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穆斯林教徒誉之为伊斯兰教发源圣地的沙特阿拉伯,是一个政教合一,宗教色彩十分浓厚的国家。沙特民众是世界上最虔诚的伊斯兰教徒,禁忌较多,他们认为人体感官上的一切刺激,都是一种堕落的表现,是犯罪的开始,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和穆罕默德的圣训深入地影响到整个阿拉伯世界的社会,政治,经济,人文传统,生活习俗的各个方面。
(1)饮食
沙特人的食品种类繁多。以饼、面包、米饭为主食,喜吃牛、羊、鸡、鸭、鱼和鸡蛋等,忌吃猪、驴、狗等不反刍生物肉类。菜有冷热之分,热菜一般以炖煮、熏烤为主;冷菜有蔬菜沙拉、羊肝、豌豆酱等。沙特名菜有烤全羊(焖蒂)、烤鱼和抓饭等。
早餐一般为奶酪、饼、面包、牛奶、茶或咖啡。午餐一般在下午亮点,主食通常是加入黄油、葡萄干等配料的炒米饭,副食有烤鸡、烤牛肉、羊肉泥和蔬菜,以及用黄瓜、洋葱、香菜等做成的杂拌汤。晚餐以饼、面包为主食,佐以豆角、烤肉、沙拉、泡菜、果酱,另有蚕豆粥等。另外,沙特人喜吃甜食,饮品一喝茶、咖啡、酸牛奶、各种果汁为主,水果以苹果、桃、梨、椰枣、石榴、无花果、西瓜、葡萄为主。
(2)景点鲁卜哈利沙漠
意为“空旷的四分之一”,又称“阿拉伯大沙漠”,由于其面积占据阿拉伯半岛约四分之一而得名,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之一。覆盖了整个沙特阿拉伯南部地区和大部分的阿曼、阿联酋和也门领土,呈东北-西南走向,长千米,宽约千米,面积达65万平方千米,超过荷兰、比利时和法国面积总和。因富含氧化铁而多呈红色,从形态上大体可分为东西两大沙漠,其中东部沙漠海拔~米,多为平行排列的大沙丘,有些沙丘高米,长20千米,近乎一座沙山。在地下水位较高处,有局部绿洲,形成良好的牧场。西部沙漠海拔~米,多为砾漠,沙丘间沼泽、盐湖广布。鲁卜哈利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其沙丘的移动主要由季风引起的,并且由于风向和主流风的差异,沙漠的沙丘被分成3个类型区,即东北部新月形沙丘区、东缘和南缘星状沙丘区和整个西半部线形沙丘区。
吉达喷泉
于年到年建造,年开始使用,全名法赫德国王喷泉,是一个很特别的喷泉,它没有在王宫里,没有在广场上,而是建在海里。这是因为法赫德国王喜欢大海,所以在吉达的行宫是建在海边的“和平宫”,平宫建好后,设计师为了让“和平宫”和大海成为一体建筑,把宫殿中的喷泉建到了海里,在海里建立了海水喷泉。喷出的水高达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喷泉,喷泉使用的是红海中的咸海水,而不是淡水,喷出的水可达到每小时千米。整个城市都能看到,喷泉水柱冲向天空,又缓缓飘洒而下,融入大海。
德拉伊耶遗址
阿图赖夫区是沙特王朝的第一任首都所在地,位于阿拉伯半岛中部,利雅得西北部,始建于15世纪。这里仍然可以看到阿拉伯半岛中部特有的纳吉迪建筑风格。18世纪期间及19世纪初,随着政治和宗教的作用加强,阿图赖夫区的城堡成为了沙特王室临时权力中心,以及穆斯林宗教内部传播瓦哈比教派改革的中心。这一遗址包括了许多宫殿遗迹和一处在德拉伊耶绿洲边缘兴建的城市区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和习惯提供了依据。
石谷(玛甸沙勒)
考古遗址曾经被称为黑格拉(Hegra),是约旦佩特拉城南部的纳巴泰文明保留下来的最大一处遗址。遗址上有保存完好的巨大坟墓,坟墓正面有纹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石谷(玛甸沙勒)考古遗址中还有约50件纳巴泰文明之前就已存在的铭文和一些洞穴绘画,是纳巴泰文明独一无二的证明。该遗址上有座巨大坟墓,其中94座都有纹饰,而且还有多处水井,它突现了纳巴泰文明的建筑成就和水力技术知识。
哈巴拉
沙特境内一处绝佳旅游地,以前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而现在遗留下来的一排排僻静的房屋受到了许多旅游者的青睐。英文名字名字哈巴拉(Habalah)的意思是指悬挂的村庄,而实际上这所小村庄坐立在一处高一千英尺悬崖的顶部,哈巴拉是第一个用缆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地方。来到哈巴拉的游客都很期待观看村落房子门廊上精美的雕刻,俯瞰整个山谷的自然美景和悬崖下依次错落有致的梯田。
麦地那老城
老城麦地那是苏斯市的主要景点之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老城之所以出名应归功于它的古城堡和大清真寺。城堡修建于公元年,历史上曾作为灯塔和警备烽火台,是沿海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清真寺是公元年阿格拉比特王朝国王穆罕默德下令建造的。清真寺院墙极厚,由方石叠成,无宣礼塔,其中三个墙角各有一座穹顶塔楼。寺中庭院由白色大理石铺地,古色古香。
圣城麦加
