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沙特阿拉伯 > 沙特阿拉伯旅游 > 三毛部落middot文踪寻找诗人的马
当前位置: 沙特阿拉伯 > 沙特阿拉伯旅游 > 三毛部落middot文踪寻找诗人的马
寻找诗人的马料单子
文/冯杰
01启程
从北疆昌吉启程,要到达南疆吐鲁番。穿越天山南北之旅,目的要去见证一份信物,寻找和唐朝人有关的墨迹,是一帧关于边塞诗人岑参的马料单子。诗人感觉是上面有一层马嚼草料的声音。
晚夏初秋时节,这一次车行可谓发轮台,过北庭,达吐鲁番。可借用岑参那两句,“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
在唐诗璀璨的天空,岑参除了千年传播不衰的边塞诗歌,马料单子是一个诗人被忽视的生动细节,单中窥诗,是他西域生涯里的局部和片段,让诗人从中鲜活起来。我翻阅《中国书法图史》,见过唐代诗人的墨迹,如贺知章、李白、杜牧、白居易,从没有见过岑参墨迹。尽管后来知道马料单子也不是诗人墨迹,只能称上“信息谱”,是岑参留下来的活动信息,近似诗人对账单,但它是记录西域生活气息的实物。里面有马蹄声声,旌旗猎猎,征尘的方向,交流的手语,诗人的声音。
“马料单子事件”像一个情节交叉不断重叠的故事,是一个不经意里的偶然,是一个超越想象的传奇。它包含唐代的信息很多,譬如地域的、社会的、个人的、战争的,官方的,民间的,综合一起,只有在西域独特背景下才能产生此物。
我最早从汪曾祺文字里知道线索。汪先生是小说家、散文家,少有诗歌,偶尔一读,觉得诗歌质朴,如话家常。他在早期《赛里木》一诗里,有句“有人在戈壁滩上,捡到岑参的一纸马料帐。”从诗句上判断,汪先生也是文字表面转述,人云亦云,可推断出他并没见到实物。
在昌吉,新疆作家刘亮程也对我说过,岑参有一张马料单子,写“轮台”时要去看看,感受一下。
一份存在或者不存在的马料单子,像新疆一片云彩,一张魔毯,开始飘忽不定,那一帧纸影和唐朝马蹄在前面不断晃动敲响,督促着必须要看。
02展台空空如也
按照设想计划,我和白钰群启程,穿越天山一千多公里,到吐鲁番博物馆,呼吸唐人的气息,看一眼岑参,核实一张马料单子。他说也是在文字里听说,这一次属于两个人同访一张马料单子。
当初也许想得简单,以为实物摆在展览柜里,像平时其他手札一样,任人观赏。只管拍照,记录,印证,感受。参观完吐鲁番博物馆后才知道,并不这样简单。
吐鲁番温度这几天都在50度上下浮动,眼镜被蒸气遮掩,下车看不清,在热气腾腾的吐鲁番式热情里,我能看到“吐鲁番博物馆”几个大字,是冯其庸先生题写,他对新疆一生独有情钟,曾11次亲自考察。从一层到二层,把吐鲁番博物馆丰厚的文化一一走马观花。我们绕过独特的干尸馆,最后重点来到那个馆中馆-----吐鲁番文书馆。
进门便询问工作员,岑参那一张马料单子何在?回答是没有听说过岑参的马料单子。她指着展台,说最有名几幅都在这里,可以随意看。看到柜台里有几幅剪成鞋样的书法(我下面会展开再说)。文字内容并不是所要寻找的诗人马料单子。工作员说,好像过去在这个空位置上放过一张,可能就是你们要看的马料单子,文书馆经常全国调展,也许调到外地了。
工作员回答也把握不准,草料的去向解释得有些模糊。
这结果让人大失所望,在吐鲁番博物馆竟没看到那一张马料单子。下次再来吐鲁番不知何年何日。我对世上每次相见都视为此生唯一。在吐鲁番失落心情和初来吐鲁番喜悦心情是一样,不经意间,像那一年我到台北故宫博物馆,忽然看到苏东坡《一夜帖》。
白钰群推测马料单子可能存放新疆自治区博物馆。还没离开吐鲁番,我们已开始盘算如何到乌鲁木齐。
这次天山南北之行目的就是一睹马料单子,惦记着岑参的马蹄声纸上敲响。我们决定明天到自治区博物馆,继续寻访那一张马料单子。
到了傍晚,忽然柳暗花明。新疆人好客,老白的朋友晚宴接风,在座有吐鲁番文联主席马庭宝,作家兼书法家,还赠我一本刚出散文集《热土》。席间我说起没见岑参马料单子的遗憾,马先生说,可以看到另一种形式的,自己有两套影印原作《吐鲁番文书》,印量稀少,其它地方不易看到。
