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

寂寂无名者的记述9异域沙特


第一次中东石油危机那段岁月,我首次踏出国门,以一个外事人员家属的视野,阅览了沙特独特的人文和生活画面。

行前去拜访一位深入中东生活多年的前辈,他的话至今记忆犹新:人这一生,如果有什么地方不容错过、非去不可、不为遗憾的话,沙特是其中之一。

(注:石部长访问时与处里同事合影)

飞机降落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国际机场时接近午夜,处里派一位年轻帅小伙儿来接机。短暂寒暄后,他递过一件披风般的黑色大袍和黑色围巾,示意我穿戴好。正迟疑如何把这无形儿无样儿且破旧的东西往身上穿的功夫儿(曾经,我们对不少外事工作细节缺乏客观、合理的认知。以大袍为例,这是当地人的正装服饰,处里却视为一件遮拦物而已。如此,如何选择、怎样对待这样的公务物品,个人无从左右和选择),一个人高马大、长髯鬓须、白袍加身的当地人走近我的接机伙伴,用手轻拍他的肩头,眼睛严厉地望向我,与他低语几句然后转身离开。接机小伙笑着向我解释,赶紧穿好戴好,这是当地的宗教警察,你运气不错,落地就被撞见。

后来我慢慢知道,沙特作为政教合一的国家,国体由两大家族分别把持,一支把持政体运转,一支把持宗教管理。二者相行不悖,互为表里。我在机场遇到的宗教警察,当地人称为“莫托瓦”(音译)。他们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执法严厉、说一不二,具有很高的威权和威严。当地法律不允许女性独自外出,必须有男性(男友除外。身份不合法)监护人(父亲、兄长或丈夫)陪同。所以通常情况下,即便对女性发出警示,宗教警察也只与陪同的男性过话。沙特的宗教管理十分严格,只要宣礼塔声音响起,所有事情必须停下来(特殊行业、特殊人群除外),商家必须关门熄灯、停止商业活动直至礼毕。在沙特生活的几年里,我曾有机会亲眼目睹宗教警察的严苛执法,场面一度令人惊诧。一个周末,我们正在一家生意兴隆的土耳其餐厅吃饭,宣礼塔礼拜声响起,餐厅人员迅速闭门并拉上了帘子,同时示意正在用餐的人们压低嗓音。忽然一阵骚动,只见几个宗教警察闯入餐厅,当众把餐厅经理押解带走。后听服务员讲,餐厅没有熄灯被举报,所以经理被带走关押。

机场开往市区的国道,是一条双向6车道的柏油路。道旁隔离带醒目规整地隔离开两旁的广袤沙漠。车辆行至其间,我常有一种壮丽感。人力征服的力量和震撼,在这一望无际的沙漠之中、在这泾渭分明的道路之上,在两者若即若离的比邻之间被彻底地放大开来。车辆飞驰驶入市区,红沙褪去,满眼的绿色多了起来。沙特不愧是拥有巨大石油财富的国家,它的财富转化成了高耸的椰枣林、攀藤和道边花草,以及一尘不染的卫生环境和滴水景观。我曾多次感叹这个沙漠国家的干净,无论冬夏,公共场所罕见一只蚊蝇!更少见垃圾!可谓是一尘不染。据说当地市政雇佣大量外劳从事户外维护工作。沙特是个淡水奇缺的国家,它凭借着高成本的海水淡化工程,铺陈出这满目的绿色。

(注:沙特红沙漠和我的黑色大袍)

沙特首都利雅得是非常有个性的城市。由于地处内陆,利雅得缺少达曼、吉达海滨城市特有、发达的商业环境和相对宽松的宗教氛围,但首都之地,云集了各路政治商业精英、文化宗教权威以及皇家朝臣,它的奢华排场、五光十色和光鲜亮丽绝不输纽约或巴黎,当时也称得上桥头翘楚。可能是宗教的关系吧,它们的气息似又有所不同,利雅得的奢侈少有浮华,更无诱惑,它更像心之所望的雍容陈列,走进去,即为王者。以当地男性最为普遍的着装袍子(男性白袍、女性黑袍)为例,林林总总的陈列,款式大致雷同。外行人很难看出这相似之间的千差万别,从面料到做工到装饰的点滴,价格可以数百倍甚至千倍的差别,做工、考究和体感不可同日而语。我无知于这样的世界,偶随渊博者流连,还是深以为幸。舒适安逸的环境、精妙绝伦的品质、高昂惊艳的价格、温馨自在的服务,买与不买,人在其中,自在、舒服且享受。利雅得生活的几年,每到年末例行更新打折季,我都节日般地享受一下购物的喜乐,以拥得几件小衣物、几双鞋子为满足欢喜的事儿。这样的消费行为,在我离开沙特时即告终结。

