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就要过去了。
人们说戊戌年,都市山林惧有事,事事不省心。
一些无常和意外,感觉自己完全无法应付。
想着无法应付时,日子还是在一天天过,转眼就到岁末。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纪大了,越来越喜欢陶渊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桃花源。
我的桃花源是一席沙发+一杯好茶+一本好书,
穿得舒服又好看,心上人在不远处。
古人言:
多读两句书,少说一句话;
读得两行书,说得几句话。
我读书没什么规矩,也没什么贪念,
因为想做
眼里有烟霞、心中有风月的女子,
所以一直沉浸于风花雪月的闲书。
前辈推荐过很多深奥的哲学和史学书,通常不争气地读到50页就放弃了。下一个50页不知要到哪一个月明之夜才会继续读。
有些书,看完就忘了,
就像有些人,见过就再也想不起;
有些书,久看不厌,再看依然心动,
就像默默爱上了一个人。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读一本书和爱一个人,
心有灵犀的那个刹那,
非常相似。
再多情的女人
一年没办法爱上个男人;
而一年真的可以
读本书。
不能指望本本都是你的意中人,
有缘的书,就像有缘的人,
可遇不可求
遇到就不要放过。
下面的书单,东一本西一本。
是读过的书中的一小半。
也有16年和17年读过的书。
感谢有微博,自己读得过瘾时,就随手发了微博。
这样回头看,
还记得曾经翻过的飞花碎雨。
年#雪读书心得#书单:
《西班牙三棵树》木心著
《生活美学》沈从文著
《小品卷一》董桥著
《无比芜杂的心绪》村上春树著
《文化不是味精》阿城著
《蒋勋谈梵高》蒋勋著
《日用之道》高一强著
《陌生的经验》陈丹青著
《天长地久》龙应台著
《毕加索》玛丽·安·考斯著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著
《毛姆短篇小说精选集》毛姆著
《一寸灰》毛尖著
《小窗幽记》陆绍珩编纂
《生活的艺术》林语堂著
《将饮茶》杨绛著
《唐诗宋词解》李劼著
《如何读中国画》何慕文著
《无端欢喜》余秀华著
《边城》沈从文著
《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人物》叶兆言著
《粉墨》张天翼著
《不必交谈的时刻》樊小纯著
《巴黎文学散步地图》缪咏华著
《朝圣》宗萨仁波切著
《我执》梁文道著
《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蒋勋著
《八千岁》汪曾祺著
《小王子的领悟》周保松著
《三十三年梦》朱天心著
《忘言书》蒋勋著
《我纷纷的情欲》木心著
《读书与旅行》詹宏志著
《瑜伽经》沙吉难陀大师著
《悲欣交集:弘一法师传》金梅著
《六神磊磊读唐诗》王晓磊著
《空谷幽兰》比尔·波特著
《正义:一场思辨之旅》麦克·桑德尔著
《女性的权利》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著
《正见》宗萨仁波切著
《浮生六记》沈复著
《木心论》李劼著
《银色仙人掌》龙应台著
《超译尼采》尼采著
《白描》/《绝色》董桥著
《卡罗尔》帕特里夏·海史密斯著
年度#雪读书心得#书单分享点这里《与好书一起相伴成长》
《西班牙三棵树》木心著
一本神奇的诗集,每次看都会被其中某几行悄悄地击中。12月去乌镇木心美术馆时,在书柜里一排木心作品中,选了这本放包里。顺手还“偷”了闺女两个乐高娃娃放进首饰盒,跟妈妈一起去乌镇。
木心的书,本本都值得反复看。
