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

三毛2名字的隐喻流浪与放逐


初中时喜欢上三毛,同时喜欢的还有喜欢安吉里拉?朱莉,觉得她们有的地方挺像,叛逆,激烈,有个性。长大后,很多次也被人说我给人的感觉像三毛,大概是那种流浪和女巫的气息浸染着我很多年。学了精神分析后,知道三毛其实是个癔症人格(又名表演人格和歇斯底里人格),2年前写她时,开始对她有些不屑和排斥,大概也是排斥自己类似的部分吧,然后现在又挺喜欢她。

近几年,也见过几个像三毛的女人,她们都是那种很有味道的女子:独特、张扬、迷人、可爱、傻傻的、孩子般的天真和任性,同时也有着敏感、自恋、压抑、尖锐、失控、深深的抑郁等等特质。这是完整的她们。

我对三毛的情感过程是这样的:喜欢——排斥——重新喜欢。这样的过程,其实也是个重新自我认识的过程,带有理想化色彩的自恋——理想化被打破后的自我接纳困难——重新完成自我认同。

▲三毛特别喜欢在地上随意一坐,瞬间和破烂的环境融为一体

▲喜欢收集毒药和匕首的安吉利拉?朱丽

精神分析里面很注重名字的含义,所谓因父之名。名字其实可以视作一种家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也可能暗示着父母未能实现的愿望,企图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

学精神分析,一定会有分析自己的名字的环节。

另外,改名字,为自己取一个笔名,这些背后都是丰富的内涵和动力。看名字,可以窥斑见豹。

▲三毛和张乐平一见如故

三毛这个名字本身的关键词就是流浪,来源于《三毛流浪记》,这是三毛爱上的第一部作品,对她影响也非常大。直到三毛40多岁的时候,还认了《三毛流浪记》的作者,张乐平老者做父亲,父女俩亲近如故。

三毛浑身散发着吉普赛女郎的气质,随遇而安。喜欢收破烂,变废为宝,四海为家。成年后的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路上,一生去了54个国家,会4门外语。

三毛去过很多地方,但她所寻找的精神家园很原始。她是完全跟着直觉行走的勇敢女子,自断所有后路,然后一路寻着她内心的源头。

她去西班牙是因为小时候喜欢西班牙的毕加索,长大后又喜欢上一张西班牙的唱片,那里面大概流露出了三毛所向往的热烈和狂野。

她去沙哈拉沙漠也是源于在国家地理上看到一期介绍:“我只看了一遍,属于前世乡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的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土地。

三毛26岁,从美国回台北后。写了一首歌,叫《橄榄树》,算得上是一首当代名曲了。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流浪......

旅行和流浪已经在70后、80后之间流行了起来。自然、宗教、自由、没落的古文明等原始的地方最受欢迎的。西藏、云南、新疆、敦煌、尼泊尔、柬埔寨、印度、南非、新西兰等。

荣格说:自我放逐、四处漂泊的行为是人类一种释放与宣泄的重要途径,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固定的社会模式中,那么就需要有一个具有解放性的改变。

▲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

《旅行的艺术》一书中,引用了社会文化研究者雷蒙德·威廉斯的话来说明漂泊的重要意义:18世纪以来,人类的同情和了解不再源自于社群活动,而是来自于人们的漂泊经验。因此一种基本的疏离、沉默和孤独已成为人性和社群的载体,对抗着普通社会阶层的苛严僵固、冷漠无情和自私自利的闲适。

总的来说,我觉得旅行有两种意义。

第一种意义是通旅行来实现:寻得新的可能性,走出井底之蛙的视野。不管是减压还是疗伤,去丽江找艳遇,还是去西藏净化灵魂。

在城里,我们每天天不亮出门,天快黑到家,然后你发现那些所谓的贫穷国家的人们,下午三点以后都坐在路边喝咖啡,四点所有的店铺都关门了,人们脸上都显露出一种安适和灵动,没有城市地铁上的人们脸上的那种焦灼和麻木。你突然领悟到,为何我就没想过还可以这样生活。

你会在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旅人,这些人里面,有些是自我表演的装逼犯,也些人看起来普通但很有生命力和沉淀;还有些人,看起来自由散漫好吃懒做,但你却惊叹于他们创造力。如果有机会跟他们喝酒聊天,聊聊他们的经历,感觉一片又一片的天就开了,会更容易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执着里。

