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看见了这些总爱穿深蓝色布料的民族,对于我而言,这是走进另外一个世界的幻境去了。风里带过来小女孩们游戏时发出的笑声。有了人的地方,就有了说不出的生气和趣味。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在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详得近乎优雅起来。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释里,就是精神的文明。"
——选自"白手成家"《撒哈拉的故事》三毛
许多人为了寻找三毛的足迹,来到撒哈拉沙漠。实际上,统称的撒哈拉从大西洋开始一直绵延到阿特拉斯山,再到红海,涵盖了北非十多个国家。
四十几年前,三毛笔下撒哈拉的故事其实发生在现在的西撒哈拉。这里曾被西班牙占领,后被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分割,有过长达16年的军事冲突。二十年前摩/阿/撒停火,在联合国的维持下西撒哈拉由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割据。西撒不算国家也不是殖民地,是一块有争议的地区,也是非洲大陆唯一没有独立的国家,属于仅存的“无主之地”,在很多版本的地图上并无显示。
三毛和荷西住过的小镇Laayoune是现在西撒的首都,刚下飞机就能看到机场停放着维和部队的飞机,街上也都是维和部队的车。首都并没有武装冲突,只是这里并非旅游城市,基本只有往来生意的商人,撒哈拉威本地人和少许摩洛哥移民。
小时候就在妈妈的书架上看过《撒哈拉的故事》,少女时代又重新翻读,对于"流浪,远赴他乡,沙漠,久别重逢的爱情和悲剧的结尾"一直有些难以名状的情结,好像这些组成差一样都不算浪漫似的。
这是印象中最期待的一次行程。飞机还没落地,便一直不敢眨眼睛地盯着窗外那一望无垠的沙漠,就像"所有乡愁回归了这片土地激动又感触得不能自已"。满心期待去看那"白手成家飞羊落井"的金河大街44号好奇会不会遇到罕地的女儿想问问她40年后的撒哈拉威女人还那样洗澡么?
订了国家旅馆一晚,也就是三毛和荷西卖过鱼,又去参加过晚宴和荷西老板一起吃过饭的地方。去之前,在网上搜到有关那里的信息:住客罕见,异常冷清,设施和装修已经很陈旧,饭也不怎么样。到了之后直接睡过去,晚上也不敢出去(毕竟是有争端的地区)。第二天早上醒来环顾四周,感觉沙漠小镇中的酒店并没有想像中的差,从墙上挂的昔日照片还可以看出早期的繁华。庭内高耸的植被和喷水池更是时刻提醒你这里是北非。
本以为会是一次平淡又深刻的独自旅行和流浪纪念,却因在这里遇到的人和事而变成完全意料之外,鲜活又生动的记忆。
过海关和定攻略的TIPS:
有了摩洛哥的落地签就可以经航空或陆路到西撒哈拉。需要注意的是,陆路过去,不论是乘大巴还是自驾,会经过很多关卡被盘问很多次,护照酒店行程单准备好。那边人做事效率很低,有个心理准备,尽量bepatient。飞机过去,过海关时需要重新填一份入境表,那边查得很严,因为他们完全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去观光,会盘问很久。只要你提及以前有个很有名的中国女作家,他们就会恩恩阿阿的说着"ECHO"然后点头让你过了。离开时,外国人很容易被开箱,只要他们扫描到任何他们get不到的东西,就会全部翻出来让你一件一件解释一下。再次强调,一定bepatient。
整个镇上,没什么明显招牌的餐厅,去年新开了唯一的一家麦当劳,就在新城区。booking上Laayoune一共有三家酒店,其中一个就是国家旅馆(基本没人住)。其实当地最有名的除了国家旅馆之外,还有一家维和部队下榻的(较热闹,有中国人),我没记住名字,反正那边也没游客,如果想去住,到了直接过去checkin应该没问题。
在阿雍附近还有一处很有意义的地方,叫塔法亚,是写《小王子》的作者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曾经工作过并创造了《小王子》的地方。塔法亚离阿雍公里左右,有安托万工作过的邮局和海边。虽然不算远,但是当天很难往返。如果想去,在那边住一晚比较方便。
在国家旅馆和磷矿老板吃早餐
本以为这一天酒店只有我一个客人一日三餐,然后一路沿着老城去找三毛曾经的家,去看她走过的从坟场去邮局的那条路。吃早饭竟然遇到一个芬兰叔叔Peppe,是当地磷矿企业的CEO,我们晚上碰巧是同一班飞机回卡萨布兰卡。他先是很nice地建议我去哪里找服务员要omelete,还告诉我橙汁酸掉了不要喝(真不是服务差而是实在没游客他们没那个意识要照顾你)。开始闲聊,他来这边做生意多年,给我讲解了阿雍当年政权更替的历史,然而那些反抗军的名字和革命的代号我完全没理解。。。