同是木心粉的汪涵揶揄我,肯定是因为先生太帅,而如此爱他的字,这是一个好理由。
一个通晓和通灵文学、音乐、绘画的人,style好到让人倾慕,从少年帅到80岁,为什么不爱他。
《生活美学》沈从文著
读沈从文三十年。第一次看到这篇《看虹录——一个人二十四点钟内生命的一种形式》,惊艳。男女暧昧,写得如此具体:月光清莹、炉火始炽、微雪飘窗.....又如此抽象:一封信、一场梦、日光之下无新事.....“虹”是当下瞬间,二十四点钟过后皆幻灭。读第一遍有点懵,很值得连读三遍。
沈先生,也是我的爱。
如果人可以选择自己出生的时代,我会选民国,为了和那个时代的张爱玲、沈从文、鲁迅们,有面聊的机会。
《小品卷一》董桥著
女儿们的几排乐高娃娃,小妞儿玩腻了大妞儿娘又玩了半天。繁体字又竖版的书通常只是装装看书的样子读着读着就串行了,很难坚持读完一本。这本董桥实在太爱。小巧的装潢,在香港书店看到时爱不释手,捧手里像在读一个手包。
《无比芜杂的心绪》村上春树著
推荐村上春树这本杂文集。集子里他说:我写小说的理由,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就是让个人灵魂的尊严浮上水面,沐浴光照。
看过村上很多本小说。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总是说:喜欢一个作家的小说,想要更深一步去了解他的内心,请去看他的生平,他的随笔。小说都是作家杜撰的故事,而随笔常常会有作家真实的心思。
《文化不是味精》阿城著
迷上阿城的字,是从《威尼斯日记》开始,文字信手拈来得好。这本文集关于文化、电影、绘画......有城叔自己的小文,有讲课时讲义,还有被采访的精彩问答。今天收到设计师朋友送的一枚精致的百雀玲玉檐雕栏书签,放进了这本。
城叔的书,就好像你明明看他攥的是一把小石子,但落笔,就成了金子,闪光的句子,每篇都有。
《蒋勋谈梵高——燃烧的灵魂》蒋勋著
蒋勋说:梵高是精神病患,但他看到了最纯粹的美的事物。我们很正常,但我们看不见.....一再妥协,我们已经流失了真正纯粹的自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张最爱的梵高吧,右图《杏花》是梵高生命最后一年的创作,我的最爱。一个“疯子”,笔下竟如此静定。画作存于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无缘常常见到,心绪杂乱时,常常忆起。
我在中欧商学院EMBA上课时,有幸听蒋先生讲过一堂“王羲之书法”。先生不做PPT,就一把椅子一杯茶,娓娓道来4个小时。
读蒋勋,是读先生读过的很多书的精华版,是看先生看过的很多博物馆的精华版。好盼望世上可以多些这样的人。
《日用之道》高一强著
有好一段时间,我热衷于在世界各地走过的城市,买杯子和买台灯,在各种本地小店周末市场乐此不疲地淘,然后心心爱爱的怕跌坏舍不得拖运手提着千里万里抱回家.....日用器物是一个人生活方式的最好角注,这本书以格物致知的心性,写一桌一椅一杯一壶的前世今生,很细腻,很怀旧,很文艺。作者是产品设计师,然文学功底了得,“器物的美,是造物者和使用者在时间的刻度下,在沉默中产生的惺惺相惜”。
《陌生的经验》陈丹青著
喜欢陈丹青先生的纪录片《局部》,集集追看,收益良多。在书店发现了这本书,是丹青先生纪录片中的全部讲稿,配了丰富的图片。在这样一个慌张与慌乱的时代,有人愿意以“从前慢”的耐心,这样娓娓到来,又这样撩拨人心,愿有更多的灵魂,被艺术的美好与良善,击中。
前日见丹青先生,说正在准备《局部》第三季,期盼。跟先生说我真的不懂艺术啊,只是爱逛美术馆,画好看,欧洲美术馆里的小伙子通常很帅......先生笑,我也不懂啊,所以我的节目你爱看吧......
