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十二月又是一个成都地铁被心心念念好久开通的时节一如去年的地铁5号线开通之前的场景不过今年是5条线!!!曾有人将这5条新线与成都热力图做了对比,发现东至龙潭寺、西至郫都主城、南至中和老城……此前城市人群极度密集,但交通极为不便之地,这一次5条新线的开通,几乎将全部覆盖。它们是今年城市“最完美的拼图”,拼出了成都全域地铁出行的基本版图。据成都地铁官方消息,年12月18日上午10:00,成都轨道交通6号线一二三期、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18号线三岔站(不含)至天府机场北站段五条线路将同步开通初期运营,届时成都轨道交通线网里程正式突破公里,达到公里,线网规模跃升至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第四城”,并将正式迈入大线网运营新时代,成都轨道交通引领城市格局发展的速度与规模更为显著,所起到的经济作用、民生作用也更为凸显。6号线填补四个世界的“地铁空白”作为全国一次性开通里程最长、站点数最多的地铁线路,6号线全长约68.88km,共设有56座车站。同时,6号线也是5条新线中的“人气王”。原因很简单——从郫都主城出发,一路贯穿建设路核心地段,再到中和老城与天府中央商务区,它的开通,由西至南不仅将影响沿线数十上百万的居民,更将填补这些“地铁空白”之地,开启一个轨道上的便捷生活。工程站名图,仅供参考过去,从郫都主城出发,需要乘三趟车、历时三小时方能抵达市中心;未来,家门口坐6号线,到市中心仅需30分钟,不需要任何换乘。过去,建设路的繁华与道路拥堵成正比,找停车位的时间可能比吃饭时间都长;未来,不论是去建设路,还是从建设路出发,一条6号线,链接的是全城。过去,令无数城南上班族头痛、寸步难行的中和通勤,未来也都不是问题,它将首次迎来如沐春风般的快速出行。有人评价:6号线的线路走向设计,看似“非常绕路”,实则极为考究,蕴含城市的深谋远虑。它串联沿线四个世界、四种经典城市形态——郊区、老城、新区与城乡结合区,全部覆盖,所到皆是人群密集之处。它打破了因距离产生的城市隔阂,消解了因交通不便产生的出行痛,形成了与南北大动脉1号线、5号线“三足鼎立”的全新交通布局,将地铁伸进了更多人的家门前。天府商务区站以“科技创新·AI智能”为主题,提取“人工智能虚拟大脑”的三角形元素,通过重复连续的设计手法,将整个车站空间联系起来,塑造出形式统一并富有变化的多维空间。秦皇寺站以“科技创新·互联共享”为主题,将抽象的“互联网”、具象的“川西竹编”两种元素相融合,这是刚与柔的碰撞,形与光的契合。体现科技与传统的交织,传达出互联网共享与文化传承欣欣向荣的发展意向。8号线打通城市两极的“全能王”在新开5条地铁线中,能与小6人气不相上下的线路,便是8号线一期。这条由西南至东北方向的地铁线,全长29.1km,共设车站25座。人们对它的评价:一条“全能王”线路,具备其它地铁线的所有特征与优势。工程站名图,仅供参考之所以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源于8号线的“走位”,串联起了成都众多知名“CP”。它是——航空港与龙潭寺的缘分桥,双楠与攀成钢的友谊路,东湖与东郊的直通车,川大两个校区与理工大学的传送门,新开万象城二期与万达广场的连接线。不仅如此,它有着如1号线往返大城南的通达,有着如2号线丰富多彩的故事沉淀,还有着如4号线浪漫景点的点缀。它甚至如10号线,直抵航空港,最高速度能飙到80km/h。坐上这条线,一样可以“飞着去打飞的”。然而,更重要的是,作为西南到东北的大动脉,它之于航空港、龙潭寺“城市两级”的意义,同样非同凡响。其一,它极大填补了这两处区域长期的“地铁空缺”,在航空港(大小社区楼盘百余个,常住人口超30万)与龙潭寺(颇具规模的居住区,常住人口超20万),形成了全新的出行方式,带来了区域交通的深刻变革。成都人表示:等小8开了,每天都要坐着它上下班!其二,在地铁10年“小结”中,它无疑扮演了一块极为重要的“拼图”,不仅开创性地为龙潭寺、航空港带来了地铁生活,更实现了成都地铁进一步的编线成网、覆盖全城。理工大学站以“蜀地绝响”为设计主题,将理工大学地质、能源等教育科研领域的特色作为创作出发点,以风蚀地貌的概念进行空间构筑,日月星辰下蜿蜒曲折的空间形态浑然天成,换乘区域通过富有象征性的“生物化石”天花构成进行过渡,强调空间聚合力和次序感。18号线“拼”出城市价值最大化许多人印象中,18号线是一条能直达天府国际机场的“飞机线”,诚然,在设计时速km(预留km/h运行条件)的加持下,成都人乘坐18号线,从火车南站到新机场最快仅需33分钟。但,18号线绝不仅是你想的这么简单。