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27日晚,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官方委员会公布了年第42届安古兰国际漫画节文化遗产奖获奖作品名单,法国FEI出版社于年2月出版发行的《三毛流浪记》法文版榜上有名。
《三毛流浪记》是我国20世纪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先生的代表作品,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精瘦机灵的小三毛更是很多人童年时期的小伙伴。FEI出版社决心把这个可爱、可怜、深入人心的漫画形象介绍给全世界的法语读者。自《三毛流浪记》法文版面世以来,三毛受到许许多多法语读者的喜爱。他悲惨的身世、富有反抗精神的性格和调皮捣蛋的机灵劲儿惹人爱怜,而三毛背后那段悲惨混乱却又饱含希望的历史年代更在东西方读者心中引起强烈共鸣。
年4月,张乐平之子张慰军来到法国,与FEI出版社社长徐革非女士一起做客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文台,向我们讲述三毛背后的故事。访谈内容请戳下方视频:
以下为该访谈文字版:
中国漫画家张乐平的作品《三毛流浪记》在中国可以说是一本家喻户晓的作品,目前在法国已由FEI出版社出版发行。张乐平先生于年离开人世,他的后代和家人一直在寻找和整理他留下来的资料。《三毛流浪记》在法国出版发行之际,法广有幸采访到前来巴黎的张乐平先生的儿子张慰军,他介绍了三毛这个人物诞生的过程以及给张乐平先生带来的快乐和不幸。下面就请听对张慰军先生以及FEI出版社负责人徐革非女士的专访。
法广:《三毛流浪记》是不是中国的第一本漫画?因为它影响了中国很多很多代人。
张慰军:不能说是中国的第一本漫画,因为在我父亲创作三毛这个人物前,也有很多连环漫画在报刊上发表,包括叶浅予的《王先生别传》和《小陈留京外史》等很多很多。年代的上海是一个相当自由的地方,所以大家的创作也很踊跃。漫画作为文化界一个非常强大的力量进行文化传播工作。包括介绍西方的文化到中国,以及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事当时都由中国的漫画家们在做。其他的一些画种,比如画西洋画和国画的人都有画漫画的。三毛应该说是影响最大的一个漫画人物,而且他比较早。
法广:您是否了解张乐平先生当初创作三毛这个既可怜又可爱的儿童形象的原因?
张:年他开始创作这个人物的时候就想尽量少用文字,因为当时中国的文盲比较多,而且他希望他的作品小孩和大人都看得懂。他的想法就是能够用画面来表达的,就尽量不用文字,有点像电影的表现手法。所以一开始就是除了用一个标题点一下内容,其他就尽量不用文字。除了三毛以外,他也曾经画过不少其他的漫画人物,都是能不用文字就尽量不用文字。
法广:三毛的形象是他自己在街上看到的一个流浪儿,还是通过对社会了解后构思出来的一个人物?
张:说来也是很巧的一件事情。当时漫画家叶浅予先生在上海《晨报》上有一个版面,有一天空出来了,急于补上,他和我父亲关系很好,就请我父亲来补版面,他就画了三毛这个形象。他说他当时画了一个小孩子后随手画了三根毛。后来我想,他自己在家里是老三,他在老家的小名里就含有三这个字,读音非常像,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关系。而且他也说过,他画三毛就是画自己,特别是三毛流浪记里面的一些内容和他的经历也很像。
法广;张乐平先生之前有没有接受过绘画方面的训练?
张:他从小画画就画得很好。因为我的爷爷是一个秀才,后来当了教书先生。我奶奶在当时算是很少见的女性,她会画画,也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我父亲一直说他的启蒙老师就是他的母亲。因为他很喜欢画画就一直画着。后来家庭败落,他也当过学徒。我的一个姑父后来帮助他在短时间到一个美专读过一点书,但主要还是自学。当然同时他也有很多画家朋友,相互之间也会有影响。
法广:《三毛流浪记》在世界上多少个国家有版本?
张:原来香港发行过英文版本,一些亚洲国家也有,包括韩国,越南等,欧洲可能就是法国。当法国的FEI出版和我们联系的时候我们也很高兴,因为对我们来说这是发扬我父亲精神的一种方式。欧洲可能知道《三毛流浪记》的人不多,知道的可能都是专业人士和特别喜欢漫画的人。所以现在出版法文版我希望读者们会喜欢。
法广:《三毛流浪记》给张乐平先生的生活有没有带来什么影响?
张:在《晨报》上出版的时候,三毛还只是一个弄堂里的很聪明、顽皮的小孩子。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了,我父亲就停笔停了8年。38年他去参加漫画宣传队,一直在内地的战场上,包括上前线去写生,画了很多反战的漫画。抗战结束以后,他先画了《三毛从军记》,反映他在军队里看到的一些情况,包括抗击敌人以及部队里的腐败现象等,在上海《申报》上发表。当时《申报》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后来,《大公报》的王云五和儿童文学家陈伯吹来找我父亲,请他为《大公报》也画一套三毛的漫画,我父亲当时已经有了《三毛流浪记》的题材,就说:“我有了题材,就怕你们不敢发。”陈伯吹先生就说:“你敢画,我们就敢发。”因为当时虽然还是相对自由一些,但这样的题材当局还是不愿意看到的。刊登以后,报纸的销量急剧上升,很多人就说,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报纸看看三毛到底怎么样了。还有人会寄些钱和衣服来。《三毛流浪记》造成的最大影响就是引起了大家的同情。后来在年4月10号,当时的儿童节这天,宋庆龄先生办了一个三毛乐园的展览会,将《三毛流浪记》的原作作为展览内容,向社会募集钱物给流浪小孩。然后成立了三毛乐园,让流浪小孩有书读,有饭吃。这也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法广:年以后,张乐平先生的经历如何?
