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说:梦想和理想要分得清,
苍天无情,但不必悲伤,
我们只要一步步走下去,
一日一日,
终究会换得一个有血有肉的生活。
1
1
1
三毛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我爱极她自由和流浪的灵魂。
朋友推荐《人情之美》这本书,因里面有两篇关于三毛的文章,便买来读。这一读,便勾起了重读三毛的兴致。
字里行间的三毛,总是那么立体、真实和鲜活。读着读着,便仿佛看到嚎啕大哭的三毛坐在荷西墓前用双手刨土,刨得血肉横飞,心也渐渐跟着痛起来。
三毛的“流浪文学”展现给我们的是撒哈拉沙漠的神秘莫测、狂野温柔以及和荷西的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
这些浪漫生活的光辉遮住了她从小到大因倔强而受的伤害。
倔强是墨倾城三毛传记《一个人的撒哈拉》给我最强烈的冲击。
可以说,是倔强成就了三毛。
倔强是三毛从小就显现的特性。小时候,她的脾性就和周边显得格格不入。她倔强地坚持着,却因不被世界认同,内心充满孤独和无助。小小年纪,就选择了割腕归去。
好在,一切还来得及。好在,她的倔强,正一点一点得到回应……
1
2
1
年3月26日,三毛出生重庆黄角桠一个普通殷实的家庭里。她从小就表现出异于其他孩子的志趣。
父亲陈嗣庆为女儿取名:陈懋(音同冒)平。“懋”,是她那一代家谱上的排行。无奈,懋字太难写了,年幼的三毛每次写这个字就犯愁,后来索性跳过这个字,把自己名字改成“陈平”。
三毛从小喜欢去坟场捏泥巴,毫不惧怕荒野异动,阴风习习。
三毛从小喜欢看人屠宰羊。她从头到尾都认真看,不愿错过任何一个细节,看完还会露出满意的笑。
三毛从小喜欢捡垃圾。她在一篇关于梦想的作文中写到:
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地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
在老师眼里,这样的梦想太荒唐了。一块黑板擦砸向孩童时的三毛,老师大声命令道:“如果将来拾破烂,还要到学校读书干什么?给我重写……”
三毛杜撰了一个令老师满意的梦想:当一名医生。但三毛的执意并未因此消散。拾荒,成了三毛人生中戒不掉的情趣。
在三毛的小小世界里,早已突显倔强的个性,她坚持自己的喜好,不轻易屈服于大人的想法。
纪伯伦在诗歌《论孩子》中说到,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是的,每个孩子幼小的心里早已知道自己的喜好和想要的东西。只是大人执意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不够坚定的孩子屈服于大人的安排,慢慢丢掉自己的个性和喜好。而倔强的孩子有着更强的自我意识和不屈服的特性,他们用稚嫩的方式和成人世界对抗着。
1
3
1
三毛是个不爱上学的孩子,却对读书有着极度的痴迷。家里图书室的藏书不能满足她,三毛便到附近的书店借书来看。
小学,三毛已经饱读古今中外名著,在文学上的才华已经初见端倪。十二岁,三毛考入台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学。遗憾的是,初中数学老师看不到三毛的长处,在她眼里,三毛不过是一个低能儿。
三毛无法忍受数学老师的鄙夷和漠视,她花了很大功夫去研究试题,终于发现这位数学老师出的考题,都选自课本后面的习题。
她开始苦背后面的习题,直至滚瓜烂熟。奇迹出现了,三毛连续六次数学考试都得了满分。
对此,三毛的数学老师决定惩罚这位初二的女生。一天,课间休息时间,老师叫三毛到她办公室,拿出一张初三的卷子放到三毛面前,让她十分钟内完成。意料中的结果,三毛一题都没答出来。
三毛在《闹学记》中写到:
在全班同学面前,这位数学老师,拿着蘸着墨汁的毛笔,叫我立正,站在她画的粉笔圈里,笑吟吟恶毒无比地说:“你爱吃鸭蛋,老师给你两个大鸭蛋。”
在我的脸上,她用墨汁在我眼眶四周涂了两个大圆饼,因为墨汁太多了,它们流下来,顺着我紧紧抿住的嘴唇,渗到嘴巴里去。
数学老师在笑,全班同学也在哄堂大笑,走廊里,也挤满了围观的同学。屈辱一直沉到三毛的内心深处。
年少的三毛想尽办法去获得世界的认同。结果,她获得的大都是敌意的回应。这次事件,让三毛过早体会到人生的不易。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希望自己的优点被父母和世界看见。越是倔强的孩子,越是渴望获得父母和世界的认可。为此,他们努力去改变和屈服。
违背自己走出这一步已属不易,而父母和世界却依然固执己见,直至孩子屈服,才肯露出笑脸。
于是,对于倔强的孩子而言,世界的善意多于恶意。他们总是被周围的世界对立,被主流攻击。他们的内心装着更多的无助和孤独。
1
4
1
三毛始终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没有告诉任何人。因为,她怕,怕最爱的人和世界的所有人一样,背叛她。
所以,这屈辱,她一个人受着、痛着。
往后的日子,三毛依然平静地生活,但突然晕倒成了她的生活常态。
终于,压抑让她几乎窒息。她开始逃学,从墓地和文字中找寻安心存在之地。为了瞒住父母,她三天两头还去学校上课,但终究被学校发现,告诉了家长。
父母很无奈,但没有责备三毛,而是让她休学。直到第二年,他们才鼓励三毛努力面对生活。重新开始学校生活后的三毛依然选择逃学,这一次,她逃到台北省立图书馆看书。
