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

走近沙漠里的蔷薇浅谈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诚信白癜风医院 htt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5077/

主持人温蓉: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亲爱的龙华书友们,大家晚上好!欢迎回到龙华阅读书友会,现在是第十期的分享会,我是主持人温蓉,来自伟民小学。

首先在此想特别感谢一人,他成立了龙华阅读书友会,他让我们在这温情而又暖心的地方相聚,感恩有你!我们亲爱的路少!

今晚为大家带来精彩分享的是我的同事:林怡老师。同为客家人的我们,相识虽不久,交谈却甚欢。林怡小姑娘是个活泼、俏皮的九零后,同时又是严谨、认真的班主任。回忆起初见她时的情景,略施粉黛,形象极佳。而相处下来,她的真诚、热情更是打动了我。也特别开心,能成为她今天的主持人。好话不多说,下面有请林老师带我们走进沙漠里的蔷薇,一探三毛的传奇世界。

主讲人林怡:

亲爱的书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伟民小学的林怡,自加入书友会起,每周五晚上八点便觉得是个美丽又可爱的时刻,在这一刻钟里,与更可爱的你们相约而至,这实在令我感到荣幸之至。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说,在这里的每一位书友,无论是对教育教学的探索还是在博览群书的汲取上,都是我的老师;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美丽的同事温蓉老师对我的引荐,感谢路老师为阅读爱好者建立了一个有爱的分享、交流平台,感谢旭强老师和文雁老师亲力亲为的筹备,更是感谢书友们对学识浅薄的我的包容。

聆听每一期的分享会,我们的书友总是藏龙卧虎,不断地给予我们惊喜,书友们渊博的知识实在是令我由衷地钦佩,你们就好比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镜子里才疏学浅的自己。我是个不太会读书的人,更不懂得如何去跟大家分享,当旭强老师安排我在第十周主讲时,我的内心是不知所措的,随后更是惶恐、紧张到今日。终究,这一天到来了。

今天,我要分享的内容是台湾女作家三毛和她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这里,我便也只能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皮毛之见,在老师们面前班门弄斧,怕是贻笑大方,辜负了书友们的期待,如有讲的不正确或是不够具体的,还望书友们指出纰漏并多多包容!感谢!

我就以下面几个主题向大家分享我对三毛以及她作品的所知所感。

跨越时空,跟着时间的步履认识三毛

(一)三毛的少年期

三毛,原名陈懋平,三毛的英语名是Echo,小时因为“懋”字难写偏要叫自己为陈平,所以父母便给她改名为陈平。三毛本是笔名,起初起这笔名的缘由是因为喜欢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又说是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三毛于年3月26日生于重庆,本是浙江省定海县人,于年随父母迁居台湾并入台北国民小学读书。爱好读书的三毛,学习成绩却不理想,也因此未得到老师的爱戴。初二时期,因为受到数学老师的羞辱,导致三毛心理出现障碍,此后经常逃学到公墓里看书直至休学。(其实当我得知这点的时候,我内心是惊呼的,有一万个为什么浮现在脑海里:怎么可以这么大胆?)

(年少的三毛)

年重返校园的三毛仍然在逃学看书,只是看书的地方从公墓换成了图书馆,于是后来正式退学在家,开始学习插花、钢琴、画画和阅读她喜欢的书籍。三毛由于那次数学老师的羞辱,而后的休学至退学,更是让她备受打击,因此患上了忧郁症,一直让自己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即使有父母亲的关爱呵护、一周一次的心理治疗也是无济于事。十三岁的三毛,因为对人生找不到答案,在一个台风之夜割脉自杀,这是她第一次想要放弃生命,以留在她左手上一生都不能消去的二十八针针痕为代价而获救。因为画画,三毛认识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也有人说他是三毛文学启蒙的老师)——顾福生。顾福生虽然不是教育家,但却鼓励三毛在文学的领域上发展,帮助她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引介杂志、作品于三毛,因此也开启了三毛对当时台湾文坛的认识。

(走出自闭的三毛)

(二)三毛的人生转折和初恋

年,顾福生将三毛的第一篇作品《惑》转交给他的好友白先勇,并以陈平的名义发表在《现代文学》杂志上,从此使三毛开始打开了自我封闭的状态,结束了囚住她自己七年的黯淡岁月,改变了她的一生。