第二种意义是,通过流浪来实现:寻根、寻得心灵的息栖之地、灵魂的归属、精神的家园。这也是三毛有流浪情结的原因。

三毛的家庭无法给她归属感,尽管她的父母对她是包容得让人难以置信,但是却没有赋予她的所渴望的东西,与她秉性所匹配的力量。三毛必须要像一个吉普赛人一样,满世界去找她的源头。她必须要下到沙漠和孤岛这种人烟稀少的地方去。

很多在精神领域里探寻自我的人都会选择这样的地方,以便摒除掉世间的纷扰,而等待真实的自己慢慢浮现、还原,等待自己对世界的还原,还原到本该有的样子,等待自己心甘情愿的和世界重新连接。那一刻,厌世和失望慢慢沉入大地,单纯的爱和信任生长出来。

我对我一个朋友说,我觉得你有一点和三毛很像,你们其实无法爱自己的父母,你们无法答应父母不对这个世界失望,无法承诺父母:“因为无法离舍父母,而绝不会离开人世。”有时候,就是这样,身体还活着,但魂早去了。

我们的爱不够用。

▲三毛与荷西在一起也是席地而坐,四海为家,满满的流浪的味道

我也有过同样的流浪情结,觉得自己的世界在远方。很长一段时间无法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得到滋养,一种不知所措的孤独感,回头一看书架:

《生活在别处》——米兰昆德拉

写是的主人公,一位诗人对母爱的逃离,对自己是谁的困惑,对爱情的渴望和矛盾。这些都导致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背叛和躲避,但最后以失败告终。他的得病虽然不庸俗,但谈不上伟大,更配不上“诗人”的称誉”。

《瓦尔登湖》——梭罗

28岁的梭罗撇开金钱和名誉之路,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自己动手搭建了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开始了一段美国式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日子。书里写了两年林中独居生活的所闻所见。

《悉达多》——黑塞

又名流浪者之歌,借佛主之名,写了悉达多修行并通向证悟之路。黑塞39岁时面临精神的崩溃,在荣格那里做了小时左右的精神分析。6年后,《悉达多》出版,可谓黑塞本人的精神之旅。据说60年代的美国大学生人手一本。

《九故事》——DJ.塞林格

作者在《麦田里的守望者》大红之后,隐居进山林长达半世纪之久。九故事可以说是我爱上文学的引路精灵,它有着无法言喻的吸引力。

▲三毛在老成都(好像是宽窄巷子的茶馆)萧全摄

去流浪的过程,就是去重走一遍自己的心灵成长之路,或者是死亡与重生之路,先切断和旧世界的关系,再重新去建立和世界的关系,和人的关系,以此得到一个新的世界。这和接受长程精神分析(自我探索、自我解构并重组)的过程非常相似——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而很多人,尤其是文艺领域的人们,他们通常放弃了与自己的和父母和解,而是绕着很大的一个圈子,去和整个世界和解,然后才又回到与亲人的关系上。当然,有的人决定终身都不再回到与人的关系上,比如,通过隐居,通过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为自己建构一个自成体系的世界,自己当王。而有的人,一辈子都走在和世界对抗的路上,直到死亡如期而至。很多人,和解失败,于是选择了自杀。

我现在对流浪的态度有一些变化,我觉得流浪就是走在回家的路上。还有一个朋友调侃说,流浪就是除了真正的家不是家,走到哪里都是家,他说出了流浪的乐趣和苦衷。

有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自己的家不在这里,它在远方,在一个彼岸。在我有了孩子之后,我依然偶尔会冒出一种离家出走的念头。不一样的是这种愿望不再是冲动,而是作一种浪漫的勇气被我珍藏,我觉得有它在挺好的,这会让我青春不老。另外,我也明白,它其实是种仪式感和使命感,鞭策着我去寻找自我,让那些曾经被压抑,或被淹没的自己浮出水面,带她们见见光,替她们发出声音,爱他们,保护她们。我们不管走多远,要面对依然是和别人的关系,和眼前世界的关系,和回忆的关系。

其实,流浪就是走在回家的路上,也是走在和解的路上。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治白癜风专业医院
百癣夏塔热片痤疮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xilanhaigouz.com/sbyl/55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