我们曾总结它,有着多重独特的身份,其中每一重,于城市都至关重要。工程站名图,供参考18号线全长约66.8km,共设置12座车站。其以“L”型设计,起于火车南站,沿天府大道一路向南,经环球中心、世纪城、麓山至天府新区博览城,之后穿龙泉山向东经三岔湖片区至新机场。从它的线路走向分析:与1号线在天府大道并肩平行,18号线共有6大站点与之重叠,堪称成都一对“CP地铁线”。18号线的开通,无疑是上班族的“保障线”,让人们通勤的路途更加舒畅。一个新会展中心、一个西博城,它们几乎承包了成都的全部会展人流,而18号线的开通,再次为1号线“神助攻”,其停靠的世纪城站与西博城站均是按照超大型车站空间级别建设,是继1号线之后的另一条极重要的“会展线”。以三岔湖为中心,18号线向西连接中心城区,向东直达东进腹地,它不仅是一条地铁,更是城市有形的重要纽带,加深了彼此的联系,实现了远郊“从边缘到中心”的变局,是一条“城市发展线”。不仅仅是弥补了城市交通出行的不足,18号线完美演绎了,一条地铁是如何将城市价值与发展,“拼出”最大化的。18号线:福田站福田高架站外立面整体以前卫的航空器造型,辅以极具速度感的条窗呈现一幅翱翔腾飞的姿态,预示着空港新区繁荣发展的美好愿景。车站内部全段以机舱为设计主题,经由机舱窗口的造型,延伸出透过窗口看天府的设计概念。9号线满载“黑科技”,注定不凡曾多次在央视露脸,成都地铁9号线从诞生起就注定不简单。它是中西部地区首条以最高自动化等级(GOA4)开通的全自动运行线路,能实现自动唤醒、自动运行以及远程控制等功能。自动运行,并不代表它不安全,相反,车身近个传感器的实时监控与60多种场景预案,都将确保乘客的安全出行。工程站名图,仅供参考但更让人关心的,是它的线路设计。9号线一期南起金融城东、西至黄田坝,全长22.18km。线路一共设有车站13座,其中有8座都是换乘站。这几乎是成都目前最高的换乘比例,有人评价它:一线在手,条条都有。这背后折射出9号线的“极致便捷”。不仅如此,9号线从西到南的设计,颇为讲究。首先,深研由西向南的城市格局,9号线的开通,将补充由西向南的3.5环交通,更加快速、直接。其次,9号线一期的起始站,一个位于成都传统居住区,一个位于国际范儿十足的商务区,它打通了由西向南的“上班快速路”,更实现与1号线、18号线换乘,便捷性不言而喻。并且,纵览9号线一期所覆盖区域,沿线几乎都是小区密布之地,从外金沙到武侯新城再到锦城湖,交通出行需求之大,从每天往返的车流与人流便能窥见一二。而从依靠原有的道路交通、多趟公交换乘,9号线一期的到来将极大改变他们的出行,从过去“蜿蜒曲折”到“迅速直达”。孵化园站以“科技创新”为设计主题,用“折线”三维元素将空间、灯具、综合末端一体化打造,创造具有科技未来感、同时又契合“创业天府”文化定位的艺术空间。整体造型嵌入多媒体艺术装置,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展现科技无限的遐想,实现艺术空间一体化。锦城大道站以“锦绣蓉城”为设计主题,提取市花“芙蓉”,运用到柱子进行一体化设计,柱子之间形成一条贯穿站厅的廊道,营造生态自然的氛围,将成都的生态文化融入站点设计,体现成都人民休闲生活慢行的状态。17号线外围与中心城区的快速拼接地铁17号线一期,西起温江区金星站,东至武侯区机投桥站,全长约26.14公里,共设车站9座。它是进入温江的第二条地铁线,线路不长,却是不可或缺。工程站名图供参考它与9号线一并被誉为地铁里的“黄金CP”,通过在机投桥换乘,使温江走城南开始进入“急速时代”。与成都人息息相关的是,至此从温江出发去城南,不仅省时省力更省钱。一位家住国色天乡附近的成都市民刘先生直言,17号线开通后,他将每天乘坐地铁上下班。此前,在金融城上班的他,每天早上七点半就要开车出门,全长近40公里的路程,一天光油费就要三四十,加上停车费,每月开销极大。17号线开通后,他从家门口黄石站上车,到金融城东站下车,全程耗时40分钟左右,每天不仅能多睡半小时以上,还节省了大部分交通费,可谓“一箭双雕”。与此同时,17号线一期的开通,串联了温江、双流与武侯区,它进一步加强了外围组团与中心城区的快速联系。相较前面4线明显于城市的“拼图作用”,它更聚焦城市内部的交通联系与补充。机投桥站机投桥站以“花楼织锦”作为设计理念,将传统蜀锦织布机和传统建筑作为空间的创作起点,天花流畅的线条结合人字坡传统形态,仿佛布匹织锦的韵律贯穿整体空间,并在空间局部延展至墙面,承载此站点的文化主题,合力发扬传统工艺的工匠魅力,延续历史空间记忆。话说,你家门口是哪条/哪几条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tealabo.com/sbzz/9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