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

旧中国的万国造武器


旧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大规模生产武器的能力,但那却是一个兵燹迭起、战事频仍的年代,先后历经军阀混战、北伐战争、国共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的武器大量流入中国,中国各类军队装备了五花八门的进口货,以致被戏称为“万国武器博物馆”。通过这些形形色色武器背后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视角,了解一下虽然有所见闻但又不甚明了的那个年代的一些情况。

开国大典阅兵式上的万国造武器

“盒子炮”——毛瑟自动手枪

在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手拿两支“大肚子”手枪,左右开弓,将日伪军打得落花流水。这种给中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武器,就是大名鼎鼎的毛瑟C96手枪,在中国以“驳壳枪”“盒子炮”“匣子枪”“自来得”闻名,其中能够全自动射击的毛瑟手枪还被称为“快慢机”“二十响”。

毛瑟枪由德国著名枪械设计专家彼得·保尔·毛瑟(—)于年发明,年为德军正式采用。毛瑟C96手枪于年开始生产,以长弹夹和长枪管区别于其他手枪,是手枪中的大个头,火力很强。该枪有重量和尺寸较大的缺点,因此在原产国并不受欢迎,销量不大。不过,20世纪初期的中国内战不断,对军火需求很大,为了弥补自动武器的不足,“盒子炮”便被大量进口,成为各式军队军官及警卫人员的首选配枪。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就是朱德所配用的“驳壳枪”,抗联总司令杨靖宇在牺牲前,所携带的3支手枪中就有一支加长枪管的“驳壳枪”。

旧中国不少军队中有“手枪队”的编制,所有士兵都配毛瑟手枪,利用其持续火力来压制、进击敌军。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冯玉祥的手枪队,因为每名士兵配一支驳壳枪和大刀片,也被称为“大刀队”,在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中都有抢眼表现,尤其在威震日军的喜峰口一战中,驳壳枪功不可没。

其实,毛瑟手枪在中国大行其道是一种无奈之举。中国国力虚弱,无法大量生产装备机枪和冲锋枪等自动武器,可以选择的只有弱于冲锋枪但却便宜许多的毛瑟手枪,虽退而求其次,也视若宝贝。抗日战争后期及解放战争中,大量冲锋枪进入中国,毛瑟手枪在中国军队中的重要性就大不如前了。

“撸子”与“王八盒子”

除“盒子炮”外,旧中国人们最耳熟能详的手枪就是“撸子”了。电影《小兵张嘎》中,嘎子对缴获的一支撸子爱不释手的情节,至今令人津津乐道。不过,撸子并非某型手枪的代号,而是对除盒子炮之外的自动手枪的统称,因为自动手枪子弹上膛时都要用手轻拉一下套筒或枪机,也就是一“撸”就可以击发了,“撸子”之名由此而来。撸子名目繁多,有“枪牌撸子”“剑牌撸子”“马牌撸子”“狗牌撸子”“狮牌撸子”等等,都以手枪上的标志图案得名。

撸子一般较盒子炮小,威力也不如后者,因此主要作为一种自卫武器,配备给高级将领和领导人使用。比如,毛泽东所配的一支毛瑟M自动手枪,就是一支被称为“张嘴瞪”的撸子,小巧精致,堪称精品。不过,撸子中最常见的还是勃朗宁手枪,刘少奇、彭德怀等人在战争年代中所配的手枪都是勃朗宁“撸子”,孙中山在革命生涯中,也经常带着一支勃朗宁撸子以作防身之用。约翰·摩西·勃朗宁(—)是美国著名的轻武器设计师,一生中设计研制成功的的手枪、步枪、轻重机枪和大口径机枪等武器多达37种。

撸子中有一种“鸡腿撸子”,因为这手枪枪管纤细,枪身和握把显得粗壮,比例不够匀称,如果把枪管抓在手里,活像拿着一只煮熟的鸡腿,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个形象的名字。它还有个更为流行的名称叫“王八盒子”,是因其枪套像一个“王八盖子(乌龟壳)”而得名,当然也包含着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恶情绪。“王八盒子”的本名叫“南部14式手枪”,由南部麟次郎于年(日本大正十四年)设计出来。该枪仿自德国卢格手枪,但质量不佳,不仅故障频发影响使用,穿透力也很弱,被戏称为“只能用来自杀”的手枪。

