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

杂文内蒙古由国宏说说ldquo


怎样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7117848.html
说说“死”由国宏

尽管死人的事每天都在发生,尽管死亡是人生绕不过去的“坎儿”,但人们出于忌讳,还是很少有人主动谈起“死”这个话题,有关谈论“死亡”的文章也是寥寥无几,在中国,死亡教育也几乎没有落实。有关专家在80个国家调查“死亡质量”时,英国排第1位,中国则排在第71位。在人们眼里,似乎愿意谈“死”的,要么神经不正常,要么是自杀的前兆。

人们对“死”的讳忌,还表现在对“死”的定义上,一般都要绕开“死”这个字眼儿。天子、太后称之为驾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皇子、皇亲、王侯的死为薨;士大夫死为卒;官员将领死为逝;父母之死称之为见背、孤露、弃养等;一般人死称之为: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溘逝、老、故、逝、终、走了等。

不管如何忌讳,人总是要死的。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客观的话题,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永恒的话题。一个人出生无法选择,但怎么死必须自己思考,而且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非常有意义的话题。

人的“死”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无非就是以下几种死法。

第一,“寿尽而死”,我的几位长辈都是90多岁过世的,临终前,头脑都很清醒。人们称这样的离去为“喜丧”,其实就是寿终正寝,甚至是无疾而终。标志着生命的气数自然燃尽。

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活了岁,宋美龄活了岁。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享年岁,作家巴金享年岁。“西安事变”的张学良享年岁。曾经担任过中共中央常委的宋平,年出生,现在岁,仍然健在。

“寿尽而死”并非专指长寿之人。“黄泉路上无老少”,少年夭折者有之,中年离世也不在少数,花甲之后奔向西南大路就不算早亡。

清朝第八代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亲政两年驾崩,终年19岁。三国中的诸葛亮仅活到53岁,周瑜仅活了36岁。曹操之子曹冲13岁就病逝了。西汉名将霍去病因病去逝时仅23岁。

这些人寿命或许就是如此。

1

第二,“福尽而死”,我们常说,人来到世上,没有遭不了的罪,只有享不了的福。总有些人,爱瞎折腾,进而由量变达到质变,提前结束了自己的人生。“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作就不会死”。人们称这种死法是“作死”,其实,就是自作自受。

历史上,晋景公掉进粪坑而死,在《左传》中,对晋景公的死亡,只用了一句话:“将食,涨,如厕,陷而卒”。晋景公,名姬据,是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位君王,他执政时生了一场大病,做了一个噩梦,醒来问巫医,巫医认为他吃不到今年的新麦子。后来,晋景公病情越来越重,想吃今年的新麦,熬到秋天,叫人献上今年的新麦,让巫师看到新麦,就把巫医杀了。正准备吃饭时,突然感到肚子疼,就去上厕所,结果掉进粪坑死了,最终还是没有吃上新麦。

秦武王嬴荡是秦惠王的儿子,天生神力,他平时爱好就是和人比力气,所有人都没有他的力气大,因此志得意满。有一年到了东周都城,看到周王室的王鼎,费了很大的力气,最终举起来,但是不小心被鼎砸伤脚,大动脉出血,当天晚上就死了。

明嘉宗朱由校,坐自己造的船差点淹死,自此之后便一病不起,身体每况愈下。再后来,有人进献了一种“仙药”,名叫“灵露饮”,据说服后能立竿见影,健康长寿。朱由校便日日服用。饮用几个月以后,病症非但没有丝毫改观,竟然雪上加霜,得了“鼓胀病”。浑身水肿,卧床不起,不久就一命呜呼。

