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rczy/海湾战争(一)认识伊拉克
海湾战争是在冷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爆发的一场大规模武装冲突,是一次重新定义作战方式,重新定义战术战法,一次新的科技、信息的战争。联盟军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当然也可以理解成为美国在经历了冷战后的立威之战。
海湾战争也是美军自越南战争后主导参加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在战争中,美军首次将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实战,展示了压倒性的制空、制电磁优势。通过海湾战争,美国进一步加强了与波斯湾地区国家的军事、政治合作,强化了美军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同时也控制着这一地区重要的航海通路。
海湾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它所展示的现代高科技条件下作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对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带来了众多启示。
海湾战争不仅仅为未来的战争开创了一个新的世界,同时也是在争夺不可再生资源,为未来的大国博弈积蓄能量。不管未来战争的样式怎么变化,科学技术怎么进步,在未来的作战中,始终绕不开的都是能源这个关键节点,而中东的能源占据着世界存储的很大比重,其他国家既不能和他们保持敌对的状态,也要顾及别的国家在中东的动作,这也造成了中东局势的不稳定。时至今日,中东地区战火仍然不断,恐怖组织也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公害,也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世界的走势。
当然想了解海湾战争,首先需要认识伊拉克这个国家。我将搜集的资料搬迁加以总结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历史沿革:
伊拉克拥有悠久的历史,是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更迭许多的统治者。近代以来,于年8月宣布独立,成立伊拉克王国,在英国保护下建立费萨尔王朝。
年取得完全独立,年7月14日以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费萨尔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国。年2月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推翻卡塞姆,建立以该党为主的政权,但由党外人士阿里夫任总统。年7月17日,以艾哈迈德·哈桑·贝克尔为首的复兴党军官集团联合阿卜杜勒·拉扎克·纳伊夫青年军官集团推翻了阿里夫,复兴党再度掌权,推行阿拉伯“统一、自由、社会主义”的纲领,贝克尔出任总统。
年7月贝克尔因病辞职,复兴党人萨达姆·侯赛因接任总统。年伊拉克同伊朗因边境纠纷,发动两伊战争,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发动海湾战争。年3月20日,美、英等国单方面发动伊拉克战争。4月9日,美军攻占巴格达,萨达姆政权被推翻。5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年12月20日,美国实现从伊拉克的完全撤军。
海湾战争是自冷战后结束后世界范围内爆发的一次大规模的战争,不仅仅意味着中东局势愈加复杂,宗教和民族矛盾突出,更标志着世界的战争形式重新被定义,传统意义上的作战方式被完全颠覆,崭新的战术战法、联合作战方式、多力量的协同运用,远距离打击等方面被世界认知,更深层次上推动了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二、地势气候:
伊拉克位于亚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岛东北部,国土面积约43.7万平方公里(包括平方公里水域和伊拉克、沙特中立区伊拉克部分平方公里)。北接土耳其,东邻伊朗,西毗叙利亚、约旦,南连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东南濒波斯湾。
伊拉克出海口仅在东南端位于波斯湾头的一小段海岸。海岸线长60公里。领海宽度为12海里。西南为阿拉伯高原的部分,向东部平原倾斜;东北部有库尔德山地,西部是沙漠地带。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伊拉克夏季最高气温高达50摄氏度以上,冬季最低气温为0摄氏度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由南至北为至毫米,北部山区达毫米。伊拉克常年刮西北风,冬季凉爽、多雨,空气潮湿,夏季炎热干燥。首都巴格达市夏季七、八月温度45摄氏度左右,冬季一月温度为4摄氏度。每年六至九月为最干燥的季节,月平均降雨量为1毫米。最湿润的季节在三月,平均降雨量为28毫米。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民族宗教习俗:
截至年,伊拉克总人口3万。伊拉克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其中阿拉伯族占78%(什叶派占60%,逊尼派占18%),库尔德族占15%,其余为阿塞拜疆族、亚美尼亚族、亚述人。
居民中95%以上信奉伊斯兰教,其中什叶派穆斯林占54.5%、逊尼派穆斯林占40.5%,逊尼派穆斯林统治什叶派穆斯林。其邻国伊朗则是什叶派穆斯林统治逊尼派穆斯林。支持北部的库尔德人也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多属逊尼派,只有少数人信奉基督教或犹太教。
伊拉克人的餐桌上一般是看不见刀、叉、勺等餐具的,只有水杯、盘子等食具,他们习惯以右手抓饭入口。他们习惯食用熟透的菜肴,略有生口就不吃。伊拉克不像其他阿拉伯国家那样,在那里可以买到酒类饮料。伊拉克人不吃猪肉,伊拉克南部的什叶派穆斯林不吃兔肉。伊拉克人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他们视左手为肮脏之手,认为用肮脏之手来传递东西或食物,实际上是对人的一种污辱。他们忌讳客人赴宴餐毕不及时洗手告辞,认为饭店拖延或迟迟不走为贪吃和不礼貌的表现。
