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03.
初春最是咋暖还寒的呀
图
肖全
本文共字
深度阅读需要35分钟
?
/序/
76年前的3月26日,一个名为陈懋平的传奇旅人出生于重庆,她便是人们熟知的三毛。梁羽生曾评价她:“对于三毛,更合适的形容是奇女子——特立独行,志行高洁,不肯随波逐流。”
生于重庆、留学西班牙、安家撒哈拉……三毛一生的足迹遍布世界。多少年来,她的爱情故事通过她的书在世间广为流传。在文学匮乏网红尚未兴起的年代,影响了老中青几代文艺男女青年。
在三毛传奇的人生旅途中,西班牙无疑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世纪50年代,还在台湾文化学院读书的三毛,偶然听到了一张西班牙古典唱片。在音乐中,她仿佛看到了田园牧歌、成片的橄榄树、阳光下一望无际的葡萄园、白色的房子、小毛驴……大西洋的风吹得人迷醉。
从此,西班牙便深深地印在了三毛的脑海里。
年,结束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后,无法面对现实的三毛远走西班牙,开始了一生的流浪。她在西班牙求学、恋爱、结婚、写作、失去爱人、痛不欲生、游历,以及远走别国他乡,直至带着爱的伤痛离开……一直洒脱自由的她,用半生流浪,更用一生追求诗和远方。
她记述旅途的文字,也承载着很多人对于旅行、爱情甚至生活的某种向往。
来易来,去难去,时隔几十年后的因缘际会,二爷会因与这个出生在重庆南山黄角垭的女子的传奇故事结缘,去往西班牙去探寻她的气息。
此前,与三毛最近的一次接触是年是
《肖全镜头下的重庆女人》
01
马德里,是三毛与荷西初相见的地方。
它像一支永不言倦的弗拉明戈舞,是天生自带快乐因子的天堂,老城区的餐馆里互不相识的客人可以热情地聊天、喝酒,愉快地跳舞;店主们用各种稀奇古怪的物件装潢着自家小馆,极尽夸张与张扬,仿佛要给生活一个热烈的拥抱。
△图:源于网络
“
马德里大学
人生初相见
马德里大学全称“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UniversidadComplutense),前身为阿尔卡拉大学,是西班牙最大的国立自治综合大学。
当年,三毛在此就读于哲学系。
这是很多人来西班牙寻找三毛足迹的首站——在马德里大学,三毛过起了无忧无虑的日子,脱胎换骨的改变着自己,进咖啡馆、看歌剧、看画展,还认识了比她小八岁的高中男生,后来成为她丈夫的荷西。据说她是非常讨人喜欢的亚洲女孩,夜晚的女生宿舍窗外,西班牙“情歌队”的男生常常弹着吉他歌唱,往往最后一首曲子指明是要唱给三毛来听的。
清早,我们坐车抵达马德里大学城。大学城规模庞大,几十座清一色的红砖教学楼分布在广阔的园区内。学校的历史可追朔到中世纪,科系全面,共有20个学院,6个专科学院,个科系,主要涵盖人文科学、自然和精密科学、健康科学、社会科学四个领域的知识。三毛就读的哲学院,也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早在Alfonso时期,这个哲学院就被广泛认为可以匹敌柏林大学而成为欧洲第一,甚至是世界第一。同时期,该大学接待了大量的访问学者,并为犹太学者提供庇护。
我们多方打听,方在一个台阶上找到哲学系的教学楼。伴着冬日的阳光,朝气蓬勃的学生们三三两两行走在校园便道上,所过之处是蓬勃的青春与求知的欲望。进出教学楼的学生老师很多,他们轻声交流但异常安静,有肃穆之感。的确,哲学无需用太多言语去解释。
此刻,忍不住就会想到:当年三毛是否也抱着一撂书,穿着长裙,穿行于校园小径?
