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一直是建筑师们持续探索又没有定论的问题。很多时候,建筑需要从环境中凸显出来,承担作为地标的责任。相应的,也有一些选择消失于自然之中。01
龟老山观景台
在山顶的裂隙中望向内海
龟老山观景台龟老山是日本濑户内海大岛的最高峰(标高米)。大岛周边海域岛屿众多,形态突出的龟老山是最适合建造观景台的地方。隈研吾接到观景台项目时,龟老山的山顶作为建筑基地已经被水平切掉。但在自由的条件下,隈研吾却迟迟选不出满意的方案。他意识到,观景台这个形式本身就包含着矛盾:“因为环境优美,所以在那里建观景台,但又因为建起了观景台,那里整体的环境就会遭到破坏。而且观景台的形态越美,在环境中就越发突出,甚至让人感觉破坏了整体环境。”甲方希望观景台能成为地标,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观景台应该是用来观看的装置,而不是要被观看的。理清了这个思绪之后,隈研吾决定做一个透明的建筑,以最大程度弱化观景台在环境中的存在感。隈研吾希望做出一个主体移动的场景序列,一个控制视线的装置。透明观景台方案设计图透明方案选择纤细的钢材做结构,玻璃搭配不锈钢网做立面,立面将环境切分为A、B、C三个层面,每个层面对应一种景观:竹林、沙滩、草原,代表着大岛。透明观景台方案模型建筑师希望通过这个设计让人们认识到世界的相对性。游客在层与层之间,即一个世界与一个世界之间多次反复移动,渐渐登上观景台顶部。但因为对透明性的怀疑和这个方案所包含的批判姿态的怀疑,隈研吾还是放弃了这个方案。那就只有将它埋起来了。事实上,山顶的基地就是一个台座,有台座就会有造型体的出现。将建筑“埋藏”,并不是简单地将地上的建筑原封不动得掩埋起来,而是探索凹陷状的存在形式。所以设计始于山顶地形的复原。剖面图首先在山顶基地建造U字形混凝土结构体,作为通向观景台的通道;然后在其两侧堆上泥土、栽上植物。山顶地形恢复之后,通道像埋藏在山中的一条缝隙,观景台在其尽头。除非乘坐飞机从空中经过,其他角度都看不到整个观景台装置。裂隙中的通道和台阶游客拾级而上,当最终踏上观景平台,上方的天空突然打开,视野豁然开朗,抬眼正对着的就是濑户内海诸岛。露台A露台B观景台平面图露台A与B位于观景台装置两侧,由贴着桧木板的窄桥连接。在日本的宗教文化中,神圣的存在是自然本身,人工物只允许被用作媒介。连结物不可以是厚重的、完结了的物质,而必须用轻而弱,会随着时间风化的物质。像连接露台、连结两侧风景的的木板窄桥一样,埋藏在山体内的建筑也在这个立意下,连结了主体和自然,化解了“观景台的矛盾”。02
墨西哥大地礼拜堂
走向大地深处在自然中找寻自我
俯瞰大地礼拜堂大地礼拜堂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州一个小镇的住宅区边缘。教会不想强调礼拜堂的“宗教地标”属性,希望为拥有不同信仰的居民服务,成为公共聚集的场所。礼拜堂入口人们穿过混凝土框架进入礼拜堂,沿着径两旁的查卡树慢慢向下前行,就仿佛逐渐走入大地的深处。礼拜堂剖面图混凝土屋顶的空间唯一拥有屋顶的是礼拜堂空间,设计参考了当地的教堂和殖民建筑,使用了较为原生态的材料。而且所有墙体直接暴露在外,让时间和自然的痕迹保留其上。两排长椅将小径的空间缩窄,框架、引申出了最为重要的祭坛空间。这里看似是洞穴的尽头,却因为没有屋顶而显得非常开放,因为直接通往天空。俯视祭坛空间尽头的十字作为礼拜堂最有存在感的部分,引导居民来这里聚集。一方清水来自半岛的地下河。地上的部分,比起宗教建筑更像单纯的聚集空间礼拜堂的设计旨在让使用者自由诠释,而不是将空间的叙述强加于人。在形式上弱化建筑和宗教的属性,让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时机,气候、光线等,更集中得感受氛围与自然,在其中思考、沉浸和祈祷,反而实现了宗教建筑的意义。03
沙特阿拉伯下沉式酒店
撒哈拉沙漠的沉浸式体验