这一整天,Peppe带我去见他生意合作伙伴,参加小朋友们的生日派对。他的朋友们带我观光,给我介绍宗教人文和历史,最后还一群人手忙脚乱送我去赶飞机,完全意料之外的经历。这里人做生意,和中国人的传统很像:先做朋友再谈钱。他们很在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外国人来做生意会先融入当地有名望家族的圈子,没有明显上下级的感觉,基本氛围就是很热情很融洽的。
回到卡萨,重新入关的时候,被Peppe提醒才知道,标记得虽然很不明显,但是当地人都知道:国内航班不需要再过海关,所以跟着右侧的红线走,从狭窄的小过道出去。滚梯口有一名工作人员查护照,只要给他看入境时的那个戳和有照片那一页就行。跨年前的周末Peppe全家来马拉喀什度假,我还被邀请去跟他全家人见面聚会,这里就是题外话了。
在世界另一端参加陌生人小孩的生日派对
当天是三个小孩一起过生日,包了麦当劳庆祝,属于当地中产阶级家庭。女孩子的父亲学EE出身,在P的企业做总工程师,孩子母亲接受过高等教育,做设计师是workinglady很受人尊重。双胞胎男孩的父亲是建筑承包商,看着孩子们跳舞会一秒钟变迷弟,全程录像鼓掌,感觉不像传统的摩洛哥已婚男人一样大男子主义。派对中见到的那些孩子们,看得出来都是被宠爱长大的,也不娇气,非常大方活泼。虽然当时会有种"我为什么会在这儿啊"的莫名感觉,倒也开心,挺幸运能遇到这样一群人,深入体验了当地人的生活。各个语言的生日快乐歌全都一个调子,全世界被爱的孩子也都是类似的,想想我们活在如此差异又统一的世界,挺有趣的。
不少人问过我,阿雍是不是真的像三毛写的那么贫穷和艰苦。怎么讲呢,首先那是四十年前,现在摩洛哥为了安抚并振兴此地的发展,每年都投入巨额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民众福利上。但是,这里不论从面积,人口数量和GDP上都是较落后的,贫富差距极大。虽然基本没有旅游业,但是磷矿储备量被比喻成科威特的石油,也是被争夺和维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毛博物馆计划的兴起
网上有很多人是凭攻略自己找过去的,不确定三毛家是44号,46号还是后面一条街的56号。这里可以给大家确认下,就是这扇门。我是被当地打算修建三毛博物馆的人带去的,他们打算把整个这几层楼买下来,里里外外装修回三毛照片和书里的样子。目前已经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也是有想发展旅游业的意向。如果有做媒体或者出版的朋友感兴趣想采访或者记录,可以直接留言给我,介绍你们认识。
没有敲门进去,希望不要打扰到别人。但是到了这个门前,真的忍不住像观光客一样各种拍照,又像到了圣地朝拜一样的神圣。
穆斯林国家,信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人非常少。这个镇子上,每个周末来礼拜的教徒大概10人。敲门进去,神父带我们参观,介绍说:其实三毛并不是在教堂里结婚的,因为她不信教,那边过去50年的结婚记录里也没有三毛或者荷西的名字。他拿出了过去拜访的中国读者和他们教会准备的一些三毛的旧照,画像和出版过的书籍。没有中国版的,我把自己带的那本撒哈拉的故事留在了那边做纪念。
在三毛的撒哈拉沙漠
"你的沙漠,现在你在它的怀抱里了。"这便是第一次走进沙漠时的感觉。望不到尽头,一边跑一边摔,滚得全身都是沙子。西撒哈拉这边的撒哈拉沙漠与摩洛哥和埃及的沙漠有很大的不同,这边几乎没有人烟,地貌也更加荒凉。闭上眼睛,只有风的声音呼啸而过,看着沙子被风吹的一层层波纹好像海滩上的浪花。人在沙漠中的孤岛茕茕孑立,一草一木一沙,自由又快乐,从心底里开出一朵花的感觉。
任何三毛所做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荷西看来却是理所当然。三毛说想去沙漠住一年,荷西便先找了工作搬过去安顿了等她。两个人结婚,特别简单,穿什么?“还不知道,随便穿穿”怎么去?穿过沙漠,走着去。荷西送三毛礼物,是一付骆驼的头骨,却送到心里去。
在物质极其贫乏的沙漠生活里,能一周两次开张“中国饭店”,用棺材板做家具,在坟场跟做手工的老人买雕塑回来装饰书架,用指甲油给邻居补牙齿,去海边看当地女人洗澡,斗智斗勇地考当地的驾照,偶尔受到羊从天井上掉下来的惊吓。处在outofnowhere还是要书香,音乐和诗歌。既可以享受被孤独喂养的感觉,也享受人群中的热闹和随意。自由自在的生活,就是精神上的自由。
赞赏
长按北京看白癜风的医院补骨脂注射液副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xilanhaigouz.com/sbyl/1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