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我想这个说法也就是: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心痛她的燃烧,可是同意。(三毛父亲陈嗣庆评)”
今天是为自己写的三毛,这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之一。心有千言万语,下笔却又寂寞。我不知道这篇文章能否让大家明白,我心中那个感性而潇洒的女子。
这个故事有点长,想读的您,建议泡一杯茶慢慢看。
01
—
生如夏花之绚烂
近现代的才女也许不少,但真正用整个人生来讲述她故事的也不多。可能就张爱玲和三毛了。三毛原名叫做陈懋平,因为总是写不对“懋”字,于是自作主张,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陈平。后来,她也将自己弟弟妹妹名字中的懋去掉了。
张爱玲
陈平很喜欢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她从幼年起,就希望可以找到梦中的橄榄树。于是就用三毛作为自己的笔名。但是,我们总觉得,她的名字,应该叫流浪。
年3月26日,三毛在重庆出生了,年的时候,三毛跟随家人迁到了台湾。三毛自小就是一个坚韧到有些固执的孩子,同样也敏感聪慧。
她的父亲陈嗣庆后来在《我家老二——三小姐》中回忆,在重庆,每一家的大水缸都埋在厨房地里,我们不许小孩靠近水缸,三毛偏偏绝不听话。有一天大人在吃饭,突然听到打水的声音激烈,三毛当时不在桌上。等到我们冲到水缸边去时,发现三毛头朝下,脚在水面上拚命打水。水缸很深,这个小孩子居然用双手撑在缸底,好使她高一点,这样小脚才可打到水面出声。当我们把她提着揪出来时,她也不哭,她说:“感谢耶稣基督。”然后吐一口水出来。从那一次之后,三毛的小意外不断的发生,她自己都能化解。有一次骑脚踏车不当心,掉到一口废井里去,那已是在台湾了,她自己想办法爬出来,双膝跌得见骨头,她说:“咦,烂肉裹的一层油原来就是脂肪,好看好看!
三毛的年少充满了天才的想象和否定的冲突。五年级的时候,她就读完了红楼梦,在初一时市面上的世界名著都已经读完。她在台湾看到有人将书扎成捆卖垃圾,很是心痛,买了下来又深觉得占了便宜,乐不可支。
聪慧和愚笨不知道是世人无知还是天才的隐秘而产生的判断。三毛在学校很不得老师欢心,在后来,她回忆自己的数学老师不相信自己的成绩,认为她作弊,在她的头上用墨水画了一个乌龟,写着笨蛋,让她在走廊中罚站,来来往往的人都在看着她。
心里早慧而又总无法忍受这样的羞辱和痛苦,使她逃避上学,一心沉浸在书籍中。用她自己的说法,就是逃学为读书。最终,初二的时候,三毛因为精神孤独,患上了自闭症,她休学了。
三毛患自闭症的时候,她的弟弟每天不想同这个总是不说话的姐姐吃饭,她也不想接受幼童无知的恶意,于是总是在自己房间中吃饭。久久不会和别人说一句话,她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一个人在房中,发呆,看书。她的父母非常焦虑。安排女儿学习插花,学习绘画,和她聊天,试图走进她的内心,但是都没有结果,她的自闭将自己的父母都差点逼疯。
我时常想,即便三毛总是用老二是夹心饼干不受的话来形容自己。但是她的父亲和母亲都为她做了很多事情,付出了许多心血。他们坚持不懈的引导帮助和他们的许多决定,让三毛从痛苦中走出,最终形成坚定而成熟的人格。
在这个阶段,父母将三毛送到了顾福生的画室,学习画画。
这位艺术家,个子不高,有一张青春俊秀的脸孔,他安静、诚恳,是台北文艺圈知名的美男子。三毛形容这个老师,淡寞而精致。顾福生引导三毛学画,打开了她封闭的心灵,并且将三毛的处女作送到白先勇的《现代文学》发表,把她介绍给作家陈若曦,劝她走入人群。
三毛从师十月之后,顾福生离开台湾,前往巴黎追求艺术之梦。他将三毛托付给了同为大画家的韩湘宁老师,三毛而后也师从过彭万墀。
三毛在半生之后,终于有勇气写下对于顾福生老师的感激和情谊:初见恩师的第一次,那份『惊心』,是手里提着的一大堆东西都会哗啦啦掉下地的『动魄』。如果,如果人生有什么叫做一见钟情,那一霎间,的确经历过。」〈三毛──《我的快乐天堂》〉
三毛与顾福生
从三位艺术家老师到白先勇、陈若曦这些亦师亦友的写作同业,三毛这样一个失学少年,却成为最理想、最美好时代、最有才华的一批人所教养出来的作者,命运安排,不可思议。
这段经历,改变了三毛,她好像完成了一个蜕变,她不再惧怕,甚至变得潇洒,年。台湾文化大学创始人张昀之允许三毛旁听,三毛学习一段时间后,在年再次休学,到了西班牙、德国、美国等地方学习。
这段岁月浪漫而充满了青春的气息。三毛在成长和甜蜜里品尝着爱情的味道。在西班牙马德里上学的时候,她遇到了荷西,荷西当时只是一个高中生,而三毛已经大三了。荷西总会来找三毛玩,对三毛说自己喜欢她,希望她可以等他大学四年,兵役两年,一共六年。三毛都不将荷西当一回事,严厉的拒绝了他,甚至和荷西的哥哥谈了一场恋爱。此后荷西见到三毛,都会非常有礼节的抱一抱,就挥挥手离开。
在这段日子里,三毛到过西德,看到了东西德的分裂,和东德英俊的军官有过浪漫的一日情。她到过巴黎,和那里认识的中国男子谈了三天炙热的恋爱。
这段故事的主人该是有多么的自在才能挥挥衣袖,不带走一份感情。
年,三毛回国,和德国男朋友订婚,两个人制作了精致的木制请柬,想好了以后的生活。在缠绵的爱意里,婚礼前夕,三毛的未婚夫猝死了。
这段感情后,三毛回到了西班牙马德里。
当以为已经一无所有时,却发现原来只是走错了路。在西班牙时,有一天,三毛的朋友邀请三毛到家里。突然她被蒙住眼睛,然后被抱起来,转了个圈圈,抱着她的人大喊:ECHO欢迎回来,我是荷西。之后,她又发现荷西家中有许多她的照片,原来是她寄给朋友后,荷西每次都会来问,ECHO的照片有没有来,再拿去影印。
三毛这个时候,终于不能再将荷西看做一个小毛孩子了。她和荷西在公园里,谈到结婚的话题,三毛说自己还要去撒哈拉,荷西无法阻止,就最终在三毛之前到达了撒哈拉,为她做好了一切准备。买好了房子。
荷西是西班牙为数不多的高级潜水师,他本可以不用吃那么多苦。但是,为了三毛,他一切甘之如饴。错失了的未婚夫的缘分,才让荷西这个一直就在等待的傻子可以走到三毛的生命里,成为她心中的依靠和支柱。
三毛在《结婚记》中写道
荷西:你是不是一定要嫁个有钱人?