宴席上忽然响起西域消失的马蹄声,有点踏破铁鞋无觅处。宴上热情像那本《热土》,马主席说,要想看吐鲁番文书可以,得把这杯酒喝下。酒比吐鲁番温度50度要高。
因为岑参加入了晚宴,回酒店已是子夜,吐鲁番星空和悬挂的葡萄混淆一起,在眼前倾斜。老白尽管海量,也挡不住吐鲁番式的温度,扶着上楼。
03在有“地凉”的房子里
第二天,走进马庭宝书房,从温度上感觉冰火两重天,外面如下火球,房里灌满清凉。他说安有“地凉”。我第一次知道房子除了“地暖”还有“地凉”。我抄过宋人梅尧臣诗句“地凉宜牧马”,像专门写给吐鲁番的老马。
老马在“地凉”里搬出两套《吐鲁番出土文书》,六卷本和两卷本,老马专题研究吐鲁番本土文化,吐鲁番文书专业性强,社会少人问津。文书原件残破不全,尽管经过专家校注,有些还有头无尾,语不连句,读起来有点困难。
一一摊开案上。慢慢读来,细细分类,文书并不枯燥,且内容广泛,情趣横生,从中可以看到唐代居住在高昌人民细微末节,日常状态。对我这外行人而言,如打开一座西域文化藏宝洞,玻璃球一般五光十色。
主人洗一盘子刚下架的吐鲁番葡萄,我俩看得投入,都忘记吃。一人一卷翻看记录。多亏提供一方清凉空间。那天临别,老马让我写字,我伏案涂墨:“宝物在庭,其光耀月。”
吐鲁番照耀了我的孤陋寡闻,打开浩瀚的文书知道许多冷知识,吐鲁番文书庞杂丰富于吐鲁番葡萄,西域学术界除了“敦煌学”后来增加“吐鲁番学”。“吐鲁番学”比“敦煌学”年轻,敦煌学资料可谓行到水穷处,而吐鲁番学资料在这块土地上不断出新。
我俩翻阅三个多小时,依然没见那一幅马料单子。我怀疑单子是否存在?晚上还要返回昌吉,时间急促,建议俩人分开,把范围缩小在“阿斯塔那五零六号墓文书”一辑,即使这样划分,此辑依然一百多页,不是想象里的一目了然,密密麻麻,只能细看影印图片。
所谓的一张“马料单子”,原来是驿站当事者每天所记的流水账单,近似我下榻在昌吉宾馆,前台服务员每天记录住客身份证登记薄,细碎,繁琐。
夕阳余晖低垂在地凉书房。终于,在吐鲁番文书里,我和岑参这位中原老乡在唐朝残纸上相遇了。马料单子根本不是当初想象那样。这位边塞诗人在我心里如此之重,而在浩繁的吐鲁番文书里,轻轻一笔带过,稍不留神就有风雪吹过,把诗人一粒名字漏下。
岑参马料单子的话题,多数人是从纸上二手文字转抄成三手文字,文字不一。二手的马料嚼响。一把马料多次过手用瓢。
主人那盘吐鲁番葡萄依然在案头端坐。我说,来,吃颗吐鲁番的葡萄吧。
04何谓“跳荡功”
吐鲁番文书比吐鲁番葡萄所含元素多。
为了全面了解吐鲁番文书来历,细说岑参马料单子前,先说当时西州一位叫“张无价”的军人,说罩在他身上那一口传奇的“纸棺”。
唐朝西州归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安西都护府最高统帅是大都护,张无价在大都护手下任西州游击将军。张无价作战勇敢,参加过平定石国、九国胡和突骑施的叛乱,战绩出色,立下过“跳荡功”。什么叫跳荡功?我特意查找资料,唐代文武双全的李德裕写了一篇名字很长文章《请准兵部依开元二年军功格置跳荡及第一第二功状》,里面这样解释:“开元格,临阵对寇,矢石未交,先锋挺入,陷坚突众,贼徒因而破败者,为跳荡。”
翻译白话文,“跳荡功”获得的条件是:对敌之时,利箭未发,挺起兵器,杀入敌军,撼动敌人阵脚,最终获胜的猛士,才能立跳荡功。照这荣誉标准,历史上只有赵子龙、薛仁贵少数人才能获得。
关于张将军之死,有两种版本。第一个说法,张无价去世后,因西州离大唐遥远,遗体不能魂归故里安葬,只能就近葬在当地高昌国。按照中原人葬俗,不管有钱没钱,亡人都要敛进棺材,入土为安,高昌国虽已汉化,对亡人敛葬比中原要简单一些。在布满戈壁石的黄土层中掏出一个墓穴,用毡片或柴草裹捆尸体入葬,讲究的仅是在尸身下铺一层草席,如双人合葬,铺上两张草席。
