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

他是李宗盛的大哥林夕的伯乐,一手带出华


转自:一日一度(yryd)

“只有真正受过伤的人,

才知道疤痕也是有生命的。”

——罗大佑

01

一次金曲奖颁奖典礼,

后台传来报幕声:

“有请华语乐坛大哥周华健!”

周华健笑眯眯地上台,连忙鞠躬,

“不敢当不敢当,在乐坛这么多年,

终于媳妇熬成婆了,但大家都知道,

每个大哥上面,还有个更大的大大哥,

有请我的老朋友,我的大大哥,李宗盛!”

这时后台又传来报幕声,

在李宗盛名前加了许多头衔,

“金牌制作人”“台湾音乐教父”等等…

待李宗盛乐呵呵地上台来,

周华健冲上前去做搀扶状,

逗得在场观众哈哈大笑。

站定了,李宗盛环视现场说:

“我觉得刚才华健说得很对呀,

每个大哥上面还有一个大大哥,

就像大大哥上面也还有个大大大哥,

来,有请我的大大大哥,罗大佑!”

罗大佑登台时,全场起立,掌声雷动。

他往钢琴那边走,周、李二人,

一个去擦凳子,一个去擦钢琴。

这时,罗大佑望着台下的林夕:

“听说最近很多人都叫你夕爷啊。”

林夕赶忙说:“哎呀,乱讲啦,

你最近怎么样啊,罗公!”

虽然前前后后有些“做戏”,

但罗大佑的地位却不是戏言来的。

李宗盛评价说:“罗大佑做到的事,

从前不曾有人做过,之后没人做到过。”

周杰伦在大红大紫的时候讲:

“希望有一天,我可以成为他那样的人。”

高晓松曾说过:“在罗大佑面前,

我是从来都不敢谈音乐的,

他是前辈,是当初立标杆的人。

他和崔健,为中国华语乐坛,

做了太多太多开创性的贡献。”

李志开演唱会,新华社记者想进去,

李志回复道:“除了罗大佑和崔健,

没有人是可以无票入场的。”

02

年7月20日,

罗大佑出生于台北一个医生家庭,

父亲是医生,母亲是护士。

在他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姐姐。

罗大佑的父亲很喜欢音乐,

觉得应该培养孩子一些兴趣,

便让他在6岁时开始学钢琴:“人一生一定需要一个爱好,

不靠爱好挣钱,不用练到顶尖,

但可以通过爱好,在四季轮换的人生里,

保全生命中最珍贵最鲜活的部分。”

可对于童年的罗大佑,

学琴是非常苦闷的“差事”,

不能出去撒野,一坐就是半个小时。

那时罗大佑心里惦念的是漫画书,

是出去荡秋千,是隔壁的女孩儿,

是他日后写在《童年》里的意象,

根本不是老老实实地弹莫扎特。

慢慢浸润进去了,才觉得有点意思,

小学三年级还是四年级的时候,

他担任学校乐队的鼓手,打大鼓。

表演完了以后,隔一个多礼拜,

当罗大佑经过学校对面一个巷子,

竟听到后面有两个小朋友在讲:

“哇,他就是游艺会上那个打大鼓的!”

罗大佑听了超级得意,还装作没听见,

头也不回,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出风头。

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

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

诸葛四郎和魔鬼党

到底谁抢到那支宝剑

隔壁班的那个女孩

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

嘴里的零食手里的漫画

心里初恋的童年

罗大佑第一次摸吉他,

是从大6岁的哥哥手里。

那天哥哥背了把吉他回家,

罗大佑好奇地问:“这是什么?”