撸子因其小巧的特点,还成为担任特殊任务人员,如侦查员、秘密工作者及警察侦探等的首选武器。中共敌后工作人员就多用撸子防身,抗战期间泗沭县委书记金同寿一次下乡筹粮时,不幸在住处被敌伪便衣队抓住,敌人将其双手在前面铐住,但匆忙中没有发现他藏在腰前的一支撸子,金见屋内两个敌人不备,迅速拔出手枪,连开两枪,将敌人击倒,趁其余敌人惊愕之机,戴铐翻过院墙脱险。鲜为人知的是,苏联红军消灭关东军后缴获了大量南部手枪,将其中一部分配发给“契卡”(时称国家安全部,克格勃前身)使用,可能也是看中其相对较小的外形。

“老套筒”和“中正式”

“老套筒”顾名思义,此枪很老,还装有一个套筒。此枪又名“汉阳造”,是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步枪,装备数量和影响力无出其右者,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就是这种步枪。

与中国其他枪械一样,“老套筒”也是外来的和尚,其原型为“德国委员会式步枪”,是比较早的一种使用无烟发射药的小口径军用步枪。但是,该枪试制成功后却被称为“犹太步枪”(因其设计者中有犹太人)而受到冷落,便向国外寻求买家,晚清政府就是买家之一。当时的中国官员缺乏枪械常识,只知道毛瑟枪品质优良,德国商人便将“委员会步枪”谎称毛瑟步枪卖给中国,以致国内一直将其归为毛瑟系列。

“委员会步枪”的设计引入中国后,从年开始在汉阳兵工厂生产,因此又被称为“汉阳造”,此后长期作为中国军队的主要武器,参与了辛亥革命到抗美援朝的历次战争,成为中国军队的重要标志。

到年止,“汉阳造”在中国一直生产了近50年,性能已经显得非常落后。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以毛瑟M式步枪为原型,开始仿制生产“中正式”步枪作为国民党中央军的制式装备。中正式步枪相较日军主力装备三八式步枪,除射程外均占据优势,使中国军队拥有了优于对手的步枪,但是落后的工业基础(主要在巩县兵工厂生产),加上抗战爆发后工厂的搬迁,制约了中正式步枪的生产数量,无法用其全面替代“汉阳造”等旧式步枪,而只能装备中央军中的精锐部队,如德械师。在电影《三毛从军记》中,三毛所在的部队就是德械师,所用的枪支便为中正式步枪。

国民党军美械部队装备的步枪为美制M步枪,是美军淘汰下来的一战武器。该枪与“中正式”同族同源,都是德制毛瑟步枪的仿制品,中国士兵便将其称为“花旗中正式”。

“三八大盖”和“水连珠”

“三八大盖”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种步枪,它不仅是侵华日军的主力装备,被用来屠杀中国军民,同时也被中国军队大量使用来消灭侵略者,并且因其修长的外形而被选为开国大典中解放军步兵方阵的用枪。可以说,中国人民对“三八大盖”是又爱又恨。

三八式步枪因其枪机上有一个防尘盖而得名“三八大盖”,该枪射程远、精度高,但口径较小,子弹威力偏小,与当时世界各国的步枪相比处于下风。有一种说法:“用三八大盖打中鬼子,过几天这鬼子又回来了;三八大盖打中抗日战士,养几天伤继续抗日。”因此,日军又研发生产了大口径的“九九式”步枪,用来替代“三八大盖”,不过“九九式”主要装备太平洋战场的日军,侵华日军使用的主要还是“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枪身很长,达.6厘米,加上刺刀竟达.3厘米,超过当时各国装备的步枪,因此在近战中占据优势。不过,面对普遍装备自动武器的美苏军队,手持“三八大盖”的日本兵很难有面对面拼刺的机会。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日军拼刺刀的时候为了体现“武士道精神”,都会先把“三八大盖”的子弹退出来。这一现象确实存在,不过不全是为了捍卫“武士道”尊严,而是由“三八大盖”的特点决定的,那就是该枪穿透力太强,一旦在拼刺混战中开枪,子弹贯穿对手后很可能击中后边的友军,造成不必要的伤亡;而且“三八大盖”较长的枪身也不方便在拼刺的同时进行射击。事实上,日军在拼刺前的冲锋中,从来都是边射击边前进的,并没有因为什么“武士道精神”而放弃开枪的机会。