在伊拉克,南部各地的妇女大都穿黑色大袍,在什叶派的圣地,女伊斯兰教徒不准穿戴西方服饰。到处可以看到穆斯林严格遵守伊斯兰教传统。许多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被规定为国家节日,其间国家机关全部停止工作。
在伊拉克,绿色代表伊斯兰教,黑色用于丧色。对三种色彩含有特殊意味,即客运行业用红色作代表,警车用灰色作代表,丧事用黑色作代表。绿色是阿拉伯人喜爱的颜色。国旗的橄榄绿,在商业上是禁止使用的。这个国家有个民族叫亚兹迪人,是拜火教徒,因此对孔雀顶礼膜拜,他们甚至不吃公鸡,因为公鸡像孔雀。他们认为魔鬼不喜欢蓝色,蓝色不吉利,伊拉克人忌讳蓝色。禁忌以猪、熊猫、六角星做图案。“13”为禁忌数字。
伊拉克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注重讲究菜肴鲜嫩,香味浓郁,注重饭菜要质高量小。一般口味喜浓烈,偏爱辣味。主食以馕为主食,爱吃甜点心。副食爱吃牛肉、羊肉、鱼、鸡、鸭等;也喜欢土豆、甜菜、卷心菜、黄瓜、西红柿、洋葱等蔬菜。调料爱用糖、胡椒粉、葱、橄榄油等。制法对煎、烤、炸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中餐喜爱中国的清真菜。菜谱什锦拼盘、炸八块、手抓羊肉、香酥鸡、干烧牛肉丝、炒山芋、挂烤鸭子、番茄牛肉排等。饮料爱吃雪糕,喜欢喝红茶,惯用精巧的小壶煮,然后加上糖。有些人也喜欢喝啤酒。果品爱吃桃、西瓜、哈密瓜、橄榄和香蕉等;干果乐于品尝蜜枣、杏仁和葡萄干等。
伊拉克像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一样,主要的食物是大米,最广泛的食谱是炒饭。当然,也喜欢吃白面包。伊拉克家家户户都会腌一大罐橄榄,每顿饭之前都嚼上几个。
伊拉克人不太爱吃青菜,最常见的是黄瓜和西红柿,一般是切碎了加点橄榄油和柠檬汁生吃。有时候直接把青菜稍微烤一烤就可以吃了。习惯把枣汁和牛奶、羊奶混在一起食用,并视之为美味佳肴。许多传统菜肴非常接近叙利亚和黎巴嫩菜肴,如烤绵羊肉、烤羊肉串以及某些在炉膛中制的炸肉。伊拉克菜肴具有较浓烈的味道,使用很多辣椒、葱、蒜以及各种各样的辣根和香料。相当普遍吃用水果制的甜食、馅饼等面食,以及酸奶、酸乳渣和奶酪。伊拉克人不吃凝汁菜肴,很少饮用醇饮料。较普遍饮用的是含很多泡沫的酸奶“些明”和各种的果汁类饮料,如扁桃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武装力量:
新组建的伊拉克安全部队包括军队和警察,分别隶属国防部和内政部,至年底共有约57万人(军队21万人,警察36万人)。
年5月,美国在推翻萨达姆政权后,宣布解散伊拉克前政府军。同年6月,美国开始着手组建新的伊拉克安全部队。这支由国民卫队、警察部队、反恐部队、海岸警卫队和空军部队组成的伊拉克新军从成立之初即被美国寄予厚望。但在年的费卢杰战役中,伊拉克新军首次亮相并配合美军作战。
伊拉克军队普遍只有轻型装备,在对付包括路边炸弹和自杀式炸弹等各类袭击时常常损失严重。其使用的武器要么来自萨达姆时期,要么来自年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一些东欧国家捐赠的俄制武器。尽管美军也向伊拉克军队提供了一些新装备,但其总体上,武器装备匮乏落后、作战经验欠缺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
五、交通、工业产量
伊拉克的交通网历经两次战争,现存的交通网在原先的基础上大都修复,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比较齐全,能够满足各种类型的运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工业主要有石油开采、提炼和天然气开采。油气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为伊拉克支柱产业。伊拉克于年实现了石油工业的国有化。两伊战争结束到海湾战争之前,伊拉克平均日产原油万桶,最高时达万桶。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伊拉克70%的天然气属于石油伴生气,主要产于北部基尔库克油田和南部鲁迈拉油田。伊拉克有9个集气站,日处理天然气0.42亿立方米。天然气通过管道输送至位于祖拜尔和巴士拉的液化处理站经液化供出口。北部油区通过油管在黎巴嫩、叙利亚与土耳其的地中海港口输出原油,南部油田通过油管至沙特阿拉伯的红海岸延布油港输出原油。伊拉克有炼油与石油化工以及纺织、食品、烟草等工业。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于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以及国际社会对伊拉克实施全面制裁,其石油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基础设施也基本陷于瘫疾。石油工业逐步走上正轨,石油产量及出口量稳步增长。年伊拉克原油日产量约为万桶,日出口量万桶。年原油日产量约万桶,石油日均出口量约万桶。
图片来源于网络
简单总结如下:伊拉克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是国内主要是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的居民,这在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所禁忌的方面。本地居民同时伊拉克地处亚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岛东北部,西南为阿拉伯高原的部分,向东部平原倾斜;东北部有库尔德山地,西部是沙漠地带,夏天气候干燥,冬天较为湿润。石油,天然气储量大,对外贸易主要以石油为主,国家也因为石油而发展。其交通在经历战乱后的一段时间已经大都恢复。我国和伊拉克在时间上快五小时(如我国现在是18时26分38秒,巴格达时间为13时26分38秒)。外交和国家其他基本情况将会在下面的几个方面进行整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tealabo.com/sbjj/6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