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

为ldquo一带一路rdquo矿


一带一路

为“一带一路”矿业合作奠基

中国工程院院士裴荣富谈

境外矿产资源编图研究

“我们要做改革的拥护者,做改革的实践者。”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12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裴荣富在他位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的办公室内,向记者谈起了他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成就的感受,并着重介绍了他在推动中外地质界密切合作、促进中国矿业走出去方面,与其科研团队在境外矿产资源编图领域的扎实行动。

“一带一路”倡议

是改革开放在新时代的精粹之作,

其核心在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将全社会对改革开放40周年伟大变革的隆重纪念和深切感怀推向了高潮,也令裴荣富这位已是94岁高龄的老院士感慨万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正是有了这40年的打开国门,中国的地质行业才能与国际地质界充分交流合作,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甚至在有些领域已经处于领跑的位置。”

裴荣富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理学院地学系,是我国著名的矿床地质学家。长期以来,他不仅活跃在国际地质科学界,曾担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主席,而且领衔多个大型国际项目,提出了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偏在性”和“异常成矿”等新概念。

年,裴荣富被调到资源所(原地质部矿床地质研究所)工作。此前,他率队远赴巴基斯坦和苏丹,并担任苏丹能源矿业部地质科学技术顾问,为促进苏丹矿业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荣获苏丹能源矿产部锦旗表彰奖。

回顾那段历史,裴荣富深有感触地说,中国的地质工作走向国际,最重要的就是要获得国际伙伴的欣赏和欢迎,而当前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地质合作,更是凸显了“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核心。

裴荣富说:“当年,我们对苏丹提供了无私援助,不仅为他们找到了铬铁矿,而且帮助他们培养了人才,用诚挚的付出和出色的成果获得了苏丹政府和民众的欢迎。现在,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再推动境外地质工作、进行国际矿业合作,也早已不是简单的技术输出和资本投入,而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宏伟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各国意愿和利益,寻求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

裴荣富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改革开放在新时代的精粹之作,它必将像古老的丝绸之路那样,促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往和世界贸易的繁荣,获得历史给予的赞誉。”

历时8年

编制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

为“一带一路”国际矿业合作奠定基础

作为国际地质领域较为活跃的一位科学家,裴荣富曾多次在国际地质大会担任分论坛召集人并作学术报告,并担任国际地质对比计划、中美合作、中日合作等多个国际合作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对推动地学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年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理事会授予裴荣富“终身成就会员”称号,这是国际矿床地质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他也成为亚洲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说起他丰富的国际合作经历,裴荣富特地谈到了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的诞生。

年9月,世界地质图委员会批准设立“1∶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国际合作项目,裴荣富为首席科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D.V.荣奎斯特任国际联合协调人,裴荣富院士的学生、资源所研究员梅燕雄任执行负责人。

这也是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在新世纪首次接纳的矿产资源编图国际合作项目,主要编图人员来自中国、俄罗斯、阿根廷、伊朗等国家。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支持下,项目在长达8年的时间内,与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合作,开展了全球7大洲、个国家和地区、22种矿产、个主要矿床的综合对比与分析,建立了包括地理、经济、地质、成矿背景4方面特征、19项属性和个矿床的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数据库;首次在国际上编制完成数字化的1∶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根据大陆裂解增生、大洋开启闭合、洋陆相互作用及其地质演化特征,结合全球构造背景与成矿特征,在全球大陆范围划分出劳亚、冈瓦纳、特提斯、环太平洋4大构造成矿域和西伯利亚、乌拉尔—蒙古、喜马拉雅、格陵兰、安第斯等21个巨型成矿区带,提出全球成矿统一性、不同区域成矿特殊性、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偏在性、异常成矿作用等新认识,深化了全球成矿规律研究。

该项成果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年5月9日,时任国土资源部部长的徐绍史在批示中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成果,将有力地促进对成矿规律的认识和对资源的战略评价。

“项目成果对世界地质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我们认识并掌握全球矿产资源状况意义重大,为部署境内外矿产勘查工作奠定了地质科学基础。”一位来自中国矿业联合会的专业人士曾如此表示。

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人心和国际地质合作的不断加强,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编图项目的成果越来越发挥出重要作用。“事实证明,我们这项工作不仅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境外地质调查国际合作提供了参考,为地质调查国际合作规划部署提供了依据,而且对推进我国地质工作‘走出去’开展境外矿产资源调查、勘查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参考价值。”谈及这一点,裴荣富倍感欣慰。

聚焦21世纪

重要的战略资源,总结世界主要海洋

矿产资源的地质特征及分布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海洋资源经济对一个国家发展的至关重要。“海洋矿产资源是21世纪重要的战略资源,世界各国争取和维护海洋权益的战略意识日益增强。这些都促使我们考虑编制世界海洋矿产资源图。”裴荣富说。

年8月,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的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全体会议对裴荣富等提出的“1∶万世界海洋矿产资源图”立项建议进行了审查,同意由裴荣富院士和阿根廷地质学家E.扎布提尼共同开展可行性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此时,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海洋矿产资源的调查与开发。大陆架海域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调查研究程度较高并已得到大规模的勘查开发,大陆边缘及大洋盆地的天然气水合物和磷酸盐岩资源、深海大洋区铁锰结核、富钴结壳、多金属硫化物资源也进入战略性的调查研究阶段。显然,编制具有国际意义的《1∶万世界海洋矿产资源图》正当其时,战略价值重大。

年2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全体会议正式批准设立此项国际合作项目,裴荣富院士任首席科学家。6月,世界地质图委员会主席Jean-PaulCadet签署了项目批准书。

