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世界时刻处于风云变幻之中,不论现在还是以前,作为五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在世界丛林中的生存法则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野蛮。面对日益发达的国际化趋势,又恰逢百年不遇之大变局中,了解近代世界的发展情况,尤其成为当下国人的必修课,知史可以明鉴。
我们将利用几期文章来给大家交流,二战后,世界面临的石油危机和美国是如何将美元的金融逻辑融入其中的。
美国第二个应对措施是和欧洲石油消费国协调政策,将石油消费国组织起来建立统一战线。美国试图联合欧洲建立一种消费国卡特尔,即买方垄断,实行对抗政策,迫使欧佩克降价。只不过这种垄断的权力不是集中在市场手里。而是集中在国家手里,以共同应对经常账户的贸易赤字。政策协调的目标是人为地压低油价,同时实现各国国际收支平衡。
年华盛顿能源会议和年的国际经济合作会议促成了国际能源署的成立,但该部门对抑制油价飞涨几乎没能起到积极作用。华盛顿能源会议上,美国希望通过石油进口国的合作来对抗欧佩克,然而由于欧洲人对石油危机的理解和感受与美国不同,所以欧洲国家倾向于一种缓和与合作的政策。
虽然美国和欧洲一样是欧佩克石油的主要进口国,但是美国本国还有较大数量的石油储备,在关键时刻美国可以依靠国内石油生产维持经济需要,但欧洲对外石油依赖远远大于美国。除了西德(42%的能源从欧佩克进口)、挪威(47%)和土耳其(41%),北约其他成员从欧佩克进口的能源占本国能源总需求的比例都超过一半以上。
因此,法国明确表示愿意与石油出口国寻求双边协议;德国则代表整个欧共体拒绝了美国提出的在石油消费国中成立制度化合作的建议;日本虽然支持合作,但同时也表示会寻求与产油国达成双边协议。由于各国情况不同,战略偏好也出现重大差别,所以国际协调最终无法实现,以失败告终。这两场会议充满了利益冲突,不仅未能缓和国际局势,甚至加深了大西洋两岸的敌意。
石油危机带来的问题与造成30年代大萧条的问题一样:政府财政危机,社会消费不足,物价飞涨,失业率飞涨,工厂倒闭,银行破产。面对危机各国政府也大多试图采取类似的政策,例如货币贬值、限制进口、出口补贴、控制资本外流和调整利率,或其他吸引资本的手段。然而如果所有国家采取同样的应对措施,那么这些措施注定会失败,而且会激起各国竞争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破坏世界贸易发展,造成世界性的大萧条。
在石油进口国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之时,石油出口国却获得巨额贸易顺差,因为它们无法像提高油价一样迅速地增加进口。这些国家的人口数量相对于新获得的巨额贸易顺差来说太小了,所以提高油价带来的巨额利润无法马上转化为消费。作为一个国家来说,这些无法投资或者消费的资金并没有给当事国带来显著的利益,只能存在银行中。
也正因为如此,世界上必定存在某些或者某个国家存在等额的巨额贸易逆差。如果某个国家希望通过扩大出口来实现贸易平衡的话,它注定将贸易赤字转嫁给其他国家。如果所有国家都这样做,那么任何一个国家也无法成功,因为贸易赤字是必然存在的。恶性竞争的结果必然危害到整个国际贸易,并导致所有国家的利润和福利损失。
除非其他所有商品也能够突然同时像油价一样成倍增长,依靠增加利润的方式来抵消油价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但这种方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中都不可能实现。一方面,理论上这样做的后果必然带来无法承受的通货膨胀,世界经济必然走向崩溃,另外一方面,在无政府状态下各国以本国利益为基础,根本不可能实现集体涨价,反倒是会纷纷货币贬值、出口补贴等手段竞争出口,换取外汇,弥补贸易赤字。
石油进口国为了维持经济增长必须购买石油。既然这些国家不可能减少石油进口,而欧佩克又不能消费等价于油价上涨带来的利润的外国商品和服务,那么必然会出现贸易顺差。问题是谁会成为那个承担贸易赤字的国家。
虽然每个国家都想实现贸易平衡,理论上它们可以通过合作来共同承担贸易赤字,但是在现实中却难以实现。例如法国就明确表明会单独寻求与石油出口国,之间达成双边协议。事实上,即使石油进口国同意合作共同承担贸易赤字,另外一个问题也会使各国无法达成协议。那就是在哪里存放石油进口国获得的巨额贸易顺差。
