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

我不愿成为三毛,只愿成为荷西


三毛的成长史

三毛早在十三岁时自杀过一次。自幼性情孤僻、感情脆弱的三毛、读初二时由于代数成绩很差。平时对三毛就十分冷谈的那位代数老师,那天因三毛做不出习题,便把她叫到讲台上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讲:“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再请她吃两个。”说完,用蘸饱墨汁的毛笔在三毛眼睛周围画了两上大黑圈,然后叫三毛“转过身去让全班同学看一看”。当时,三毛还是一个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小女孩,便乖乖地转过身去,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老师等同学们笑够了,叫三毛到教室角落一直站到下课。等到下课,老师又罚她从有众多同学的走廊和操场绕一圈再回到教室。全校同学看到三毛这副模样,都尖叫起来。

这件事发生后,三毛没有掉眼泪,也没有告诉父母--自己在学校受了这样大的精神刺激和侮辱。晚上,她躺在床上拼命地流泪。这件事有后遗症直到第三天才显现出来:早晨去上学,走到走廊看到自己的教室时,立刻就昏倒了。接着,她的心理出现了严重障碍,而且一天比一天严重,以至一想到自己要去上学,便立刻昏倒失去知觉。三毛在年所写的生之喜悦篇里回忆当时“是因为不能适应学校生活,内心焦虑逐日俱增所致而自杀”。虽被及早发现,但三毛从此患了严重的心理疾病--自闭症。她的性格已变得扭曲成病态,她再也不肯到学校去,越来越怕接触外面的世界,怕接触所有的人。她好像给自己穿上了无形的盔甲,并在周围筑起无形的堡垒,以防止他人再进犯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来。为了把自己更加严实地“封闭”起来,她还在自己的闺房外面加上了铁窗,门内外加了锁,高兴时把它们打开,不高兴时就把它们全部锁起来。这种自我封闭的生活整整延续了七年,直到十九岁,她又才慢慢地重新接触社会。那七年的囚禁代价就是那一瓶墨汁和一枝毛笔所造成的,那个代数老师是第一个造成三毛悲剧性格与改变三毛命运的人。二十六岁的三毛又出现了第二次自杀。那是从美国回台湾在文化大学教一年书后,因“今生心甘情愿要嫁又可嫁的人”突发心脏病死去,感情受到挫折,便在朋友家吞服大量的安眠药。

三毛被抢救活之后,又到了西班牙,与暗恋者荷西重逢。荷西曾在六年前与三毛相约:“你再等我六年,让我念完大学,两年服兵役,六年一过,我要娶你。”他们重逢时,恰好六年。

年夏天,三毛与她“生命的一切”的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结婚了。她成为沙漠里最快乐的女人,过着神仙眷属般的生活。不幸的是这种幸福生活仅仅延续了六年,就在她创作文思如泉涌的年代。年中秋节,荷西在爱琴海潜水时发生意外。丧生于漆黑的海底。三毛看到打捞起来的荷西的尸体时,已经半疯了。她在小屋里独自守灵,握住荷西的手,一遍又一遍地喃喃自语:“荷西,你不要怕,我上有高堂,有父母,不能陪你一起走,现在我握住你的手,那边会有神来接你。你勇敢地走过去,再过几年,我会赴你的约会……”三毛已坚定了要与全心全意相爱的人在世外约会的“死”的决心。三毛的心干枯得像撒哈拉沙漠,她又再次回到“瞬息万变”的可怕境地,从此不能自拔。每次与人说及荷西,她都无不双掩面,泣不成声,像孟姜女哭倒长城,像娥皇女英泪洒斑行。这些年来,有不少人曾向三毛求婚。她也“总希望有个贴心人在身旁”,“但总是事与愿违”,甚至还遭骗婚勒索。加上病魔缠身,没有子女,没有寄托,还一直备受道统派的垢病,使她感到眼前这种身处人群的“无形”的孤独,比以往那七年间脱离人群的“有形”的孤独要寂寞十倍,难受十倍。她越来越看破红尘,并常把“死”挂在嘴边。她外表虽然潇洒,而心灵深处却“几乎是一片空白”,总是在寻找与荷西“赴约的方式”。她花心血最多的《滚滚红尘》最佳编剧的败落,精神再次受到刺激,加速了她悲剧性的结局,“急性解脱”,“再活就嫌累赘”了,两周后的“吉羊”之年的元月四日凌晨二时许,以“自闭”为生命基调的三毛,终于选择了她认为最好的:“赴约”方式--“丝袜”。