年,受到朋友陈秀美的鼓励,去向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请求入学,结果得到了张其昀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没有高中学历的三毛课业成绩却十分优异。在就读文化学院期间,三毛仰慕同校才子梁光明并且交往起来,但随后因为三毛的多次逼婚而使两人终究分手,三毛决意离家出国去西班牙留学,初恋也因此画上了句号。

(三)三毛与荷西

年,赴西班牙马德里文哲学院留学的三毛,在圣诞之时结识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人——荷西·马利安·葛罗。高中将毕业的荷西,坚定而认真地对三毛说:四年大学,两年兵役,六年一过,我定要娶你!我一生的愿望呢,我不需要有太大的房子,有一个小小的公寓就好,但里面有一个你这样的太太,然后我出去外面赚钱养你养家,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梦想。三毛被荷西的真诚所打动,她想到,这些话不正是当初她对她喜爱的男孩所说的话吗?但是经历了人生的一些起起落落,三毛有了更多的清醒和敏感,即使当时她对荷西是有所好感的,也没有答应荷西,而是这样回答到:从今天起,我们就要疏远点,你不要再来找我,六年实在太长,我不知道我会去哪里,我不会等你六年。你要听我的话,不可以再来纠缠我。听完三毛的话,荷西连忙说到:我说的不是现在,是六年以后,六年到了我就来娶你,我也不再来打扰你。于是荷西跟三毛告别,据三毛回忆:荷西倒着跑,手捏着帽子挥着手对三毛喊“Echo再见!Echo再见!”这时的荷西眼泪都要流下来了,却还要假装微笑并对三毛做鬼脸。三毛看着远去的荷西,心里是痛苦的,她多想开口说“荷西,你回来吧!”但是她明白不可以这样,所以她一直控制着,说服自己要理智点。与荷西分别后的三毛,回到台湾之后与一个比她大十几岁的德国男子相恋,并准备结婚,但在结婚前夕,未婚夫却心脏病突发离世。再次遭遇了命运的捉弄,三毛的身心陷入一片混沌,再次逃离台湾,回到她曾经流浪过的城市马德里,在这又与深爱着她的荷西重逢。六年后的荷西,经历了岁月的打磨,已经变成一位更稳妥更有毅力的男子了。之后荷西邀请三毛到他家里,那天三毛穿了漂亮的长裙,当她走进荷西的房间时,看到满屋贴着都是自己的照片,她实在是感动兴奋开心极了,荷西将她抱起旋转并拿出戒指向三毛求婚,我想,当一个女子在遭遇痛苦之时,有一个深爱着自己人的出现并且愿意陪伴在身边,这会是何等的感动,除了感动,三毛也深深爱上了荷西。

(三毛和荷西)

年,三毛进入撒哈拉沙漠,并在七月份和荷西在沙漠小镇阿尤恩结婚,此后,三毛也开始了她新的创作和荷西六年的婚姻生活,我认为这六年是三毛一生中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光,六年时光,羁绊一生,因此在这期间三毛的作品风格骤变,令人耳目一新。年5月由她父亲帮她出版了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

年9月30日却打破了这平凡且幸福的生活,三毛接到一个致命的噩耗——荷西因潜水出了事故而丧生,三毛痛失荷西后,重新回到台湾。此后,三毛开始流浪于中南美的国家,也返台任教,写作不停,并如愿拜访了自己一直喜爱的漫画《三毛流浪记》的作者张乐平先生。

(四)三毛的死亡

年1月2日,三毛因子宫内医院检查治疗,却在1月4日凌晨,在医院里以一双丝袜结束了她一生所拥有过的生命迹象。关于三毛的死,大多数都说是三毛自缢身亡,有些人认为三毛是因病厌世,医院治疗期间,在压抑灰暗、消沉颓废的情绪下,才选择了自缢的方式结束生命;也有人说,三毛是被谋杀的,作者张景然在《哭泣的百合——三毛死于谋杀》一书中指出:三毛自杀的疑点多多,社会上的流传和台湾警方认定自杀的结论皆不可靠,便认为三毛也许是死于谋杀。三毛的死,众说纷纭,终究要成为一个千古之谜,可是不管谜底是什么,我更愿意相信,三毛是自己选择结束走遍千山万水、历经沧海桑田的生命,或许,逃来逃去,逃不出的是她自己的心魔。失去荷西的三毛、疾病疼痛缠身的三毛,我想,1月4日,或许1.4就是一死的意思。死亡对她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是三毛自己选择走上没有回头道路的境界,赴了荷西去世时的约定:“荷西,你不要怕,我上有高堂,不能陪你一起去,再过几年我再来赴你的约……”在那境界里,我只愿,三毛赴了荷西的约,没有疾病的纠缠、没有疼痛的折磨,在她一生追逐的撒哈拉沙漠中永不凋谢。

