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

郑胜天未发表过的三毛书信


三毛给郑胜天的信原稿

十九年了。如果一个婴儿在十九年前出生,现在已经成人。可是对逝去者,时间似乎凝固不动。三毛辞世的震撼,仿佛仍在昨天。

我是年春在杭州认识三毛的。当然,读她的文章要早得多。吃粉条时总记得她说那是山上的冻雨。能让平淡的事物一刹那发出异彩,必定是一位充满感情和想象力的人。

年我来到加拿大,互相开始通信。除家常话之外,主要谈的就是一个题目:大陆。

我刚出来,她想搬去,自然有不少对话的内容。虽然交往不久,却互相都能明白。后来发现,可能是经历中有许多相似或巧合,所以谈得来。我曾告诉三毛:我们的祖先都来自河南。抗战时都在重庆。胜利后到南京,她家住鼓楼,我家离大行宫不远。我们最上心的功课都是美术和作文,课外都爱读俄国小说,看“三毛”漫画。她喜欢中南美洲,我钟情墨西哥。有时人们也误把我当印第安人。女儿有一次拆开三毛的一封信,兴奋地大叫:爸爸,三毛的左肺也纤维化了!我以前曾得肋膜炎,左肺也有萎缩。很久以后,还读到三毛曾对林清玄先生说的,她也想过到加拿大定居。

三毛与郑胜天在浙江美术学院陈列馆年

那年深秋,三毛从大陆跋涉归来,在赶去香港参加“红尘滚滚”首映式之前,匆匆来了一封短信报平安,说次年2月还要去上海。字里行间只含着疲累,却看不出心灰。

信是11月9日写的。还未寄到时,我也给她发了一封信,鸿雁在大洋上空交翅而过。我在信中感叹一位挚友青春早逝:“当你还有一口气的时候,万般烦恼、千重情结,与这个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一旦撒手而去,也就绝了这段尘缘。在外人看来,这页书已经翻过,世上的一切都在照旧进行下去。那变化的沉重剧烈,只有自己能够承担吧!”信上我还希望她能有机会来温哥华,告诉她这里有我的家。没想到一个月后,就传来晴天霹雳。我真希望那段伤心话我没写过,或者她没读过。

三毛与孩子

我与三毛只是一段短暂的文友,不敢说很了解她。但我以为在啃噬三毛心灵的众多困扰中,对大陆的爱恨情结占有不小的分量。那一阵铺天盖地的悼文里,似乎谁也没有提及这一点,不知是有意还是未察。我在一次去美国的飞机上,匆匆以此为题,写了一篇怀念三毛的文章,托许行先生转交给香港《开放杂志》。文章登出来后,据说老总金钟很欣赏。他向许先生打听:这个作家是谁?

十九年后,海峡两岸的政治气候渐渐转暖。大陆对作为台湾人的三毛,不该再是敏感话题了。重读三毛来书,她的一腔中国情怨跃然纸上。忽然觉得,我们是否已足够了解她生命中这最后的一场寻觅?于是从故纸堆中翻出来,愿意提供给三毛的研究者和爱敬她的人参考,也作为我对三毛去世十九年的一掬祭奠。

选自《郑胜天艺文选(四册)》

原载温哥华《环球华报》年2月19日

?郑胜天

别名郑圣天,出生中国,现居温哥华。华裔加拿大学者、策展人和艺术家。

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曾在中央美术学院,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修。曾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客座教授、梁洁华艺术基金会秘书长。

《郑胜天艺文选(四册)》

作者:郑胜天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偶遇人生·把自己扫描一遍》

《视觉盛宴·双年展+博览会》

《文化交错·游荡者没有档案》

《艺坛漫游·点击艺术风景线》

本文选自《偶遇人生》一册。

郑胜天在本册自序中说道:“我并无意做传。不过是把东往西来、天南地北的经历如实道来,当个故事听听尚可。”

这本书便是他们那一代历史的第一手叙述,其中有声色与祸变,有荣耀与侮辱,有天真与荒谬,读来均为传奇。

一页南山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艺术阅读|学术|视觉|资讯

官方

官方网站: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家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xilanhaigouz.com/sbzz/83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