桃。
有人问我:你可知道你在台湾是很有名的人吗?我说不知道,因为我一直是在国外。他又问:你在乎名吗?我回答说,好像不痛也不痒,没有感觉。他就又问我,你的书畅销,你幸福吗?我说,我没有幸福也没有不幸福,这些都是不相干的事。又有别人问我,写作在你的生活里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吗?我说:它是最不重要的一部分。他又问:如果以切蛋糕的比例来看,写作占多少呢?我说:就是蛋糕上面的樱桃嘛!”
伍尔芙:成为自己比什么都要紧
艺术史家罗杰?弗莱画的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夫成长的维多利亚时代,是西方社会的封建时代,当时的女性很可怜,不能进入大学拓展自己的思想,不能周游世界开阔自己的眼界,只能待字闺中,等待成年后嫁为人妇,生儿育女。一生尽是男人的附属品。
伍尔夫也未能幸免,她和姐姐唯一拥有的,只是戈登广场的起居室。在这里她们迎来送往“布鲁姆斯伯里团体”,开始大量阅读并充实自己的知识。
幸运的是,这些往来的男人们,愿意将自己在剑桥学习的知识带给她们,将周游世界的见闻分享给她们。年轻的伍尔夫抓住机遇,在这种知识和人生的夹缝中一步一步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探索着自我。写作也是她用来探索自我的一种方式。
除了写作,她还积极参加团体活动。弗吉尼亚·伍尔夫曾假扮阿比西尼亚的门达克斯王子,与弟弟亚德里安、朋友贺拉斯·科尔等前往韦默斯访问英国海军的“无畏号战舰”,得到了热情盛礼的接待。这个天大的玩笑后来经报纸披露出来,国防力量的虚有其表和官僚体制的空具其壳让英国军界和外交界大为尴尬。
从这也可以看出伍尔夫的反叛精神与桀骜不驯。她的精神内核注定她不会甘心当一个家庭主妇,她胆大心细却又无所畏惧的性格,将她内心强烈的自我意识演绎得淋漓尽致。
她说:“对于做别人的伴侣,做与别人平等的人,以及为了达到更高的目的去影响世界,都没有什么高尚的。成为自己比什么都要紧。”
这种“成为自己”的内在驱动力是让伍尔夫坚定地走上意识流文学和女性主义思想这条狭窄艰难的道路的根本动力。
三毛:万水千山中寻找自己
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她还只是个敏感,犹豫,胆怯,担心数学考试会挂科的少年维特,她是个不按照父母期望做事的“逆子”。她曾用笑话掩饰她的隐痛,说:“排行老二,就像夹心饼干的中间层,明明最可口,父母就是注意不到。”
她快乐童年里的忧愁,从她后来和荷西的对话中,也可见一斑。
“我的童年跟你差不多,捉萤火虫,天天爬树,跟男生打架,挑水蛇,骑脚踏车,有一次上学路上还给个水牛追得半死,夏天好似从来不知道热,冬天总是为了不肯穿毛衣跟妈妈生气,那时候要忙的事情可真多——”我笑着说。“后来进入少年时代了,天天要恶补升初中,我的日子忽然黯淡下来了,以后就没好过。”我又叹了口气,一路拉着床罩上脱线的地方。
一个聪明敏感的孩子,往往会十分执著地探索生命的自我,二毛在橄榄树方向的里流浪,在万水千山中寻找自己,这种山山水水里的跋涉,这种家国里的流浪,转换为丰盛的文字,刻录了二毛到三毛的蜕变。
蜕变后的三毛,活得热气腾腾,又无限淡然,不管流浪的生活里有多残酷,在她笔下却是一派天真烂漫。即使荷西离去以后,她无比感伤落寞,却依然尽力用释然的笔触带给读者感动。
她说:我不断的融合自己,到我所能达到的境界中去。我的心中有一个不变的信仰,它是什么,我不很清楚,但我不会放弃这在冥冥中引导我的力量,直到有一天我离开尘世,回到永恒的地方。
伍尔芙:无性的睡美人
“她的记忆有着隐秘的两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温热;一面是创造,一面是毁灭;一面铺洒着天堂之光,一面燃烧着地狱之火。”
同母异父的两位兄长在童年时对她的性侵,给伍尔夫留下了永久的精神创伤,也是她时常患有精神疾患的根本原因。
对她这种精神疾患照顾有加的是她的姐姐,所以她对姐姐由衷的依赖。这种恋姐情节,就如恋母情节一样,与生俱来,十分浓烈。姐姐结婚前,她一直和姐姐同住,姐姐凡妮莎结婚后,伍尔夫不得不搬出了戈登广场。但她选择住进了离姐姐很近的菲茨罗伊广场。如此近的距离,说明了伍尔夫从心理上对姐姐的依赖。
年,伍尔夫和伦纳德结婚,她开始依赖伦纳德,也开始了一场伟大的世纪之恋。
生活上,伍尔芙接受伦纳德的所有安排,而伦纳德也总是对她体贴有加。年夏天,伍尔芙精神崩溃,吞服安眠药自杀,是伦纳德的镇静和机智救了她一命,否则我们就不会看到这位意识流大师大部分的惊世之作了。伦纳德不嫌弃自己患病的妻子,而是一如既往地照顾她,爱护她。
