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插画:冯杰
李碧华:文妖的前世今生
文/梅子
每年每季,花开花落。只要有风,花就叹息。
最动人的,是拂过一阵风,樱瓣忽地零落四散,但又不肯着地,不知已逝,所以飞舞。
珍惜眼前人,珍惜尚未凋零的花,珍惜清风明月每一天。
虽然一切都会过去。
——李碧华
“奕奕秋水傍,駸駸绿云蹄。月仙有高曜,灵凤无卑栖。翠色绕云谷,碧华凝月溪。”——每读孟郊《寄院中诸公》,就会想起那个叫“李碧华”的女子。碧华,《说文解字》中释义为“皎洁的月光”,而她的文笔,恰似碧华凝月溪,于斜月轻照,冷风飘摇中透出一股鬼魅气,幽寂,凄美,诡谲,空幻。
有一类女子,没有普通女性的温柔敦厚,却能扑面感觉到其狡黠聪慧,迷离诡艳,李碧华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几近文妖。
与港台很多女作家一样,李碧华也是一位言情小说家。只是,此情非彼情。琼瑶的情,是少男少女的青春游戏,喜艳媚人,喧闹作态;李碧华的情,则是奇情孽恋,人鬼之恋,人妖之恋,一种禁忌之花,泣血而开。她笔下的爱情,宛如风流花吹雪,落红满地胭脂冷,氤氲一片。一种迷乱的、异端的美,很“妖”的风格。故而有评论家说她是香港一枝穿透阴阳两界的“奇笔”。
这个原名李白的女子,广东人,出生成长于香港一个大家庭,祖父以前在乡下很有钱,有四个老婆,还有妾侍。父亲做中药,住的是祖父的物业。她从小生活在那种楼顶很高,有着木楼梯的旧式楼宇之中,听闻过很多类似《三言二拍》的老故事,这种环境和残余的记忆为李碧华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她从小喜爱文学艺术,学生时代便向《幸福家庭》和《中国学生周报》投稿,以后当过教师,从事过多种职业。年起任职记者、电视编剧、电影编剧及舞剧策划,又在《东方日报》撰写专栏及小说。著有《白开水》、《爆竹烟花》、《青红皂白》、《胭脂扣》、《生死桥》、《霸王别姬》、《川岛芳子》、《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纠缠》、《秦俑》、《诱僧》、《青蛇》等,结集出版逾七十本,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她的散文是香港作家中风格最强烈者之一,少见女性柔情,犀利、尖刻、辛辣,不让甚至更胜须眉。
李碧华擅长写情,深刻揭示人物复杂丰富的心灵世界。在表达女性对情的执著追求的同时,融入历史的、社会的、美学的、哲学的意蕴,书中人物独具一格,故事别出心裁到甚至有些异端。尤其酷爱那种转世投胎、宿命缱绻的爱情描述,艳异而又悲凉。
其实真正热衷于李碧华文字的人远远不如热衷她电影的人多,由她的作品改编的电影如《霸王别姬》、《青蛇》、《胭脂扣》、《满洲国妖艳-川岛芳子》等,无一不透着浪漫、诡异和不寻常的情感,故事中散发的奇异凄然的情调让人难忘。有些写得离奇,如《青蛇》;有些又写得感人,如《霸王别姬》。她笔下的领域很广:桃花泣血的妓女,三十年代的电影明星、纯情学生、贤妻良母……从爱情到金钱,从美女到政治,从纯真到毁灭。
这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影片里极尽浪漫凄艳的情感和文字中扑面而来的狡黠聪慧,以及从不公开照片,鲜少接受媒体采访的风格和豪爽外露、直言洒脱的个性,为她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她的电影好看,文字也一样精彩——“看一个国家的国民教育,要看它的公共厕所;看男人的品味,要看他的袜子;看女人是否养尊处优,要看她的手。看一个人的身价,要看他的对手;看一个人的底牌,要看他身边好友……”我猜她一定是个眉目清朗剑气飞扬的女子。
