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字
阅读时间:9分钟
1、城市就是空间和技术融合的产物
城市的发展历程就是空间和技术相互融合的演进过程。
经历第一次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真实城市中进行空间规划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不同功能的城市空间由道路网相连接,通过人与货物的交通运输,来满足人对社会生活的各类需求,呈现“空间即服务”占主导的局面。正如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所描述的:城市规划应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距离逐渐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阻碍。
图1.科技与城市发展历程(来源:cityif)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我们引向信息时代,打破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空间障碍,数字城市应运而生。基于技术基础的不断发展、光纤电缆等通信网的逐步布设,人们能足不出户,就通过信息传输满足大部分社会生活需求。正如威廉.J.米歇尔在《比特城市》一书中写到的那样,人逐渐成为电子市民,眼睛能被电视所替代,耳朵能被电话所替代,肌肉能被作动器所替代,手能被遥控装置所替代,大脑则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技术及服务”发挥的作用日益呈现。
然而数字城市始终不能满足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需求,如同电影《头号玩家》经典台词所说的那样:“但是只有现实,能给我们吃上一顿好饭,这才是真实的”。由于对数字技术并未进行系统管控,隐私暴露、资源浪费、阶级分化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想要创建智慧城市,做到真正的“社会即服务”,需要空间与技术的有机融合。人的需求通过感知网反馈至“城市空间-技术基础-社会生活”这一相互作用的三元结构,新的技术发展趋势、空间组织形式以及人的生活方式也由此产生,并形成新的供给关系。
正如《比特城市》所描述的那样,建筑逐步演化为接口,传统的书店可能成为储存电子文献的数据中心,而书架则变为服务器;剧院也可能由原来庞大的舞台和观众席被压缩成一个带屏幕和摄像机的电子盒;居住和工作空间之间的界限也不再那么清晰,工作量的计算方式与薪资的支付方式也将会产生较大的变革。空间与技术共同成为实现居民高质量生活、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
图2.社会即服务是空间与技术的融合服务(来源:cityif)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提出到年,北京将建设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城市。基于真实城市,构建数字城市,形成智慧城市,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改善人民社会生活,对于实现这一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应以人民为中心,打通空间与技术,构建供给流与数据流交汇的需求流,实现真实城市与数字城市的统筹规划建设,进而实现智慧城市的规划目标。
通过文献综述与实际项目,我们总结出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内容框架,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智慧城市治理服务平台、智慧城市服务保障应用体系三大层次,涵盖城市空间、技术基础、社会生活三大方面。
通过感知网、通讯网、电力网及数据中心等“三网多节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可实现真实城市与数字城市之间的连接,并将数据汇集于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实现数字孪生。并通过智慧生产、智慧生活、智慧生态等智慧应用场景建设,将工作空间、居住空间、游憩空间、交通空间及服务空间与数据流相结合,基于AI技术优化供需关系,有效实现现有空间缩减、原有空间高效利用、空间重组以及增加弹性空间,提高人民社会生活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图3.智慧城市运行流程图(来源:cityif)
2、加强智慧城市专项规划实现真实城市和数字城市的协同规划建设
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已经对物质空间有较为充分的管控,但对在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智慧城市专项规划尚显不足。因此,应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明确智慧城市专项规划的法定地位与工作内容,从而实现真实城市与数字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
按照北京市“三级三类四体系”国土空间规划总体框架,初步提出北京市智慧城市专项规划体系框架。在总体规划层面,包含市级智慧城市专项规划、区级(及乡镇域)智慧城市专项规划;在详细规划层面,包含智慧城市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村庄规划层面)、规划综合实施方案(智慧城市部分)。在规划实施中,应以总体规划为统领,做好各级各类智慧城市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协同,明确各级各类智慧城市专项规划的内容和深度,实现目标吻合、指标统合、底图叠合、政策整合,实现智慧城市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
图4.北京市智慧城市专项规划体系图(来源:cityif)
真实城市和数字城市的发展与规划建设,不能期望完全遵循现有政策机制来实现,必然要面临政策机制的改革创新。我们必须要加强战略性谋划和规律性思考,敢于改革创新政策机制,推动北京建设成为全球智慧城市的领先者,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积极探索建立覆盖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更新等各环节的智慧城市全生命周期发展模式。在北京有条件地区开展规划建设试点,加快推进一批具有跨领域融合特征、体现智慧绿色可持续等发展方向的示范工程,加快实现政策机制的改革创新。比如,可以结合朝阳区东坝西区规划建设,开展国家级新型智慧城市先导区建设,围绕高质量、可持续、有韧性三大目标,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垃圾、公共安全、环境监测六大场景,统一规划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开发建设智慧城市运营平台,统分结合建设智慧街区规划用地,率先建设全球领先的智慧街区、创新街区、可持续街区。
案例1:沙特阿拉伯新未来城市(NEOM)
沙特阿拉伯新未来城市NEOM(Neo表示拉丁语中的“新”,M是阿拉伯语Mostaqbal,意为“未来”)是沙特王储对未来城市的一种大胆设想,他计划投资约亿美元,在沙特、埃及、约旦三国交界的沙漠地带建造一座占地2.65万平方公里的崭新城市。
图5.沙特阿拉伯新未来城市地理区位(来源:cityif)
城市规划专家们把NEOM划分成四个地形区,再用一条长达千米的THELINE线型城市将四个区域串联起来,形成一系列互通的未来社区,可容纳万居民居住。
图6.TheLine线型城市(来源:cityif)
NEOM通过同时规划建设“以人而不是车为中心的大型城市”的真实城市以及“运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数字城市,成为智慧城市的典型城市代表。
案例2:日本丰田编织城市
丰田汽车公司在年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宣布将与B.I.G联手打造一座名为“WovenCity”的超智能未来城市,这是空间与技术巨头公司的首次强强联合。B.I.G是一个由建筑设计师、产品设计师、设计思考者组成的国际化事务所,坚持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等多领域拥有极强的创新性、不可预知性和高效性。
而丰田公司近年来在电动化平台、概念车展示、先进的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的研发已初见雏形,尤其是丰田e-Palette的研发,实现了可移动空间的技术创新。编织城市位于日本静冈县裾野市的东富士工厂,占地约英亩(约70.8万m2),可容纳超人居住,计划于年开始建设。
图7.丰田编织城市区位图(来源:cityif)
丰田编制城市旨在通过更加新颖的智慧城市技术改变城市固有的空间形态和布局,打造可移动的城市空间,让市民在享受更加便捷的生活服务的同时提升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实现技术、空间和社会的紧密融合。
案例3:SpaceX未来火星城市
地球资源正在不断消耗,如果人类想要继续延长自己的生命,就必须要在浩瀚的宇宙中在寻找一个可以替代地球的星球进行居住。SpaceX公司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于年提出建立一个在“玻璃穹顶”内的未来火星城市构想,计划在年将人类送往火星,并在年之前建立一个可以自我维护的人类殖民城市。为此,SpaceX目前正在设计一个可以容纳名乘客或吨货物的星际飞船,预计在年进行首次轨道飞行测试。
图8.穹顶火星城市(来源:cityif)
未来火星城市是基于真实城市和数字城市的有机融合建设。
文章来源:cityif,封面图?摄图网
感谢发布媒体及原文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版权问题请致电联系。
往期回顾
/热点
集中推进68个重大项目!来看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年度“目标清单”→
/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tealabo.com/sbzz/7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