三毛:如果我不爱他,他是百万富翁我也不嫁,如果我爱他,他是千万富翁我也嫁。
荷西:·········说来说去你还是要嫁有钱人
三毛:也有例外的
荷西:如果跟我呢
三毛:那只要吃的饱的钱就算了
荷西思索了一会:那你吃的多么?
三毛小心的回答: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再少一点
年荷西和三毛在西属撒哈拉领了结婚证,这段时间,是三毛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她写《中国饭店》将荷西和他的上司吃中国饭哄得团团转,在《结婚记》当中,她每天忍受没水没电的生活,在荷西上班走后,追着他不让他离开。在《白手成家》中,她终于将自己的家装扮成了艺术的城堡,甚至引来了采访者。她和荷西看当地人洗澡,去沙漠的海边钓鱼,半夜里探寻沙漠的传奇,一点点温馨和小小的故事,在这里变得动人。三毛就是有这样的本事,将平凡的生活变得美丽。
他们俩在一起生活,总有人以为大胡子的荷西是三毛的父亲,对着荷西向三毛求婚,三毛总是乐不可支。
后来,三毛的父母出国探望异地漂泊的女儿,荷西因为是西方人,认为应该叫名字,总学不会叫父母,见到三毛双亲后之后,总是说不出来话非常拘谨。但当三毛晚上在厨房收拾时,却突然听到荷西对她的父亲说,“爹爹,你能不能和ECHO说,让我买辆摩托车”三毛听到,躲在厨房,流下了眼泪。多年之后,陌生的读者们,同样会在这些片段中感受,纸短情长,深厚真切的爱情。不觉就为他们欢颜。
可惜,不久之后,荷西就因为潜水事故,意外身亡了。
三毛在荷西的墓前非常痛苦,为他买鲜花,想要将坟墓挖开,让她的爱人可以看看阳光。三毛的母亲求三毛喝汤,振作起来,三毛的父亲求她为老父母考虑一些,不要先走一步。三毛的朋友陪在她身边不停地宽慰,最终,三毛向他们保证,不会自尽,在父母的扶持下回到了台湾。
02
—
滚滚红尘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年,在外流浪多年的三毛回国定居。当年有恩于她的张昀之先生拜托她在文化大学任教。年,三毛因为身体不适而辞职,此后以演讲和写作为主。年,她离家之后首次回到大陆拜访了《三毛流浪记》的作者张乐平先生,一了夙愿。年,首次创作也是最后一次创作了剧本《滚滚红尘》。年,三毛因为子宫内膜肥厚而住院,1月4日,护士发现她用丝袜在卫生间自尽,周围没有遗书。
三毛终于还是用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即便她的许多朋友并不相信三毛会自尽。但是笔者认为,在荷西死后,三毛的的生活就是一本回忆录,唱的念得感动的都是梦里花落知多少。此后的日子里,她又重新开始流浪,但再也没有了一颗潇洒的心,走遍万水千山,却道天凉好个秋,她最终没有走出来。
因为三毛的一生中,痛苦的青春塑造了她敏感的才气,后来回忆起雨季不会再来。她经历过叛逆自在的年少,有过很多段感情,但只有荷西,真正让她明白,乍见之欢与久处不厌的感受。他们在分别中没有分离,最后又重逢在人海中。一切的因果,都是缘分。这样的爱情让我回忆起总是无法走出,我以为我会写一篇三毛的故事。但我终究舍不下这段感情。
年少时期读三毛,觉得她独特于一般才女之处,就在于她那坚强特立独行的人生。她有年轻人的朝气,有无畏的动力,也有一颗沧桑沉淀的内心。我为她开心,她得到了真挚的爱,她的生活是茶米油盐但却风花雪月。虽然最后还是消逝了,但我想,有那些爱,她就已经明白了有时的意难平只不过是结局不能圆满,仅此而已。
谢谢今天的读者能看完我叨叨絮絮的话,多少年觉得可以为她写点什么,今日如意,有不足之处,还望海涵。
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啦~更多精彩请扫描~~以及作者百家号、头条号“宋笙讲故事”~~~感谢您的支持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xilanhaigouz.com/sbjn/1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