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

和孩子相处的ldquo时间rdqu


年7月的一次出差回程,在伦敦返回浦东的飞机上,买了这块手表,送给一诺。

他一直佩戴着,看起来还很新。

时间,就在手腕上,手指缝里,滴答滴答的流走。

“时间概念”和“时间管理”,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生活常识,基本功是要从小"训练"的,从"行为指引"到"思维方式",再从"思维模式"去"指引行为",便是习以为常之后的一种生活态度。

七月的一天,陪同一诺去UKVISA中心录入签证指纹。

目的地在"炮台山",他问我是否开车去,只需要半小时,如果地铁去,需要1小时,我说如果开车去,至少得提前两小时出发,因为我没有办法确保我不开错路(哪怕有导航指引),尤其是港岛那一带上下坡路,我没有信心,且寻找停车位又很费事。

所以他选择地铁,稳妥点。

我们按照预约时间提前抵达,很顺利办完所有手续。

回程路上,我请他喝奶茶,他陪我去旺角买花,一路聊天......

??:妈,你有时候实在太保守了,就像今天其实开车过来我们的时间是充裕的......

??:嗯,我也觉得我有时候是过于保守的。但如果没有把握,又可能影响大局的事情,去尝试就是冒险。如果提前1小时出发坐地铁是确保到达,而开车同样提前1小时,是不能确保的,提前2小时的话余地就大了,那么浪费1小时没意义,因为对我来说,这条路不是我的生活必需,我不需要掌握这条路线。

??:这可能是你的职业习惯,想的太多。但迟到真的很没面子,甚至挺丢脸的,所以你放心啦,我有时间概念的.....

??:如果遇到紧急突发状况,偶尔迟到,及时的告知对方并说明缘由。没有人可以确保万无一失,对待别人的无心迟到,也要包容和理解并及时表达关心......

??:有次我和同学一起出行,在巴士站等巴士,眼看着时间巴士应该快到了,他居然说要去旁边的小食铺吃点东西,后来,一路上我都觉得他挺被动的,没什么时间的概念....

儿子的话,让我挺惊讶,成熟又理智,似乎超越了他的年龄。

细想,在他很小时候开始,任何一次的接送来去,对待时间的预测、可能的应急、及时沟通、如何调整和改进,他都看在眼里,我不主张过份迁就对方浪费自己的时间,但也绝不随意的迟到。

年轻时对于别人的迟到,我也会感到很反感。记得有一次,领导召开10:00会议,我9:50抵达会议室,一个人都没有,我以为我记错了时间,翻出会议通知,没错,10:00来了一个,10:05来一个,到10:30领导来了,然后陆陆续续人都到了,10:50才开始,我在这等候的这60分钟里,都可以思考人生了。在我的职场发展和团队管理中,任何一次会议和活动,我都会把自己放在那个9:50抵达的位置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以守时为大前提,在生活中的小事里,还有很多延伸出来的对时间的计算、对时间的把控。

时间有交代

这一天,一诺去上环拍照,晚餐我们约在沙田,地铁加转站步行一共大概需要一小时以上。

"我在地铁",这是一个很大的范围,这是不严谨的交代。虽然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聚餐,但也差点引起了不必要的"后果",可能等我们交台时,他还没到,但这一餐是他买单,是他"父亲节"的心意。我预感到了可能的发生,我补充了那一句“7:00要交台”(香港很多餐厅用餐有时间限定,一般1.5小时),一诺看到这句话之后,着急给我电话了,他知道赶不上了,我及时更换了用餐地点,避免了尴尬。见面后我还是会郑重其事的告诉他,应该交代清楚:我在地铁"哪一个站",我大概需要"多少时间"。父母会包容孩子的一切,但未来社会不会,从生活小事里,培养孩子时间有交代,沟通成习惯。如果是一份口头的邀约,比如电话或转达的时间,那应该及时用文字再确认,以免误差。

时间再确认

这是我与一位素未谋面的音乐名家邀约见面,电话里确定时间之后,再主动以文字形式确认,对方不用见到我的人,就能大概感觉到我的严谨。尊重他人,其实也是尊重自己啊!