张无价身为游击将军,敛葬形式上得上档次,不然对不起“跳荡功”。军中有人提议,找不来上好木棺,可就地取材,给张将军糊一口纸棺。也算因地制宜,镇守西州的士兵开始以木杆为骨架,找来军中存留废弃不用的旧帐单纸张,在一种形式里表达情感,有的纸张剪成鞋样给张将军穿上,有的剪成腰带给张将军系上,有的剪成大小合适帽子的形状,戴在张将军头上,其它剪纸部分也根据需要一张一张地剪贴粘贴。终于大家手工糊出一个没底的纸棺,下葬时,把这口纸棺材扣在墓穴中张无价身上。
我以为制造纸棺是西域为逝者下葬一个风俗,在唐代流行,中原内地所以没发现纸棺是地理原因,除了无此风俗,加上地貌潮湿容易腐烂,现在来看,这口纸棺纯属个例。
还有另一种说法,随同张无价发掘出的随身文件告示世人,张将军尽管叱咤风云,但晚年过得凄惨,唯一的女儿出家为尼,法号法慈,张无价余生住在寺院,由女儿照顾生活。他死后法慈没有能力安葬,几年后才申请到官府出资,雇人下葬。许是贫穷到无力置办棺椁,法慈别出心裁用各处找来的废纸,带着对父亲的爱,糊成了一具纸棺材为父亲盖上。
说法虽有两种,但纸棺终究一口,一口纸棺实实在在罩在唐朝一段历史之上。
世间棺材很多,这一口纸棺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棺材。时间到公元年,考古学家在吐鲁番高昌故城发现系列墓葬,“西北旧茔”就是著名的阿斯塔那古墓群,在号墓内出土了扣在张无价的身上的纸棺,是对西域文化的恩赐。
出现这样奇迹要归功于西域独特的自然环境。吐鲁番异常干燥,全年降水量16毫米,蒸发量毫米。我到吐鲁番那天,马先生幽默说,这几天恰好是吐鲁番治疗关节炎的好时期,许多游客专门来进行一种沙疗,把腿埋在沙里面,吸取潮气,疗效出奇好。
由于“西北旧茔”独特的干燥环境,张无价身子已成干尸,干尸在内地鲜见,可在乌鲁木齐“西北旧茔”墓地,是司空见惯。当年日本探险家大谷光瑞、橘瑞超就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盗走干尸,绕道俄国,抵达长春,运回日本研究。
话说张无价身上扣着那具纸棺,纸张已经干裂、开胶、掉落,残破得和旧鱼网一个样子,可它像一口文化的聚宝盆,内容丰富,从此鼎鼎大名。
专家小心翼翼将这口纸棺请到文物局,经过对贴在纸棺上废纸逐一检查整理,发现这是一个更令人惊奇的“宝贝”。经过分析知道,张无价纸棺上贴着的全是当时西州军营中,大都户帐中用剩下的废纸,内容庞杂丰富,里面有大都护写给朝廷的奏折的底稿,都护府下辖各军营与都护府的公私书信,买卖契约,石窟题记,驻扎都护府唐军的人数、训练、军械以及粮草的调拨、配置和使用明细单,军民之间来往信函,佛教写经,衣物疏,药方疏等十几种形式,小中见大,涵盖内容超出一个常人对于一口平常纸棺的想象。
没人想到,在唐朝的某一天,废弃的公私文书裁剪成逝者穿戴的鞋靴、冠帽、腰带和枕褥的形状,这些陪葬品在地下等待阳光,最后穿过一千多年的时空,才出来照耀得人眼花缭乱。
我当时在馆里柜前,第一眼看到那写在鞋样上帽样上的书法,大为惊奇,无名氏的字比我写的都好。仅从书法角度讲,这些文书中不乏书法精品,形式上包含小楷、行楷、行草、隶书、魏碑多种书体,哪怕片纸残章断句,完全不输于当年知名书家。更高于当下身边游走的那些中国书协会员、“国际书法大师”,让我这位书法爱好者如看法帖,额头冒汗。
吐鲁番文书内容丰富,仅举一例,日本探险家大谷光瑞两次在吐鲁番收购文书,竟有当时唐高宗仪凤年间西州都督府管辖下的北馆厨于市购买莿柴、酱料等物酬值案卷的细节,可直接步入唐代灶头。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口纸棺是西域文化史上一口深井,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西域文化金字塔,简直像一座小型的唐代军事和社会档案馆,一出纸上排演的多目剧,今人能在张无价的纸棺上拆解出来这些珍贵材料,是巧合?是机缘?还是优越地理上的赏赐?还是文化幸运?
