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年的海湾战争是一场以美军为首的,对伊拉克几乎摧枯拉朽的战争。在短短数个月内,以美国为首的近70万多国联军摧毁了伊拉克近万部队,而其中的地面作战阶段仅持续了不到个小时。
然而事实上,海湾战争中的伊拉克人也并非全然一无是处。
随着近些年来资料的逐渐披露,东73、海夫吉等等战斗都再次向人们展示了伊军在当年的困境中是尽了力的。
甚至来说,伊拉克也曾离胜利并不遥远。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海湾战争中伊拉克陆军方面唯一的一场主动进攻-海夫吉之战。
年1月,随着多国部队发起的沙漠风暴空中行动以来,整个伊拉克尤其是其战略指挥机构和一体防空体系皆已遭到重创。
但对于联军来说,沙漠风暴行动究竟要持续到多久?
以及这些重点打击伊拉克境内战略目标的行动,对于一线的伊军究竟起到了多少削弱?到目前尚是不可知的。
要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在盟军那么强大的空中打击下,德国人尚能在阿登(年)和巴拉顿(年)发动声势浩大的反击。
为此,在地面行动正式开始前,可以说没有人能真正预测到战局的走向。而实际上,甚至在美国国内自己的推演中,也都表示就算最后获得胜利,多国联军也会付出数千人的伤亡。
也正是考虑到这点,多国部队联合司令部几经协商仍未确定发起地面攻势的最佳时机。
而就在这节骨眼上,伊拉克动手了!!
海夫吉,地处科沙边境,是属于沙特东北靠海的一个油田小镇,
整个小镇规模不到3.5万人口。从纯军事角度来说,海夫吉并没有特别大的军事价值。
但海夫吉的沿海高速公路对于沙特等国家来说,却具有相当的战略意义,因为它是沙特阿拉伯、巴林、阿联酋等国家陆地交通的重要纽带。一旦海夫吉被伊拉克人占领,则势必威胁上述阿拉伯国家财富最为集中的生命线。
而对于伊军更为有利的是,由于联军的重心主要放在中部和西部地段,为此整个海夫吉的防御主要是沙特人担任,其约3个旅的兵力散布在海夫吉周边。至于美军仅在该地驻扎有海军陆战队的1个营,其兵力分布在彼此相距十几公里的几个哨所内。
与此同时,与财大气粗的陆军不同,该地的海军陆战队并没有配备坦克或者更为先进的布拉德利步兵战车,而仅有部分LAV-25型装甲输送车作为反装甲力量。
伊拉克的计划
伊军对于海夫吉的进攻计划也称为“冰山之颠”。
其方案是首先以第3坦克师配合机步1师从正面即瓦夫腊油田出击,以吸引美军注意,然后再以第5机步师沿海湾高速公路快速穿插至海夫吉(下图中的卡夫奇)。
待拿下该城后,第3坦克师和第1机步师退回科威特边境,而第5机步师则留下负责阻击联军部队,且战且退。
在某种角度上,该计划颇有短促突击的意味儿,但事实上却并未明确究竟是以歼灭联军有生力量为主,还是拿下海夫吉进行武力宣誓。
从伊军高层角度,萨达姆希望通过拿下海夫吉向世界展现伊拉克的强大,以此迫使联军走向谈判。但具体到一线的部队,比如第3坦克师的指挥官哈桑扎丁准将却对于这个目标表示不解,因为这个所谓向世界展示伊拉克的强大究竟要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要知道,直到1月份整个伊军都是在做防守准备。
而此时高层要求突然由防御转入进攻,那攻下海夫吉后,若条件有利是否可以进行深入?不深入的话,那要守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撤退的时机?