《金瓶梅》中风流成性的西门庆最终“面色发红,肾囊肿痛,溺尿困难”“喘息了半夜,挨到己时分,呜呼哀哉,断气身亡”,死后妻妾散尽,家庭破落。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以其《陋室铭》而闻名天下。由于早年官场站错队伍,因此被发配到边远地区很多年,好不容易皇帝开恩让他回来,结果他一到长安,诗兴大发,咏诗一首,就出事了。他写的是《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首诗意在讽刺朝廷不会用人。皇帝一听,这不是骂朕吗?那你滚吧。刘禹锡悲催的被发配到更远的地方。又熬了十年,原来的皇帝死了,新皇帝觉得他文采不错,可怜他,就又让他回京。十年也没改变刘禹锡的老毛病,他又吟诗一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新皇帝一看,我勒个去,老刘你死性不改,还搞“王者归来”宣言,还是滚吧。

在我们身边,不乏作死之人。

就在河南郑州抗疫情胜利在望的时刻,一对年轻夫妇绕道去了意大利看球,结果因比赛取消,球没看成,却把冠状肺炎带了回来,自己染病,却还隐瞒行程。大数据背景下,哪里有秘密?这样的人真要是死去,可能也不会有人惋惜和同情。

有的人家境困难时期,夫妻恩爱,成了暴发户后“饱暖思淫欲”最后家破人亡者有之。家暴连连,妻子忍无可忍,举起砍刀,结束其生命者有之。参与赌博,万贯家产一夜败光,自杀身亡者有之。因闯红灯丧命于车轮之下者有之······

1

第三,“意外而死”

世间流传“人有旦夕祸福”“该井里死河里死不了”的说法。许多不幸其实出于偶然,没有规律而言,也没有可以抱怨和报复的对象,就像许多幸运出于偶然,没有可以感恩的事情一样。人世间,偶然性其实比必然性要普遍得多,强大的多。因而,意外总是伴随我们左右。车祸突如其来;地震不期而遇;灭顶之灾突然降临。就拿当前来讲,一场突如其来的冠状肺炎疫情袭来,很多人躲避不及,染上此病。据说不幸染上此病的重症患者是在头脑清醒,不断地哀嚎,痛苦万分的情况下窒息而亡的,想想都令人不寒而栗。因为疫情,隔离在福建泉州某酒店的71人,因楼房突然倒塌,有29人命丧九泉,没有死于疫情,却在这里丧失了卿卿性命。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最脆弱,除了人的感情,就是人的生命了。和感情相比,生命可能更加不堪一击。我们往往今天还见到这个人,明天可能就只能见到他的躯体,甚至躯体都无处找寻。

曾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的云布龙,视察期间,被火车相撞不幸遇难,闻听者无不称奇和惋惜。因为那个时期,内蒙古火车并不多,怎么就让一个堂堂的自治区主席赶上了呢?

从马来西亚起飞的MH飞机,起飞前,乘客还欢天喜地的聚会通话,转眼就不知去向,留下亲人苦苦思念,想要祭奠都找不到地方。

饰演《金粉世家》三姨太的潘星谊,在家不慎滑倒撞碎鱼缸,破碎的玻璃割破其喉咙而亡,年仅29岁。

藏族笑星洛桑死于车祸;亚洲第一飞人柯受良哮喘病发作死于上海虹桥中山广场某寓所;中国功夫巨星李小龙猝死在女友丁佩家中;美国20世纪著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被眼药水瓶盖卡住窒息而死;古希腊诗人埃斯库罗斯竟然被天空中掉下来的乌龟砸死……

1

第四,“自如而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了追求理想,慷慨赴死者古今中外有之。方志敏大义凛然,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读来令人潸然泪下,为了理想信念慷慨赴死的英雄们,永远值得人们怀念。

也有的人因为人生不如意,选择跳楼、自缢、卧轨……这些人认为唯有一死方可解脱苦难,“生不如死”是对他们结束生命最好的诠释。

著名的文学家老舍年8月24日在北京投太平湖自尽。他的死,有“抗争说”“绝望说”“无法承受说”。但老舍的儿子舒乙则认为,他的爸爸之所以选择太平湖自尽,是因为太平湖和城内的西直门大街西北角的观音庵胡同很近,而观音庵是老舍母亲晚年居住的地方,父亲是去找自己可爱的老母亲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诗人海子,中国当代先锋,诗人自杀第一人,用自己高贵的生命去证明手中烛照生存的空虚。有人认为他死于精神分裂,有人认为他是江郎才尽,有人说他是殉诗,有人说缘于城市和乡村的矛盾,甚至有人说海子的死是练气功走火入魔所致。