关于她诡异的文字,褒贬者各有之——在艺术上,李碧华反对“工整”,她拿蒲松龄作为一个例证:蒲松龄写《聊斋》时,正中带邪,天马行空,很是迷人。所以一切创作,但凡好看好听,字里行间一定带着魅惑,绝不“工整”。
她将“男人”和“作品”相比后说道,女人喜欢男人,也像一部好作品一样,有点邪,有点坏,有点不羁。从《诱僧》里的红萼公主对石彦生将军的狂热追求,到《潘金莲的前世今生》中的单玉莲奔涌难息的爱欲;从《秦俑》中的冬儿与蒙天放的致命幽会,到《青蛇》中的青蛇对法海的戏谑挑衅,全都充满了打破常规的放浪不羁。
尤其是《胭脂扣》,痴男怨女,悲欢离合,那悬在年少心口的黯然红粉,那动容浮华的无边声色,被李碧华写得凄艳魅惑,读来令人心魂战栗。一个小小的匣子,用从未做过粗重活计的素手轻轻揭开来,陈年的香幽幽的,缠绕的,徘徊在男子的心头,所有的情意就化开了,化成唇上一片锦绣颜色。可是,就这样小的一个物件,怎么装得下誓言这般沉重的东西。“你或许忘了,可我不能忘。”于是她等她五十年,于是他成了回忆里的飞灰。
旧约难如潮有信,新愁似海无边。十二少握紧胭脂扣,那是女人胸口暖着的一杯苦茶,是难以回报的痴心。誓言幻作烟云字,费尽千般相思,他日也许不再遇见,但终于了断了漫天风雨的纠缠。没有了十二少和如花,那不过是一场湿透的雨,下在某个夏日的屋檐下,滴答声都是旧的。那一抹绯红的胭脂,也留在夜里老去了……
女人如花,有人怒放一季,终究凋落在岁月的那头;有人暗香一生,永远留下淡定的余味。岁月的红酥手掠过,撷取那些闪烁游离的片段,只言片语的呢喃,光影交错间,时间化为灰烬,只留下尘世的故事,破碎,恍惚,却也真实,可触。
李碧华的小说,无一例外都是悲剧:程蝶衣、川岛芳子、单玉莲(潘金莲)、唐怀玉、段娉婷、红萼公主、蒙天放、冬儿、如花……一个个都是悲剧的化身。故事看了令人心痛、心碎。每每看完后,心事沉重。小说的语言透着宿命的冷感,让人百转千回。文字里交汇着对往昔的怀恋,对现实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的抗拒。仿佛爱情于她而言,总是感伤多于洒脱,痛苦大于快乐。她的语言没有诗化的倾向,而是层层地深入着,缓缓地悲凉着,有些内敛,有些悒郁,有些凄厉,有些伤感。许多人在她的文字里,找到了心底最脆弱的那一部分。
她有几句话我印象很深——“恨也需要动用感情”,也许只有当你真正爱着的时候才会有恨,爱与恨或许原本就没有界限,只有爱一个人爱到骨子里时,才会说我恨他。
还有:“甜蜜的回忆,无法长期营养一个人。”
还有:“庄周爱上梦,只是蝴蝶不愿意。”
我想她一定是孤独的女子,人在高处,情怀飞扬,灵魂总是寂寞。
相比较,她的散文就轻松幽默,见解精辟。读李氏散文,会感到她对人性的洞微烛隐,纤纤细笔像一束细碎的光亮,照亮我们不易觉察到的那些体验与感觉,帮我们拂去心智的尘沙,逼视人生真相。
朱颜碧墨阴阳间,李碧华那一枝奇异的笔,穿越漂浮的众生——她在写给亡友张国荣的《血似胭脂舞蝶衣》中说:“你化作一缕烟,一撮灰,你真走了,永不回头……你一向怕死、畏高、爱美、惜身,不能想像你选择了从24楼纵身往下一跃时,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绝……”“一个人出生、成长、努力、挣扎向上,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也算漫漫长路。把一切变成‘往事’,只用了一星期,甚至一秒。于是以后人人都老了丑了,心中的你永远是个万人迷,传奇中只有凄厉媚艳与深情,没有岁月的痕迹。”