张:迎接解放军进城那一年我父亲是非常兴奋的。那时候他在上海,但是他已经生病了,本来是住在嘉兴的,但是为了《三毛流浪记》电影的拍摄,特意呆在上海。快解放的时候,他非常兴奋,因为他觉得人民终于可以做主了,民主的社会要到来了。因为在48、49年的时候,的确是社会上的物价飞涨,官僚资本主义很严重,所以在迎接解放军的时候,他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当时的很多知识分子都有这样的想法。解放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对他的创作有些影响和约束。开始的时候也没有什么不幸的经历,因为《三毛流浪记》被删减,把其中幽默的成分基本都删去了,最后留下来的内容主要就是强调他遭受的苦难,出版了一个选集。给他造成不幸结果的主要还是《三毛从军记》。他当时做漫画宣传跟的是国民党的军队,当时也有机会离开,但是因为他是负责人,所以就一直没有离开,所以他描写的是国民党的军队。结果49年之后就成为一本两岸的禁书。因为漫画描写了国民党内部的腐败,所以在台湾被禁,同时因为共产党一直宣传是共产党打败了日本人而不是国民党,所以在两岸都是禁书,所以这本书给我父亲造成了政治上的影响。后来在反右时期,我父亲也不愿意完全照别人的观点来画三毛,所以也有一定的压力。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连《三毛流浪记》都被批判了。他是上海第一个被打倒的画家,关牛棚,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后来邓小平上台后,对文化人比较宽松,后来就有限制地恢复了工作,在政府的指令下,稍微画了一些像《向阳院的故事》这样的正面宣传的漫画。
法广:这样一个小小的漫画集能带来如此大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又给他个人带来不幸的经历,这可能是张乐平先生创作初期没有想到的。
张:他当时可能真的是没有想到,因为我父亲是不太说话的人,我对他的了解更多的是在他去世以后。画漫画的人应该是很快活的人,但我父亲不是,他的作品大多数都是悲剧。虽然他也很幽默,有时候也讲笑话,但是我觉得他的后半生不怎么快乐。特别是后来改革开放以后,敢说话了,他对自己曾说过的一些话也不是很满意。他很赞成巴金先生提出来的要反省,要说真话,要反省文革,搞一个文革博物馆。因为文革给中国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他对自己后期创作的东西不是很满意,他认为他最喜欢的还是《三毛流浪记》和《三毛从军记》。
法广:以后他就没有比较系列地进行过创作吗?
张:有,但都是别人写了脚本,交给他让他创作的。
法广:你有没有子承父业,做漫画方面的工作?
张:没有,我主要就是整理他以前的资料。文革和抗战时期的资料丢失了很多,现在我们通过图书馆,档案馆和资料馆寻找以前的资料,也找到不少,但是我们觉得和他以前创作的数量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以后很希望将这些资料编成书来出版,但是工作量还是很大的。台湾作家三毛说她之所以起这个名字就是因为她小时候看的第一本书就是我父亲的《三毛流浪记》和《三毛从军记》,她很喜欢三毛这个小人物,她觉得自己也是个小人物。她第一次和我父亲接触是我陪她从香港到上海的,后来她就认了我的父亲母亲作义父义母。
法广:感谢张慰军先生。徐革非,你的出版社成立以来一直都致力于推广中国的漫画,这次出版《三毛流浪记》可以说又是一个令人惊讶的选择,为什么要将三毛介绍给法国读者?
徐革非:其实四五年前我开始做出版业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毛,这本书在中国这么出名,但在法国太不出名了。但是当时我没敢做,我想等出版社再大一点时来做。后来能在上海接触到张乐平先生的后人,他们很信任我们,我们也感到很荣幸,这其实也是实现了长久以来的一个梦想。
法广:法国人如何看《三毛流浪记》?
徐:有两种不同的反响。一种是叫好、兴奋,说终于将这本书翻成法语了,还有一种就表示从来都没听说过。基本碰不到中间的反应。所以如何介绍这本书就很重要,我们邀请了一个法国著名漫画记者NicolasFinet。他从专业角度来介绍和解释他对这部作品的看法,将比利时的《丁丁历险记》、卓别林创作的人物和中国三十年代的三毛进行对比。如果说三毛是中国的丁丁,那么法国人都听得懂。而且今天即使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三毛流浪记》,仅仅把它作为一本趣味性读物也会很有意思的。但是它的历史意义的确也很重要,所以就需要一个有独到眼光的记者将这本书放到历史的框架下来介绍。我特别希望法国读者能够花时间去了解中国历史上这个很重要的漫画人物。还有我也希望有更多的法国人了解中国,我认为这是认识中国的一个特别好的文化窗口。
法广:感谢张慰军和徐革非接受法广专访。
报道、整理:姚芒果
赞赏
长按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白斑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xilanhaigouz.com/sbjj/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