纸棺绝版,任天下能工巧匠也糊不出第二口了。
05青麦
站在吐鲁番博物馆文书馆展柜前,我面对鞋样、帽样、书法,那时还没有猜到谜底。
在斑驳丰富里,我还看到一千多年前弥漫生活气息,还有童趣,残纸上展示出一个唐代少年日子里的烦恼,阿斯塔那第号墓出土唐朝“一个学童的故事”,一名12岁叫卜天寿的小学生在抄写作业《论语郑氏注》。
《论语郑氏注》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所注的《论语》,史料记载这部著作在唐以后失传了。本世纪以来,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不少《论语郑玄注》残本,但只有卜天寿所抄写这个抄本是所有残本中保存最好,内容最多,里面包含《论语》中《八佾》《里仁》《公冶长》三篇和《为政》的一部分。我只看到教科书里贯穿的童趣,在这些残纸上有一位卜天寿同学起伏的心情。
那一天是中午,阳光很好,他伸伸懒腰,终于抄完老师布置作业,前前后后都是抄古诗,不断重复。作业写完后兴致所来,干脆加上两首打油诗,其中一首是“非虚构体”,诗曰:“写书今日了,先生莫鹹池(嫌迟)。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一个12岁的孩子在西域晴朗的天空下写诗,真实有趣。我不知诗中是白字还是通假,在唐朝纸上,传来稚嫩的声音,听到一个孩子最早向社会发出减负的呼声。
还有一件买卖女婢的文书,讲一位少女的故事:“今将胡婢绿珠年十三岁,于西州市卖与妇女薛十五娘,得大练十四匹。”
“练”是上好的白绢,大练则是粗糙厚实的丝织物。《后汉书》:“常衣大练,裙不加缘。”注解:“大练,大帛也。大帛,厚缯也。”在这一方文书里,人物、地点、时间,还有情节,一个故事全有,像一篇精炼的小小说。
我原是为寻找岑参那方马料单子,没想到节外生枝,在吐鲁番文书里分岔出来许多条细细小路。
初衷要寻找诗人岑参的行踪,从北疆昌吉到东疆吐鲁番,走一千里路寻找诗人关于轮台和北庭的往事,终于看到诗人牵马的那一条绳索了,唐代成百上千白马黑马青马出现,都在吐鲁番文书里吃草,走动。
唐代驿站制度规范严格,“三十里置一驿”,对“邮驿”行程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里,再快日行里,最快要求日驰里。人员步行50里,要是加上“马上飞递”,速度要更快。岑参有一诗“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计算一下,除去打尖吃饭,速度和今天“快递飞机”差不多。
驿站里驿马十分重要,外出公务时马匹出现丢失或伤亡,领马马夫要逐级上报缘由,即使死掉也要有马肉马皮的去向,交代清楚,登记上报,如果马肉已出售,还要有马肉收款单子。哪怕吃到狗肚里,也要明明白白拉出来一匹整马。
为了方便政府核查马匹使用情况,长行坊每匹马都有具体负责的马兵,对马匹登记印记,外出任务,发送收回时间等情况登记造册,以便归档。
一条马的缰绳让诗人走马岑参出场了。
长行坊是唐朝政府为服务军政事务、官使往来以及交通通信而设立的马坊机构。近似政府在各地办事处。从昌吉到吐鲁番,在50度的高温里穿梭,必须要不虚千里之行。当翻到了最后一册《长行坊支贮马料文卷》,印证了唐朝关于马匹的管理状况。
