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

产业前线如何实现碳排放ldquo


一场以碳中和为目标、贯穿中国未来40年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宏图已徐徐展开。

“去碳化”路径:从亿吨到0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9月联合国大会上承诺到年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于年前触顶。之后11月,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上重申“我们将说到做到(年实现净零碳排放)”。习近平主席随后于12月在联合国大会详述净零碳排放路径,包括:

到年:

1)将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目标比重提高至25%;

2)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年进一步下降65%以上;

3)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目标超过GW。

净零碳排放或碳中和指能源消费(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的碳排放等于植树或新技术(例如碳捕获和储存(CCS))减少的碳排放量。净零碳排放更简易的解释是假设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接近零,因为在如今科学家的讨论中现有碳减排措施不是起效太慢(例如植树),就是难以商用(例如CCS)。

重要的一点是碳中性不同于净零气候变化。气候中性是更严格的目标,因其将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考量,这些也必须降至零。这些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通常由农业企业排出。

净零碳排放和净零气候影响图解

(注:碳减排技术基本过于昂贵或无效)

下图简单总结了一个国家经济活动如何造成碳排放。

中国若要在年实现碳中和,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的整体效果需完全抵消GDP较年增长4倍,并将年亿吨的碳排放量到年削减至几乎为零。因此,我们认为这相当于未来40年以近乎革命的方式彻底重塑经济和能源结构。

中国经济去碳化的关键要素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年目标模型化

从现在到年,来自瑞银的自有碳排放模型显示,中国的净碳排放量要从亿吨降至0(年达峰值),需做到以下三点:

1)在GDP增长4倍的背景下,能源密集度低的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要从54%升至70%;

2)-60年能源密集度(单位GDP能耗)要以3.2%的年复合速度下降(之前是3.7%);

3)通过采用多项无碳排放技术,将碳强度降低84%。

绿色基建:新能源+储能+高压输电的能源供应革命

纵观全球,欧盟、日本分别在年、年碳排放达峰,计划年实现碳中和。作为后发型工业国,中国碳达峰时间较为滞后,而碳中和截止时间与西方相近,要同时兼顾节能减排与较高经济增速的目标,无疑面临更艰巨的压力。其中,能源、工业、交运、建筑四个碳排放大户,更是全面承压。基于年数据,这四个部门的碳排放占比分别达到51%、28%、10%和4%。

高盛预计,中国未来需要投入16万亿美元打造“绿色基建”,其中9万亿美元将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对电网及储电机组等进行重大升级;1.2万亿美元用于电动车的运输基建;2.6万亿用于运输交通、工业及热能的氢气基础设施;约1.2万亿美元用于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

减碳路上,能源部门首当其冲,电力脱碳是碳中和的第一要务。光伏发电、风电等清洁能源需要从当前的补充地位上升为主力能源,从而实现零碳电力。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年,清洁能源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23.4%,煤炭消费比重为57.7%。而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合作组织测算,按碳中和目标,我国总发电量占比中,风电和光电需从年的5.4%、3.3%上升至年的合计66%,占比上涨8倍;水电、核电由21%上升至28%;生物质电上升至6%;而火电则由69.4%大幅下降至6%。巨幅升降之间,能源产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年)

火电厂将进一步转向清洁高效发展,在中国煤电装机占总发电装机比重已从年的65.7%下降至年52%的基础上,火电将延续总体萎缩之势,大型企业正转型综合发电商。

与此同时,风、光电大规模替代火电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国拥有完备的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不断刷新世界纪录,年,光伏的度电成本已降至0.44元,同期全国脱硫燃煤均价为0.36元。年,光伏发电成本有望看齐火电,进入平价上网时代。

受制于自然条件,风力、光伏发电并不连续,且西电东输中会产生巨大损耗,这也将带来储能系统和特高压输电网的机遇。

储能系统的作用是将冗余的风、光电,用蓄电池等储能系统集纳起来,在需要时输入电网,以保证电能平滑连续输出。随着蓄电池成本不断降低,预计年会实现光储平价,即增加了储能成本后的光电价格有望低于火电,这将驱动储能装机规模爆发式增长。从更长期看,容量与续航时间更长的氢气储能方案,可能逐步取代蓄电池。

特高压电网则可以有效降低输电损耗,我国已率先突破0千伏特高压输电技术,其相比传统高压的远距离输电损耗能下降60%。为了将遥远的风、光电高效输送到东部,中国正在构建“三横三纵一环网”的特高压骨干网络,预计-年特高压及其带动产业的年投资规模将从亿元增长至亿元,这同样预示着机遇。