《天长地久》龙应台著
早知龙应台的新书《天长地久》,一直不敢看,怕想起已去天堂的妈妈,又没忍住,翻到这一页,鼻子酸了......——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天长地久。你必须把片刻当做天长地久,才是唯一的天长地久;就在当下,因为,人走,茶凉,缘灭,生命从不等候……夜不能安,总有些文字会触动内心柔软脆弱的地方。
龙应台,你也一定看过很多本。她笔下的情写得好。不是很甜很腻,很平常很平实,有时还很涩很苦,让人过目不忘。
《毕加索》玛丽·安·考斯著孙志皓译
9月在巴黎时装周的时候,赶上了巴黎两个毕加索特展,满城都飘着毕加索的街旗,看得如醉如痴。回来后开始找介绍毕加索的书。带着问题再翻画家的故事,很容易看进去。看展和看书,相得益彰。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毛姆著罗长利译
读书的时间和认真读过的书都有限,所以一直留意用大量时间读过好多书的人,若恰好自己会写,读书笔记篇篇都是值得思忖的美文。毛姆就是这样的读书人和职业作家。这本书里毛姆聊了简奥斯汀、托尔斯泰、司汤达、巴尔扎克....那些在世界文学史上闪光的名字,生动地落于毛姆笔下,好看。
《毛姆短篇小说精选集》毛姆著冯亦代、傅惟慈、陆谷孙等译
“我用尽了毕生的力气,只是抵达了生活的平凡”。忽然想再读毛姆,上蹿下跳在书堆里翻出了这本。
毛姆的文字特别聪明,短篇实在写得好,经常有让人意想不到的转折,但也许,那才更靠近真实的人生。
《一寸灰》毛尖著
上海女作家有几位极爱。早有张爱玲;后有王安忆。还有一位叫毛尖,现任华师大教授。十几年前无意中看到她写的影评,一点苛刻与戏谑,文采藏不住地溢出纸面,每每让人拍案叫绝。《一寸灰》取于李商隐的“一寸相思一寸灰”,是书中一篇关于爱情的书评加影评,不苛刻不戏谑,喜欢对爱情认真的女人。
《小窗幽记》陆绍珩编纂
这是一本明人古代“金句”集锦,读得懂的古文。从哪一张哪一页始读终读皆好。全书溢满中国古人的哲思和智慧,文字玲珑剔透,字韵美到恨小时侯为什么没有背过......比如“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出自本书卷五《素》。
我争者,人必争,虽极力争之未必得;我让者,人必让,虽极力让之未必失。这道理显然不适合宫斗,但真心人生大智慧,特别同意。《小窗幽记》随手一翻,就能翻出洞察人心的警醒之句。
《生活的艺术》林语堂著
忙得日夜焦虑。书堆里翻出一本林语堂定定神。轻读这本的过程,好像在听先生聊庄子的淡泊,陶渊明的闲适,听先生诵读古书旧辞,浅谈深析如何观山、玩水、看云、鉴石、品茗、吟月、赏雪......心静了,推荐像我这样繁忙奔波的俗人读。
《将饮茶》杨绛著
大约15年前读过杨绛的《将饮茶》,三联书店出的第一版。那时还是太年轻吧,对先生笔下的旧事理解不深,有点不明白那些家常琐事的絮叨怎么就成了名篇。最近再读,忽觉惊醒。代序一篇《孟婆茶》对阴间的想像,反射人间的道理,特别喜欢。也许真的只有人到中年,才对生死略有所悟。全书的金句并不是华丽丽的词汇,而是朴素素的人生道理。推荐20岁时翻翻,放下;30岁再读,再放下,40以后重读,方能和先生之文笔与气节,默契相通。
《唐诗宋词解》李劼著
因为想路上读一点唐诗宋词,就从书架上取了李劼这本《唐诗宋词解》随身。作者是按年份捋的,但其实从哪一章读起皆可,页页都有传世好句。其实也不知为何常常忆起唐诗宋词....“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种句,每读一次,心动一次,眼前全是画面。
《如何读中国画》何慕文著石静译
去纽约大都会,一定会被中国馆的收藏吸引。陈丹青先生在纪录片《局部》中提到:西方绘画是从文艺复兴觉醒开挂,中国绘画比文艺复兴早一千年....这本《如何读中国画》快读完,才发现作者何慕文Maxwell是美国人,在大都会东方艺术部工作,钻研一辈子亚洲历史和亚洲书画。看这本书的过程很愉悦,就上网去查更多资料,在一次采访中他说:‘最想与赵孟頫彻夜长谈’,看到这句很穿越也很感动.....赵孟頫是我们元代大书画家,提倡以书入画。中国书画真的挺难看懂,我们古人除了画技还有书法,除了技法还有意境。
《无端欢喜》余秀华著
