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史
1.学龄前至小学阶段
说起阅读,我总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父亲早年一直在初中教语文,他爱好广泛,读书、考古、吹口琴、拉二胡、唱歌等等,家中书橱书柜里总是有很多的书。我是长女,年轻的父亲对我宠爱有加,只是那时候他常年带毕业班,农村的初中那时有早晚自习课,所以他是要在单位“护校”的,在家的时间很少。那时候教师工资很低,父亲却为几岁的我订了好几年《幼儿园》杂志,再大一些他给我订《少年文艺》、《新蕾》等,时不时奖励我几本小画书。回忆童年时光,常常有这样一幅画面,清早天还没亮,也就五点多吧,母亲在为父亲做饭,我钻在被窝里撒娇:“爸爸,再读一个故事,再读一个!”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读完一本,再一本,直到饭菜出锅,很是温馨。
母亲是个爱看书的女人。现在想来,她读书大约是源于娱乐和寂寞吧,父亲早出晚归,周末经常加班,教毕业班时就更忙碌了,家里家外的事情多是母亲在操劳着。父亲经常给母亲买《故事会》《电影画报》,母亲读完后总要给我讲几个传奇类的,再念几个笑话,然后就被街坊邻居借去读,然后传递回来的书往往就很少了。晚上,母亲经常忙完家务后,窝在沙发里教我背唐诗宋词。有时,她读父亲书柜里的书,《苦菜花》、《高山下的花环》、《平凡的世界》;我把诗词背给母亲听后,她会奖励我一个抱抱,有时会教我唱歌、“抖肩”(母亲在舞蹈队待过);然后,我也窝在另一个沙发里看我的小书……
因为父母工作忙,爷爷奶奶也都有自己的工作,所以我上一年级之前的半数时间是在姥姥家度过的。姥姥笃信基督,收拾家和照看我之外,家里总有五六个教徒,喝着茶,一起祷告、唱歌,而这些歌大多取自于《圣经旧约》《新约》。她原是不识字的,唱经唱得认识了不少,她喜欢戴着老花镜,极认真用红蓝铅笔标出哪些字需要唱的调子高一些,于是小小的我也就对着歌儿,从圣经里识得不少字。
年,六岁的我步入小学,有了同学。我和自己的本家哥哥们同一所学校了,贪玩的天性使然,读书少了,虽然在学校里安静得很,但是放学一写完作业就放飞了自我,六爷爷的大哥、我大伯家的二哥们疯跑,以村西边的乌河为主要游戏带,闯果园偷果子,爬山钻坟地,上桥跳草垛,下乌河玩狗刨……后来,妹妹出生了,我也常常背着妹妹出去跑。一晃,小学时光就过去了。在小学毕业前,我读过的书大致有这些:《西游记》整套的小画书以及《西游记》原著,部分《聊斋》《水浒》《三国》和武侠小说的小画书,《聊斋》原著,《白凤凰》(注:是一本民间故事集,关于妖魔神怪传说的,我在看完电视剧《聊斋》后读过很多遍),《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父与子》等,父亲的初中教科书和教参(小学的时候觉得老师的教参特奇妙,里面什么答案都有),以及三年的《幼儿园》杂志,四年的《少年文艺》杂志,一年的《新蕾》杂志。
我的童年阅读也得提一下电视,因为电视的普及和我的童年是同步的。我看的电视剧似乎不少,其中印象深刻的有:《西游记》《聊斋》《绝代双骄》《小龙人》《龙珠》《魔方大厦》《霹雳贝贝》《舒克贝塔》《阿里巴巴》《白雪公主》《变形金刚》《猫和老鼠》。《西游记》《聊斋》和皮皮鲁是我的最爱。常有这样的糗事发生,晚上我在奶奶家看完彩色电视播放的《西游记》和《聊斋》后,一路疑神疑鬼地跑回家,早上从噩梦以及美梦中醒来,后来爸爸特地买了一台双喜的黑白电视机放在书柜上,原因据说就是我常常梦到妖怪吃人有红色的鲜血淌出来。
2.初中阶段—年间,我读初中。那时有很多乡镇都在合校、建新教学楼,于是我的同学从之前村小的36人,骤然变成了三四百人,学习至上的初中生涯里,我没有了游戏时间,于是我校内外的形象终于“统一”起来了。
学校附近开着两个租书店,于是我顺理成章地开始租金庸、古龙、黄易、梁羽生的书来读,疯狂地喜欢金庸小说,初二时已读完金庸全集。奇怪的是,那时候我没有跟风读琼瑶等言情小说。寒暑假到来之时,我继续翻看父亲书橱里的收藏,《水浒传》《聊斋》《三国演义》,读完后,带锁的书柜成了我的窥伺之地,偷偷拿钥匙打开书柜读的书印象都颇为深刻,《红楼梦》《莫泊桑小说选》《神雕侠侣》《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词选》,还有一套柳鸣九先生编的外国文学作品选。这些书给我打开了另一片天地,还记得初三时读《悲惨世界》《双城记》等书时的感受,开篇就读不懂,读不进去,硬读,略读,然后读到后面就慢慢入迷了。