从年到年,裴荣富、梅燕雄等编制了世界海洋地貌背景图,在全球4大洋厘定3类、个海洋地貌单元,概述了它们的简要特征;编制完成了数字化的1∶万世界海洋矿产资源图,建立了包含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磷酸盐岩、铁锰结核、富钴结壳、多金属硫化物等7种矿产,余处产地的世界海洋矿产资源数据库;研究总结了世界主要海洋矿产资源的地质特征和分布规律。

▲世界海域盆地主要呈两横两竖格局分布

▲铁锰结核可划分出2个成矿区和5个富集区

“该项目为21世纪开发利用海洋矿产资源、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奠定了地质科学基础,对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评审委员会对该项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是继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之后又一重要国际合作编图成果。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海洋矿产资源与大陆矿产资源是类同的,但海洋矿产为初生者,大陆矿产为成熟者。因此,我们应坚持海陆统筹,突破海陆分离限制,以今(海洋矿)证古(大陆矿)和按古论今,从古今对比视角提高对海陆成矿规律的认识水平。”裴荣富对记者讲述了自己的观点,进而介绍了他与梅燕雄研究员等人在完成1∶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1∶万世界海洋矿产资源图和地形地貌图、1∶万亚洲成矿图的基础上正在进行的全国1∶万国际分幅矿产图的编制工作。

“我们主要是结合全球海陆的形成和演化等,在对大陆边缘构造带和边缘构造区成矿进行有利度分析的基础上,在‘国家基础地质数据更新与集成’工程中建立了‘全国海陆成矿图件编制更新’二级项目。期望该项目的编图研究成果成为自然资源部‘一核两深三系’重大科技创新战略的宏观基础之一。”裴荣富表示。

编制亚洲成矿图、

跟踪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态势,

支撑“一带一路”矿业国际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同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矿业合作和矿产品贸易关系,矿产品贸易、采矿业对外投资在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对外投资总额的比例均超过20%,矿业全球化趋势与中国资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系日益密切。近几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更是在之前境外地质合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倡议部署公益性地质工作,为推进地质科学发展、服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产资源丰富,能源资源国际合作前景广阔。22种重要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中国、哈萨克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沙特阿拉伯、蒙古、伊拉克、乌兹别克斯坦、菲律宾、越南、土库曼斯坦、乌克兰、波兰、白俄罗斯、土耳其、泰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20个国家,其中,储量超过世界50%的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铬、钨、锡、稀土、钾盐,储量占世界30%~50%的矿产有铁、锰、铅锌、钼,储量占世界10%~30%的矿产有铀、铜、镍、铝、金、银、锂、磷,储量不足世界10%的矿产只有铂族金属。利用多双边合作机制,构筑互利共赢的能源资源国际合作体系,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有利于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势。

亚洲是我国“走出去”勘查开发矿产资源、开展能源资源国际合作的首要战略选区,也是“一带一路”的主体区域。~年,裴荣富、梅燕雄等继续与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合作,编制完成数字化的1∶万亚洲成矿图,建立了包含25种矿产、个大型矿床的亚洲矿床数据库。通过编制亚洲构造背景图,科研团队在亚洲大陆及毗连海域划分出4个成矿域、10个成矿区、26个成矿省,系统研究了亚洲石油、天然气、煤炭、铀、铁、锰、铬、铜、铅、锌、铝、镍、钨、锡、钼、汞、锑、金、银、铂、锂、稀土、磷、钾盐、金刚石等25种主要矿产的资源概况、地质特征、分布特征,初步总结了亚洲成矿规律。

年,梅燕雄等承担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蒙俄经济走廊成矿区带对比研究与资源潜力分析》,编制重要区段成矿规律图,开展中国与蒙古、俄罗斯重要成矿带对比研究,圈定和优选境外矿产勘查战略选区,更加精细地为“一带一路”国际矿业合作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和信息服务。同时,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组织部署,参与了《“一带一路”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图集》的编制工作,编制完成“一带一路”铁锰铬、铜镍、铝土矿、铅锌、钨锡钼资源分布图5幅,修改、统编煤炭、铀、金银铂、钾盐磷、锂稀土资源分布图5幅,编写了相应的简要说明,提出重要认识与建议。

新时代、新起点,

要对地质工作进行全方位、

深层次的调整改革,

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精准服务

如今,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实践充分证明,地质工作不仅是工业建设的排头兵,而且是整个社会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对此,裴荣富的观点是,科学认识、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离不开地质研究,国土空间的开发应用离不开地质研究,不了解基础地质信息许多工作就会蒙头转向甚至与科学背道而驰,比如环境保护、灾害防治、城市建设、海岸带管理……“今后我国的经济社会还会有更大的发展,更不能离开地质工作,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始终认为,地质工作是一项应用性非常强的工作,要引导找矿和工业建设,要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地质工作也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裴荣富认为,当前的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一个大转型、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中,必须对地质工作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调整改革,而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地球系统观为理论基础,不断开拓创新,研究、保护、利用好自然资源。同时,要提高地质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对外经济合作等方面应用的显示度和基础功效。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当前,中国正在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同各方一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世界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中国的地质工作和地质科技工作者也必将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10多年前我们与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合作进行多项编图工作,其目标就是掌握全球矿产资源的宏观规律,为今后许多工作的持续和深入打下重要基础。”裴荣富表示。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提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论述、新要求,为境外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裴荣富认为,新时代境外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工作,更要主动适应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坚持合作共赢、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引领,聚焦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目标,支撑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尤其是加强我国周边大弧形地带地质矿产调查研究、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战略区划,共商共建共享境外地质矿产与矿业信息系统,促进矿业对外投资和国际能源资源合作,精准服务境外中资企业,支撑服务‘一带一路’共建倡议。”裴荣富说。

文字:周飞飞

编辑:王霄

编审:李伟锋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tealabo.com/sbjj/759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