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
导致BPPV的原因
小于50岁的患者:多与头部外伤、偏头痛相关;
老年患者:前庭系统的退化是最常见原因;
50%的患者原因不明: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与AICA(小脑下前动脉)有关的脑梗死、手术(长时间平卧、耳损伤)、耳毒性药物等有关。
内耳解剖图
耳石症
BPPV临床表现
晕:典型症状为头部迅速运动到某一位置时,诱发的伴有特征性眼震的短暂性眩晕,持续时间不超过1min。
吐:大多数患者在坐起、躺下、床上翻身、低头或抬头时出现。可伴有恶心、呕吐、头重脚轻及不稳感;但无听力下降和前庭功能障碍,偶有耳鸣。
避:病人通常能分辨出患耳侧,可能诱发眩晕的头位,多次发作后能有意回避。
震:可观察到典型的位置性眼震。
二、dix-hallpike试验
Dix-Hallpike检查是诊断BPPV的金标准。
Dix-Hallpike变位眼震试验(位置性试验):是诊断BPPV常用的方法,通过进行这种试验,可以简单地评价患者半规管病变的位置。
具体方法:
患者坐于检查床上,检查者位于患者前方,双手把持其头部,向右转45°,保持此头位不变;
同时将体位迅速改变为仰卧位,头向后悬垂于床外,与水平面呈30°夹角;
头部始终保持右转45°不变,观察眼震和眩晕情况,本体位保持30-60s;
眼震消失后立即坐起再查眼震,观察30s,然后依同法检查另一侧。
BPPV治疗
BPPV是“自限性”疾病,非致命性,症状一般在2个月内自行消失。当症状超过2个月时,要积极治疗。
心理治疗:许多患者因反复发作眩晕易产生恐慌、焦虑情绪,治疗中应耐心解释,以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天麻素、西比灵、甲磺酸倍他司汀(敏使朗)、强力定眩片等。
手法复位(即体位治疗)
三、手法复位(体位治疗)
手法复位是通过一系列的头位变换,借助重力作用使耳石颗粒下沉移位,逐步将进入半规管的耳石颗粒移出半规管纳回椭圆囊中,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手法复位:
Epley管石复位法:后半规管及水平半规管BPPV。
Semont管石解脱法:后半规管、水平半规管BPPV及嵴帽结石。
Brandt-Daroff习服练习:各种BPPV的康复治疗。
其他:如改良版快速手法复位。
Epley后半规管石复位法操作步骤:
1.患者坐于床上,头向患侧旋转45°;
2.快速仰卧,头与床呈30°悬于床头外,持续30秒;
3.头转向健侧呈45°;
4.保持头与躯干的关系不变,向健侧转90°,使面部朝下,保持体位,扶患者坐起,头转向正前方同时头前倾20°,头部直立,使耳石还纳入椭圆囊内。
Semont管石解脱法
1.患者坐于床沿,双脚下垂,检查者紧抱其头部,头向健侧旋转45°;
2.患者从坐位快速向患侧侧卧,此时鼻尖朝上,后枕部靠床;
3.患者由患侧侧卧位迅速经坐位变为健侧侧卧位,此时鼻尖靠床,后枕部朝上;
4.患者缓慢坐起,头部略微前倾,直至眼震消失或眩晕感消失后再保持1min。
Brandt-Daroff习服练习
1.患者直立坐于床边,双腿自然下垂,双臂随意摆放;迅速向右侧侧卧于床上,面部向对侧前上方旋转45°,双腿自然下垂于床边,待眩晕消失后30秒坐起,如果患者没有眩晕感觉,则静止30秒后坐起;
2.迅速向左侧侧卧于床上,面部向对侧前上方旋转45°,30秒后坐起;
3.两侧交替进行。
4.上述练习每日2-3次,根据患者症状、耐受性等个体情况,每组动作重复10次左右。
复位后注意事项
1.治疗后休息10分钟再起来活动,以防复位后引发短暂的眩晕发作。
2.半卧位休息两个晚上,头部抬高30-45度。白天,尽可能保持头部的垂直位,不要进行活动头部的锻炼。
3.至少保持1周,避免可能引起BPPV复发的诱发性头位,诸如睡觉时垫上两个枕头,避免朝患侧卧位,不要过于抬头和低头,避免仰卧时头部过于后仰,尽量保持直立位。
4.1周内尽量避免剧烈活动头部,保证充足睡眠,眩晕与情绪因素有关,因此,鼓励患者多参加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分散注意力,保持心情舒畅愉快。病情复发后及时就诊,切不可在家自行手法复位治疗,以防不测。
预后:BPPV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BPPV常见的三种自然病程是:
1.发病数周到数月后,患者的眩晕症状自行缓解;
2.眩晕的发作与缓解交替,间歇期由数周到数年不等;
3.少部分患者的眩晕症状持续存在,没有自行缓解的迹象。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tealabo.com/sbzz/9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