人生若只如初见,血似胭脂舞蝶衣。彼时,最无辜的青春,最辛酸的浪漫,此时,早已告别前尘往事,因与果,是与非,爱与恨,时间的灰烬,终写下不完满的结局,而在时光中被雕刻的容颜,彼时暗淡,此时清晰,来时走远。
李碧华自拟档案
才高意广,行踪飘忽,从不在大庭广众前抛头露面,她是个颇为“神秘”的作家——从来不在著作或传播媒介中出现自己的照片,即使香港的写作圈或出版界中人,见过她面的也甚少,更从不为自己的著作举行任何首发式或作者签名会。她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极少提到自己的私生活:有没有丈夫或伴侣?有没有孩子?家住哪里?有哪些知己朋友?不得而知。这跟现在流行的“以身体写作”、用自己的大幅照片做封面的作家,恰好是两个极端。
她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别那么好奇我的面貌,我是那种摆到人群里,不容易特别被认出来的样子,没什么好描述的。和外界的人和事保持适当的距离,对我来说是好的,不老记挂着自己的影响力,不去想有多少人正在看你写的文字,不至于动不动就把自己当成苦海明灯,方才真可以潇潇洒洒地写。”
她自拟的一份“档案”,展示了她的洒脱与幽默。
原名:李白
艺名:李碧华
洋名:LilianLee
星座:水瓶座
年龄:数字太大
三围:数字太小
外貌特征:充满内在美
身体特征:头角峥嵘
性格特征:忠肝义胆,一丝不挂
健康状况:迈向死亡,当然
读书成绩:身怀六甲
择偶条件: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小丈夫不可一日无钱
职业:记者、编剧、专栏及小说作者
工作心得:对剧中人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
满意作品:未写
职业特色:夸张、虚构、捏造、渲染、无中生有、惟恐天下不乱
最爱的动物:男人
最厌的动物:男人
最爱的食物:电
最爱的饮品:饮恨
最想旅游的地方:我暗恋者的心
最喜欢的风景:对方的“脸红区”
最“女人”的一刻:寂寞时
经常阅读的杂志:银行存摺
初吻年龄:一月,吻了邻床的男婴
最甜蜜的经验:报仇
最幸运的一刻:适时离场
喜爱的花:烟花
讨厌的草:烟草
嗜好:吃,睡
喜爱的颜色:男色和女色
心爱的书:辞典
如整容会整那一部份:脑
为什么常写男女题材:基本上,任何好看的小说不外八字真言:“痴男怨女,悲欢离合。”
喜欢出风头吗:出不起,挺羡慕的
什么时候觉得伤感:除了无法达成的心愿之外,就数心愿达成了最伤感
相信鬼吗:一如爱情,说不清楚,难以形容,直到它出现了,你亲身体验这份恐怯和患得患失
缘分:在对的时候遇上对的人做对的事……的托词
创作与人生的关系:毫不伟大,纯粹因为没有别的本事
知己难找吗:不难,你所有的敌人对你特别“知己”
怀念的日子:在日本京都上课的日子
曾爱上不爱你的男人吗:多。否则如何有灵感写小说?
最无能为力的事:擦鞋
什么时候心情最轻快:当钱包越来越沉重时
愿望:不劳而获,财色兼收,醉生梦死
快乐美满的人生:七成饱、三分醉、十足收成;过上等生活、付中等劳力、享下等情欲
遗憾:上述愿望终成泡影
作者简介
梅子,本命吕静,曾以“绿萼”为名行走于新浪博客。供职于河南文艺出版社,醉心于文字,寻找前世今生之江湖。
友情支持
年度执行主编:青青编辑:小苒
赞赏
人赞赏
长按昆明白癜风专科医院治白癜风昆明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xilanhaigouz.com/sbzz/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