“水连珠”是苏俄的“莫辛—纳甘”步枪在中国的外号。莫辛-纳甘步枪由俄国陆军上校莫辛和比利时枪械设计师纳甘共同研制,年列装于俄国军队,后经数次改进,是一种世界知名的经典步枪,因其子弹采用无烟火药,射击时烟雾少,而且枪声清脆,特别是供弹、发射动作干脆利落,连续发射时如同水珠溅落,故得名“水连珠”。早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该枪就随沙俄军队进入中国,此后的日俄战争及十月革命期间,又有不少“水连珠”流入中国民间,而真正大规模进入中国军队却是在北伐战争时期。

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政策后,苏联大力支持广州国民政府,为北伐军提供了大量军火,其中就包括“水连珠”步枪。年10月,苏联“沃洛夫斯基”号轮船抵达广州,送来支“水连珠”,每支配弹发,用于武装黄埔军校学生军;此后到年,苏联援助了国民政府包括“水连珠”在内的4万多支步枪及万发子弹。可以想见,装备有“水连珠”的北伐军面对手持“老套筒”的北洋军阀部队,无疑占据了装备优势。与此同时,冯玉祥的国民军也从苏联获得了相当数量的“水连珠”步枪。可以说“水连珠”对北伐胜利有相当的贡献。

“水连珠”第二次大规模进入中国是在抗日战争初期,这时的中国抗战局面相当严峻,德国的军火渠道在日本压力下被截断,美英也不敢支援中国而得罪日本,中国只能求助于苏联,苏联出于牵制日本的考虑而积极回应。从年至年,包括5万支“水连珠”在内的大批军火运抵中国,中国最早的机械化部队第二○○师就是苏式装备,这批武器对于抗日战争初期正面战场及入缅远征的贡献很大。当时新疆的盛世才部队也获得了不少“水连珠”。

令人惊奇的是,十余年后,“水连珠”第三次大规模进入中国军队,此时已是朝鲜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大量装备包括“水连珠”在内的苏式武器,第一次实现了全军装备的制式统一。还有一个“巧合”,苏联、芬兰和中国的头号狙击手所使用的步枪都是“水连珠”。张桃芳(—),江苏兴化人,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在32天内以发子弹击毙名敌人,创造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从中也可以看出“水连珠”性能的优异。

“花机关枪”和“汤姆枪”

红军十八勇士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事迹妇孺皆知,此战中红军敢死队员装备精良,每人一支“花机关枪”,一支驳壳枪,一把大刀。所谓“花机关枪”就是冲锋枪,当时的名字叫“手提机关枪”,原型为德制MP18,为世界上第一种制式冲锋枪,本是一战中德军用于堑壕战的利器,一战结束后被走私到中国,并在各地兵工厂大量仿制。之所以被叫作“花机关枪”,是因为其枪管外套筒上有很多散热孔,给人花里胡哨的感觉。

看到这里,读者会发现一个现象,从“盒子炮”“汉阳造”到“花机关枪”,再到之后的德械师,德国武器成了旧中国军队最亲密的伴侣,个中缘由何在呢?一方面,德式武器品质优良,价格也不如英美的高昂,符合中国买方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国国际地位不高,与当时处于屈辱地位的中国同病相怜,在政治上较为接近(蒋介石政府与纳粹德国过从甚密),而且中国对德式武器的采购也为德国工业和武装力量的重新崛起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有利就有弊,与德国的接近难免会引起英美的猜忌,这也是抗战初期英美不积极支持中国的一个原因吧。

