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

时代的记忆丨春节年货四十年变迁史


北京看荨麻疹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210410/8833326.html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年货或许就是一桌难得吃上的好菜,而现在提到的年货,几乎包含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传统意义上的年货正在悄然发生改变,数码家电、家用汽车、休闲旅游等等都被列入年货“清单”。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年货变化,由最初的简单到现在的丰富,都记录着时代变迁的点滴,都承载着社会进步的美好。

站在公元年的年轮坐标上,本报特别推出“好年货幸福年”系列报道,带领大家一起回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年货变迁史”,触摸渐行渐远的“年货故事”,重拾那早已逝去的年味。而最重要的,你将看到本报记者为你搜罗的实惠又美好的各色年货。

在传统意义上的年味儿日渐淡化和被解构的当下,年货的地位已然今不如昔,人们也早已过了为吃到鸡鸭鱼肉而幸福感“爆棚”的时代。然而,作为一种超越消费行为的精神运动,在未来已来的社会语境下,备年货也被赋予了更多崭新的意义。就像吴晓波在著作《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中写的:“有人叹息青春散场,历史已经结束了……但是更多的人开始吟唱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

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为了让全国人民过好80年代的第一个春节,商业部在年1月18日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又过了几天,国务院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样的文件还将不厌其烦地下发十来年,没有人觉得很突兀,国家始终像一个大保姆,细心地照管着人民的衣食住行。

在两年前的年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34岁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在当天的《人民日报》上看到一则教人科学养猪的新闻,感慨“气候要变了!”要知道,在当时,养鸡、种菜、私自卖东西全被看成是“资本主义尾巴”,是要被“割掉”的。而像柳传志这样的人(日后他创办了赫赫有名的联想集团),“春江水暖鸭先知”,他们在这个寒意料峭的早冬,感觉到了季节和时代的变迁。

也就是在年的春节,十四冶建设集团云南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下称三公司)34岁的的女职工赵凤仙一家,在位于昆明羊仙坡的公司食堂里,领了“年夜饭”,他们惊喜地发现,饭碗里比平时多了很多肉类和鸡蛋。

彼时的国营和集体企业都是一些庞然大物,很多大型国有工厂几乎具备一切的社会功能,一个工作岗位可以“世袭”。企业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重要得像“一个更大的家庭”。

“那时候买什么都要靠票,粮票、油票、布票……去定点供应的地方买。”赵凤仙说,她和丈夫都是三公司的职工,结婚分房后,两个孩子也出生在这里,吃饭有食堂,打开水有水房,洗澡有澡房……总之吃喝拉撒都在“厂矿”这个大家庭里。过年时几乎没有多余的“票”去外面购置年货,就连年夜饭也都是在食堂“打”。

这种情况在此后的几年有了很大的改观。改革开放后,因为政策的松动,中国市场上的物资逐渐丰富。鱼和肉都可以比较方便地购买了。

年,美国《时代周刊》有一期封面是一位中国年轻人拿着可乐站在长城上,封面标题是《中国的新面孔》。这一年,中国开始了城市体制改革,中国的马路上出现了很多的广告牌,出现可口可乐,出现越来越多的个体户、民营企业,越来越多的商品和年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手表、自行车、收音机“老三件”是最流行的。到了80年代初,中国从日本引进了黑白电视机,成为普通人家日盼夜盼的“大件”。由于货源少,电视机最初都是凭票供应的。那时想买电视机之类的大件,不仅要有钱,还要有关系,搞到几张“工业品券”,才能将电视机抱回家。

始于80年代中期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成为大家过年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年三十阖家一起看春晚成了中国众多普通家庭最欢乐的时刻。将彩电作为家里置办的重点年货也成了当时一道别致的风景线。而在那个年代,将买电视作为年货可以说是“土豪”行为,毕竟它是那个年代真正的奢侈品。

在凭票时代将要结束,但商品供应还没有足够丰富的过渡时期,内地还多次出现皮鞋、西服、冰箱等物资的抢购潮。今年40多岁的胡英说,年春节,家里只购买了一台收录机,但全家都非常激动,为了庆祝,一家人都在家里跳舞。“每年春节添一样,跟上当时的潮流步伐。”她说。而到年春节她家里的“三大件”已经齐全:一台黑白电视机、一台冰箱和一台单缸洗衣机。

90年代

年10月,麦当劳在深圳开出中国大陆第一家快餐店。匆忙开店,是因为其无法忍受一个事实:比它早进来三年的肯德基早已赚得钵满盆满了。中国人甚至在过年时候都选择去尝尝“洋快餐”。

在中国,曾经让人们无限憧憬的90年代,就这样出乎预料地展露出全民商业化的面貌。甚至有歌谣唱道:“摆个小摊,胜过县官;喇叭一响,不做省长!”

