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何曾是两乡——鸣沙中学回忆之二陈竹霞/文/图其实鸣沙中学也留下了许多美好!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的号角已经响彻九州大地,城乡差距开始进一步显现,越来越多的老师把家安到了县城。每到周六下午,学校会用一辆大卡车(后来换成了一辆大巴车),呼啸着把住在县城的老师拉走,每个周天下午再呼啸着拉回来。因为老师调动频繁,好像每升一级都会换好几门任课老师。我们的作业似乎也挺少,作业少的好处是有了更多空闲的时间看课外书。鸣沙街已经有了租书的书店,后来我姑妈的女婿在街上也开了一个。我自然是如鱼得水,干脆和低我两级的表妹借晚上看店的名义住进了书店。那段时间夜夜熬到两三点,金庸、三毛、席慕蓉、汪国真全成了我的偶像。有段时间我特别渴望自己能吃成一个大胖子。三毛笔下《撒哈拉的故事》中苏哈拉威人以胖为美,既然我不能瘦成一道闪电,那为什么不能胖成一尊佛像?高二临近冬天的时候,学校分文理科,因为本班突然变成了文科班,所以我便顺顺当当的变成了文科生。文科班的作业似乎更少,除了有更多的时间看小说,现在已是一狡猾报人的吴国兴同学还吆喝着办起了文学期刊,自己亲自在纸上排版刻字,我负责所有的插图,同学纷纷模仿作家起个笔名在期刊上写文章。已看过了那么多风花雪夜的小说做积淀的我给同桌起了一个很雅致的笔名,后来她干脆改掉了自己的原名,以我起的笔名作为大名,现在成了一名优秀的小学老师。大学录取通知书下来后,我去学校转团关系。在校园里碰见了校长兼语文老师曹雄,他问:"录到哪啦?”我答:“宁大。”“啥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校长干脆的说了一句,"那是卖狗皮膏药的地方,真正的学问在中文系"。其实当初填志愿的时候。我并不清楚自已要干啥,复读一年让我自信崩塌。那时哥哥刚上班,有次回家说起单位的工会主席,我很好奇的问是干啥的,哥哥说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所以那年无知的我没往家拿志愿表,自作主张就填了一个学校——宁夏大学,一个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以为毕业之后能当个工会主席。天知道是要当政治老师!上大学后,为了让自己以后的狗皮膏药卖的有情趣一点,在和同学逛同心路,吃凉皮的空闲,我看了不少宁大图书馆的书。以至图书馆的那位中年阿姨,每次看到我都会热情地跟我打招呼。晚上和室友混到中文系去听小说评析之类的课??想想那阵,我也算半个文艺女青年。有一阵子教写作学的汤翠芳老师隔段时间会叫我去她家里帮我改文章,然后发到宁大校报,赚五块钱的稿费。每次去她家给我开门的都是那个戴着大框眼镜,敦敦厚厚后来变成传说的前校长吴家麟。现在当了中学政治老师,我努力的让自己的课上的诗意一点,应该是得益于曹校长那句话的刺激。父母把家搬到县城前,我专门回了趟老家。搬出来一箱子昔日同学节日互赠的明信片、来往的书信,剪贴的豆腐块文章,还有那几本文学期刊。我坐在老家巷子的树底下,一页页撕开在铁皮桶子里烧尽。蓝色的火焰灼烧着我用树枝搅拌的手,我的回忆在呛人的烟火中一点点升华。年春天,汪国真去世。那天我在教室给学生背他那首《咏春》:夏太直露冬又不那么温柔秋天走来的时候浪漫便到了头多情还夸春日推开窗户只一阵清风吹来便把心醉透无奈却是春雨喜上眉头偏带忧年,金庸去世。那晚我蜷在沙发上努力的想《天龙八部》、《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的主人公分别是谁。还有当年让我亦走火入魔的九鹰白骨爪,每每在同学身上比试,惹得同学一个白眼。我不想弄清楚,只是拼命地回忆。我曾读过的那么多以为会刻骨铭心的的书,为什么都会渐行渐远呢?在学校食堂断炊的日子里,我曾去过多少个跑校的同学家蹭饭,吃过多少个同学给我带来的干粮。还记得在一个星期一的晨会上,校长生气地批评住校生:“吃就吃了,还带走!还连筐倒干净了带走。”高一高二的学生齐刷刷朝高三看,高三的学生全笑的花枝乱颤。学校的周边尽是农家,常有办喜事丧事的人家,胆大的男生会混进去改善生活。我们那时没有校服,进去太容易。同学最喜欢去办丧事的人家,人多且乱,农村的习俗会蒸很多馒头、包子,同学会趁着办丧事的人家忙乱,帮忙的人又不认识本家亲戚的机会连吃带拿,我们住校的女生跟着一起过节。在突然停电,不能上晚自习的夜晚,一帮同学在没有暖气的宿舍里裹着被子,在黑暗中高唱《一剪寒梅》。直到那个凶神恶煞的电工小康在窗外怒声呵斥才停下来,又缩在被子里吃吃的笑。以至现在再听到这首曲子的旋律,我的眼角总不禁湿润。我有一个小小的木头箱子,是奶奶年轻时的手饰匣子,至今还装着我所有学生时代的日记;我的区级三好学生的证书奖章;好朋友拿白线一根根用胶水粘在纸上做成的鸽子??小箱子用一把小锁锁着,一直保存在父母家。那是我关于鸣沙中学最后的记忆。岁月在时光中流淌。鸣沙中学已渗透在我的血脉里,是年岁渐长记忆却愈加清晰的一段旅程。总在不经意间在心头泛起。
初稿于年4月修改于年10月
陈竹霞:中宁县恩和镇人。年一年鸣沙中学上高中,年一年宁夏大学政法学院上大学。现任教于中宁中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tealabo.com/sbjj/5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