沙漠里的蔷薇

三毛,就像是盛开在撒哈拉沙漠里的一株蔷薇。沙漠,是无边无际的黄沙与寂寞呜咽的大风,是高阔的天空与沉厚雄壮的大地。可想而知,沙漠的生活该是何等的枯燥和艰苦,岁月又是何等的漫长而苦闷,人又应该要付出多大的毅力来使自己适应。想到沙漠,我第一个想到的东西是水,在我们的生活中,水是必须的也是珍贵的,我是一个离不开水的女子,水,能给予我一种安全感,若是离开了水,便会心烦意乱而难受。

在沙漠里,水是贵如金子,勤于工作的荷西能够给三毛提供生活的物质基本。但令我没想到的是,沙漠的生活远比水更难解决,让人更难坚持熬下去的是:深入沙漠,如何度过漫长而苦闷的生活,并让生活变得五光十色,最后把大漠生活变成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生活在沙漠中的三毛,就如蔷薇般坚强而美丽,沙漠的艰苦是阻挡不了三毛这株蔷薇的盛开,她在夜里哭泣的泪水,流淌到埋在沙地里的根茎,日复日的浇灌,靠着自己的倔强,冲破层层黄沙,最终萌芽生长,盛开在撒哈拉这片大漠中,摇曳在风中。

这株沙漠里的蔷薇象征着什么呢?她,象征着美和善,象征着坚强,象征纯洁、热情、真挚、高贵和朴素,还有爱的思念。这样的一株蔷薇,在撒哈拉威人的沙漠里,芳香自溢,色彩迷人。

浅谈《撒哈拉的故事》

(一)撒哈拉——前世乡愁

向往自由,浪迹天涯的三毛,在半生中漂流过很多国家,但始终没有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将她的心留下来给她居住的城市,却在她无意间翻看到的一本美国杂志《国家地理》上的撒哈拉沙漠时,看了这一眼,便毫不犹豫、毫无保留地把心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沙漠。三毛说道:在她的内心深处,不能解释的,撒哈拉沙漠,是她前世回忆似的乡愁,是她多年来梦里的情人。

荷西是上天赐给三毛的礼物,任何三毛所做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但在他看来却是理所当然的。他懂得三毛一意孤行的倔强,所以当三毛说要去撒哈拉住个一年半载,要去认识沙漠的时候,荷西并不是惊讶,而是与三毛确定是否坚持要去沙漠,三毛重重地点头表示回答。荷西负气地说了个“好”字,却为了把三毛接到撒哈拉沙漠来生活,而默默地申请在沙漠周边的工作,卷卷行李,比三毛先到非洲。三毛,便决定了跟着她的灵魂伴侣——荷西,一辈子在天涯海角中流浪,抵达了前世乡愁的大地,奔向了梦中的情人,开始了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中期的作品,即是三毛与荷西结婚后,居住在撒哈拉沙漠的期间,这本书记叙的是三毛和荷西生活在沙漠中的所见所闻、所经所感;每一篇文章,每一个细节,都在叙说着他们在撒哈拉的点点滴滴。《撒哈拉的故事》收录了《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等17篇文章和附录:《回乡小笺》、《尘缘》,以及三毛与家人的书信。