“花机关枪”进入中国后,所处的地位与“盒子炮”有些相似,一般装备突击队和警卫人员。例如,年6月陈炯明叛变时,任孙中山警卫营长的叶挺手持一支“花机关枪”,掩护宋庆龄脱险。除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战例外,国民党军的作战报告中,每每有“红军装备虽劣,但往往集中手提机枪(冲锋枪)猛扑一点,致频频得逞”的字眼,可见,红军集中使用“花机关枪”是一种普遍现象。另外,年12月西安事变中,张学良的东北军特务连也是持“花机关枪”与蒋介石卫队交火的。

上世纪20年代,中国军队是世界上使用冲锋枪最多的,除“花机关枪”外,另一种当时世界闻名的冲锋枪——美制“汤姆森”冲锋枪——也被引入中国,该枪又被称为“汤姆枪”。在一张历史照片中,孙中山的卫士就肩扛使用弹鼓的“汤姆枪”在前开路。不过,“汤姆枪”结构复杂,价格不菲。当时中国军队更青睐“花机关枪”,山西兵工厂对汤姆枪进行了仿制,并装备了阎锡山的晋军。

抗战后期,大量美援武器进入中国,“汤姆枪”也大批装备国民党美械部队,如第十八军就装备有支汤姆枪,以一个军3万战斗员计算,基本上每30人有一人用汤姆枪,也就是装备到了排长。经过解放战争,汤姆枪易主,成为人民军队的利器,当时有句话“背上十斤半,就把排长干”,即是指排长配发重十斤半(空枪重4.9公斤)的汤姆枪。如四野主力39军就装备了支汤姆枪,被称为“美械装备”的解放军。

除“汤姆枪”外,外号“水管枪”的英制“斯登”冲锋枪,外号“注油枪”的美制M3冲锋枪也在抗战中后期进入中国,这两种冲锋枪制造简单,价格低廉,国共两军都大量使用,国民党的兵工厂还曾仿制过M3冲锋枪。

“捷克式”和“歪把子”

年,国民政府在德国帮助下开始整军计划,以德军为样本将部队整编为“德械师”。不过德械师装备的机枪却非德国制造,而是捷克生产的一代名枪“ZB26”轻机枪,简称“捷克式”。主要原因是,德国的MG34机枪比较昂贵,而且当时主要用于装备德军,不能大量提供给中国。不过,“捷克式”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轻机枪,所使用的德式毛瑟步枪子弹不但可以和“中正式”步枪通用,而且杀伤力在日军子弹之上,给嚣张的日军带来不少伤亡,也补偿了中国士兵缺少重机枪等重型武器的缺失。中国一共从捷克进口3万多支“捷克式”,并且仿制的数量更多,以致该枪也成了中国军队的标志之一。

在抗战题材电影中,日军经常用一种外形丑陋的机枪屠杀抗日军民,那就是日制“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因其枪托为便于贴腮瞄准而向右弯曲,故在中国俗称“歪把子”机枪。该枪弹药装填烦琐,实际射速不高,在实战中亦存在枪管过热、结构复杂易出故障、枪托歪使得射击时会偏向等问题,性能不如中国军队装备的“捷克式”轻机枪。不过,中国仿制的“捷克式”质量远不如“歪把子”,可靠性同样不高,总体水平还不如“歪把子”,因此在中国战场,“歪把子”仍不失为一把利器,中国军队一旦缴获一挺,也是当宝贝对待。中国东北地区和山西的兵工厂都仿制过“歪把子”,用于装备当地军队。

除了以上两种轻机枪,还有跟“水连珠”一起来到中国的、被称作“转盘枪”的苏制DP机枪,以及被称为“壮筒式机枪”的英制刘易斯轻机枪,还有作为美援武器的勃朗宁BAR轻机枪。

“德械师”和“美械师”

旧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中不乏精品,比如“中正式”和“捷克式”,但是五花八门的武器装备来自世界各国,对于后勤保障是个沉重的负担。因此,国民政府试图统一全军装备,以达到简化后勤和提高战斗力的目的。不过,中国自身的工业不能提供完整的武器系列,最终还得求助于外国。