每次看余秀华,只恨自己不够纯粹、不够大胆,她的诗质朴、滚烫、直白,看了动心,心疼,疼其实是平庸人生里很值得珍惜的情感。余秀华第一本散文集,我习惯看书时握着一根亮黄记号笔,好句随手画出来,以后复读时看到自己标黄过的句时就心有戚戚....秀华这本散文集,无端端地,几乎每隔一页都让人欢喜地四处标黄,让人心动、心疼的句子满纸皆是。
《边城》沈从文著
特别喜欢《边城》。读了二十几年,依旧说不上为什么喜欢。今天看了汪曾祺写的一篇《读边城》,喜欢的理由都找到了。大家读大家,字字珠玑:《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人物》叶兆言著
小时候在家里订阅的《十月》和《收获》上,认识爱上很多中国作家:苏童、余华、王安忆、叶兆言....北京办楼下的中信书店,偶得叶兆言的读书笔记《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人物》,写自己从中学至今读西方名家的感受。篇篇精彩,难得看到文采如此斐然的读书笔记,粗看一遍只想立刻重读莎士比亚和雨果。
《金刚经》
说不上来为什么喜欢《金刚经》,也许是因为第一次看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八个字即被莫名打动。经文字,每个字都懂,连在一起悬机深邃竟是不懂......不懂是一扇门,一直在找钥匙的过程很美妙。
看过很多本解读《金刚经》的书,不知哪天哪时答案会从一段话一张图中浮现出来,静等那一天,这些书值得以心相许。
《粉墨》张天翼著
闲书碎读。一本叫《粉墨》的散文集,提到三毛荷西的对话:—要是嫁给你的话,只要有够吃饭的钱就够了。—那你吃得多吗?—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决心干一门职业,也跟嫁人差不多,若是能嫁给自己钟意的事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真理,人若不贪就是饱。
《不必交谈的时刻》樊小纯著
晚上香奈儿活动,新朋老友,衣香鬓影,说很多话,回家洗把脸窝沙发里清净一下。很眷恋此刻这种“不必交谈的时刻”,樊小纯这本书是这个87年出生的女孩子自言自语的感悟,大概是同类项人,在她断断续续的思绪中,常常可以找到自己,比如这句“遇到喜欢同一本书的人,总比遇到喜欢同一件衣服的人来得更有默契感。
11月,在上海MIUMIU的活动上,一个女孩子扑过来,笑盈盈地说:
雪姐,我叫樊小纯。
文如其人,真的是。
《巴黎文学散步地图》缪咏华著
这本书很特别,合适清明阅读,作者自称是“墓园墓语”。巴黎的四大公共墓园中,睡着很多伟大的灵魂:雨果、伏尓泰、大仲马,杜拉斯,王尔德、萨特和波伏娃....从墓地追思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思想,别是一番滋味。下次去巴黎,想去公墓转一转。
《朝圣》宗萨仁波切著
总有些地方,一直想去,又一直错过。一直想去印度,传说中的灵性国家,一直没成行。这本书第一次看到是在香港诚品书店,粗翻很喜欢,店里只剩两本,买下送两个信佛的好友。再看到这本简体字版是一年后,细读依然很喜欢。这不是一本旅行指南,更象一本灵性指南。姚仁喜先生的翻译极好。
印度,今年还是没成行。遗憾和希望,都是日子的主旋律吧。
《我执》梁文道著
梁文道先生是学识和阅历皆丰富、又有情怀恰好文笔又好的当代公共知识分子代表人物,一直偏爱他的杂文。这本《我执》不同他如常下笔之犀利,是柔软得有一点感伤的记录与思索,融及爱情、失恋与相思。香港作家邓小桦写的长序文采斐然,和全书相得益彰。其中提及蓝色是“安静的忧郁、理智的哀伤”,喜欢这样诠释蓝色以及这本书。
读过多次梁文道,这本《我执》很不一样,那个理性睿智的梁公,竟有这么柔软、细腻、多情的一面。全书皆是千字文,从八月排到十二月,一天一篇,舍不得看完。今天12月3日这篇,名为“风筝”,写的是相思与等待。
世上千年,轮转节气,不抵你一句短信。
《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蒋勋著
美术馆去得越多,越发现自己对艺术的浅识与无知,想补课。在书店找有关西方美术史或当代艺术的书,带回蒋勋老师这本《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阅读的过程,宛如风度翩翩的他,手捧一杯普洱,就站在不远处,不紧不慢、悠悠闲闲,不仅有美术史,还有历史与文学,茶香书香,溢满房间。