(二)异乡人的沙漠生活和艺术宫殿

当初坚持去撒哈拉沙漠的人是三毛,后来又为了荷西而长期留了下来。理想的是风花雪月的生活,但在一片荒僻落后而贫苦的沙漠里,所要面对的却是与柴米油盐酱醋茶紧紧牵连的生活,并要不断改善环境、克服物质精神上的大苦难。拥入撒哈拉的怀抱里,三毛感触不能自已,伴随复杂的情绪,她说“我举目望去,无际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呜咽地吹过,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壮而安静的。正是黄昏,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艳恐怖。近乎初冬的气候,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转为一片诗意的苍凉。”《沙漠中的饭店》中,三毛自称“我的先生很可惜是一个外国人”。因为中西有别,婚后前期吃的都是西菜,所以让原本就欣赏“几只洋葱,几片肉,一炒变出一个菜来”的中国煮菜艺术和爱吃中餐的三毛巧生妙计——在沙漠中开一家“中国饭店”,烧中国菜给自己的外国人先生吃。“中国饭店”的第一道菜是粉丝煮鸡汤,得知荷西不知粉丝是何其物时,三毛便心血来潮忽悠荷西说这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荷西即便清楚三毛在说笑,也不与她争论而是津津有味地吃“雨”。而后中西方饮食上的差异在生活中碰撞出了各种色彩,把猪肉干说成中药,把海苔认为复写纸,说筷子、小黄瓜都是笋……三毛的随性可爱,如孩子般天真俏皮,婚姻的自由自在化,夫妻之间默契不等,皆为他们单调无趣的沙漠生活注入了不少色彩和情趣。

沙漠的生活,不同与正常的生活,对三毛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考验,但三毛终究把生活过得美好起来。三毛和荷西的家是在坟场区的一大片垃圾场附近,起初三毛称之为“房子”,这个房子里有两个大小不一的房间、有一个四张报纸平铺起来大小的厨房、有一个带白浴缸的浴室和一个公用天台。三毛在《白手起家》中是这样说道“这个房子其实不必走路,站在大洞洞下看看就一目了然了。”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是自己的。三毛解决了民生问题后,开始着手于对“房子”的布置,沙漠的东西贵的让三毛灰心,购买了基础生活起居用品后,不敢再买下去,虽购置了一些东西,但不太大的家看得见的东西也只是地上铺满的席子。这样的家,三毛是不喜欢的,只是结婚的事被公告后,那个家,便成了一个离不开的地方。沙漠现实生活的枯燥和艰苦,都需要三毛独自去面对,忙于生计的荷西只能到了周末才回到那个家来陪伴她。

两个月多孤独寂寞的生活,考验着三毛的倔强,三毛像个受伤的野兽,敏感而软弱。倔强的三毛是不会气馁的,生活在美丽的撒哈拉沙漠,是需要付出无比的毅力才能使自己习惯、适应下来,她的敏感软弱,只是在习惯撒哈拉,而不是在厌弃。后来,三毛变了,经过三个月沙漠的生活,过去的她已经不知不觉地消失了,变回了那个自由自在、有自己的想法并容易满足而快乐的三毛。三毛认为要有家具才能活得不悲伤,所以她决定要从制作家具开始,她和荷西用棺材外箱板做家具,购置材料亲自糊墙,去垃圾场拾破烂:用旧轮胎做凳子、大水瓶做花瓶、汽水瓶做艺术摆设品、快腐烂的羊皮制作成坐垫……物质得到了满足就要填充精神上的了,为沙漠的小屋增添了书香之气、音乐之声,并配了一匹现代白马。三毛为了给家里添加绿意,说起就和荷西爬进总督家的矮墙,做了一回“采花大盗”;当她知道自己家的家具木板原来是棺材板时,却因此兴奋而更喜欢她的新桌子。这样可爱独特的三毛,是如此让我哭笑不得,这便是原本的她,已经步回过去的她,或许也只有这样的三毛坠入撒哈拉这张情网后,开始享受这片没有花朵的荒原,开始把生活过得风花雪月起来!异乡人的沙漠小屋,经过主人一年时间精益求精的布置,从“这个房子”到“那个家”,再从“这个家”变成“我们的家”,由最初的陋室改造成了沙漠里的艺术宫殿,被誉为“美丽的罗马”,更是吸引着各方友人慕名而来。

住在宫殿里的三毛和荷西,随性自由的生活方式,在某日发现把钱都挥霍完了,于是两人就突发奇想地相约周末打鱼卖鱼来赚钱,当起了“素人渔夫”,又是异乡人沙漠生活的另一种快乐。虽然最后并没有完成如初想的存钱这件事,但“素人渔夫”却当得尽兴,沙漠生活多了一份精彩和洒脱。