位于沙特西部赛拉特山地中段易卜拉欣涸河的峡谷中。这座“圣城”四周群山环抱,气候酷热,沙特阿拉伯王国于年建立后,定麦加为“宗教之都”,现由穆罕默德的后裔管理。麦加分为新城和旧城两部分,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吮吸”的意思,表明当地饮水困难,也有“圣城”之意。麦加在全世界穆斯林心目中占有神圣的地位,每年都有一二百万穆斯林花费巨额资财,不顾长途劳累,从遥远的地方来到这里朝觐,以表示自己是安拉的虔诚信徒。
(3)艺术
沙特因宗教因素制约,对艺术方面的发展有着严格的管控。传统艺术主要以书写清真言或风景油画类为主,近代艺术虽然近年来对这方面的禁令正在不断放松,但艺术行业的整体发展仍不乐观。
(4)服饰
大袍是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大袍衣袖宽大,袍长至脚。既是平民百姓的便服,也是上流社会的礼服。大袍衣料有棉布、纱类、毛料、尼绒和聚酯纤维混纺等。对于生活在炎热少雨地区的沙特人说,宽松舒适的大袍比其他式样的服装更具散热护身的特点。大袍犹如一个立式通风管,上下流动的气流可以带走人体的汗水,使人觉得凉爽。
沙特男性多穿白色大袍,常用白布缠头,并套上一个黑色头箍,头巾起帽子的作用,夏天遮阳防晒,冬天保暖御寒,此外,沙特男性不带除戒指外的任何饰品。女性多穿黑色大袍,外出时戴黑面纱,以免被陌生男子窥见自己的容貌,但她们穿的刺绣服装却相当华丽。同时,女性讲究佩戴首饰,多以黄金为主,镶嵌宝石、玛瑙、珍珠等,首饰样式较为夸张,整体尺寸偏大。
(5)颜色
沙特人比较喜欢绿色,绿色在阿拉伯文化中代表沙漠中的绿洲,也是当年穆罕默德向外扩张伊斯兰教的颜色。除了绿色以外沙特人还喜欢黑色、白色,但不喜欢蓝色、红色,这与伊斯兰教信仰有关。
(6)节日
沙特国庆节为9月23日,另外每年有两个重大的宗教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开斋节休假七天,古尔邦节长达两星期。每年伊斯兰教历的9月为斋月,在斋月的30天内,除病人、孕妇、喂奶的妇女和日出前踏上旅途的人以外,人们从日出到日落禁止饮水、进食。宰牲节在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也是朝觐的日子,从12月9日到12日,数百万世界各国的穆斯林涌向沙特,到圣城麦加和麦地那朝觐。
(7)会场基本礼仪
按照沙特人的礼俗,正式场合本国人均着穿传统服饰,外国人一般着西服,见面时一般为握手礼或贴面礼,对年长者表示敬意和提供服务,不论其社会地位如何。沙特男女性不可在同一会场洽谈,所有会议均需预约,且会议时间一般会长于预期,主要因为沙特人的整体不守时以及礼拜占用的时间,对方晚到15~30分钟是常有的事。在洽谈业务时,沙特人员常被来往人员打断,阿拉伯人认为这是“家庭”的延伸,不认为是失礼,遇到这种情况,一是耐心等待,二是预约到外面单独洽谈。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要求沙特男士取掉头巾、头饰,同时第一次见面对于礼品的选择要慎重,最好不赠送礼品,以免被视为行贿行为。
(8)餐桌重要礼仪
沙特人用餐时,除传统抓饭用右手抓食外,其他时间均持用刀、叉等餐具,在用餐过程中当共用一个盘子里的饭食时,手指不要触及嘴唇或舌头。在接受其他沙特客人递奉的食品时,要记住互相递送,且只能用右手的头三个指头,千万不要用左手。用餐结束时盘子里要剩一点没有吃、触动的饭食。最后如看到主人拿出熏香或已表示用餐结束时,要尽快离去。此外,到朋友和他人家里作客时,即便不喝,也要接受主人奉上的第一杯咖啡,以示对主人好客的答谢,如不是关系特别密切的当地朋友,不要接受三杯以上的咖啡(阿拉伯咖啡),可轻轻地摇晃咖啡杯或茶杯,或用手掌盖住杯子,以示不再需要什么了。
(9)禁忌/敏感话题
一是所有的餐馆都紧致供应酒精类饮品,饮酒者如被抓获,要当众鞭打80下,或者被监禁6个月到1年,另外还要处以罚款。买酒,私酿酒或酒后开车者,均要处以重刑,最严厉的斩首示众
二是禁止吸毒、贩毒,违者处以死刑;
三是禁止偶像崇拜,沙特的瓦哈比教派禁止崇拜一切先知和贤人,以至扩大到禁止摄制和绘画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包括人类)。
四是禁止主动与女性攀谈,在公共场合与女性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随便给当地人拍照,尤其是女性。
五是除非是关系很密切的朋友,一般不要询问个人的私事,包括他或她家庭的事,更不要打听他妻子或她丈夫做什么事。
六是在公共社交场合,不要谈论不愉快的话题,不要谈论涉及沙特王室的话题。
七是在任何场合接受或归还任何东西均需使用右手。
八是在沙特通奸、同性恋行为均为死罪。
九是在沙特所有非清真的食品都被禁止。
十是禁止携带、传播暴露和淫秽内容的音像和印刷品。
(供稿:中铁十八局集团(沙特)有限公司)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tealabo.com/sbyl/4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