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

ldquo我也觉得我是三毛转世,但是


被高晓松称为“迄今为止最好的演讲”的,是《奇葩》大会上一个叫做刘可乐的90后女孩,分享她从高三开始,跟躁郁症抗争的故事。

生活真是讽刺,她叫刘可乐,却得了严重的心理疾病——躁郁症,学名为“双相情感障碍”。

用她自己的话说:躁郁躁郁,一面是抑郁,一面是狂躁。抑郁的一面是,每天都很想自杀,然后狂躁的时候呢,就会感觉自己站在世界之巅,灵感突发,可以几天几夜不睡觉。就像从冰窖突然到了火炉,这是一种比抑郁症更糟糕的疾病。

如果还想活下去,首先就需要一个活下去的充分理由。她住院、吃药,看了二十多个心理医生,向每一个人追问“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没有人可以给她答案,他们要么反问她“你觉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要么告诉她“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最后找到一位哈佛大学的专家,顶级牛人大概是被问过太多次这个问题,只好说:我每次被问这一题,我都想说,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追求意义是一件多么荒谬的事情,而活着本身又是一件多么荒谬的事情,所以活着本身,不就是意义本身吗。”

她想出了一个不算答案的答案给自己,后来慢慢停掉了药物。因为,“当你百分之百接受了一个标签,你就失去了自愈能力。”

还是要自愈的,所以她选择不再认为自己有躁郁症,选择带病生活。

一个年轻女孩愿意站出来分享自己得过精神疾病的经历,需要太多勇气。一个做到了第五季的综艺节目,一群中年人坐在一起认真地讨论“生命的意义”,这个画面同样令人感动。

上周六,老友深夜打来电话,要跟我聊前一天的重量级事件——“张扬导演我爱你”,其实她是想聊三毛。

她也有过文青岁月,少女时把三毛当做阅读上的初恋,曾经也觉得自己就是转世三毛。那是互联网和咨讯还不够发达的时代,三毛文字里描绘的那些风景人物,那些沙哈拉的生活、深情的丈夫、奇特的风俗,给我们这些生长在闭塞小城的孩子,提供了关于外界和未来唯一的想象空间。

“我已经十年没有看三毛的书了,还以为都忘了。结果一想就不行了,特别想逃。”

我觉得她简直有点羡慕小二姐,那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执着坚决,不怕别人笑话,还真的挺“三毛”的。

而她自己的十年,活成了女孩里堪称模板的那一种,20到30岁的十年里,搞定了学业和事业,有了一个房子一个老公和两个孩子两条狗,属于爸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衣食无忧,现世安稳,一切都很好,却也在深夜追问,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最后讲着讲着竟然哭起来,“我感觉我的人生枯竭了,接下来几十年的日子都能够预见到。有时候觉得特别没劲,除了每天要完成的事,我也不知道我到底喜欢什么。”

过了25岁以后,当你在公共社交场合,想跟人家聊“人生的意义”,当你一个已经拥有了别人想要的一切的人,跟人家讲我不知道我还能追求点什么,十有八九会换来一堆白眼。

好一点的人用一句抖机灵的俏皮话把尴尬化解掉,“你的人生没个几千万之前,你所有的爱好都应该是赚钱”。差一点的人觉得你在炫耀,“这就是富贵病,把你弄到农村干上一个月的活就好了”,或者“你就是矫情,想要的太多”。

其实,还真的不是。

意义是一种生活必需品,跟吃饭睡觉一样。

心理学家弗兰克,写过一本《活出生命的意义》,这书名字很鸡汤,却是一本非常奇特的心理学专著。

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弗兰克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父母、妻子、哥哥相继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下来。他本是心理医生,进了集中营之后,就只是编号的待决囚徒。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想生存,不能露出一点点疲劳或倦怠的样子,每天都要无比积极地干活,才不会被带去毒气室。

弗兰克有两个意念,一是希望出去后能把写了一半的书稿写好,二是非常想跟家人团聚。他一介柔弱书生,就靠这两个想法支撑着,一直熬到二战结束。出去后,他只用了9天时间,就写成了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

他在书里很坦诚地讲,其实有不少人并非死于毒杀,而是病死或者自杀的。比如,有一个人梦见年3月30号战争就能结束,他们就能被释放。结果到了3月29号那一天,一切照旧,他突然发高烧暴毙。

那一年春天,病死的人特别多。因为很多人都认为战争将在年底或年初结束,当他们发现信念没有成真,一下子就被抽去了等待的动力。

战争结束后,被放出集中营的人,并非都像电影里那样喜获自由,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他们中的很多人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有的变成了恶棍,有的最终选择自杀。

因为,意义消失了。

在里面还有个盼头,出去后反而不知道该活什么了。

出狱之后,弗兰克没有像当时很多精英一样,离开伤心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他决定留在维也纳,把“帮助别人寻找生命的意义”作为自己生活的意义,独创了一种“意义疗法”。

他的理念是,每个人的生命意义都不同,每个阶段的生命意义也不同,必须由此人自己去寻找,一旦找到,他就有希望摆脱因生命空虚而产生的神经官能方面的症状。

这个所谓的意义,你把它叫做梦想也好,称为现实打算也罢,或者是希望、动力、目标,总之,每隔一段时间,完成了一个意义,就得开始追寻下一个,才会有驱动力。

我们从小到大,被植入的追求就是——你得好好读书,读好书才能找到好工作,然后要找到好的伴侣,生个好孩子,才能最终收获幸福快乐。

这是周遭人给你的“梯子”,是被赋予的意义,你沿着梯子一直往上爬,爬着爬着就到了顶,然后下一步突然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因为他们没有给你下一把梯子,你也不知道还能往哪里走,还想往哪里走。

就像我那位朋友,她习惯了一步步往上爬,后来发现把世俗生活打通关后,并没有完成任务的爽,还是每天都很辛苦,惊觉“我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她觉得她是被困住了,其实是失去了意义感,因为在传统教育体制下长大,没有习惯过靠自己找寻意义。

按照弗兰克的理论,人失去意义感的时候,精神能量下降得厉害,甚至严重影响身体健康。这跟已经拥有了多少东西无关,所以那么多有钱有爱有美貌的人,还是会抑郁。

没有办法走回头路。只要还有作为人的责任感,就不可能把老公孩子工作全丢了,说我去演我的三毛流浪记了。

为今之计,只有往前看,去寻找下一个意义。这种追寻,有人几分钟就能自问自答得出答案,有人可能几年都站在原地徘徊。

坏消息是,就像弗兰克说的,这是一道延绵不绝的必答题,每个阶段都会遇到,20、30、40甚至80岁,反反复复地要回答。好消息是,这是一道开发式的题目,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反正将来要交人生的答卷的时候,每个人都是交给自己的。

而我想说的是,不必每天都有所长进。有时候需要追问那些形而上的东西,有时候为它感到痛苦,一点都不丢人。

给能赚会花,永不佛系的你

请尽情转发到朋友圈或赞赏明玥









































北京学生治疗白癜风费用
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xilanhaigouz.com/sbjn/357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