古今中外自杀者难以计数。日本泰斗级人物亚洲第二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死于自杀,他认为“在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

梵高、海明威、三毛、张纯如、顾城、张国荣、阮玲玉……

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求是》杂志副主编朱铁志写下《如果我死》后,年6月26日凌晨自缢于单位地下车库。人们冠以“抑郁症”来隐瞒这些人的死因。我们姑且不论他们的死留给他人的悲痛,单凭这种勇气,也无可厚非。人生烦恼不外乎就是“放不下”“想不开”“看不透”“忘不了”,在这些人眼里可以统统化为灰烬。看看朱铁志的《如果我死》谁都会为之动容。所以,不要轻易评价别人轻生对否,因为你没有经历过他的人生。不要轻言“不值得”,因为每个人对生命的自主选择权都应该得到尊重。

“怕死”几乎在每个人身上都能找到影子。古人有“蝼蚁尚且贪生”之叹,民间有“好死不如赖活着”之语,可知众生无不好生恶死,对与死亡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一种本能的逃避。因为恐惧,只能退避三舍,因为无奈,只能听天由命。因为求生,不惜一切代价,医院,甚至拜倒在大神、巫医面前。

——因为认为谈起身后事是“触霉头”,中国2.2亿老年人,只有1%立了遗嘱。所以因遗嘱缺失造成的各种法律纠纷层出不穷。其实,也是想不开、怕死造成的。

——遇到危险,每个人都会求生,都会采取逃跑、逃避等行为。

——不少老年人上了推销保健品和医疗器戒的骗局,除了老年人判断力下降以外,“怕死”恐怕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闻听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吓得瘫痪,最终不是病死而是吓死的,人为的加速结束生命进程者不在少数。

——躺在病床上,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的人,拉着大夫的手说,“大夫,我想活,,,,,,”

那么,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消失。

生命体征消失,身体的消失,资料信息的清除,与这个世界的联结消失。无数的忧伤、惆怅和烦恼都会在一瞬间灰飞烟灭。就像黄叶那样,原本和树相依,明知要离去可舍不得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像烛火那样,耗尽了全部心力也不能延续存在而苦苦泪流;象流星那样,明知生命终将结束,还要用全部力量为人世间情侣注入许愿的光芒。对于死者来讲,他失去了人世间的关爱和快乐,同样也失去了人家的悲痛和悲哀。

——意味着脱离了时间的控制。

死亡即永恒;各种关系的终止,不再履行任何责任和义务。必须呆在狭小的空间一动不动,周遭一片寂静,直到永远。

——意味着自己和亲人情绪的变化。

面临死亡时,自己或是恐惧,或是平静;或是无奈,或是悲伤;或是悔恨,或是自豪;或是期盼,或是向往……

人来到这个世界,总会与别的生命发生联系,你既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同时你又是隶属于某一群体,你是他们当中的一员,你与他们有着诸如亲情、爱情、友情甚至别的什么情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死亡便是你与他们告别仪式。对于失去亲人的人们来讲,徒留后人在一种悲伤的情绪中不能自拔。或是悲痛,为永远的失去而难过;或是悔恨,为没能珍惜共同度过的时光;或自责,为没来得及抢救或诊疗失误;或是愤怒,怪你抛弃了他们……

——意味着价值观的变化。

提醒我们生命是有限的,让我们选择选择好好活,正确面对死。每当我们到火葬场送别逝去的亲友时,都是一次生命的洗礼,告诉我们好好活,珍惜当下。

对死亡的思考尽管是徒劳的,但并非无意义。它可以使人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用超脱的眼光看人世间的成败和祸福,为现实中的死做好准备。对死的思考能使人更清醒地意识到个人生存的不可替代性,从里立足于死亡而珍惜生命,最大限度地实现独一无二的价值,形成一种豁达的心胸,做到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不至于失态。可以通过透悟死亡而免于对死亡的恐惧,从而既提升“生”之品质,又提升“死”的品质。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当我们对死亡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之后,就可以为自我的人生定位,确立人生的意义和目标,并获得人生发展的动力,这就叫知“死”而得“生”。