《八千岁》汪曾祺著
在书店里翻到汪曾祺这本短篇小说集时,先是被书底一句“爱情呢,在一起时恩恩义义、分开时潇潇洒洒”莫名打动,然后又被一个小和尚春心萌动的故事打动.....买回家断断续续看完,都是大时代里小乡镇小人物“人活一世,草活一秋”的淡淡的又让人心动的小故事。因为喜欢纸质书,并经常同时看三本书,也喜欢书签,去过的美术馆的门票,都小心地留下来做了书签。
《小王子的领悟》周保松著
香港中文大学周保松教授关于《小王子》的读后感,一个大人对童话的领悟。《小王子》中的狐狸说:只有用心看才看得清楚。最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
《三十三年梦》朱天心著
夜读朱天心《三十三年梦》,在午夜来到之前终于读完,长长地舒一口气,这本不仅是天心33年的京都游记,更是台湾一代文艺人的生活画卷。愿长夜常有此时——诗书闲处好,谈吐茶墨香。
《忘言书》蒋勋著
蒋勋一本极闲雅的散文集随身,《忘言书》中的散文,每一篇都是慢悠悠的,佛性盎然,每读上两篇,神清气爽。
《我纷纷的情欲》木心著
要是笑过了头你就会飞到天上去要想回到地面你必须做一件伤心事——这是一名五岁的叫朵朵的孩子写的诗。早上上班路上,看了一组孩子写的诗,每一首都惊艳,不知为什么想到木心的诗。或许先生之心,与童心相近。晚上从书堆里翻出这本木心诗集《我纷纷的情欲》,就着月色重读。
《读书与旅行》詹宏志著
在钟书阁很高的书架上摸索很久,手指在这本书上停住了,因为书名《读书与旅行》——生命里最爱的两件事。作者詹宏志,台湾资深传媒前辈,阅读狂人,据说一小时可以阅读十万字,家有藏书四万册......书里十段旅行故事,作者读过的书穿插于走过的路,走过的路步步书香伴。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佛罗伦萨的牛肚汉堡,因为去过、吃过、各种滋味被作者形容得极其传神,看得自己哈哈大笑。
《瑜伽经》沙吉难陀大师著陈景圆译
这本是我瑜珈教练送我的书,也是她刚开始练瑜伽时她的老师送她的书。本以为是一本教授怎么抻拉身体的书,结果发现是一本分享抻拉心灵的书。“瑜伽经”诞生于几千年前,这本是印度瑜伽大师对千年古经的诠释。比如这句,梵文直译是“看其心,观其人。束缚与解脱都在自己的内心。”,外在的事物不会绑着你,也不会释放你,唯有你的心使然。
《悲欣交集:弘一法师传》金梅著
我读过的人物传记寥寥,这本《弘一法师传》很厚,五百多页。书面“悲欣交集”四字,是弘一法师圆寂前最后的墨宝。之前很多文人的书中提过,没懂,只觉几个字沧桑料峭.....合上这本传记时,似乎懂了。当他还是李叔同在浙一师做先生时,诲人讲究“不言之教”,少说话,为师是为人之道。这本书对我来说,有“不言之教”之恩。
《六神磊磊读唐诗》王晓磊著
周末晨读,闺女读“马小跳”,我选了本轻松的《六神磊磊读唐诗》,结果母女三人都读得咯咯笑。带女儿从小读背《琵琶行》和《将进酒》,好词句值得小小年纪存心底,长大才知那些短短的句有多美。
《空谷幽兰》比尔·波特著明洁译
这是一个美国作家在中国深山寺庙中寻访中国现代隐士的故事.....有点儿意外自己爱上这本,看了大半本时翻回开篇看安妮宝贝的代序: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说,置身滚滚红尘浪滔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净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本清净天地——此书最为普及的意义。
《正义:一场思辨之旅》麦克·桑德尔著乐为良译
在香港诚品买的这本《JUSTICE》,哲学类推荐第一名。买回家半年,才勉强读完。这本书挑战了我的阅读舒适区,特别理性、逻辑严谨,对我这种耽溺风花雪月文学书的人好难。这是美国一位当代哲学家在哈佛大学的公开课讲义而编缉成的书,据说可以锻炼人的思辨力。
《女性的权利》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著张芸、文敏译
飞机误点,在机场已坐四个小时,鼓励自己在好书陪伴下修持安忍,不急不躁。这本小书是从办公室出发前从村里专题组姑娘手里借阅的。尼日利亚女作家阿迪契曾入选《时代》评选的“世界最有影响一百人”,这本小书里存她的一个著名TED演讲修改的长文,及一个短篇。一个半小时即可通读,适合路上阅读。