这段时间看电视的时间很少,因为初中是有早晚自习的,所以中午难能可贵。电影《血疑》和电视剧《排球女将》、《新白娘子传奇》《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魔域桃源》都曾让我痴迷很久,翻开当时的笔记本和书,到处都贴着翁美玲、赵雅芝等古装美女的贴画。
3.师范阶段-年,我读师范。
农村孩子没见过世面啊,突然发现那么大的一座楼都是用来存书的,我颇有些兴奋。痴迷文字,一到课外活动时间,我就直奔阅览室占座,阅读《青年文摘》《读者》《散文》《散文选刊》《小说月报》《诗刊》《中国青年》等杂志。
师范一二年级时,班里流行读琼瑶,借阅不能超过3本,于是全宿舍的女生一起去借,整套的就可以都借下来了。白天课业多读书时间少,晚上熄灯之后,我们大多都在打着手电筒看小说。有一次我听到同宿舍的二姐在被窝里抽噎,一问原来是在读《窗外》,琼瑶的书我读了七八本,依稀记得的只有《雁儿在林梢》和《窗外》,我喜欢的是同时期的梁凤仪和亦舒,几乎图书馆里所有她俩的书都借了。其中,《人淡如菊》《小东西》《家明和玫瑰》我看过好几遍,爱师太直到今天,因为她犀利冷静,说话利落,对我胃口。
师范三年级是我的海量阅读时光。我发现可以用同学的证多借书,用大专班和老师的证借教师阅览室的书,于是乎,周五大肆借阅,周末就是属于我的快乐时光了。阅览室,教室,长廊,实验楼的后门拐角……这些都是读书的好去处。
小说是我的阅读主线,而且大多是外国小说:《简爱》《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呼啸山庄》《荆棘鸟》《战争与和平》《红与黑》《老人与海》《教父》等等等等;中国的小说留下印象的不多,有这么几本:《平凡的世界》《人生》《穆斯林的葬礼》《未穿的红嫁衣》《围城》《黄金时代》《边城》《倾城之恋》;
儿童文学也略有涉猎:《小王子》《长腿叔叔》《稻草人》《宗璞文集》《金波诗选》等。这段时间,受文学社写诗歌散文风气的影响,我爱上了海子、泰戈尔、席慕容、三毛,刘墉、余秋雨、周国平、纪伯伦的文字也是这时候爱上的。
我爱做读书笔记,于是《红楼梦》《简爱》《穆斯林的葬礼》《小王子》《家明与玫瑰》《散文》月刊里的文字被我大段的抄录了许多。三毛、舒婷、海子、张爱玲、周国平、泰戈尔、余秋雨至今都是我在读的作家。课余时间,我常常带着硬皮本,摘录一些段落,心里宁静而美好。
4.职初那几年:迷惘的我-年7月,我在稷下小学工作。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就被委以三年级语文兼班主任的重担,重点学校的一个班有近六十个人,上课时第一排的孩子几乎就到讲台上了。自己尚且在发育中,又要勉力跟随城区重点小学的密集节奏——上课、手写备课、教研评课、班主任会议、运动会等各类文体活动……我迅速地瘦了下来,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对我毫无缓解焦虑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也不对我胃口。
现在想来,大概是年龄使然吧,十七岁,现在看来不就是读高中、大学的年纪吗?而那时的我,每天头痛的就是教室会不会又被扣卫生分、放学队伍会不会又被高书记(特别关爱我的负责班主任工作的学校书记)批?政教处没有点我班学生的名吧?幸好,迷茫的我没有错过阅读。这得感谢父亲,他鼓励我在师范毕业前报了成人高考,从来不愁考试的我,很容易地考进了山东理工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
于是,寒暑假的空档里,我坐在合堂的大教室里学习,我喜欢教《古代汉语》和《比较文学》《美学》的两位老师,他们学识渊博,旁征博引,偶尔讽刺台下点了名就不见踪迹的“函授生”们只为文凭而来……那时,我的心里就特别开心地喊:“我是纯为文学而来的,我是纯为兴趣而来的!”