对于生死,除了我们平民百姓有自己的观点外,中国传统文化也各有见解:

1

道义超越生死,这是儒家的生死观。儒家重视生前,而非死后。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就是最好的注释。

2

“生死气化,顺应自然”是道家的生死观。老子认为,一个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能较好的保存自己。这和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不无关系。

3

“生死轮回,觉悟成佛”是佛教的生死观。佛教认为,人生下来就是受苦的。佛教认为,人的苦难有八中: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聚。这八种苦难困苦着人们,因而要脱离苦海,就要灭此种种欲望。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思想家对生死提出了有价值的看法,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庄子认为生是偶然,而死是必然的,不必过于悲哀。

夜深人静时,仔细想想,人活着真的不易,明知以后会死,还要努力的活着。人活一辈子到底为什么?复杂的社会,看不透的人心,放不下的牵挂,经历不完的酸甜苦辣,走不完的坎坷,越不完的无奈,忘不了的昨天,忙不完的今天,看不透的明天,最后不知道会消失在哪一天。

一辈子真的好短,走着走着就只剩下了“曾经”,有多少说好要做一辈子的朋友,可转眼就成了陌路。有的说好明天再见,可醒来却天各一方。

小的时候,玩伴突然死去;插队时,同学因白血病突然死去;工作后,昔日的插友因肺痨死去;同学虽高居官位,却因癌症没到花甲之年便撒手人寰......

因为没有真正经历过死亡,很多人跟我一样,觉得自己是安全的。他们没有意识到,活下去是需要运气的,生命是有限的,明天是未知的。

想到早晚会死,大部分人都会对周围的人更加宽容。生父母气的时候,想想父母会走在自己的前面,决定还是忍气吞声,尽孝道,不顶撞了;夫妻吵架,想想这一辈子相伴也就是几十年,应该倍加珍惜所拥有的一切,也就沉默了;即便遇到了不讲理的“三季人”也能及时调整心态,不会为这种人生气而伤害自己的身体。其实,你现在痛苦的事,放到十年以后就不是事了,放在你死之后,就更不是事了。

不知是人生阅历的增加,还是几次死里逃生的启迪,我不再怕思考死亡,不再怕谈论死亡,对死亡少了一份恐惧和无奈,对生命多了一份坦然、释然和淡然。我没法阻止自己的死亡。当我存在时,死亡还没有来,而死亡时,我已经不存在了。我将化作颗颗尘埃终日与日月为伴,以草木为邻。我将如泰戈尔所说的“生如春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不怕死,我只怕爱我的恨我的怨我的人离我先去,那种痛真的是很痛。

如果有一天,我死了,我会像我97岁的二舅那样,临终时说,“我该走了,给我穿衣服吧”那样的神志清醒吗?如果我死了,我会像萧伯纳临终说的那样,“太太,你想让我像古董一样永远活下去吗?我已经完成我要做的,我要走了”的自知之明吗?我能像达尔文一样,最后死也要用自己垂老的手在空中书写什么吗?我能够像托尔斯泰一样,在82岁的高龄还要离家出走寻一份暂新的生活,最后死也要死在阿斯塔堡这样行进的途中吗?

这些我都不知道,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时间死去。但目前想到的至少我会在治疗抢救方式、遗体告别、埋葬地点、墓志铭等提前做好安排,我不想死后任人摆布。

1

我自诩为是一个有个性的人,有追求的人,是一个不断拼搏进取的人。我的生命已经用我的行动写在我人生的路上了,用我的文字写在我的各种叙事作品里了。想了解我的,自然会从中发现我的高贵、追求、无奈和自私。喜欢我的人早把我写在自己的心里,讨厌我的人巴不得我早点离开这个世界。所以,我最终还是安静离开的好!

生命的最高境界是哭着来,笑着走。我能做到!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tealabo.com/sbjn/491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