最近,让·努维尔公布了为沙特阿拉伯设计的下沉式度假酒店Sharaan的设计方案。该项目位于西北阿拉伯的文化绿洲AlUla,以岩凿的石屋而出名。酒店的令人惊叹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沙特阿拉伯的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石谷遗址Hegra,将现代化的酒店设施嵌入岩石之中。石谷遗址传统石屋在自然保护区建造,让·努维尔强调“这是真正的责任”,一切设计的起点是这片土地本身。“AlUla是一座天然的博物馆。每一个峡谷和悬崖,每一片沙丘和每一块岩石的轮廓,每一个地质和考古遗址都值得细细考究。我们要尽可能地保留它的独特性和魅力,保留它的古香古色。我们必须保有一点神秘感,同时也要面向未来做出改变,AlUla需要些许现代化的改造。展望未来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义务,它要求我们在回忆过去的同时,充分活在当下。”岩层建模图构思剖面图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景观的影响,让·努维尔引入了新的概念——在景观中雕刻建筑,而不是让建筑与景观竞争。度假酒店被巧妙得隐藏在岩石之中。球形中空空间创造出一个内部大露台,可以看到酒店的大厅和房间。从天空中俯瞰这里,是茫茫沙漠里的一个惊喜,而从这里仰望天空又是另一种视觉冲击。中空露台空间俯视效果图左:现有岩石纹理的利用右:“光井”及现代设施的引入酒店内部的岩石表面雕刻有多样的图案,阳光直射、反射都有不同的精彩气氛展现,将文化历史感以精湛的技艺展现。风化岩石的水平缝隙可以直接作为天然的通风系统。阳光则通过一些“光井”引入到建筑内部。用最低的能源和最少的环境伤害保持这里的特性。外部效果图日/夜让·努维尔采用博物馆学的策展方法创造出公共空间——利用时间即天光的变化使色彩、光线、阴影、风雨作用于建筑。游客一旦进入酒店,进入岩石,进入到一定的深度,这种自然深处地质的包围感,会让人沉浸在穿越时空的体验中,充分感受AlUla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明。消失在自然中,又充分利用自然、将人文、历史的精髓充分展示,这样的设计及建造令人惊叹!拥有超越所有所谓“野奢酒店”的高级。04
“留仙洞”万科云设计公社A4+B2
保留地上绿地职能激发城市活力
区别于前面隐藏于自然中的案例,万科设计公社埋藏于城市绿地下中。万科云城效果图万科云城是深圳科技创新发展轴的重要节点,但是最初的留仙洞基地,是基础配套匮乏的城市边缘秃地,缺乏城市氛围,人烟稀少。所以设计公社不仅是提供办公场所的传统产业园区,还承担着激发周边城市活力的责任。设计公社A4+B2地块设计公社是一个创新的地下空间设计项目,地面层用作城市绿地公园,为新城的白领、居民提供一片舒适。地下的办公及文化艺术空间引来流量及消费,又承担了伴随新区核心区成长的功能,有智慧的解决了众多新区在入驻期面临的公共绿地维护成本高且必须持续投入的困境。A4+B2地块分析图设计通过中绿坡道将地上一层与负一层连接。斜坡下方是室内总面积约为平方米的共享办公(Co-working)空间,展厅、小型报告厅、展示交流区、模型室、共享办公空间、自由办公区等场所,容纳不同产业和工种在一起共享资源,协同创新。不少办公单元都有独立的采光天井和休闲平台,看得到空间与场地的对话。原始爆破留下的自然岩石也被直接保留下来,富有尊重与趣味。保证屋顶公共绿地连续性的同时,复合的空间系统和叠加功能创造了大量交流的机会。不仅办公区方便跨领域行业交流,来绿地休闲的市民也为园区增添了活力。设计公社虽然是为了遵循用地规则而埋藏于地下,但其建筑内外、与环境实现的交流,带动了区域的活力塑造与发展,让人们看到了生活,是新区建设中难能可贵的品质!回归自然,回归场地本身,聚焦人的感受,是“看不见”的建筑的共通之处。它们虽然不抢眼,但一份尊重让人们在其中有更丰富的体验,更深层的使用感。让建筑充满生命力。资料来源:1/大地礼拜堂Archidaily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tealabo.com/sbjn/6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