教学楼墙壁上的一块铜牌上,镌刻着哲学系的历史。进大门后是一个中庭大厅,教室中间的走廊上贴满了各种校园主题活动,面对陌生的西班牙文,我们无从知晓具体内容。走廊很长,墙壁被涂成青蓝色,更显出哲学系的悠久与厚重。展墙上有一组黑白照片,记录的是马德里大学哲学系的重大事件及曾在此学习过的历史名人——其中并没有三毛。
尽管,马德里大学不曾记得三毛,但是,三毛却在无数人读者的心里。
三毛曾在哪间教室上过课,住过哪个宿舍也已无从可考。但当初就在校园的某一扇窗,三毛总看到荷西来找她。荷西学习本就不太用功,遇到三毛后,爱的小火苗一燃烧,更无心学业,便开始逃学。每天最后两节课,他总是溜出校门,跑来找三毛。
三毛清楚地记得,荷西第一次为她逃学的情形:
“有一天我在书院宿舍里读书,我的西班牙朋友跑来告诉我:‘Echo,你的表弟来找你了。’‘表弟’在西班牙文里有嘲弄的意思,她们不断地叫着‘表弟来咯!表弟来咯!’我觉得很奇怪,我并没有表弟,哪来的表弟在西班牙呢?于是我跑到阳台上去看,看到荷西那个孩子,手臂里抱了几本书,手中捏着一顶他戴的法国帽,紧张得好像要捏出水来。”
干枯的枫叶铺满地面,落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几十年前那个枫叶飘零的秋天,他们相识了。
荷西暗恋着比自己大八岁的三毛。
他想,终究有一天要把三毛娶回家。
“
丽池公园
爱开始的地方
△图:
wmcraul
学成回台的三毛遇到一位德国人,准备结婚时,未婚夫因心脏病发作,猝死在三毛的怀里。
悲痛欲绝的她,又回到了马德里。
六年后的回来,只因三毛认为马德里这个城市天生很治愈。
荷西的机会就此来临了。
三毛把荷西当成自己的小朋友,周末时,他们常一同到市中心的丽池公园游玩。
△图:源于网络
丽池公园(RetiroPark)是马德里规模最大的公园,17世纪由菲利浦四世下令兴建,又被称为“布恩雷蒂罗”(西语意思是“快乐的隐退”),为西班牙历代国王隐居和静养之地。公园内种植的植物超过了株,其结构玲珑,设计美观,内里有一座以铁和玻璃建造的水晶宫,与委拉斯盖兹宫一起曾作为皇室成员的娱乐场所,如今都已演变成展览馆,迎接无数的游客前往参观。每年5月到10月初的每个周日,公园内靠近阿尔卡拉街的演奏台都将上演由马德里管乐团举办的免费音乐会。
△图:源于网络
代表作为《冒险家萨拉卡因》、《家族》的西班牙著名作家皮奥·巴罗哈(PíoBaroja)有部作品叫《布恩雷蒂罗之夜》,以丽池公园为主要场景展开,客观反映西班牙人的现实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巴罗哈也毕业于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
△图:源于网络
今天的丽池公园,依旧是马德里市民周末休息的去处,恋人们在这里享受甜蜜、宁静的时光。碧波湖面、绿荫小径上,情侣泛舟荡漾、牵手徜徉,新人拍摄结婚照。
须晴日,找一条长椅坐下,翻开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在三毛曾经恋爱的地方,也许能更深入的走进三毛的世界。
有那么一个周末,情窦初开的荷西在丽池公园对三毛说:“Echo,你等我六年,我有四年大学要念,还有两年兵役要服,六年一过,我要娶你。”
那一年,荷西刚刚读高三。
隔着六年时间,变数太多。而结婚的想法,还只是个高中生想出来的,尽管很真诚也令三毛感到,但听起来是那么遥远而不切实际。
三毛拒绝了他。为了让荷西断了念想,三毛不许他再来找自己,并开始谈恋爱。
△图:源于网络
坐在丽池公园的长椅上,翻读着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一篇名为《星石--遗爱之一》的文章,述说着三毛的柔软情事。荷西去世后,三毛极度悲伤,缓解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再次来到马德里。某个午后,她在马德里街边的咖啡馆认识了希腊人亚兰,分手之后的第二天,两人不约而同都去了塞戈维亚古城,再次在人海中相遇。
两个孤独的行者,都被这种萍水相逢感动,相互魅力所吸引,他们都要渴望爱与被爱。
可三毛是悲观的,她选择了逃避,没让故事续写,因为她走不出荷西死亡的阴影,忘不了那个等了她6年的男孩。
△图:源于网络
《星石》的故事不动人,但很感人,并常常令人怀疑它的真实性。
清风吹拂的布恩雷蒂罗之夜,流光溢彩的马德里之夜,兀自照耀着那些这些过往,有谁,会入梦?
