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本无言疏影吐暗香
——琴曲《梅花三弄》鉴赏
文/陈逸墨
在欣赏与学习琴曲《梅花三弄》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几个传统文艺创作中的艺术手法。比和兴是我国古代文艺创作中的基本艺术手法,所谓比,以彼物比此物,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先言他物用来比附某种意义,是种婉转的表达方式,也就是暗喻。比、兴能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托物言志,寓情于景,使抽象的思想感情具体化、形象化。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比、兴的运用时特别提出“拟容取心”的重要要求,意思是说比拟的是事物的形貌,但不应停留在事物的外部描写上,必须注意提取其精神气质,要把对物象的摹拟和艺术家心意情感的寄托结合起来,在具体物象的描绘中体现出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与意图,也就是要通过形貌来抒发作者隐晦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托物言志、以小喻大。
比附兴谕,又是一种高层次的比兴手法,也就是我们现在常用的“象征”概念。比附兴谕之作的高明之处在于,明明描写的是这么一回事,而暗中所要表达的却是另个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具有双重意境与意蕴。作者总是把十分微妙的情思隐晦曲折地深藏在表层意象之后,让欣赏者“曲径通幽”地去寻觅、发现、品味,这样才能在表象以外获取它所象征的真挚寓意。而一旦透过表层发现了其中含义,欣赏者便会觉别有天地,境界豁然开朗,其间妙趣横生!
客观事物是丰富多彩的,因此,艺术创作中比、兴手法的应用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比喻有明喻、隐喻、借喻、博喻,比拟又可分为以人喻人、以物喻物、以人喻物、以物喻人等。寄托艺术家自身情操的人格物化,是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创作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古人多以梅、兰、竹、菊、松、柏、石、泉、鹤、鹏等外物作为个人品格与移情的载体,以寄寓高尚的情操和高雅志趣。
梅花作为一种常见的落叶乔木,立春前后开花,因为在凄厉的严冬之后,梅花首先带来了充满兴奋与喜悦的春天消息,因此有“报春”之别称。梅虽为一种植物,然而却在历代文人画家们胸中倍受尊爱,梅与“兰、竹、菊”合称“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更因梅花所具有的那种清肌傲骨、高洁冷逸的气质风韵与品格,从而使其上升为高雅超俗、孤标傲世的人格与情操,从而成为全民族的审美崇尚与民族风骨精神的象征。
自古以来,因人们的深切喜爱,梅花早已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国花”了。那么,梅花又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么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呢?
时值严寒霜雪之时,冰雪覆盖,寒气袭人,百花早已枯竭凋零。而此时只有梅花傲然独立于霜雪中,在凛冽的寒风中暗香四溢,散发着沁人肺腑的淡雅清香。梅花独傲霜雪,艳而冷寂绝俗,香而清韵淡雅,姿态苍古优雅,其色香俱佳,秀外莹中,这就是梅花的品格。正因为如此,梅花才成为中国人不畏强暴、遇困境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
梅花脱尽铅华与洁白无瑕的气质,似冰清玉洁的“冷艳”美人形象,使人望之心仪,闻之痴迷,离之惆怅。其在严寒中傲霜斗雪、幽花独放,又暗合了历代文人雅士们鄙弃世俗、孤芳自赏的性格,同时还给予他们在困境的孤独寂寞中甘守素志的精神寄托与审美愉悦。梅花正是以其冷、清、雅、洁、淡、幽的内在品格傲然出世、独立不群的,古代文人艺术家也常借梅花的形象来创作出各类艺术作品,从而寄托自己坚守节操、孤高傲世的气节和情操。琴曲《梅花三弄》便是这样一首以梅花为题材的优秀音乐作品。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是首由笛曲改编移植的优秀琴曲佳作。琴曲《梅花三弄》最早见于明代的《神奇秘谱》,后世各类琴谱均有收录,至宋代已流传很广,近代琴家均擅此曲,为琴曲中最流行的琴曲之一。“弄”小型乐曲的泛称,另一种说法为弹奏,是奏的泛称。琴曲《梅花三弄》的音乐特点是以泛音演奏主旋律,并以同样的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演奏三次,因此称之为“三弄”。
此曲相传为东晋时桓伊所作,《晋书桓伊传》中称其“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笛曲改编为琴曲,据传是唐人颜师古所为,与笛曲《梅花落》表现哀怨离愁的内容不同,琴曲《梅花三弄》在演奏的内容与手法上更以突出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精神气质来体现清丽、高雅、纯净、古朴的君子之风。刘熙载曾在论词之格调时说“姜白石词幽韵冷香,另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琴为乐中最雅,梅于花中格高,琴曲《梅花三弄》恰占尽二者之美,应为经典中之经典。