三毛的父母只能再次为她办里休学手续。
这次,一休便是7年。
初中,本是花季灿漫的年华,三毛的内心却只剩无助和孤独。
她深爱的这个世界拒绝了她,背叛了她。但她潜意识里不愿意向这个世界妥协,她用突然昏倒来对抗世界,守住自己的理想。
面对孩子的倔强,大部分父母和老师会用各种方法,逼迫孩子向这个世界和自己屈服。
渐渐地,这些倔强的孩子在压迫和不被认同的环境里,开始走向放弃自己的道路。他们要么成为坏孩子,要么毁灭自己。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父母。
好在,三毛的父母没有这样。他们用比较温和的方式帮助孩子和这世界和平共处。
1
5
1
可惜,三毛的心已经上了锁。她开始与世隔绝的生活。她把自己锁在房子里,终日与书为伴。
在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河童》里,她看到死后充满自由奔放灵魂的另一个世界。
三毛终于失去了对世界的最后一点留恋。十三岁的她选择割腕自杀来遗弃这个世界。
是父母唤回了她。当三毛醒来时,看到父母那一夜老去的容颜,她真真实实地感受了这世界的最后一点温存。
这世界,终究没有彻底抛弃她。为了父母,她必须好好活着。
而此时,三毛的父母只希望孩子能安然、快乐地活下去,不去苛求,不存在望女成凤,仅有为人父母最卑微、也最真实的温暖的希望。
他们按照三毛的喜好,为她奔波寻找绘画老师。
或许正是这样的父母,让三毛在这个阴雨霏霏的季节,燃起了对世界仅存的最后一抹弱光。
1
6
1
顾福生先生是三毛的第三位绘画老师。三毛经过一番波折和恳求,才成为他的门下弟子。但他的出现,让三毛的人生有了“惊心动魄”的转机。
关于绘画,三毛虽然热爱,但却和数学一样没有天赋。好在,顾福生先生看出了三毛在文字上的才华。他把三毛的稿子送到白先勇先生那里,受到了表扬。
年12月,《现代文学》刊出了三毛的处女作散文《惑》。
三毛终于被世界接受。那一刻,三毛的世界是如何的惊慌和狂喜!
《惑》的刊出,是世界给予三毛的一个善意的回声。从这之后,三毛终于打开心锁,走出自己的牢笼,自信、骄傲地走近这世界,走遍这世界。
1
7
1
一个微弱的、善意的回声,彻底扭转了三毛的一生。
三毛是幸运的,她命悬一刻的时候得救了。她的父母最终随了她的倔强。而她最终遇到欣赏她的伯乐。
三毛后来之所以给自己取英文名Echo(回声),因为她懂得倔强的人,渴求着父母和世界的一个回声。哪怕只是微弱的善意的回声,都可以作为他们人生的支点,开始去触碰人生的巅峰。
是的,只要一个回声,就够了。
这个世界太多害怕和禁止倔强的声音。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欣赏倔强,虽然只要懂得,就会知道倔强的力量。
倔强是一种好品质。那些厉害的、与众不同的人都少不了一份倔强。
乔布斯十七岁进入波特兰的里德学院,半年后,他认为看不到其中的价值所在,坚定地退学创业。比尔·盖茨大三从哈佛退学创办微软,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也是从哈佛退学去创业。
没有一份倔强,这些成功人士不会坚持退学,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倔强是知道自己想要。倔强是有坚定的梦想。倔强的人更懂得坚持。倔强的人有着死守的韧劲。倔强的人离成功更近。
1
8
1
如今,我们的时代已经不同。我们的孩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对自我追求、对个体权利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这意味着倔强地追求个性的孩子将越来越多,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愿意随波逐流、委曲求全,而是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而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教育,大多还滞后于时代的成长。看看我们身边,还有那么多人对高龄剩女和丁克指指点点,对同性恋嗤之以鼻,对所有孩子的教育千篇一律,就知道我们已经落后了。
有些父母,虽然欣赏成人世界的倔强,却容不得自己孩子的倔强。因为,他们想定制孩子的人生。
这将导致一个空前不适应的时代,也将是倔强的孩子面临更多抗争的时代。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如果我们不好好认识这个时代、认识我们的孩子,接受变化,跟时代共同成长,最终伤害的是家庭和自己的孩子。
这个世界曾经给倔强地坚持自己理想的人太多的伤害。三毛成长过程中的痛,希望不会有更多的孩子重蹈覆辙。
这个世界需要更加包容,允许更多生命形态的绽放。
END
这里是悦妈,和孩子一样,最爱阅读和旅行。悦8岁,看了很多书,足迹遍布十几个国家,最远去到北极圈。养育孩子其实可以更轻松,让我们一起学习,即享受和孩子共度幸福的时光,又过上自己精彩的人生。
雅拉
赞赏
长按哪里治疗白癜风病白电疯早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xilanhaigouz.com/sbyl/1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