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

记三毛医者难自医


来自克丽兹的投稿

------------------------------------------------------------------------------

记三毛

一个人最害怕的事,莫过于变成一个笑话,就是那种夸下海口结局打脸的笑话。而我今天要讲的这个笑话,一点也不好笑。她说她热爱这个世界,她要永远活下去,48岁那年,她以极为痛苦的方式自杀了。

关于三毛最初的记忆来自于我妈。她年轻时最喜欢的作家,最爱的莫过于《撒哈拉的故事》。那时适逢她的高中好友突然喝农药自杀,通过我妈的描述我至今好像都能看到那个场景“本来奄奄一息的她看到我们来了,于是坐在病床上和我们有说有笑仿佛什么也没发生,大家都以为她脱离危险了,回家后得到了她撒手人寰的消息,现在想想那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回光返照。”

在我妈阴暗的少年时期,三毛的文字给了她阳光,异国他乡的明媚让她向往。后来得知三毛的自杀,无比愕然心痛。她从那时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不解,疑惑,悲凉。

三毛,我这么多年也未涉猎她的作品,直到有一天得到了一本她的散文小集《雨季不再来》,年出版,于是电视上的她,照片上的她鲜活起来。早期十几岁的文章,细腻稚嫩,阴郁充满着少女的愁思。和家人的冲突,疯子般的淋雨,因为天气而长吁短叹,真是少年人的通病。

而后面在西班牙在撒哈拉流浪时,我看到了一个勇敢洒脱精明的三毛。在说走就走的旅行中,当自己的利益受损时她思维敏捷精力无限,不卑不亢的争取自己的权利,在美景之中,在接触可爱的人物事物时她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令人动容。“Shecareaboutpeople”,我爱这样的她。印第安人风格的打扮,梳着微微毛躁的粗辫,她的神情让人对她产生距离感下一秒又极想拥抱她。她说我喜欢被人说自己像印第安人,她觉得这是赞美。我也觉得。

三毛的友人说因为走出国门,打开了她的格局。后期流浪中的文字吸引了无数像我妈这样的读者,贪婪的汲取着书中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三毛尝试自杀过三次,分别是十三岁,二十六岁,四十八岁,最后一次成功。死因后面是病痛,是爱恨折磨,这些任何地方都能找到的解析不再赘述。

《赴欧旅途见闻录》中她结尾写到“傍晚,有人在绿草如茵的路上散步,有商店在做生意,有看不尽的玫瑰花园,有骏马在吃草,世界是如此的安详美丽,美得令人叹息。生命太短促了,要怎么活才算够,我热爱这个世界,希望永远不要死去。”

(三毛和她的丈夫荷西)

“医人者难自医”,给人力量给人阳光给人希望的他,选择用吊带袜,在疗养院的卫生间里,挂在输液架上,双腿微屈触及地面,生生让自己窒息而死。

也许有人会跳出来说她不是自杀是谋杀,她的死是个谜。我仍相信她有足够的理由自杀,况且探讨她死亡的真相有什么必要呢,无非是满足人们猎奇心理的饭后谈资,真正关心她的内心世界又有多少。

最后引用她父亲的话:“我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我想这个说法也就是: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心痛她的燃烧,可是同意。”

另:我看书看电影从不看书评解析,独立思考后得到的东西,就是作者导演想传达给我们的东西,同时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更有利于思考。因此此文对三毛的解读是我对她最为个人最为直观的感受,无需评判对错,另外欢迎共鸣。还有我太喜欢三毛抽烟的样子了。

(三毛吸烟)

来自clytze的投稿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治疗中心
白癜风公益帮扶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xilanhaigouz.com/sbjn/135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