如前所述,抗战前国民政府制定了整军计划,试图将30个师以德军为蓝本整编为所谓“德械师”,抗日战争爆发,德国的军援中断,使国民政府整军计划戛然而止,真正可以称为德械师的部队只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3万人)和八十七师、八十八师、三十六师(每师约1.4万人),但装备、人员也并不齐整,另有十几个师也装备了一部分德式武器。这些部队是当时国民党军的精锐,在“围剿”红军和抗战初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德械师官兵装备的手枪为仿毛瑟“盒子炮”,“中正式”步枪为仿德制“毛瑟”步枪,“二四式”重机枪也是仿制的德制MG08重机枪(马克沁机枪的德国版),重武器有克虏伯山炮、战防炮以及高射炮,师团两级配备无线电通信系统,开赴淞沪战场时还配属了德制毫米重炮以及轻型坦克。完整的德械师虽达不到亚洲一流,但也有与日本步兵师团较量的资本,可惜数量太少,更关键的是重武器弹药和零件依赖进口,战斗力受到极大制约。除了武器外,德械师的装具也得到统一,官兵所佩戴的新式德国M35钢盔最为醒目,成为中央军与地方军的区别标志之一。有趣的是,中国军队装备M35钢盔要先于德军,因为当时德国钢盔的大量订单都优先用于出口国外,主要就是出口中国,而德国陆军直到年才接收了第一批M35钢盔。

德械师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损失殆尽,中国军队的装备实力遭到极大削弱。失去大片领土的国民政府没有财力购置武器,只能依赖外援,而此时的外援渠道只有苏联一途。年8月,中苏政府在南京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从至年,苏联向中国提供的军火援助,包括飞机架,坦克82辆,载重汽车辆,以及可以装备20个师的重武器和大量弹药、燃料。这批装备物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承受的巨大损失,对于中国坚持抗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第一支装甲师二○○师的主力装备就是70辆苏制T26坦克,另有装甲车50多辆,从榴弹炮、战防炮、野战炮到步枪、机枪都是苏式装备,可谓正宗的“苏械师”。二○○师参加了昆仑关战役和入缅远征,战绩不俗,但也暴露了步坦协同能力差的问题,随着入缅作战的失利,所装备的苏式装备也大部损失了。

年4月,苏联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大约同时,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尤其是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援物资通过滇缅路和驼峰航线源源输入中国。根据中美协定,美国要为中国装备39个“美械师”,最后运到了33个师的装备,国民党军将这些装备分配到了许多部队,产生了一批“半美械师”。不过,就算装备最好的驻印军、远征军也与美军有所差距,所用装备很多是美国一战后淘汰的。尽管如此,美械师在装备上仍超过了日军,加快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步伐。

除了“德械师”“苏械师”“美械师”外,中国云南地方因毗邻法属殖民地,方便购买法国军火,滇军清一色法式武器,装备水平全国一流,算是“法械师”,在抗日战争中获得“国之劲旅”的美名。此外,英国的MK-2“碟形”钢盔被中国地方部队大量购买装备,也成为中国抗日军队的一个显著标志。七七事变中,防守卢沟桥的二十九路军战士就佩戴着“碟形盔”;电影《血战台儿庄》中的西北军、桂军也是佩戴“碟形盔”与日军厮杀的。此外,驻印军以及山西、广东的部队也都装备了此型钢盔。“碟形盔”是抗战时中国军队装备最广泛的钢盔,但佩戴“碟形盔”的部队却不能因此被称为“英械师”。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以美械、日械为主,解放军却仍使用“万国造”武器,到年新中国成立时,解放军装备的武器有美、日、英、苏、德以及国产等数百种型号之多,堪称“武器杂货铺”,但就是用这些杂乱的武器,仍然取得了抗美援朝前4次战役的胜利。从第五次战役起,中国军队陆续换装苏式武器,实现了装备的制式统一,之后又实现了主要装备的国产化,从此“万国武器博物馆”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中国武装力量的发展有了真正坚实的基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tealabo.com/sbzz/502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