残卷经考古专家整理修复,现存页,记载了唐玄宗天宝十三年至天宝十四年(公元-年)间,每天往来于驿站和长兴坊之间的马匹以及草料的消耗情况。文卷中第一卷西州(今交河故城)驿站马料出入账上记载:
“郡坊帖马六疋迎岑判官,八月廿四日食麦四斗五升,付马子张什忤”
“……坊帖。岑判官马七疋,共食青麦三豆(斗)伍胜(升)付健儿陈金”。
驿站马料分得细致,有“青麦”出现,青麦是长熟颗粒未曾饱满的麦子。里面“疋”是异体字,为好读我下面一律改为“匹”。我仔细看,纸张漫漶不清,前面只留“坊”“帖”二字,多亏诗神赐予,如果时间和风雨再蔓延,哪怕往下多三厘米,就会掉落第三个字“岑”。那故事全失。一个“岑”字比王安石的“春”字更是一字千金,前者是技巧上,后者是诗史上。如果没有此字,诗人岑参永远埋在时间沙漠里,诗坛失去精彩细节和动人的情趣。
有一张失去了“岑”字,我判断还是岑参。即二十九日,“米长史,姚司马,¨判官等腾过北庭,马八匹,食麦八斗,付董发云。”此一空处应是“岑”。
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历史带有偶然性,人们想翻阅窥视知道岑参故事倒是困难,不在意料之中的事情倒偶然出现。风雪还在,马匹在,青麦在,岑参在,陈金,张什忤今安在?
感谢那些专业文物发掘者,挖掘修补了声音,完善妥贴了一位唐代大诗人的声音。照着账单推断,天宝末年,在驻节西州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中,当判官且姓岑的只有岑参一人。“岑判官”无疑就是岑参。在大唐叱咤风云的历史里,小人物笔下保留下来一行马料单子,让我在千年之后,能听到马嚼草料的声音,这是属于诗人诗之外的细节。
在那些残纸账目上,有地方盖着轮台,柳中县印。记录下来这位诗人在西域风云里,戎马倥偬,不断往来于天山南北。轮台,雪海、大漠之间。我看到纵的诗人岑参,还看到横的北庭和轮台,在残纸上看到和岑参有关的其他人。
抄录以下消息:“郡坊帖马天山馆三匹送武判官便騰过,食麦三斗,付天山马子李罗汉。”“六日郡坊帖,马十六匹,内两匹,刘总管乘迎武判官,食麦一石二斗二升,付马子赵璀。”
“同日,郡坊迎武判官四匹,食麦三斗二升,付健儿¨¨”(原贴二字缺)”
那一天共20多匹马,是一个马的小团队,出现一个传说“武判官”;我推断这名“武判官”就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写到那位武判官,是岑参在轮台送过的前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让我带着兴趣又去找武判官。
武判官也是岑参河南同乡,名字武就,河南偃师人,和玄奘同乡,是唐宪宗宰相诗人武元衡的父亲。岑参先到达北庭,武随后到,俩人一前一后来到北庭轮台,成为僚友诗友。后来扶风太守李岘上任收罗人才,上表推荐武就,大家为武就置酒送行,岑参才有这一名篇。武判官走了,自己还在轮台,一场雪随着马蹄远了,另一场雪却落在岑参心头。在诗史上,武判官因岑参的诗而留名。
再往下看,又见到“十四日郡坊后迎封大夫,粗、细马五十二匹”“北庭送封大夫征马贰拾匹,送至柳谷回。十一月十八日食青麦弍硕。(硕古同石,作量词。-----冯注)”“廿二日,郡坊马十匹送封大夫娘子银山回,食麦粟一石,付马子陈阳。”“封大夫”就是岑参的上司封常清,可以推测封常清是带家属的。我忽然就跑题了,我想岑参是否有资格带家属?是否也有娘子从军?