三毛和荷西在沙漠里的生活并非一直是安宁幸福的,除去时而令生活拮据的经济,在落后的撒哈拉沙漠里,难免会遇上野蛮人。有一天荷西下班后突然叫上三毛去寻找小乌龟和贝壳的化石,三毛随即兴致勃勃,两人开着小白马说走就走。走进迷宫山后,荷西不小心陷入泥淖地中,三毛向路过的撒哈拉威男人求助,却想不到他们对三毛起了流氓之心,两人险些丢了性命。最后三毛凭着从车上拆下来的轮胎救了荷西。三毛遇险时的沉着冷静和机智勇敢、还有她与荷西之间的默契、信任,在荒山之夜中能够逃出险难是不可或缺的。沙漠里的生活原本单调枯燥、漫长寂寞,住在艺术宫殿里的三毛和荷西,他们俏皮而独特的个性,默契的配合,一点点给沙漠这张大画纸抹上了色彩、增添了趣味,慢慢的风花雪月起来了。

(三)传统的撒哈拉威人与现代的东方女性

撒哈拉,一个物质匮乏,不知精神文明是何物的地方,但偏偏,是三毛最深爱的,即使在战乱时期,也不愿意离开的一个地方。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穷的地方,生活着一群传统的撒哈拉威人,还有一个现代的东方女性——三毛,不过,在生活习俗传统、文明素质低下的撒哈拉威人中,这位东方女性亦能生活得如她心向、如鱼得水般自由自在。这位热情善良的现代东方女性总是尽其所能地去帮助撒哈拉威人和给予他们物资。

《悬壶济世》中,用药已久的三毛有了自己治疗小病的心得,三毛在仅仅因为医生是男的就不去看病的撒哈拉威女人中简直就是一位技术高超的医生。当我读到已经生产过的撒哈拉威女人却不知道生命是如何形成的、孩子是如何生产的时候,我内心是被震撼到了,我无法想象,这个地方的物质条件、精神文明是何等的落后啊。但三毛对待撒哈拉威人一直是友好、善良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芳邻》,撒哈拉威人无节制地向三毛索取物资和帮助,而当三毛实在帮不上忙的时候,他们却振振有词说到“你伤害了我的骄傲”。但过后三毛非但没有记在心理还一如既往地给予、帮助他们。三毛说“每一个撒哈拉威人都是很骄傲的,我不敢常常伤害他们,也不敢不出借东西。”鲜明的对比,让我觉得他们是又自私又贪婪的,从而我心生鄙夷,可当我想到或许正是因为落后的环境和习俗造就了他们这样的性格,又想到三毛寂寞的生活渐渐被这些芳邻弄得五光十色,内心的气愤与鄙夷也就随之消散了。直至现在,使我无法理解更无法容忍的是撒哈拉威人结婚的风俗。还在少年的年纪,却要与一个素面为谋的男人结为夫妻,迂腐的父母却还认为自己的女儿结婚之事不可亲自跟她说,更令人可恶可恨的是,在他们的观念里,结婚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已。暴力的迎亲仪式和初夜夺取贞操的风俗,在他们看来越是激烈越有趣。《娃娃新娘》讲了姑卡的婚礼过程,读及姑卡被自己丈夫“强暴”时发出的那一声痛苦、无助而悠长的喊叫时,看到一夜之间活泼可爱的姑卡变成沉默寡言的羔羊时,我不禁气得颤抖,心是揪在一起的,这种令人心痛的婚嫁陋习,对于撒哈拉威的女人来说是何等的残忍与不平等啊!对于这样令人失望而可笑的婚礼,看着姑卡经历这样的婚礼习俗,三毛认为自己和在场的撒哈拉威人一样皆是混账,她是难过的,却不能为姑卡做出什么来改变,只能在姑卡的请求下给予她“吃了不生小孩的药”。

落后的民族总伴着巫术的存在,独特奇异的三毛一直对一些特别的小玩意有着十分的喜爱,在别人眼里不值钱不上眼的东西,遇上三毛,或许就会视如珍宝。某次,三毛在地上捡回来的一条项链,确定无人认领后便把它当宝贝般清洗干净并挂在脖子上,却不知这宝贝是被毛里塔尼亚术诅咒过的符咒,因而当天发生了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伤害人身的怪事,幸好被罕地的妻子发现后才让三毛摆脱了这个能够致人死亡、最毒最厉的诅咒。不相信迷信的三毛,口上虽然说一切是巧合,但心里是清楚的。