当地人的待客之道也颇为有趣。通常情况下,受邀去当地人家做客,只能见到男主人。只有十分亲密的朋友或贵客,男主才可能允许女主人露面。一次处里受邀去当地一位颇具名望的政商人士家做客。为示周全,他邀来自己的几位兄弟作陪。餐后为表隆重,他邀我们几位女宾进入他的内室,接受他夫人的熏香之礼。女主人手捧香炉,围每一位女宾旋转一周,过程中舞蹈一般,把香炉弥漫出的青烟,撩洒向女宾以示敬意。还有一次,我们得幸去彼时国王兄长家做客,兴致所起,老人家(80多岁高龄)竟自驾越野吉普,冲浪般带我们畅游他的庄园,观赏园内琳琅满目的动物和花草。他所豢养的珍禽猛兽竟比迪拜动物园的物种还多、规模还大,可谓壮观豪迈。

沙特人容貌标致,非常赏心悦目。女性虽终日黑袍加身、黑色围巾包裹,旁人难见其真面目,但她们那一双双灵动、深邃且充满感召力的大眼睛,足以迷醉众生。就像沙漠中的花朵,极尽绚烂,充满生命力量。我曾笑谈,进化选择的窗口越窄,异化惊艳(或惊悚)的张力越大。沙特男人更加如此。凛冽严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他们棱角分明的五官,长长的脸孔、坚毅的额头、深邃的眼睛、刀削斧砍般的鼻子、浓密有形的须髯…..我常感叹,他们就像希腊雕塑一般,国色天香、风流倜傥。想象一下,如此少年,一袭长衣白袍、飘逸白色包头巾以及淡雅的阿拉伯熏香气息,翩翩向你走来…..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呀!

沙特人骨子里热烈、随性且自由,但宗教的教化,让他们更多展现出温良、隐忍和友善的一面。

一次,我们一行人去当地有名的红沙漠玩儿。由于经验不足,车子陷入沙中抛锚。无奈之下我们涌到路边寻求过路车辆帮助。一辆皮卡车停了下来,一个白袍男子下车询问并跟随我们来到抛锚车辆前。他俯身跪地,逐一查看两个后轮的状况,然后折返回他车上取来支撑物和铁锨,一通忙活后,他进入驾驶室发动汽车,车轮原地空转就是不动地方。这时他额头已见细密的汗珠,他下车后再次查看,然后转身离去。望着他的背影,我们虽然心下失望这样的结果,但还是非常感念这位仁兄的帮助。正当我们悻悻然无以应对,这位老兄开着皮卡车又回来了。他带来绳索和更多的救助工具。我们惊诧又兴奋地看着他,看他整个人躺倒在沙地里一通鼓弄,然后起身用绳索把抛锚车牵引在他的皮卡车上,接着他示意我们一人去发动抛锚车辆,其他人从车尾部给些助力。我们发动车的小伙子心急,一脚油门到底,车子不仅没动,车轮扬起的飞沙把推车的人扬了个四下逃窜。白袍大叔见状,示意与小伙子互换位置,小伙子去开他的皮卡,他来发动抛锚车辆。这样配合了几次,抛锚车终于开出了沙漠。男同伴们激动不已,纷纷上前与他热烈握手拥抱,白袍大叔礼貌地回应我们,然后开着皮卡扬长而去。多年后,我依稀记得那件白袍上沾染的片片红沙粒。

(注:我曲膝搀扶着前国王帅气的兄长。他老人家已80高龄开外)

还有一次,我们应邀去一位老军人家做客。这位老人曾随老国王打下沙特的江山,算得上一国重臣。我们做客之时,他已退下公职,偶尔做些对外交流工作。当时老人已80有余,身形清瘦,目光矍铄,黝黑的脸庞刻满了深入的纹理。看着众多年轻的面孔,老人很兴奋,透过翻译,他说羡慕年轻的我们,他说自己年轻时征战南北,没能好好读书很遗憾。兴之所至,他为我们朗读了一首阿拉伯诗歌。老人目光远望,眼底闪出热烈的光亮。朗诵完毕,老人收回目光低下头,竟如孩童般害羞起来,一抹洋溢的红晕悄悄地爬上他的脸庞。看着这位老人,我肃然起敬,真想热烈拥抱他。

沙特有很多神奇的存在,堪比软黄金的香料、随处可现的海底化石、沙漠瑰宝沙漠玫瑰、银质弯刀、阿拉伯诗歌.....以及,非常生动有趣的当地人民。

多年后,朋友传回利雅得的照片,照片中的它似乎沾染了沙尘,不似从前光鲜。

多年后,去往沙特邻国工作。在参加女儿校园活动时,一个当地女孩的稚嫩吟唱,让我再次想起曾经的沙特,想起这片土地上坚韧隐忍的人们。小女孩儿的歌声,就像沙漠里一条婉转的小溪流。那一刻,我仿佛理解了他们的信仰,理解了宣礼塔厚重、持久、庄严的召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tealabo.com/sbzz/711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