“
埃尔拉斯特洛跳蚤市场
拾荒的乐趣
囊中羞涩的三毛和荷西,寻常的日子也很会找乐子。在荷西的影响下,他们常常去旧货市场。
三毛是一个热爱拾荒的姑娘,乐此不疲。
△图:MarcJuan
埃尔拉斯特洛跳蚤(ElRastro)市场,在西语里有“屠宰场”的意思,据说这里曾是个动物屠宰场,常有宰杀动物的血像河流一样顺着街道流下。约年前,逐步变成了露天市场,而今是欧洲最大最有名的跳蚤市场。
每逢周日,街上几乎所有的商店都关门,唯这儿是最热闹的,三毛与荷西经常来此游逛。
乘坐马德里的地铁5号线,在Lalatina站下车,顺着人流最多的放向走出地铁口,可以看到众多摊位,摆放着各种小玩意:古董、衣服、首饰、音像制品、老照片、花草、绘画甚至家居用品等二手商品,很有意思,但也看得人眼花缭乱。
说着不同语言的游客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共同欣赏着这个最有生活气息的地方。透过熙攘的人群,边走边看,也有机会能以极低的价格淘到琳琅满目的各式个性物品等,甚至历史悠久的宝贝,画风奇特的古怪玩艺儿——虽是个跳蚤市场,但很多东西价格也不菲,有些甚至比名牌还贵。
逛跳蚤市场最大的乐趣就是享受走街串巷淘宝的快乐,当你在某个小巷的小店里淘到物美价廉的东西,会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感觉。
走在人群汹涌的街道上,总会想起,当年三毛是否也拉着荷西的手在这些小摊前驻足呢?不时出现的街头艺人也特有范儿,这里无可救药的波西米亚气质与三毛本人倒是极其相符。
三毛日后的收藏癖,估计也受到这里影响的吧。
特别提醒:千万千万要小心扒手。
“
索菲亚王后现代艺术中心
痴迷毕加索
坐落医院,与马德里火车站Atocha隔街对望的索菲亚王后现代艺术中心(MuseoReinaSofía)是世界最大的现代和当代艺术博物馆之一,与普拉多博物馆和提森博物馆组成西班牙艺术金三角,二爷将另外开篇写。
△图:韩博
它是建筑师JosédeHermosilla和FranciscoSabatini的作品,年对外开放。馆藏珍品无数,包括众多西班牙现代艺术家的作品:毕加索、米罗和达利等诸多杰作均藏于此,镇馆之宝为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图:源于网络
少年时期的三毛对毕加索迷恋不已,曾说过“只恨当时年纪小无法嫁给他”。平时三毛喜欢提笔作画,29岁时她迷恋过一位画家,迅速堕入情网。婚礼前,她发现信誓旦旦的画家早有妻儿。后来画家还大耍无赖胡搅蛮缠,据说三毛的父亲赔出一幢房子,才帮她解除困境。对感情的事一向豁达大气的三毛,此后一生中唯独对于这次订婚,几乎绝口不提。
喜爱毕加索的人总是对艺术有着独特的领悟力,三毛便是如此。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使三毛想起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她觉得自己就像那个被轰炸的西班牙小镇,而毕加索的画,告诉她不要放弃希望。她的雨季文学时期,那些带着尚未从困惑迷茫和犹豫中走出来的作品,很多都是她在情感的荒漠上低沉的呼救。每一部作品既见证的她的成长和蜕变,也帮助她挣扎着走出自闭的牢笼寻求自由和希望。
她成了毕加索最虔诚的追随者,为他痴迷,也被他感召。那时三毛还不懂真正的爱是什么,也许她将自己与毕加索在艺术上的某些共鸣,视为爱情,她觉得自己爱上了毕加索,爱上了毕加索缔造的那个自由而又充满希望的灵魂世界。
‖PS:闭馆日:周二;周一、周三、周四、周五、周六晚上以及周日下午免费哦~
更多信息请查询艺术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tealabo.com/sbzz/4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