三毛,对撒哈拉威人,是又爱又恨的,爱他们所生所长的地方,更爱那些淳朴善良、真诚勇敢的撒哈拉威人,因为爱,三毛可以不求任何利益回报的接送在沙漠中行走的人,可以尽她所能承受的经济去帮助哑奴,可以不分等级不看条件地去认识任何一个她愿意交朋友的人,可以带着他们认识新的事物授予新的认知;因为爱,她在撒哈拉这片沙漠里,为了撒哈拉威人,多少的泪水如小溪般在她的面颊流淌而过。现代的三毛,来到撒哈拉,在传统的撒哈拉威人民族中,就是唯一一朵在沙漠里盛开的蔷薇。他们之间生活习俗、认知价值的不同,在这片沙漠的海洋里,激起了片片浪花。

浅析三毛的写作风格

读三毛的作品,总是有一种亲切感,三毛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感情深深的打动着我的心,每一个故事都牵动着我的心,情绪也在字里行间中变化,能够让我难过不已,亦能让我破涕而笑,有时却又让我哭笑不得。三毛是一个以她自身生活为基础、为材料来写作的,用朴实而简单的文字去记下她生命中的历程。每一部作品,三毛都付出她最大的心力笔耕,但她却谦虚地认为自己是个不会写作的人,她说“有些作家,能力强,可以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故事完善地表达出来。而我,是一个‘非小说’的文字工作者,所以甚而不会用第三人称‘他’来写作。我并不认为每个人必须清楚自己才写作,以旁观者的立场去写作是很好的。可惜我没有这种功力。”我想,每个喜爱三毛作品的读者,便是对她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功力最好的肯定,没有空穴来风的“三毛热”,只有深入读者之心的三毛作品。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中期的作品,是她和荷西结婚后生活在撒哈拉所写的作品,在这一部作品中,三毛着重于描绘沙漠生活真实性的呈现,不造作,不追求故事情节的戏剧性,而是以讲故事般的方式娓娓道来,把她在异国他乡流浪生活中的真情实景呈现给读者面前,在真情实景中又把她对荷西的爱情、对朋友的友情和对家人的亲情切切实实地流露出来。这种独特的溶第一人称“我”于作品中的写作风格,使我感到极其亲切而轻松自如,阅读起她的作品,我更觉得像是一个朋友,坐在我的面前,与我分享她在流浪时的故事,那些不故弄玄虚的故事总让我感到十分新奇又有趣,读着读着时而令我好奇心足,兴致盎(然,这些正是三毛作品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魅力,让我着迷于她的文字里。

结尾:

浅薄的学识,拙劣的文字难以与书友们分享三毛的独特和她传奇的流浪故事,亦不懂得表达我的内心。读完《撒哈拉的故事》,我走近了三毛,懂得了她为何称得上传奇;走进了撒哈拉,我了解了撒哈拉威人的生活习俗。但是半生都在浪迹天涯的三毛、灵魂自由漂泊的三毛,为何能够抛开优越舒适的生活而选择流浪呢?答案是否如她所填歌曲《橄榄树》的歌词一样:为什么流浪?为了梦中的橄榄树。那么,她梦中的橄榄树又是什么呢?在我未来的路上,继续阅读三毛的作品,在阅读的路上,去寻找,寻找她梦中的那一棵橄榄树。最后,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歌曲《橄榄树》。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写的不好,感谢书友们的包容!感谢聆听!

主持人温蓉:

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

此次书友会的讲座到这里接近尾声了,感谢林怡小妹的分享,感谢伙伴们的聆听,下面欢迎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时间没有终点,预祝大伙欢度周末,祝愿大家养生又养心。

温蓉:林怡是个努力的小可人!

路少:据你所说,三毛一般以第一人称写作,是否可以说她的作品基本就是她的自传?

林怡:

路少?如果从自传的定义上去了解,似乎是合理的,但是我又觉得她的作品和自传不太相同。

路少:还加入了自己的幻想和加工?

林怡:

路少?我不爱看自传类的作品,也没接触多少,但是看三毛的作品我总觉得她像是在给我讲故事一样,很有画面感,读她的文字我总能浮现画面。

路少:你觉得,荷西的哪些特征深深吸引了三毛?从中可以看出三毛是个怎样的人?

林怡:我觉得这个要从女生的角度去想。

李钰: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是在感受文字背后,体会之后的分享?三毛本身是个缺少安全感的女子。

林怡:是的,其实女生最需要的莫过于安全感。而荷西不单只是给三毛承诺,并且还付出行动。我这个小女生的心理,想一想,一个人能够深爱着自己六年,并且还默默地再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tealabo.com/sbjn/486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