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

三毛部落竹篮子单占生


竹篮子

文/单占生

对竹篮子的印象潜伏在我儿时记忆里。有时又觉得,那印象只是蛰伏在我春草青青的岁月,等待着某阵风或某片云影去把它惊动。

今年春节前走进人们视野的一款竹篮子礼,果然惊动了蛰伏在我记忆深处的竹篮子。有这么一天,堆放在我记忆深处的柳条篮、红条篮把竹篮子向前推了推,说,去吧,亲爱的,就仍然蛰回原地,等待着他们的某个日子。竹篮子从那堆记忆里走出来,步子轻盈而优雅,款款走近我记忆的亮处,走到我的笔下。它顶戴着一块竹节土布蓝手巾,玉系金黄,篾衣清翠,俊美且端庄。

我们豫东,竹篮子在诸多篮子里是被人们最珍视的篮子。被人珍视的原因,其实我也说不清楚,估计也没有几个人认真想过,没必要。但今天提起这码事儿,我大体想了一下,觉得这竹篮子被人珍视自有它的必然。比方说,豫东这地方不产竹子,这竹篮子自然是外来客。在我们豫东,客人总是尊贵的。另外,竹篮子尽管只是篮子,豫东本地不产此物,肯定稀有,毕竟站在物以稀为贵这个理上,又是客来品,自然就金贵了,这是其一。其二,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竹篮子的用途与食与礼有关。常言道,民以食为天,这竹篮子的金贵,亦占有大道。在我们那地儿,有几种篮子的用途大体是固有的。柳条编的条篮子,差不多只是用来盛草;也是条编的箩头,除偶尔用于盛草,其基本用途就是用来装粪;白柳条编的笆斗,定是用来盛面或者装馍,偶尔装装粮食;而竹编的竹篮子,除平时家用时装馍装菜装瓜果外,还有一项重大用途就是走亲戚时装礼品,是礼篮子。因用途而贵贱其身,因职岗而高下其人,这是人间世的世态,也是人世间的炎凉。这思维位移于物,物也有了贵贱之分了。再加之竹篮子里的食总与礼有关,故而用竹篮子盛食品总有一种仪式感,这使得竹篮子更加神气金贵。与这因礼而贵的竹篮子配套的饰物,也姓竹,就是竹节土布蓝手巾。在我们豫东人的乡村审美里,这是绝配。

这种绝配的审美观是邻家五嫂留给我的。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村庄还算殷实,乡俗如清风明月般自在在村人的行为里。那年,五哥给我娶了个花嫂子,赤红脸,细长腰,大屁股。邻家大嫂二嫂三嫂四嫂都喜欢这五妯娌,说五嫂大屁股能生小子。那时的我对这事儿懵懂,不关心,尽管在五哥结婚那天,四位嫂子像摆置我一样把我在五哥五嫂的大床上扒拉过来扒拉过去压过床,但只是觉得她们胡闹着好玩儿,于我,并不关心五嫂的屁股大小。谁知,这事儿刚过去两天,也就是五哥五嫂结婚后的第三天,五嫂的屁股真的在我眼里晃了一下,尔后瞬间就被青皮竹篾,玉杆篮系,蒙着竹节土布蓝花手巾的竹篮子的样子抹去了。按乡村习俗,五嫂那天回门,也就是婚后第一次回娘家;也就是五嫂的娘家第一次待女婿,乡里叫待客。客,在这里是最尊贵的人;客,在这里也是最尊贵的称谓。和乡里有很强仪式感的婚礼相比较,回门也是一项很有仪式感的婚庆活动。完成这一仪式,即新媳妇高高兴兴回到娘家又兴高采烈跟着丈夫回到婆家,这桩婚姻才算办妥。一旦新媳妇婚后哭着回到娘家,又哭着闹着不回婆家,这戏也许就会横生枝节,不好唱喽。这天,五嫂子是笑着离开婆家去回娘家的,这一幕被儿时的我结结实实看了个清楚。

这天是那年的大年初二。五哥一大早就把自家的小黑驴牵到大门外拴在门旁的黑槐树下。小黑驴不老实,围着黑槐树打转,缰绳顿得树上的黑槐角颤悠悠打旋。不一会儿,五嫂与她婆婆也就是我二婶有说有笑地走出来。二婶搬只小凳子,五嫂擓个竹篮子,五哥掂条驴鞭子。二婶把小凳子放在驴肚子下,五嫂擓着竹篮子一踮脚就站在了凳子上,五哥逮紧驴缰绳一拉五嫂的手,五嫂就把大屁股嵌到了驴背上,顺手就把竹篮子搁在自己搭在驴脊背上的那条腿上,竹篮子就可可服服靠在五嫂高高乳峰下的细腰上。太阳从东墙头上照过来,照得五嫂的红棉袄似一团火,五嫂的赤红脸像红苹果,五嫂怀里的竹篮子像只金黄泛青的大元宝。一条竹节土布蓝手巾蒙在竹篮子上,竹篮子里的白蒸馍好似饱满的欲望从篮子口鼓出来,把竹节土布蓝手巾顶得起起伏伏,波浪汹涌。五哥牵紧了缰绳刚扬了扬带着红缨苏的鞭子,那小黑驴就支楞着两只长耳朵,昂起头,倒腾着四肢长有白毛的蹄子向村口走去。阳光从东墙照过来,把五哥和五嫂以及五嫂大屁股下小黑驴的影子照在西墙上,像过电影。