这一对夫妻共同生活了9年,相敬如宾和睦相处,这种和谐少不了伦纳德的包容与宽大。由于小时候受到的家庭性侵害,如鬼魅般时时浮在她心里,让她厌恶性行为,不愿生育,不和丈夫同房,而对于这一切,伦纳德都欣然接受。当然,这种欣然带有无可奈何的悲观色彩。他曾经抱着幻想,认为自己能像王子唤醒睡美人那样唤醒弗吉尼亚体内的性意识。几经努力,徒劳无功。伦纳德决定认命,转而追求精神之爱这一更高远的境界。
弗吉尼亚对他的感激之情也溢于言表,她明确地宣布伦纳德是自己生命中隐藏的核心,是她创造力的源泉。她说,没有伦纳德,她可能早就开枪自杀了。
但是这并没有减轻伍尔芙的病情,他的精神分裂症状越来越严重。
年月8日,伍尔芙来到乌斯河畔,在衣服口袋里面放满了石块,一步一步走向了家附近的欧塞河,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一大批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一个天才女作家,在水里结束了自己所思、所想、所写的一辈子。她的所有天才、孤独、共鸣和误解、爱、仇恨,都被溶解在脚下这片再平常不过的水流中了。
“亲爱的莱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地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这是信中所言,也是伍尔夫所选择的人生结局——直面人生,独立、果敢,她最终以文学的方式用生命完成了新女性的一生,犹如无性的睡美人,在从未有人到过的密室,燃烧了自己。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的一系列书,不仅带给我们一个浪漫神奇的新世界,还带给我们一个阳光大男孩荷西。《撒哈拉的故事》的文章就是她的爱情生活。看看许多充满爱的小对话——
荷西问三毛:你想嫁个什么样的人?
三毛说:“看得顺眼的,千万富翁也嫁;看不顺眼的,亿万富翁也嫁。”
荷西:“说来说去还是想嫁个有钱的。”
三毛看了荷西一眼:“也有例外。”
“那你要是嫁给我呢?”荷西问到。
三毛叹了口气:“要是你的话,只要够吃饭的钱就够了。”
“那你吃得多吗?”荷西问
“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
她们的爱情是这样开始的,三毛与荷西相逢不久,就决定去撒哈拉,面对去意已决的三毛,荷西没有说什么,半个月后来信告诉三毛,他已经在那儿找到一家磷矿厂工作,三毛去那以后的一切他都已经安排好。从此,一生愿意陪你尽疯狂。
然而,天妒红颜,年9月,三毛陪伴父母到伦敦坐飞机,在伦敦的那晚,夜里,突然有人来电,像是有什么心灵感应,三毛接起电话,连连向对方发问:“是不是荷西死了,你是不是要告诉我荷西死了……”不幸的是,她的感应是对的。荷西潜水溺亡。
三毛几近疯癫,她向打捞荷西尸体的人员咆哮,她不信这是荷西!那晚,她独自走进停放荷西尸体的房间,为他守灵,她拉住已经过世两天的荷西的手,像平常两个人双手互握的习惯一样。她一边诉说两人的过往,一边为自己抹眼泪。
那是他们在一起的最后一晚。
当美好的过往,当刻骨铭心的爱情,随风而逝。她是落寞的,又是坚强的,她用文字救赎自我,用文字疗伤,用文字怀念荷西。她出版了怀念荷西的散文结集《梦里花落知多少》,创作了《橄榄树》。橄榄树是生长在西班牙南部的一种植物,而那里也正是荷西的故乡。
荷西,就是她四处流浪时可以依靠的橄榄树;荷西的爱,就是她创作的灵感源泉;荷西的臂膀,就是她可以无忧无虑漂泊的后盾。
没有了荷西之后,怎么办?她努力度过了十几载,又带给了读者许多美好的文字。然而,在没有了荷西的两个六年后,三毛还是选择了随他而去——医院里,她用肉色丝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伍尔夫和三毛的文学地图
写作,对于弗吉尼亚而言,是一种革命性的行动。她用精准而繁复的英语词汇以及自身超脱于常人的心理逻辑和特殊视角,为我们构建了一部又一部以伦敦和英国社会为背景的女性叙事文学,它出版了《墙上的斑点》、《达洛维夫人》等影响后世的书。
今儿,重点推荐伍尔夫的两本书,一本是前文提到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另一本是《伍尔夫读书随笔》。
三毛的书,大家其实都熟悉:《三毛全集》、《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温柔的夜》、《万水千山走遍》、《送你一匹马》、《谈心》、《我的宝贝》等。我个人都看了,都比较喜欢,今儿重点推荐两本——
朵娘:简书原创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tealabo.com/sbjj/5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