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支不同的《橄榄树》,这是第二支
他们眼里的三毛(1)
三毛是一个天才式的、忧郁、有着独特生活价值观的人,她创造了一种生活方式,她写作的东西影响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三毛最大的魅力就是她的生活方式,她告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女人可以这样生活,告诉中国的男人有这样一种女人,她是活在我们理想中的女人。
——师永刚
师永刚,《三毛:-》(作家出版社年版)作者之一。此书另一位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马悦然的妻子陈文芬。
本期专题
1月4日,成立不久的定海三毛研究会举行第一次研讨会,此次研讨的主题是“三毛与行走文学”,舟山市作协主席来其、浙江海洋大学教授水东流、定海三毛研究会会长白马作了发言。
三毛与行走文学以及研究之意义
来其
三毛是个多棱镜,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去解读。
第二届三毛散文奖已将相关配套活动的主题定为“行走”,这也是一种观察角度。
三毛一生都在行走。在她短暂的一生里,有20个年头是在行走中度过的。自年她离开家园到万里之外的西班牙求学,从欧洲大陆到非洲撒哈拉沙漠,从大西洋岛屿到中南美洲草原,大半个地球留下了她行走的身影。
或许是行走才让三毛活得那么洒脱不羁,甚至有些许任性而为。也是因为行走,才使三毛成为一个注重自我感受的人,特立独行又平凡真实。就连她喜欢的服饰,充满异域风情的服饰,吉普赛、印第安女人服饰,还有西部牛仔装束,也出自她一直在行走中的缘故。
她那传奇的爱情与行走有关。去那么远的地方行走,冒险、流浪,平平淡淡的爱也会变得轰轰烈烈,甚至带着点神秘色彩。《撒哈拉的故事》有14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流露出她和荷西你侬我侬的情愫,所以行走中的女人可能会变得更加温柔,完全展现出女人的天性、感性。她的丧夫之痛也发生在行走中,这种痛因为行走而更加痛不欲生,以至于一直延续到她的生命尽头。
从行走中体悟人生况味是三毛作品的重要特色。那怕是在她一生中最安稳快乐的时候所写的《撒哈拉的故事》,她也不是完全用轻松愉悦的语言来记叙这个大沙漠的奇妙与惊奇,会有忧郁的笔调,描写她在这地方感受到的美与丑、善与恶,体现出人类最崇高的悲悯博爱的情怀。《娃娃新娘》对粗暴愚昧的婚姻习俗的不满,《一个陌生人的死》对一个被社会遗忘的老人的心疼,《哑奴》对一个被人呵来斥去只有八九岁的奴隶孩子的怜悯,印象中都是在撒哈拉沙漠写的。
所以三毛的行走文学不是游记,或者说不仅是游记。
除了对人生况味的体悟,还有对生命意义的拷问和追寻。她的行走有她的追求和愿望,这在她的作品中看得出。在三毛看来,只有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一个陌生的世界,她才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以心灵上的自我放逐来逃脱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与痛苦。因此在撒哈拉这样一个荒凉、贫苦、炎热、蛮荒的地方,她反而摆脱了早期《雨期不再来》里的那种宿命感和无奈,感悟到了生命的意义。“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又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的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在生长。”有力的是最后一句。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三毛热”,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行走文学”热。当时正处于大陆对外几乎封闭、只打开一条门缝的年代,许多人通过三毛作品对外部世界有了最初的了解。这种启蒙并不完全在于三毛笔下的异国情调,更在于三毛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和人格气质,以及她透过作品展示出来的寻求远方、渴望自由的行走形象。直到现在,不少“三毛迷”依然对三毛保持着最初的感觉,这种在青春叛逆期留下的感觉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消解了。
中国的行走文学到了三毛这里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
行走文学在中国自古有之,只是没冠以“行走文学”名称而已。
有人说行走文学就是游记,游记算是一种吧,但并非尽然都是。
李白的《蜀道难》不是行走文学吗?它把千里蜀道写得那么的奇险、壮丽、强悍、辉宏、不可凌越,在李白诗里甚至在唐诗中堪称经典。所以行走文学也能产生经典。
两届龚古尔文学奖得主让·克里斯托夫·吕芬的《不朽的远行》,上海译文出版社有中文版,作者从西班牙边境徒步公里抵达孔波斯特拉,写下的不止于壮美风景、沿途趣事、不期而遇的人,还包括作者在天地之间无边发散的思索。
还有像作家罗伯特·麦克法伦的《心事如山》《古道》《荒野之境》三部曲,涉猎自然史、地图学、地质学、考古学,更绝非简单的“到此一游”,把看似平常的“行走文学”提升到了新高度,上海译文出版社也出过中文版。
当代的中国作家除了三毛,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成功开拓出了人文情怀摇曳的行走文学新笔法。
当然,更多人会提起《徐霞客游记》,这是一本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记录的是他34年旅行中的观察所得,包括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的详细记录,这部书在我看来总体而言是地理学价值大于文学价值。
我说三毛的行走文学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基于两点思考:
一是在中国,在三毛以前还没有一个作家像她那样游历了59个国家,并写下了一系列行走文学作品,在她之后可能也还没有,所以她所写的异域风情题材,那怕对于现在许多读者来说依然是新鲜的;
二是她不仅用脚行走,也是精神上的行走,她认为精神无处安放,所以去行走,希望在行走中找到生命价值,这种行走就与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完全不同了,自然作品也就深刻得多,现在的许多行走文学还是没能超越。
总而言之,研究三毛的行走文学,对于文学本身是有意义的。更何况,三毛与舟山本土的关联度很大,又是在海内外影响较大的作家,而国际化是当今舟山追求的一种潮流,文化上更是提出了“建设国际海洋文化名城”的命题,因此将三毛以及三毛行走文学作为一个研究课题,很有必要。当然这是文学之外的视角,但且不说作为一个舟山人的责任,仅以文论文,只要对文学繁荣有帮助,作为文化人还是应该做的。
三毛的文学影响
白马
三毛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无法定位的一个人物,她算不上伟大,然而在她的有生之年却一次又一次掀起席卷海内外的“三毛热”。
三毛去世后,人们怀念三毛,再次掀起“三毛热”。如今,“三毛热”还在继续,据不完全统计,作家创作的有关三毛传记及画册等图书,达多种,可见三毛影响如此之大,创下了作家为一个名人作传之最。笔者就购藏了60多种。
三毛成名于西班牙,三毛获得的最后一个大奖也是西班牙“塞万提斯文学奖”。
三毛的文学影响,随着时间推进,尤其很多华人到西班牙主要是为了三毛,引起了西班牙政府的重视。
据西班牙《世界报》报道,一直以来,三毛作品在中国以及东南亚广为流传,但在西方知之不多,这种情况十分“讽刺”。因为三毛生前拥有中国和西班牙双重国籍,且在西班牙成名。
三毛的西班牙语是在马德里学习的,并且三毛挚爱的荷西也是马德里人。
近年来,西班牙文学组织开始重视三毛、宣传三毛。
西班牙对三毛的白癜风如何治疗比较好怎么治疗皮肤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xilanhaigouz.com/sbjn/1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