《正见》宗萨仁波切著姚仁喜译
晨读《正见》。五年前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是因为听说周围很多人读,就像现在很多人在读东野圭吾的小说。这次复读,感受大不同。最后一章最后一句话,宗萨仁波切写道:愿它带来某些好奇心。在这一次阅读徜徉中,真的对生命哲学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书中每一个故事和观点,都像是一把钥匙。
《浮生六记》沈复著张佳玮译
是一本好看的闲书。一本都是闲情记趣,文采风流。清朝文人沈复和妻子芸的故事琐碎、家常、生动、深情,“布衣菜饭可乐终身”。沈复文言文不难懂,生僻字还是不少,张佳玮译的白话文亦文采斐然。
《木心论》李劼著
读木心很多年,先生的文字灵巧、机敏、四两拨千斤,时常觉得自己有很多段没读懂,遂留意写木心的书评。这本书的作者李劼也是作家,曾经在华师大中文系任教,文字了得。这本只有上下两篇长长的书评,每次都看得心静气顺,叹文学之美文字之妙,惭愧自己的浅学无知。推荐同喜欢木心的朋友。
上面一本《唐诗宋词解》,也出自本书作者。
《银色仙人掌》龙应台著
这是龙应台唯一的一本小说集。七篇扣人心弦的短篇,不是我们熟识的“人生三书”的温暖深情,是冷静和细腻的文笔下,有关出轨、堕胎、命运无常的人生悲凉和人性伤痛。作者在书扉上题:关于生命的陷阱和生存的代价,关于黎明时醒与梦之间的彷徨与脆弱...看得欲哭无泪,但依然舍不得放下。
《超译尼采》尼采著
乐于付出才能得到最纯粹的喜悦。不快乐的原因之一,就是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价值,自己所做的事没能帮助到别人----尼采。哲学书通常难读些,但这本极通俗易懂,一厚本金句,每读必喜。
《白描》/《绝色》董桥著
翻出两本12年理想国出版的董桥,一本《白描》,一本《绝色》。清清贵贵的精细文字,每一句都浸着书香。但每读董桥必汗颜,只恨自己读书太少,先生文中所提之书常常因没读过而不知所然。对西方文学有兴趣的,一定不可错过董桥的散文式书评。
《卡罗尔》帕特里夏·海史密斯著李延辉译
飞机误点,看完这本小说。第一次看电影《CAROL》,也是在飞机上,被凯特布兰切特迷倒。知道这是一本美国女作家畅销小说改编而成,又找到这本小说。虽然是同一个故事,但看电影和看书是两种感觉:电影让你彻底沉浸在别人的故事里,看书让你边看边浮想联翩......
《朝圣者之歌》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的一本散文集。
看到这段,仿佛看到生活的亮光,心中闪闪一片。我们所读的书不会流失会成为我们的所有会留在我们身上做只有朋友能做的事
下面这段视频,是帮忙给朋友的一个酒店项目拍摄的。
丽思卡尔顿酒店全球做了一个公关项目,叫"LadiesGentlemen".
朋友说:我们觉得您是中国当代lady代表之一,所以想邀请您参加拍摄......"
我就是被这句话打动而答应帮忙。
不知道自己算不算一名lady,可是做一名lady,真心是我的目标。
在天津丽思卡尔顿,拍这段短视频的现场,远不是照片里这样静谧。导演、摄像、灯光小20人拥挤在床头。等导演调光,是一个漫长的等待,我就认真地翻书。
后来摄影小哥中午饭的时候,画了一张素描送我,形神皆似,很感动。
他说第一次在自己的镜头里,看到一个这么静的姐姐。
女人不再年轻的时候,静定就成了一种美。
如果一定要给读书这件事赋予一点光环,
那么对女人来说,
静定是我希望得到的光环。
?本文为晓雪个人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喜欢就点好看
好文好图和好朋友分享
分享正能量
让你我的小日子更温暖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优雅(修订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tealabo.com/sbyl/4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