贝莱德:碳中和正改变全球资产配置格局

碳中和正在成为全球经济走出新冠疫情世纪重创的可操作性路线图。配置低碳经济实体,一个长期、巨大的投资机会,正在徐徐展开。

首先,我们先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并不会自觉实现碳中和,所以需要依靠一套机制提高碳排放成本,促进其减碳节能,这套机制本质上是对碳排放量定价,统称为碳价机制。其包括碳交易和碳税收,在中国还包括对汽车制造业实行的双积分制度。其中,市场主导、易与国际衔接的碳交易是主要机制。

碳交易:

这一制度所覆盖的企业均有自己的年碳排放额度,额度有剩余,则可出售给缺额的企业。随着《京都议定书》在年生效,全球碳交易市场逐个启动,中国在年启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试点后,于年底启动统一的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

年,中国碳排放量近亿吨CO2当量,按交易试点共13.6亿吨配额上限计算,碳定价机制覆盖率约为13.6%,包括20多个行业、近个实体,累计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达到3.32亿吨和72.4亿元,碳价中位数在35元/吨。总体看,我国的碳交易存在着覆盖行业少、实体单位数量不足、定价机制覆盖率低、交易量与交易额均不高的问题,碳中和目标将为此带来极大的改善。

首先,预计碳交易将覆盖至更多的行业和企业。

其次,碳价未来可能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如果碳价过低,则无法发挥成本倒逼效应,预计相关部门将收紧配额,以提高碳排放额度的稀缺性,从而带来碳价提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测算,全球碳交易体系下的碳价均低于25美元/吨,平均仅为2美元/吨。据碳价政策高级别委会测算,若要达到《巴黎协定》的控温目标,年的碳价须达到50-美元/吨。

第三,碳交易规模或将有较大的扩张。比照欧洲碳价机制覆盖率60%、碳市场换手率%的情况,按年碳价平均元计算,则中国碳市场现货交易规模可能迅速膨胀至万亿级别。

在碳价机制倒逼之下,企业碳排放成本骤升,部分企业甚至面临关停并减的风险,这必然会影响资本的取向。在这样的情形下,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投资日益壮大。

全球著名资管机构黑石、贝莱德、富达基金,还有中国的高瓴资本等,已经开始深度参与这一赛道。

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黑石公开表示,对碳排放没有采取积极措施的企业,将会被剔除出投资组合。黑石CEO拉里·芬克(LarryFink)表示,当下投资风向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机构更愿意将资本投向在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即ESG领域表现突出的可持续发展企业。

回顾年的A股市场,光伏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大部分公司股价翻倍;在港股市场和美股市场,出现一批股价一年翻10倍的公司。资本市场已经提前预见到,一场新能源变革的新经济革命,正如朝阳般喷薄而出。

公开统计显示,美国ESG市场规模超17万亿美元(USSIF数据),加拿大ESG市场也超过3万亿美元(RIA数据),全球ESG基金规模突破1.26万亿美元(晨星数据)。

中国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马骏,也于近日表示,中国的低碳经济投资,将超过万亿级;金融行业如果不前瞻性研究低碳经济,将在未来失去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中国央行的金融指挥棒,将使ESG成为衡量企业“长跑能力”的关键指标,符合ESG理念的企业会在恶劣的市场环境更好生存下来,给投资者以更稳健的回报。

年12月,富达、施罗德、LGIM、瑞银、威灵顿管理公司、DWS在内的全球30家最大的投资机构,集体承诺将通过投资组合来促进企业减少碳排放,为年碳净零排放提供助力。

作为管理着8.6万亿美元资产的巨头,贝莱德基金表示,全球金融业正处于重大变局的前夜,碳中和目标将改变全球资产配置格局。贝莱德指出,旗下1.8万亿美元主动投资将在今年全面撤出动力煤投资。

在全球迈向碳中和这一大背景下,即使沙特这种以石油经济为主的市场,都意识到环保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沙特阿拉伯证券交易所在年8月表示,计划年与摩根士丹利资本合作推出一系列环境、社会和治理指数,以帮助投资者更好投资沙特市场。

探索更多

1.版权说明:本文编辑自网络素材。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2.免责声明:图片均来自网络;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京华合创无关,相关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谨慎参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tealabo.com/sbjj/654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