在这种情况下,向石油出口国借款来弥补贸易赤字就成为一种重要手段,因为经常项目的赤字可以由资本项目的盈余来弥补。为了购买国外商品和服务,货币必然流出,而为了提供必要的货币,该国必须出售债券或债务。这构成了化解石油危机的一条可行路径,而石油危机的最终化解,就是沿着这路径而实现的。
但该手段也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石油出口国会选择哪种货币来作为出借资本。显然石油出口国的货币无法胜任这一任务,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体太小,无法提供足够的金融资产。采用产油国货币作为石油买卖资本的行为,只会不断扩大产油国和石油消费国之间的贸易顺差。
这等于一方面石油消费国不断无偿占有产油国的石油财富,另外一方面也同时增加产油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对石油消费国来说,它们增加的只是资本账户账面上不断增长的赤字。最终,美元成为这种石油资本的载体,石油美元诞生。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而同样伴随着积累的政治斗争。
面对突如其来的石油危机,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威廉姆·赛门认为石油危机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得到解决:“石油输出国组织能够将它们积累的大笔资金到美国投资,或者如果美国公众能够减少消费,增加储蓄。”
但是很显然,减少美国人消费和增加储蓄的办法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现实中都不可能实现,所以赛门只有转向石油输出国组织寻求投资。财政部遇到的问题,事实上也是整个美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遇到的问题,它的解决之法是卖债券,在产油国、石油消费国和美国之间形成美元循环。
为了理解石油危机带来的金融困境和石油美元大循环,我们可以假设世界上只存在四个国家:石油出口国沙特阿拉伯和石油进口国美国、欧洲和日本。沙特提高油价,可以将额外收益换为任何以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国货币为计价的金融资产,三国货币分别为美元、日元和欧元。
如果沙特决定接受美元,那么美国可以通过印刷美元来购买石油,同时向欧洲和日本提供贷款。沙特可以用石油换取美元,欧洲和日本可以从美国借到美元。这样沙特将贸易盈余美元转换成贷款提供给美国,而美国甚至不需要生产更多商品或者减少消费就可以适应油价上涨,因为它可以用美元从欧洲和日本那里得到商品和服务。
然而问题是,无法定沙特是否宁愿持有美元,并且将贸易盈余美元再次借给美国,而不愿意用来向其他石油进口国购买商品和服务。但至少从当时的现实情况来看,沙并没有扩大进口的需求。这种安排需要各方的积极合作:欧洲和日本不能试响沙特借款,而且美国也必须接受经常项目账户的赤字。如果美国试图实现露项目账户平衡,那么必然会引起欧洲和日本对美贸易总量和顺差急剧下降。那么,欧洲和日本也就无法获得足够的美元来购买石油。
总而言之。问题的关键在于说服石油出口国沙特愿意将贸易顺差转为美元金融资产,同时石油进口国之间能够实现有效合作。
毫无疑问石油美元循环这种安排有利于美国,因为它可以印钞票换石油,从欧洲和日本换取商品和服务。那么为什么其他国家不这样做呢?理论上,无论是欧洲还是日本,都可以同样要求产油国使用它们的货币来作为石油交易的交换媒介。
原因在于其他国家一时还没有能力使自己国家的货币具备同时购买外国石油、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强化了以美元为计价手段的石油贸易。即使其他国家具备这样的能力,也无法同时接受多种货币作为石油贸易的定价和交换媒介。
如果所有国家都试图获得通过印缈票来换取石油的能力,那么所有的国家就不得不想方设法说服石油出口国受本国货币,否则就要接受其他国家转嫁的贸易赤字。这意味着各国激烈的竞争和金融体系的动荡,在现实中很难实现。
将介绍:70年代的石油危机,最终是怎样被化解的?欧佩克为何会选择屈从美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tealabo.com/sbjn/10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