不论是普通社交场合还是正式商业交际,尤其如果跟对方是第一次约见,且有比较重要的事情要沟通,那么时间的再次确认,也会给对方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更有利于接下来的沟通和达成。如果学校教育是"理论和技能模拟操练营地"的话;那么,家庭教育就是"行为习惯实战演练基地"。我常常跟孩子说:"宜早不宜迟",但我也不主张过早,那提前多久,也是有分寸的。

有次带女儿去新朋友家做客,约的是下午3:30,实际2:40我们就已经到达目的地附近,女儿吵着要进去了,我说太早不合适,会影响到人家的生活。

我带她在旁边的一间咖啡店坐下,点了一杯热朱古力,她还是想要赶紧去人家家里玩,一脸的不高兴。

??:妈妈,我们早一点去不是更好吗?为啥你经常说不要迟到,让我早早的到学校呢?

??:去学校不迟到,是因为时间由你自己来把握的,去人家家里做客,这个时间不应该由你一个人说了算,要尊重双方的约定,稍稍提早一点到就可以了。

在每一次约定时间,我一般提前10-15分钟为尺寸,把握这个分寸,养成一个习惯。对于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需要日积月累的重复训练,除了日常生活之外,也要人为"制造"一些场景来看她的反应,从而植入一些我的教育。

每周特别设定1-2次的场景,比如:妈妈7:00要出门办事,1个小时之后回来,这1个小时,前面的时间你用来做功课,多余的时间可以跟??玩,或者做你想做的事情。

给她这1小时空间,第一次的1小时,我回来看到的是功课没动,只顾着玩了,那教育的机会就来了,不用做特别的惩罚,就是没有做功课的时间了,第二天交不出功课的事情自己去面对。隔开一天,再来一次这样的一小时,事情就发生了质的变化。

自由不是只给予空间,更是给予空间之后习得自由的能力。

8——12岁是培养自我管理的关键期,而自我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时间管理。

回忆陪伴一诺成长的经历中,这期间就是手把手带,点对点讲道理的时期,等到了12岁以后,说教所起的作用可能是成反比。

爱,是无条件的,但教育,是有条件的。

在时间的问题上,孩子喜欢"讨价还价"。

??:"妈妈,我今天能不能就弹半小时钢琴啊"?

??:"可以啊,半小时的话,那就弹两次,两个30分钟,如果维持40分钟的话,那就一次,你自己选择吧"!

也许,平衡这个爱和教育的尺度,就是父母之道吧!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有些人,不管是开会还是聚会,"习惯性"迟到,还总有理由,且理由都"不成立"。同时也总是有那么一些人,会比约定时间提前到达,为自己做更多准备顺带还会招呼现场。我相信,没有人会喜欢前者,后者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获得认可,哪怕没有飞黄腾达的事业,但也一定会有相对顺利的人际交往。在我身边也不乏有这样的"朋友",学历高,资历好,就是没有时间概念,总是别人凑着她,有一次一位同事跟我诉苦,说自己没朋友,工作业绩发展也很一般。我告诉她有没有留意到这个不良习惯:每次开会几乎最后一个到场,每次聚餐都是别人点的餐。

靠谱一点

三个月前,有一次团队开会,已经到点了,接到一位新同事的信息:老大,我要迟到一会,我回复:迟到的理由是?他说:昨晚跟朋友聚会太晚回家,我回复:这个理由不成立。

会议结束后我找他单独谈话,缓缓的沟通中了解到他很小的时候就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了,讲话和表达,都略显散漫。我告诉他如果要想把工作做好,首先得要为人靠谱,靠谱不是要多厉害,守时是最基本的。后来的每一次开会,他都是早早的到达,为大家冲茶倒水。

鲁迅先生说: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根源,在时间概念上也是有所不同。

韩国:注重准时,说几点就几点。

(韩国人有"面子"观念,受儒学影响贯穿日常生活,迟到,会被视为粗鲁可鄙的人。)日本:崇尚守时。(如果火车到站时间比预定晚了一分钟,就被视为晚点。日本人迟到会有谦卑的道歉和深深的悔意。)德国:提前十分钟到。(德国过去是工业社会,准时到会被视为风险,因为主人很可能早就在那里等候了,且会认为准时到是欠考虑的,要留余地。)印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tealabo.com/sbzz/586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