人们变得越来越实际,如何发财致富享受生活,成为了一个公开而荣耀的话题。几年前还被视为靡靡之音而遭到禁止的台湾歌手邓丽君,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流行偶像。这一切还体现在过年上,“吃”虽然还是年货中的主角,但年夜饭的餐桌上,鸡鸭鱼肉已属平常,不再是中国人置办年货中最“烧钱”的了。

年3月23日,在美国罗切斯特柯达总部,柯达总裁裴学德宣布:柯达以10亿美元收购中国胶卷全行业的协议定局。这个协议在当时看起来有点“疯狂”,意味这中国胶卷业的7个企业将全部与柯达合资。这个被认为彰显中国政府“国退民进”决心的协议轰动国际商业界,被称为“98协议”。

于是,在90年代末期的中国一二线城市街头,随处可见打着黄底红字的柯达冲印店,胶卷则是里面最抢手的商品。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在90年代末,过年时买上一个柯达的彩色胶卷,相当于置办必须的年货。

在偏远的四川绵阳,一家名叫长虹机器厂的军工企业突然跃升为全国最大的彩电制造企业。到了90年代末,彩电已经开始步入家家户户的家里。

在云南,烟、酒、茶成过年送礼的“黄金组合”,“红塔山”、“阿诗玛”,这些云南人引以为傲的香烟,出现在普通老百姓年货的清单中。年,在传奇人物褚时健的带领下,“红塔山”的无形资产达到亿元,在中国所有品牌中位居榜首。

在深圳,中国第一家沃尔玛购物广场于年开设。此后各种“超市”在全国遍地开花,颠覆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年关一到,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涌进超市,挑选五花八门的年货,顺道感慨物资从未有过的丰富。

几乎同时,政府开始主导各大城市的市区和城区开始创办大型年货街,吸引了不少市民。昆明早一些的年货街有农展馆、关街年货街等等。72岁的赵凤仙说,自己很喜欢去逛年货街,可以买到平时买不到的好东西,价格还便宜。一进到集市里,宣威火腿、大理乳扇、蒙自年糕、玉溪杂糖、德宏干巴……各种土特产、干货、零食一应俱全。

这个时期,还有一个突出的变化是送保健品开始蔚然成风。那时有三种保健品特别流行:太阳神、青春宝、花旗西洋参。这三种保健品如今已不闻踪迹,太阳神被质疑只不过是“糖+水”,当年吃了青春宝的人也没能真的逆生长。不过,这说明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已经从满足基本需要转变为要更年轻、更健康,而大人们提着三大盒补品走亲访友的情形,大概也成为80后印象最深的过年场景。

“那个时期,年轻人最钟爱的年货恐怕就是VCD和音响了。”35岁的陈先生说,年春节,他印象特深,因为那年我们家的年货特别丰富——一台VCD、一台空调、一辆摩托车、一部“大哥大”,爸爸给的压岁钱也非常厚实。

00年代

那年春节,一部农民工骑着摩托车回家过年的纪录片让亿万中国人为之动容。为避开春运大军,这些异乡“刨食者”从打工的城市出发,踏着冰雪的道路,骑行多公里回到农村的家中。硕大的包裹里带着给孩子和老人的新衣服、玩具、文具、零食……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无论贫富、无论阶层,年可以过得一样幸福。

据统计,中国目前约有2.3亿农民工,有超过万的留守儿童。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改革开放40年,第一个需要致敬的就是农民工。一火车一火车农民工被从西部运到了东部,于是高楼大厦一栋一栋建起来了,经济发展了。他们以“不真实”的身份进入到城市里面,成为中国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

早在年,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的张晓玉和丈夫就骑着摩托车回家过年。那年,他们在浙江打工已经8年了,5岁的孩子一直由老家的爷爷奶奶带。张晓玉说,春节时火车票难买,而且两个人就要花多元钱,他们选择骑行可以省下钱来,给孩子多买两套衣服。

年春节,在北京工作两年的王猛回宾川老家过年,给妹妹带回一台联想笔记本电脑,给父亲带回一部诺基亚手机。他说,过年了,给辛苦了一辈子的老父亲也用上好一点的手机。

这时期的年货,除了传统的糖果、烟酒茶、肉类制品等“老三篇”,像王猛一样置办“3C产品”(指计算机(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和消费类电子产品(ConsumerElectronics))当年货的市民也越来越多。

同时,在那个“人手一机”的时代,短信拜年成了春节的“保留节目”。数据显示,年中国手机短信息量突破10亿条;年达到亿条;年,数字飞涨到亿条。到了年,全国各类短信发送量达到亿条。此时的白领们估计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到除夕晚上,总是要绞尽脑汁编辑短信祝福语发给亲朋好友、领导,一发不可收拾,同时,自己也会收到一大堆群发的短信。

直到进入年之后,随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tealabo.com/sbjn/657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