《梅花三弄》琴曲音乐主要以两种音色块构成,一种是苍老浑厚的散音,以实音色块在低音区陈述,表现凛冽寒冬的萧杀气氛与梅花那苍老猷劲的精神气质。另一种是清亮的泛音音色块,它总出现出高音区或中音区,表现一种高洁、古淡、安祥又生意盎然的梅花散发暗香的气质神韵。乐曲采用大量浑厚雄健的基本按音产生的厚实音色块来塑造梅花苍劲古朴的奇崛枝干,用指取音沉着坚实,节奏从容冷静,使音乐中增强苍劲与刚毅之感,表现梅花所处的艰苦环境,象征梅花迎风摇曳,不畏严寒所屈的刚毅性格。全曲的主题旋律是被称为“三弄”的段落,此三段均为泛音,这些段落旋律节奏活泼而富于动感,音色纯净清雅,描绘朵朵梅花临风盛开,暗香浮动,生机盎然,舞玉翻银,自得其乐的美妙意境。
中国艺术作品中极讲究对比,人们常将“古”与“秀”结合在一起,如“苍浑古秀”、“苍老秀润”等之类的评赏用语。《梅花三弄》中,基本音乐造型是在冰雪寒风的恶劣环境下,苍老枯竭的梅花枝干上却盛开出朵朵鲜嫩秀雅的清香花朵,这种将苍古衰朽与清丽新生结合于一体,除了通过音色的对比增加了梅花鲜明的艺术形象外,更是表达了生命的顽强与不可战胜,寓意文人们困境中坚守情操的孤傲气节与不慕荣华、远离尘嚣,孤芳自赏的性格特征。
中华民族是最早发现和欣赏自然美,并以之作为永恒的审美对象的。人们注重自然美与人的性情之间的沟通与和谐,故一切自然美都被人格化了,自然成为人化的自然与人格的化身,对山水与花鸟的热爱成为文人们千古咏唱的题材就是明证。花,都是美丽的,都是世间美好事物的象征,怎样去欣赏花,也就成为文人雅士们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历代不知有多少诗人、艺术家用各种方式与手法去赞美鲜花的美丽与芬芳,从中寄托自己不同的思想感情与趣味。他们借花喻人,把花当作是有生命、有灵魂、有性格的审美对象,已经是充分地把花人格化了。这种人格物化的手法,就是把创作者的某些内在性格、气质与情感,依附于某种特定的物象上,并通过这种物象自身的特质体现出来。运用这种手法,关键在于作者必须善于发现自己与某种物象之间具有的某些特殊的联系或相似处,这样才能借助这些可感的外界物象来体现自身的内在气质、性格与精神。
林逋是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一生不愿做官,隐居在西湖孤山,他志趣高雅,终生独身不娶,唯爱种梅养鹤,自称为“梅妻鹤子”。因爱梅种梅,他写了很多梅花诗。其中一首《山园小梅》诗中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么两句,后人最为称赞,一直成为咏梅诗中的千古绝唱。这两句好在那里呢?妙在诗人没有孤立地来来写梅花,而是选择了一个最能表现梅花精神气质的清澈水边为背景,明净如镜的水面映照出秀枝横斜的梅花倒影,岸上水中互相映照,越发衬托出梅花清疏的优美姿态。素净洁白的梅花,清澈水中的花影,朦胧飘渺的月色以及若有若无的淡淡清香,共同构成了一个清冷洁净,如梦似幻的境界。冷、清、淡、雅、洁正是梅花的灵魂,林逋恰当地把握住了梅花所独有的精神与气质,使人读后回味无穷,如入似幻之妙境。
人格物化之类的艺术作品,因重视自身品格转化为物象,其艺术格调、境界的高低,直接取决于作者自身品格的高下与雅俗,也就是说艺品出于人品。另外,作品中的立意与手法处理是否妥帖合适,也直接受作者所具备的艺术素养高低以及对生活感受深浅的影响与制约。比如,琴是高雅的,但并不是所有弹琴人都能弹奏出高雅之曲,学识修养、志趣格调的差异,也注定琴人中也有雅俗之分。因此,同样是孤高绝俗的梅花,词人李清照曾说“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为什么?不具备高雅的气质、品格、胸襟与学识,低境界的画家作品中是俗不可耐的梅花作品;低格调的诗人笔下描写的是直白无味的梅花俗句;低俗的琴人所弹奏的《梅花三弄》仅是“遗神取貌”得其声音而已!
花本无知,多情是人。归根到底,梅花的脱尽铅华,傲骨高洁,气质高雅,超凡脱俗品格,只不过是反映了洁身自好的文人们自己的志趣人格罢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论学习时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弹奏《梅花三弄》,更应该注重自身品格修养,只有把曲中所表达的意境和自身的高尚情操与精神气质以及各种感情统一联系起来,人与琴、与曲、与梅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才会使曲中的梅花具有鲜活的气质、性格、灵魂和感情。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
陈逸墨,书画家,古琴演奏家,三毛部落成员。现为中国古琴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店出版社琴学编辑室主任。曾在各专业报刊、杂志发表书画作品、书画评论及琴学研究文章百余篇,出版个人书画、琴学论著多种。书画作品及古琴演奏具有古朴淡雅、简静恬淡的艺术风格,曾成功举办陈逸墨古琴、书法、国画作品展多次及个人古琴独奏音乐会。
——————————————
1.本公众平台所刊发作品皆为原创,转载请一定要署名作者和出处,若要刊发请留言联系小编!
2.本公众平台现面向社会征集优秀原创散文作品:要求原创,主题不限,字左右。投稿邮箱:sanmaobuluo
.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较好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xilanhaigouz.com/sbjj/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