历历在目的三年,感恩山理汉语言文学系的老师们,他们并没有因为我们是函授生而降低讲课的水准,每个老师的每一堂函授课,都令我受益匪浅。所以,这时候的书目多半就是讲授们随堂推荐的,有的读完了有印象,有的读不完印象深刻,只记录有印象的书吧:《人间词话》《古老的回声》《中国小说史略》《菊与刀》《追忆似水年华》《罪与罚》《楚辞》《美学散步》《了不起的盖茨比》《静静的顿河》《论语今译》《卡拉马佐夫兄弟》(最后这两本分别是去年秋天和今年春天才读完的)。
年,我报考了本科自考。也开始辗转网上阅读,榕树下、诗歌报、诗先锋、女子诗报、教育在线等。本阶段读书多,买书也多,爱上了逛书店,席殊书屋的卡我有好几张,分别属于不同县市的书店。读的书多半是文史哲,刘晓枫的《沉重的肉身》《刺猬的温顺》、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尼采的《疯狂的意义》、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安静》《各自的朝圣路》,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雪国》,余秋雨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杨绛的《我们仨》,还有《顾城诗选》《舒婷诗文选》《瓦尔登湖》,还有《顾城诗选》《舒婷诗文选》《瓦尔登湖》等等。小说也读了些,池莉、铁凝、毕淑敏、安妮宝贝、王蒙、虹影、张抗抗等。重读了金庸全集,读了些港台作家的散文,如林清玄、张晓娴、张曼娟等。
本阶段有个阅读质量的小转折,读《我们仨》时深受震撼,于是重读《围城》,并开读《宋诗选注》《管锥篇》等书,其中《宋诗选注》读得甚是喜悦,冲淡了我对人生无常的伤感,也激发了我对诗词的兴趣。于是重读《诗经》《庄子》《人间词话》等书,《人间词话》读不进去,就转而买了三本辞典:《唐诗鉴赏辞典典》《宋词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这三本书实在是太厚了,我没有耐心读,便做了工具书。
5.职业中期:苏醒的自我年,我转入金茵小学。由于学校重视阅读教学,又适逢新教育实验,逛教育在线论坛的我我,很崇拜干干铁皮鼓看云,更偏爱小青嫣然芷眉,于是追随他们的脚步,开始涉猎童书和童书理论书。当当网也兴起了,我无比欢喜,买书频率很快,常常超过阅读的速度,许多书买来了来不及看,先摆进书橱囤着,觉得总有一天会看到的,但是有的至今还没有翻开。我通读了很多囤积已久的童书和绘本,基本是读完一遍就放进书橱了。有时,推荐给学生读时,我会再翻出来,和学生一同交流一下。有些书因为班级共读和个人偏爱读得仔细,如《黄书包》《火鞋和风鞋》《特别的女生萨哈拉》《哈利波特》《苹果树上的外婆》《一年级大个子,二年级小个子》《木偶奇遇记》《秘密花园》《毛毛》《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大盗贼》《香草女巫》《我和小姐姐克拉拉》《女巫》《窗边的小豆豆》《詹姆斯和大仙桃》《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时代广场的蟋蟀》等。年底,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于是,爱上了育儿书,所有我看到的与育儿有关的都拿来读一读:《0-3岁儿童》《洛克的家庭教育》《哈佛女孩刘亦婷》《冯德全早教》(1-6册)《妈妈的第一本宝宝书》(医院翻译版)《划清界限》《和儿子一起成长》《孩子,把你的手给我》《零岁方案》《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亲爱的安德烈》《妞妞》《特别狠心特别爱》等。还有就是随性而读的了,对照书橱,比较喜欢的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红楼梦新证》《雅舍忆旧》、《雅舍谈吃》《丑陋的中国人》《游走废墟》《欧洲之旅》《鲜花手术》《毕淑敏散文选》《我们这一代的怕和爱》《诗化哲学》《一个人的村庄》《驴车上的龟兹》《像唐诗一样生活》《长恨歌》《桃之夭夭》《怎么爱你也不够》《小姐,你早》《阅读史》《野火集》。此时也读了一些网络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年华似水》《镜》《听雪楼》《诛仙》《金婚》《双面胶》《美人如诗草木如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花千骨》等。此阶段的重要事件是,年初加入了“海拔五千读书会”。第一次,我开始学着批判性阅读,开始沉静地、反复地啃读一本本教育理论,比如:《给教师的建议》《教学勇气》《儿童的人格教育》《静悄悄的革命》《如何阅读一本书》《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家庭儿童教育》《爱的艺术》《小学课堂管理》《朗读手册》《优秀是教出来的》《唐宋词十七讲》《人间词话》。这些书,因为批注和写读后作业,沉淀进了我的骨血,时隔十年,很多文字还可以脱口而出。感谢新教育网师,感谢干干铁皮鼓等网师的讲师们。
年至今,这是我的阅读进入自觉主动的阶段。期间,因为参与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学习,我萌发了对自我灵性成长的强烈兴趣。考取了国家级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以后,陆陆续续地参加了绘画、沙盘、精神分析、意象对话、欧文亚隆团体、家庭系统排列、格式塔等心理学技术的培训和工作坊,先后考取了意象对话初级证书,国际脑科学初级证书,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证书,家庭教育培训指导师证书,还加入了淄博市和临淄区的红十字心理救援队,曾经隔周一次开车到张店参加培训,也曾跟随队里的专家到特殊的家庭中去走访,这些案例里受困的人,尤其是儿童,给予了我极大的震撼。基于助人者必先完善的心理动力,我阅读了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和案例书籍,不再一一列举。
年夏,遇见“百千中文写作首期研修营”。年秋,遇见阿牛老师的首期和第二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tealabo.com/sbjj/5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