哥哥就演示了几个和弦,说:“别看啦,学你也学不会的。”

偏偏罗大佑两三下就学会了。

从这天起,他喜欢上了吉他,

觉得比钢琴要来得自由太多,

一有时间就抱着吉他躺在床上弹,

常常弹到天黑忘记了吃饭,

饿了去桌上吃两口冷菜充饥。

父亲见他喜欢,也就随他去了。

03

罗大佑的父亲,

小时候念书要走六七个小时,

二战时,曾被抓去南洋当军夫。

后来,国民党败退台湾,

他又被送到越南当军医,

辗转半生,才在高雄租房行医,

手底下只有一名助理和一个护士。

当父亲的不愿后代和自己一样,

什么都从零开始,辛苦打拼混一口温饱。

所以看到罗大佑对音乐越发痴迷时,

他告诫儿子:“做音乐是吃不饱饭的,

你去当医生,才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高中毕业后,依照父亲的安排,

罗大佑考上中国医药学院的医学系。

拿到通知书后,他对父亲说:

“我不去,我要考一所更好的。”

于是独自在台北居住,补习一年。

结果这一年他根本没怎么念书,

跟一帮音乐爱好者组了“洛克斯”乐队,

在里面当键盘手,听了大量西洋音乐。

为了买乐器、唱片,租训练场地,

罗大佑只能向家人“骗补习班费”。

一年结束,他考入了同样的学校,

这回再没什么借口,只能去读了。

这一读就是整整7年。

幸好罗大佑有一项本领,

每门功课都能考到60到70之间,

这才腾出更多精力去做音乐。

“洛克斯”合唱团

大学二年级的时候,

一次解剖课,罗大佑没去。

下午大概三四点钟的时候,

他拿着吉他哼唱,写出了一段旋律,

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写歌生涯。

起初,他对自己没产生多大信心。

直到五年级,洛克斯的王正华,

去电影《闪亮的日子》做副导演,

对他说:“大佑,你那么爱写东西,

不知道有没有兴趣来给电影写配乐?”

罗大佑尝试着写了几首,

导演听罢,连连称赞:“非常好!”

听到这样的评价,罗大佑这才知道,

原来自己的作品是不错的,

自己也许有一些做音乐的天赋。

随后,他包办了主题曲的词曲创作,

写下了自己最早的成名曲,

刘文正的那首《闪亮的日子》。

是否你还记得 过去的梦想

那充满希望灿烂的岁月

你我为了理想 历尽了艰苦

我们曾经哭泣 也曾共同欢笑

但愿你会记得 永远地记著

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

当初台湾乐坛两大歌手,

一个邓丽君,另一个就是刘文正。

《闪亮的日子》经刘文正一唱,

便为罗大佑踏入音乐圈打开了一扇门,

但他并没能马上进入这个向往的领域。

父亲知道他有做音乐的冲动,便说:

“我还是那句话,音乐养活不了人,

你要是做医生,音乐还可以继续做,

你要一心做音乐,医生可就当不成了。”

罗大佑自己也倍感迷惘,因为他知道,

凭借音乐创作维持生计是多么艰难,

毕业后,医院做内科医师。

那恐怕是他青年时代最彷徨的日子,

整个人在手术刀和吉他之间徘徊,

“最难的就是,没人可以告诉你,

Youareok!你的音乐绝对没问题,

没有一个人可以跟你讲这句话。”

04

在随笔集《昨日遗书》中,

罗大佑这样描述过医师生涯:

“医院前开始工作:

抽血送化验、报告入院新病人、点滴打针、

搜集如X光、实验室、别科会诊的资料。

忙完又马上入开刀房帮忙开刀…

值班?经常是两、三天就一班。

那就是说四、五十个病人,

从今天下班到明天上午上班前,

有任何事情医生都会要找你。

你绝没有好觉可以睡的。

然后因为你是最小的医生,

每个医生都可以用知识来修理你,

人命关天,你敢不服?”

