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三毛传情:不为遇见,只为远方》
一缕阳光入心
乌托邦的原词来自两个希腊语的词根,原意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为这个虚幻而又美妙的世界前仆后继着。基督教徒毕生节欲、爱人、祈祷的最终目的地——天堂;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世人所向往的桃花源圣境;一次次烽烟战火之后人们所憧憬的夜不闭户、人人平等、无分阶级的大同社会,都是这个“乌托邦”在人们精神家园所留下的鲜明烙印。
小到每个小小个人心中所怀揣的小小梦想,那个爱的人,那个想要建筑的小小家园,那个红彤彤的太阳照常升起的明天,那个星期五早上把自己挂在晾衣绳上的阿狸,那个在水里不停练习吐泡的鱼,不都是一个个小小的“乌托邦”吗?
也许是现实太过残忍,像是有一条无形的鞭子总在抽打着人们,驱使着人们去审视、追逐心中的那个梦想;亦或许是心灵“贪得无厌”,无论生活怎样的日新月异、蒸蒸日上,还是不满足,还是向往着那一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那一片一望无际、草长莺飞的草原。无论如何,梦想的存在是必需的,如果没有那一个个看似虚无缥缈的梦想,也许人生会单调黑暗很多。
当年那个小小的陈平便是在学堂里受了巨大的打击回来的。老师画在她脸上的那两个大鸭蛋使得她再也无法面对那个求知的场所,见到课桌椅就会昏倒的她,想到去上学就会失去知觉的她,终于还是把自己锁在了家里的小房间里,与世隔绝,一如她所爱的张爱玲。
然而不同的是,三毛在外面受了打击或侮辱,还有整个家庭给她支撑、温暖和包容,她的绝世是自己的选择;而她所爱的张爱玲,却是最亲近的父亲母亲给了她最深的伤害和凌辱,将她关押囚禁,而她力求挣脱牢笼。
其实,这两种境遇为二人的成长铺就的是不同的底色,也就解释了为何最后气质上如此相似的两个人,却走上了如此不同的两条道路——一个放飞梦想,越来越“乌托邦”,最后精神异常,自杀而亡;一个囚禁梦想,越来越现实,最后死在一支笔、一间房、一个男人身上。
那时的三毛漫无目的地生活着,过着一日又一日囚牢般的生活,小小的一扇窗和书架上的书成了她心灵的全部寄托。那个小小的、稚气的她,或许还不知“乌托邦”为何物,但是孤单而绝望的心里已经有了梦想的种子。那一颗小小的种子落地生根,发芽滋长,终有一天在人们不知不觉间长成参天大树,可以给人依靠,给人慰藉,倾听受伤的心灵的诉说。
《三毛流浪记》与《三毛从军记》给了日后的这位“三毛”以巨大的震撼。足不出户的陈平多么希望能够像这个张乐平笔下的三毛一样,风里来雨里走,一个人流浪到天涯,来去无牵无挂。足是被禁锢住了,心却是无限放飞的。然而心有多大,世界便有多大。当时的那一颗小种子也许并不曾料想到,日后整个世界都将是这个小小的倔强的女孩的舞台,整个世界都在帮她完成她的剧目。
自三毛系列图书之后,陈平爱上了所有带插图的图书,所有漫画都不愿放过,总是如饥似渴地翻到看着每一页。继而,漫画已经满足不了那一颗“乌托邦”的心灵,她疯狂地搜集着一切画作:漫画、水彩画、素描、油画、水墨画、国画、西画……
直到有一天,当她看见毕加索的画时,心灵霎时震颤了。那时她才体会到,原来很多东西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碰撞在一起,滋生出一种叫作共鸣的事物。
她疯狂地爱上了这个“神经质”的艺术家,她要到国外去,到西班牙去,她要顶礼膜拜他,她要做他的妻子,她要飞蛾扑火般把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一生义无反顾地献给这个西班牙天才。多年以后,那个已经长大成熟的三毛,思人忆事、触景生情时仍然感喟:“我想飞蛾扑火时,必定是极其幸福的吧!”
那个小小的却充满着巨大力量的梦想,驱使这个对所有学习都充满抗拒的三毛对父亲说了她想要学画的愿望。这使得那位苦心孤诣的父亲,那位教女儿学英文、学古文、学钢琴却都遭到抗拒的无奈的父亲又惊又喜。当时的他哪里会想到,那个又敏感、又孤僻、性子倔、脾气坏、又不成器的,看不见未来在哪里的小女儿,那个让他食不下咽、唉声叹气,让妻子咽泪装欢伤透了心的女儿,心里已经有了梦想的种子。而他又哪里会想到,他答应女儿学画的这个决定,在不经意间给这个梦想滋补了多少营养。那个“没有的地方”,那个“好地方”,那个“空想的国度”,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第一任教师没有发现三毛心中的梦想,他一板一眼地教授着该教授的课程,却并未顾及到这个怪女孩的精神家园。三毛抗拒了。她的“乌托邦”不该是这样的。于是,她又开始把自己锁在家中。如果日子就这样过下去,那颗已经生根的种子就会腐烂,那颗已经长出的嫩苗也会夭折。幸而上天眷顾着每一个人,特别是那些心怀梦想的人。即使所有的门都关上了,还是会留一扇窗;即使所有的窗也都关上了,只要你耐心等待,细心观察,也会发现那无处不在的缝隙,正将一缕缕明媚温暖的阳光引进来,照亮你心灵所有的角落。
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台北雨季里的日子,雨巷里走出一位像毕加索一样的男人,三毛的老师——顾福生。这位高大英俊、温柔儒雅而又认真严肃、活泼体贴的老师,不但挖掘出了真正属于三毛的“乌托邦”,还挖掘出了三毛的另一个精神家园——文字。这就注定了以后三毛的流浪吧,无论是在台北、在西班牙、在撒哈拉、在南美洲,还是在她热爱的文字里。
日后成名的她,受到无数青春热血、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崇拜追捧的她,也无比认真地对待着每一个梦想,无论它是大还是小,是不切实际还是卑微平凡。她都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它们,因为她深知梦想的力量。她说:“人不能没有梦,年轻人特别有权利做梦。”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做梦。哪怕这个梦是别人眼里的白日梦,是不切实际的、也许永远都实现不了的“乌托邦”。
这样,当现实的世界轰然崩塌的时候,还有这个精神家园让我们回归;当现实黑暗寒冷的时候,还有这座后花园阳光明媚、四季如春;当现实凋零破败的时候,还有这个遥远的世界里草长莺飞的午后;而当现实太过令人满意而容易令人自我陶醉、自我膨胀迷失、自我目中无人的时候,还有这样一个没有实现的梦,提醒着我们不能止步不前,还要进取,还要奋斗,还要追寻更美好的所在。
拥有这样的心灵,才会拥有真正的人生。
本文转自“文学‘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个医院好北京治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xilanhaigouz.com/sbjn/1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