几十年后,当我站在记忆的码头,回望时光深巷中朦胧在童年时光那一刻的我时,我不能不承认,那一刻,童年的我,肯定是,被五哥五嫂和小黑驴和着太阳的光照创造的美震惊了。我知道那时的我不懂美,更不会对美有什么认识。但从某种意义上讲,美从来都不是让人去懂的。她给人震撼,使人感染,让人体味,深入你的生命,开启你的情智,涤荡你的灵魂。美不乞求人来懂,只等你来感受。那一刻,懵懂着人生的我肯定是七窍澄明,灵智大开。不然,我绝不会情不自禁扯着嗓子对着小黑驴摇摆远去的尾巴唱起了一首儿歌:

说黑驴儿

道黑驴儿

白尾巴尖儿

白脑门儿

还有四只白蹄子儿

金鞍子儿

银镫子儿

上头坐个小佳人儿

红袄子儿

黑裤子儿

怀里抱着竹篮子儿

扭搭扭搭走亲戚儿

我的声音细嫩、青涩、粉亮,扯得一条街的空气都粉香脆甜。半个世纪过去了,那声音仍能牵动我生命深处的泪泉。每想起那声音,总有一股热流从某只莫名的泉眼中涌动。更有甚者,有时它会夺眶而出。也是在半个世纪之后我才深深体认到,那是我人生中少有的一次审美启蒙。也许,正是那次审美启蒙的缘故,才使得身处异乡的我一生的审美总行走在返乡的里程。

五哥五嫂那天回村时已是下午后晌。太阳挂在西天上,有云霞黄里透红。街心的场地上,有一堆晒暖的老人,瞅着墙头的麻雀子说闲话。五哥把小黑驴拴在驴槽上,撒了把料豆,摸了一把驴脑门,就和五嫂擓着仍然饱满鼓胀的竹篮子上街了。街头场里晒暖的老人每人分得一个馒头夹肉。馒头里夹的肉块子很肥很厚,是五嫂娘家的回礼。街上的老人捧着白生生的馒头夹肉,都说这礼厚,说五嫂娘家人厚道,回了厚礼,这是给自家闺女脸上添光哩。而五嫂,在此后几年里,噼里啪啦连生了五个小子。挨过了生活困难时期,五嫂又生了两个闺女,是我们村里人人夸的好命人,五男二女。五嫂用过的那个竹篮子,每年都被村里人借来借去的,说那篮子承得住厚礼,旺人!直到那竹篮子连同那篮子里的礼,破损散落在此后风来风去的时光里。几十年后,当我把记忆深处的竹篮子,从我记忆的篮子堆里唤醒,欲问问它到底是怎么回事时,那堆蛰伏的篮子一个个都醒了过来,特别是箩头和柳条篮子最活跃。箩头说,世事苍茫,人心没有定数,历史本有曲折,细物不便评说大事。但就五哥五嫂得五男二女人丁兴旺这事儿来说,那是五哥人勤,天不亮就背着箩头满世界拾粪,肥了地;柳条篮子不服抢着说那是五嫂身体好,人也勤,还讲卫生,身上利索不说,还把地里的草薅得干净。最后,箩头与柳条篮子的共同认识是,人勤地不懒,跟竹篮子是不是礼篮子多少有点关系,但关系不大。不管这堆篮子怎么褒贬竹篮子,五嫂和五嫂怀里的那只竹篮子于我,始终是美,是厚礼,是善良,是勤勉,是一团乡愁和一缕温馨的回忆。

(注:插图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单占生,诗人,评论家,三毛部落成员。曾任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编审,郑州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河南当代文学学会会长,著名诗歌理论评论家。

友情支持

鸣谢

濮阳华源鑫能电力公司

河南律泰律师事务所

年度执行主编:冻凤秋编辑:小苒

击“阅读原文”,购买三毛部落文丛首卷《时光是个老东西》

单占生

赞赏

人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费用少
治疗白癜风的特效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xilanhaigouz.com/sbyl/126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