罗大佑与张艾嘉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

罗大佑还是没放下音乐,

并迎来了第一个创作黄金期。

在写《闪亮的日子》时,

他结识了电影女演员张艾嘉,

一来二去,两人互生情愫,

当时罗大佑手上有一首歌,

前前后后磨了差不多5年时间,

张艾嘉要出个人专辑的时候,

他毫不犹豫将这首歌拿出来,

这便是后来广为传唱的《童年》。

那时他的作品,还带有年少的狂想,

民谣的底蕴中有着热烈的青春气息。

就在张艾嘉的专辑发行之后,

他的创作迅速转入了摇滚乐风。

做医院实习生期间,他写了一系列歌曲,

通过日籍同学把写好的作品带到了大阪,

委由当地乐手编曲、演奏,

再把完成的带子寄回来配唱。

整个过程耗费了无数时间与心血,

从头到尾全由他一人独自负担。

随后,罗大佑四处找唱片公司,

结果人家一看他作品的歌名就问:

“《之乎者也》《恋曲》,

你写的这都是些什么歌啊?”

罗大佑试图解释,对方连连摆手:

“这种歌发行出去,风险太大了,

台湾主流市场没办法接受这样的音乐。”

时间过去了两三年,就在近乎绝望时,

成立不久的滚石唱片接下来这个案子。

当时滚石的董事长段钟沂对他说:

“我们可不敢预估你这张专辑的命运。”

罗大佑心想,发吧,就算没有辜负青春,

那时,他已准备披上白袍,行医为生。

段钟沂说得对,没人敢预估专辑的命运,

谁也没预料到,《之乎者也》的横空出世,

将给台湾社会引起那样激烈的震荡。

05

高晓松说过这么一件事:“大家都知道我一首歌,

叫做《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里面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

你刻在墙上的字依然清晰,

从那时候起就没有人能擦去。

那时宿舍墙上刻的什么字呢?

那些字,就是罗大佑的歌词。”

每一次讲到华语乐坛的历史时,

他都会说:“罗大佑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他在那个很多人看不清方向的时代,

就为30年后的今天写好了挽歌。”

《之乎者也》发行之后,

造成台湾史无前例的自省风潮。

那里面蕴积的力量和情绪,

让每个听到的人都为之一震。

罗大佑用非常文学化的词作,

把华语音乐提到了一个崭新高度。

这时候大家才发现,原来流行歌曲,

可以写的不止是小情小爱你侬我侬,

还可以批判时代,表达讥讽和愤怒,

还可以为现代文明的堕落拉响警报。

《鹿港小镇》里,罗大佑写道: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以此来表达小镇青年和城市的隔阂,

来表达他们在现代都市文明里的幻灭感。

而30年后的今天,“台北”二字,

可以随意换成“北上广”中任何一个。

台北不是我想像的黄金天堂

都市里没有当初我的梦想

在梦里我再度回到鹿港小镇

庙里膜拜的人们依然虔诚

岁月掩不住爹娘纯朴的笑容

梦中的姑娘依然长发盈空

《之乎者也》里,罗大佑写道:

“现在听听我们的青年他们在讲什么?

(发财)但是要想想到底你要他们怎么做?”

这句话,放到这个物质而拜金的时代,

简直是一句合适到不能再合适的问句。

眼睛睁一只嘴巴呼一呼

耳朵遮一遮皆大欢喜也

大家都知之大家都在乎

袖手旁观者你我是也

即便是写情歌,

罗大佑也别具一格。

《恋曲》里,他写道:

“你曾经对我说,你永远爱着我,

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

明明写的是爱意缱绻,却如此清醒,

一下笔就写如今的美好终将成回忆。

你不属于我 我也不拥有你

姑娘世上没有人有占有的权利

或许我们分手 就这么不回头

至少不用编织一些美丽的藉口

在《光阴的故事》里面,

罗大佑更是首创了三段式。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两个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流泪的青春”,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

每段副歌,简单改那么几个字,

就写出了时光流转、生命变幻。

那种光阴飞逝后带来的物是人非,

带来的人生的冲撞和感伤的情绪,

一下子就非常清晰地直击人心头。

那时候,能把歌词写到这个水准的,

整个华语乐坛只有罗大佑一人。

很多人听完专辑《之乎者也》后,

发出感叹:“真的很难想象,

一个20多岁的人怎么写出来的,

感谢上苍给了罗大佑一把吉他。”

06

《之乎者也》发行后,

因为批判风格和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xilanhaigouz.com/sbzz/68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