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西班牙旅行文学
——台湾大学张淑英教授
10月24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欧语学院西葡语系有幸邀请台湾大学著名学者张淑英教授为我系师生带来了主题为“西班牙旅行文学”的精彩讲座。此次讲座由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学研究基地和北京市西葡专业群联合主办。张淑英教授对旅行文学的类型,旅行文学的理论,旅行文学的贡献进行阐述,并且对几位著名的旅行文学作家的作品做了详实的分析。本次讲座由我系温大琳副教授主持。
主题引入
张淑英教授的讲座题目是流浪,流亡,旅游——谈旅行文学书写。
一开始张教授就为我们介绍了旅行文学的类型:日记、游记、殖民纪事和壮游,20世纪不同主题的旅行,想象的旅行等等,并列举了《马可波罗游记》,《哥伦布日记》,艾尔南·科特斯的《书信报告》,安东尼奥·皮加菲塔的《环航世界初游记》等作品。张教授提示说:”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旅行文学有助于传播风俗文化的同时,也可能会出现文化误解,这是我们无法忽视的一点。”
旅行文学三理论
接下来,张淑英教授向我们讲述了关于旅行文学的三个重要理论。
第一个是东方主义:它是一种西方人藐视东方文化,并任意虚构“东方文化”的一种偏见性的思维方式或认识体系;
第二个是接触地带:是指两种文化的人通过一个契机开始沟通,这个契机就是接触地带,它可以是歌舞,也可以是建筑,它是任何可以引发交流的东西;
第三个是游牧理论:去畛域化和再畛域化,即到达旅行目的地的时候放空自己的思想,全身心投入新的文化当中,而回程时又拥有与之前不同的想法,这就是旅行对一个人的提升。
这三个理论,对我们所熟知的旅行文学的基本核心与写作精神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同时也让我们对旅行文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张淑英教授为同学们阐释讲座主题
旅行文学典型特征
紧接着,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旅行文学的典型特征,张教授为我们比较分析了几位旅行文学的作家和其著作,他们分别是中国作家徐钟佩,三毛,西班牙作家塞拉和阿尔贝蒂。
张教授尤其提出三毛作品中有着西班牙流浪文学的影子,三毛的文字质朴简洁,言简意赅,开门见山,并且着重于小人物的描写与刻画,张教授将之誉为“女流浪汉”。
而阿尔贝蒂在流亡阿根廷的时候曾受邀到过中国,他在作品中称颂中国的风景,艺术,古迹建筑,缅怀追忆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并且时常充满着浓浓的乡愁(是指对祖国西班牙的乡愁)。不同于三毛惯用的第一人称叙述,塞拉在旅行文学作品中,则常常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他的目光更是往往落在一些小人物身上,如流浪汉和旅行者的身上。他的语言总是简单,直接,朴实。
在讲解之后,张教授谈及旅行文学的文学贡献时,评价其为,以文学之笔写景,说历史,论家国。
师生互动
讲座的最后是互动环节,与会师生踊跃提问,与张教授进行了积极的互动,探讨了关于旅行文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使得现场气氛严谨而活跃。
当有与会老师问到十九世纪旅行文学热是否与当时的殖民活动有关时,张教授肯定地说,这不光是有关系的,而且有着重要的关系,但是由于当时的各种条件限制,也出现了对于东方文化的种种误解。
也有同学问到,当今旅行文学是否有某些重要的问题被我们忽视了。张教授说希望大家新疆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惠民活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xilanhaigouz.com/sbjj/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