上述问题萦绕在所有一线伊军的指挥官脑海里,挥之不去。
但还没等他们得出一致结论,萨达姆的最终决定还是下来了。
只不过在这个“伟人”的训令里,既没有解答上述将领们的疑惑,也没有派出更为坚决的总统执行人。
1月29日晚,伊军就在这乱糟糟的氛围中开始了进攻。
该日夜晚时,伊军按预定计划对联军阵地展开进攻。
其中第一波次进攻的目标为海夫吉以西约80公里的美军哨站,该任务由伊军第26装甲旅和第20机步旅担任。
驻扎该地的美军陆战队虽然人数较少,且部署分散,但却打得异常顽强。他们利用少量装备陶氏反坦克导弹的LAV-25装甲输送车进行交替掩护,一度阻滞了伊军的前进。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进,由于面对越来越多的伊拉克人,海军陆战队1营不得不请求空中支援。午夜时分,随着A10攻击机和眼镜蛇直升机的加入,陆战队以娴熟的空地协同将伊拉克人杀得人仰马翻。
但事实上在陆战队为上述战斗颇感自豪之余,他们却并不知道这不过是伊拉克的诱敌之计罢了。而就在海军陆战队与伊拉克人交火的同时,担负第二轮进攻的伊拉克第5摩步师以2个营兵力从沿海高速公路快速推进。
当面的沙特军大吃一惊,仅不过数小时联军在海夫吉以北的防线就被洞穿。当是时,沙特军指挥官哈立德中将要求,附近的联军空中单位就近对沙特军队实施支援,但奈何此时陆战队也自顾不暇,为此这一请求未被实施。
不得已之下,哈立德只得紧急从附近的沙特军中抽出约1个营兵力增援海夫吉。至1月30晚时,哈立德到达海夫吉郊外,此时该城已被伊军占领,电视上萨达姆正兴奋的向世界宣布这一胜利。
但或许是因为伊拉克人并不确定海夫吉究竟要守多久,为此该地的伊军队形十分混乱,且防御措施也布置得很仓促。见状,哈立德当机立断,以其代号卡塔尔的1个坦克连在1个反坦克导弹排的掩护下对伊拉克人发起了突然袭击。
而这也可能是沙特阿拉伯建军以来少有的光辉时刻,仅数分钟内他们便摧毁了伊军的坦克和装甲车达11辆,更俘虏了1名中尉和20名士兵。
难能可贵的是,在成功突袭后,哈立德并未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他在得手后迅速组织部队进行后撤,避免陷入海夫吉的巷战中。
事实上这一手可谓非常及时,因为就在哈立德发动突袭的同时,伊军也再次发起了又一轮进攻。该波进攻主要打在海夫吉以西约30公里处,只不过糟糕的协同使得伊军每次投入兵力都十分有限(不足1个营)。为此,进攻不多久就不得不宣告失败。
1月30日下午,仗打到这一时刻,伊军的攻势基本停止了,但其夺下海夫吉的基本目标业已完成。但此时伊拉克高层和前线指挥官之间仍在为是战是守争论不休。
从萨达姆的角度,他希望前线伊军能抵抗得更久一些,这样将为伊拉克在世界政治舞台上赢得更多筹码。但与此同时,萨达姆又对继续在该地扩大战斗表示疑虑。
因为随着联军空中力量的不断加强,前线伊军的损失也越发高昂。仅30日这一天,原作为后续投入的伊军第3军其余两个师,就在联军B52的一次空中打击下损失了近80多辆各型车辆。
最终,或许是考虑到后退到萨达姆防线更有利于与联军作战,为此萨达姆选择了停止海夫吉的进攻。但这一决心多少下得有些迟了,也就在1月31日上午8点,联军的全面反攻开始。
其中,沙特第8机步营和卡塔尔的1个坦克连构成右路主攻力量,而左路则由沙特第7营构成。两路沙特军在联军空中优势的加持下,对海夫吉实施全面进攻。
仓促之下,伊军仅有的部队退入海夫吉试图凭借城镇内的建筑进行坚守,而沙特军则有条不紊的对海夫吉实施包围行动。在第一波进攻中,由于组织不力,联军的进攻被打退了,但与此同时也基本切断了海夫吉守军的退路。
见状,伊拉克人紧急派出援兵试图重新打通海夫吉的道路,以救出自己的同胞。但这一行动却遭到了联军主要是沙特部队的顽强抵抗,尤其随着联军空中力量的很快加入,最终这一企图并未得逞。
1月31日中午,联军方面在击退伊军增援的同时也对海夫吉实施了最后的猛烈进攻。至下午3点,海夫吉内伊军有组织的抵抗被彻底瓦解。
入夜,海夫吉被联军成功收复。
在这次战斗中,伊军宣称阵亡32人、伤35人,被俘人,但结合后来伊军坦克第3师和第5摩步师的表现,海夫吉之战伊军损失应达人以上。
而联军方面,伤亡最大的是沙特和卡塔尔军队,其合计阵亡约18人,伤百余人。至于美国海军陆战队1营则有25人的伤亡,不过值得一说的是,其中一大半来自于美军自己的空中误击。
那么,海夫吉之战应该如何定位呢?
事实上也在这场仗打完后,双方都曾宣传自己才是胜利者。
就某种程度上来说,伊拉克虽然损失更大一些,但从当时的角度来说伊军在饱受空中打击的情况下敢于主动出击,且获得了一定战果,这对于伊拉克国内的士气无疑是有所提高的。
实际上直到萨达姆倒台之前,该战斗也一直被伊拉克军方视为教育体系中的典范之战。其部分共和国卫队的军官更是因此恼怒于萨达姆,未将这一光荣任务交给共和国卫队。
然而客观的说,海夫吉之战真正的影响是在于它坚定了联军地面部队与伊拉克人作战的决心。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伊拉克军队在指挥与机动方面的巨大隐患。
在这次不大不小的战斗中,应该说伊军战前的隐蔽性做得还算是到位的,事实上其欺骗行动还一度成功。但问题的根源在于,在总的计划中,萨达姆政权始终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
其作战目标究竟是限于海夫吉驱逐几个联军的前哨阵地,还是真的打算在得手后继续深入把联军拖入地面决战,这是一直备受军事史学家们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tealabo.com/sbly/10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