更有意思的是封常清的女婿叫什么?我还从中发现。“同日郡坊帖马两匹,天山馆送封大夫女聟(婿)杨郎到,食麦一斗,付天山马子赵宾。”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到封大夫的小舅子,不免一哂。不然就是一个完整的“封家军”了。
《新唐书》说封常清“性勤俭,耐劳苦,出军乘骡,私厩才二马。”可见史书和实料有差异。两者之间我更相信历史里不经意的真实的碎屑。细节真实。从记录上还可看到驿站人员的认真。
“同日郡坊帖天山馆马三匹,送刘判官到,内两匹腾过,食麦二斗五升,付马子赵璀。”
“萧大夫下进马食讫,食历见在,具领数如前。”萧大夫应该就是岑参咏天山雪为之送别归京的萧沼。一般的姓萧者也不敢去借马。
北庭人物在一一出场,里面有我熟悉和不熟悉的人物登台表演,他们在唐代西域的舞台走动,留下自己的身影。
以岑判官为中心,周围人物是封常清大夫、封娘子、封女婿杨郎、刘大夫、李大夫、韦大夫、黎大夫、杨大夫、赵都护、刘总管、史将军、王将军、陈将军、刘常侍、马都督、马太守、李中郎、张大使、牛判官、谈判官、武判官、李判官、段判官、王判官、元判官、米升幹判官王进朝,使掌书记王伯伦、李判官许是李栖筠,段判官许是段秀实,刘判官是刘单,岑参都为他们一一写过诗,“一夜天山雪更厚”,“角声一动胡天晓”。在风里,在雪里,他们都和诗人岑参出征行走。从不经意的一张张马料单子上,从细碎记录上,我找到一张“诗人关系网”。
里面出现征马,槽马,最多出现“细马”。如一张单子里面“十二日帖马七匹,一匹细马全料,共食麦四斗,付健儿丁光。”何谓“细马”?细马就是骏马,李白诗“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这是一个雅词,《水浒传》里有粗词,“若有人活捉得方腊的,高官任做,细马拣骑。”看来一般的马属于槽马,马料不是全供。近似今天高官特供。只有“细马”才是全供。
驴子,牛随着也姗姗出现。“二日两槽马一百二匹,共食四石,驴卌五头,各二升,牛一十二头,各四升,计五硕四?。”“长行驴壹拾叁头送中丞,菓子,十二月廿四日过,正月十三回来,往食麦捌斗。”在唐朝驿站的阳光里,我推算13头驴子20天吃了8斗麦子,每匹驴子一天2升。唐朝用十六两秤,一升麦子合折现在三市斤麦子。岑参周围的小驴子一天吃三公斤麦子,也算口福不浅。
从我手缝里漏出来的唐代青麦的碎屑。
特意查找到资料,唐朝对北庭都护府有配料规定,马每次五升,牛四升,驴两升。封大夫规定,料要给足,马吃多实报实销。不能委屈了战马。冷兵器年代马是战争中“重武器”。驴子属于日常用物,这样一比,只有可怜的小驴子啊。我中原有一句谚语,叫“吃驴料,干马活。”
帐怕细算,我父亲是北中原小镇会计,记得当年月底结账,如果一分钱兑不住,算盘噼噼啪啪就查找一夜。和岑参有关的长行坊马料单子就是一面唐朝账簿,三个月的食料总数和马驴牛流量合计一下,有点吓人,“据案支牛驴马料总壹仟肆佰伍拾陆硕”,约合现在斤,类别是青麦和?,?是碎豆子。马匹次,驴头次,牛头次。可推断驿站大小官员的忙碌程度。
从中可知大唐综合实力,还可知一个道理,打仗全靠丰厚物质支撑,打的是资源和生命。当下愤青不要动不动就打台湾,打钓鱼岛。先打住,还说岑参和马蹄。
06雪影
吐鲁番文书是一方丰富万千的万花筒,里面肯定还有其它记录岑参行踪的文字,只是一个偶然的纸棺,账本颠倒零乱,让诗人其它信息消失,那些未糊上纸棺的骡马何在?其它残纸是否灰飞烟灭?
不过纸上有岑参那两行文字就够了,那是文字的珠宝,马匹嚼草料的声音是立体的,多声部的,是丈量诗人的一杆标尺。
纸棺材中文书显示,将军张无价死于唐代宗大历四年(年)。惊奇的是,冥冥之中巧合,同一年岑参从嘉州刺史任上罢官回乡,蜀道又遇兵乱,屡欲北归而不成,只好客居成都。岑参客死于异乡旅舍,得年五十五岁。他肯定见过张无价这个名字,也许俩人在马背上相逢,也许在某场大雪或烽烟后,互道久别无恙,打过一个招呼,各自留下过背影。
秋风异乡,天下苍茫,岑参经历西域风云,其实一辈子不得志,纵然心怀万民,欲报效国家,终无平台施展。
我梳理一下,公元年,王维死了。年,李白死了。年,和岑参齐名的边塞诗人高适死了。年元月,岑参中告别人世,4个月后,诗圣杜甫死在一条飘摇孤舟上。这不仅是诗人个体的凋零,是整个盛唐文化的余辉落日。
岑参在成都杜甫待过的一家旅舍,写下最后一诗《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这里没有轮台雪影,只有客舍秋风,和没有答案的思念。回首一生,让岑参最自豪还是前后六年的西域军旅生涯,他作为安西和北庭的节度判官,执掌文书,不断穿梭于北庭、轮台之间,那里的风雪是他最好的句子。在同代诗坛上,岑参和李白、高适一样,都是属于唐朝那些最自信、最自负的诗人,好像诗人生前都知道要以诗留名,以事留名,以人留名,青史留名。
他不会想到千载后,在西域狼烟烽尘里,几行关于他的名字会以这样奇特方式再现,诗人之名被为他递上缰绳的那位马夫记下,诗人的名字被那些马匹轻轻嚼过,是铜质铁质,被时间在黑暗墓穴埋过,等到纸影再现这天,从薄薄的纸上再显夏天的炙热和冬天的风雪。
尽管不是原作,也有了一次纸上寻找马料和蹄声的行走。
07诗句大于官职长于时间
尽管多余,我还要为这位诗人不免繁琐地提交一下档案,不仅是南阳“同乡”缘故。
在中国诗史上,岑参是诗风和经历最为独特一位诗人,有他的唯一性,尽管研究者多把他和高适并列,称为“高岑”,两人有别,高诗悲壮深沉,岑诗瑰丽雄放。岑参为唐代诗空增加了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亮点。他才是唐代边塞诗的高度。
艺术高峰与大唐盛世人人追求建功立业,报国济世分不开。“白云犹似汉时秋”,两人都热衷进取功名,有强烈入世精神。边塞诗在“高岑时期”进入黄金时代,全唐诗中达到余首。诗歌的天空,带出一个中原内地与边塞西域互动频繁、报国激情与征战离愁交织的空间。雄奇瑰丽,奇峻高阔。边塞诗不但是中国文学财富,且极具历史意义。
岑参现存诗目,首,70多首边塞诗,所佚必多。两度出塞,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他一生行迹与诗歌创作都与西域难分难舍,穿梭于轮台、北庭之间,早已融为一体。
岑参三十岁这年才进士及第。后被朝廷授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职位,官名很长,实际是个极低官职。长安清闲,报国边塞。他羡慕高适、王昌龄这些人,憧憬“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美景;向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豪情壮志。在颜真卿推荐下,他在天宝八年(年)初次出塞,充当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任幕府掌书记,满怀报国壮志,开始边塞生涯。在戎马生涯里是想开拓一番前程,但并未得意,做了两年闲职。天宝十三年再次出塞,跟随北庭节度使封常清任幕府判官,人称“岑判官”,封常清是唐朝名将,在职期间多次击败吐蕃、大食入侵,和高仙芝一样名震西域。岑参在《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就是赞美封将军的。那个时期,诗人的光芒在苦寒大漠得到绽放。
岑参先后两者都相当于秘书之类,之后被提为伊西,北庭支度付使,经常往来于北庭、轮台、交河、安西、碎叶之间。《唐才子传》称他“岑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郑振铎说“唐人咏边塞诗颇多,类皆捕风捉影”,岑参的边塞诗“句句从体验中来,从阅历里出”。是一位我手写我眼,我手写我心的大诗人。
岑参两次入疆,前后六年之久。尤其在二次找到最好的诗情喷发口,诗作多且好,大多名诗成于此时,一向被世人传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诗篇创作于此。诗人写北庭的诗有:《发临洮赴北庭留别》、《北庭西郊侯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奉陪封大夫宴得征字时封公兼鸿胪卿》、《北庭作》、《赴北庭思陇家》、《陪封大夫宴瀚海军亭纳凉》、《北庭泛舟宴王御侍》等。从北庭到轮台,从轮台到北庭。不但勾画出北庭都护府的地理位置与管辖范围,也勾画出天山北部特有景色,更是勾画出一个诗人的心相。
岑参四十岁这年,天宝十四载(年),有了安禄山“安史之乱”。第二年,安史叛乱消息传到北庭,同时还有高仙芝、封常清二将因平叛获罪处死的消息。新皇登基,岑参也加入返回有志之士报国之列,岑参任命谏官右补阙。后又做虢州长史、关西节度判官等小官,虽有安邦的志向,奈何年纪,在《韦员外家花树歌》一诗里写到“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透出来英雄迟暮之感。
记得我上学时,语文老师要求这些篇章背诵。窗外是北中原的雪,冒着丝丝寒气,我想象窗外唐代西域。己亥初春,新疆作家刘亮程约我写昌吉《唐轮台》一书,特别提到岑参,我说这次用一条诗路贯通唐朝,是为一位河南诗人一次还诗愿的行为,我写岑参最为得体,地理上显得越发亲近。
岑参《感旧赋》里说“树桑梓于棘阳”是河南新野,出生在父亲任职的仙州,就是今天河南叶县,少年时在河南嵩阳求学,青年时在河南洛阳进取。他还从我故乡滑县开始畅游,写下诗句“邑中雨雪偏著时,隔河东郡人遥羡”,写过我出生地长垣两首诗歌,长垣唐代叫匡城,孔子困于匡。诗人和匡城有缘,岑参两首诗歌分别是《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岑参受到匡城周县尉的招待,诗人以诗回馈。一千年后,我也和匡结有情缘,追忆怀念。在唐代一位诗人能为一个和匡有关县城连写两首作品,为数不多。作为“四大厨师之乡”的长垣,为了证明烹饪文化久远,经常举出岑参诗中“玉壶美酒琥珀殷”为例,以示此地美食史上闻名,当年畅饮的酒店叫“西南楼”。
岑参一生最大官职是在五十岁那年,朝廷任命为嘉州刺史,嘉州即今乐山,当时属下等州,嘉州刺史不过五品官而已,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官职。但蜀中大乱,军阀割据,他被困途中,无法上任。后来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好歹也算当了一年嘉州刺史。顶多算副厅。岑参像柳宗元“柳柳州”一样,他有“岑嘉州”之称。一千年过去,乐山又诞生一位现代诗人郭沫若,发表中国新诗奠基之作《女神》,也许诗脉相通,郭沫若得了“岑嘉州”的“诗泽”。上世纪我有过一次诗缘,拜谒乐山大佛,没遇到这位唐代老乡,看到大佛的微笑,看到岑嘉州三字顿觉亲切。
历史上谁能记得诗人官职,正厅级诗,正部级诗?只记住诗人的诗句,在诗史上,一行诗句大于市长。
08诗系长河
昌吉拥有说不尽的轮台。抽象也具象,词汇的轮台,句子的轮台,语言的轮台。轮台是某种真实存在,是物质实体,又是文学符号和政治隐喻,在中国文化行走里,是物质的轮台,更多是精神的轮台。
在一千年时间跨度里,我和唐人在不同空间来过轮台,来轮台的方式不同。今人坐飞机,坐火车,坐汽车,岑参骑马,骑驴子,或徒步。古人大壮阔,今人小格局。在通向轮台的道路上,我留下千篇一律的单调机票和快捷店身份证号码、电子档案记录、阿拉伯数字,他留下是张扬恢弘西域的璀璨诗篇,还有马料单子上墨迹的声音,折射映照出大漠风雪,遗漏下的震声如鼓的马蹄。千年后我听到了那一次声响,神游西域,如愿以偿。
“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一次致敬之旅。这一位来自中原大地的诗人,从长安到轮台,从中原到北庭,从轮台到诗歌,通过风雪里喂马小人物诗意的细节观照,我看到一条牢系中国诗歌史的缰绳,上面系着水珠,系着河流。
(节选自散文集《唐轮台》,《唐轮台》为作者最新一部关于新疆的长篇散文集,全书即将由新疆文化出版社近日出版)
作者简介
冯杰,年生。诗人,作家,文人画家。在海峡两岸出版有诗集《一窗晚雪》《冯杰诗选》,散文集《丈量黑夜的方式》《泥花散帖》《一个人的私家菜》《田园书》《捻字为香》《猪身上的一条公路》《马厩的午夜》《说食画》《九片之瓦》《独味志》《水墨菜单》,书画集《野狐禅》等。获过台湾《联合报》文学奖、《中国时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宗教文学奖、屈原诗奖、台北文学奖等,现为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河南省作家书画院副院长,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三毛部落文学平台作家。
友情支持
鸣谢
濮阳华源鑫能电力公司
河南律泰律师事务所
年度执行主编:李玉梅
编辑:小苒
点击以下“阅读原文”,购买三毛部落文集
三毛好文刚好你也喜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tealabo.com/sbly/5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