总之,三毛是一个悲剧性很浓的人物。由于她性格中的自我封闭、过分敏感、孤独、厌世等缺陷,虽然事业成功,但悲剧性结局总带有了历史的必然性“即使今天不发生,早晚也要发生”。

与荷西

初识荷西时,三毛在马德里上大学三年级,而荷西只不过她学校附近就读的一名高中生,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圣诞节晚上,头上一顶法国帽的荷西却在她所居住的公寓楼下等她送她节日礼物与祝福!那时三毛根本就未对比自己小几岁的荷西怀任何想法。

而荷西却照样逃课来看她,直到有一天,荷西一脸认真地说,ECHO,你等我结婚好吗?六年!四年大学,二年服兵役!好不好。

三毛觉察他的异常,便故意气他,对他下最后通牒:再也不要来找我了,我有男朋友的!荷西也不生气,只是挥挥他的法国帽,倒退着跟三毛说:ECHO,再见。

后来荷西便真的再也不来找三毛,偶尔在路上遇见,他只是礼貌性地拥抱一下三毛亲亲她的脸颊。而三毛身边的男友似乎总在换来换去,有意或无意。

返台后的三毛遭遇未婚夫意外身亡。痛苦之余她重返西班牙。

那一天她接到一个好朋友的电话,说有要事嘱她赶过去她家。临近晚上时三毛便匆匆赶到好朋友家。见面时,好朋友只是叫她闭上眼,等候。而此时,三毛被人突然拦腰抱起,旋转,三毛睁眼一看,是荷西,七个月后,三毛与荷西举行公证结婚。

荷西的大部分工作是作一名潜水工程师,三毛每天都会在下午两点半开三个小时的车冒着沙漠里走沙与龙卷风的危险去接五点半下班的荷西回家。后来,荷西去了另一个岛上,每周才可以回家一次,于是,三毛就决定将车与行李托运过去,陪心爱的荷西。

三毛婚后七年,那一次,陈爸爸和陈妈妈远道飞来欧洲探望外子,因为地域的文化差异,荷西不懂得如何称呼中国的岳父母,依西方人习惯,他便要称呼其为陈先生陈太太,而对三毛来说,一定要叫爸爸妈妈,荷西紧张得不得了,言行拘谨,从始至终都还是未能将爸爸妈妈叫出口。而就在吃晚饭时,正在收拾碗筷的三毛忽听聊天中的荷西对她爸爸说:“爹爹,你叫ECHO准许我买摩托车好不好?”三毛赶紧躲进厨房,泪流满面。荷西肯这样叫她的爸爸,是缘于他对她多么深情的爱才可以做到的。

可惜就在送别三毛父母的那一个夏天,三毛陪同双亲飞离岛上,而荷西也送他们到了机场。可是,这便成了永诀。荷西潜水时出了意外。时年荷西仅三十岁。

三毛几天没吃没喝接连地晕倒过去……当时陈母端来一碗汤哀求女儿喝下去,而心痛至极的三毛看也不看一眼,她,执意陪荷西一起走……后来,平鑫涛的夫人也陪在三毛的身边,不停地劝慰,直到三毛肯答应她:绝不自杀。

没有荷西便没有了可爱的三毛,那些日子,三毛忙着替荷西订做墓碑,又每天都买大把的鲜花去墓地看她的爱人,陪他说话,直至天黑仍不肯离开。[12]

《等待》是王洛宾写给三毛的,那已是生死两茫茫。

《等待》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又等待,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请莫对我责怪。为把遗憾续回来,我也去等待,每当月圆时,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你永远不再来,我永远在等待,等待等待,等待等待,越等待,我心中越爱。与西部歌王王洛宾

三毛曾到过当时西部歌王王洛宾居住的城市乌鲁木齐两次。其中一次,三毛居住在王家,并接受了当地电视台的访问。与其说是所谓的“忘年爱”,不如说是我三毛善良、单纯的一厢情愿,被好事者涂抹成了茶余饭后的无聊谈资。

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忘年情”。三毛从小就爱唱《在那遥远的地方》、《达板城的姑娘》,她把这些中国民歌带到西班牙,带到撒哈拉去唱,一直唱了几十年。当她有机会去新疆旅游时,特地去拜访了这些民歌的原作者王洛宾先生,此时的王洛宾已经70多岁了。

海峡两岸,鸿雁传书。短短的3个多月,往来6封信件。王洛宾写信告诉三毛:萧伯纳有一柄破旧的阳伞,早已失去了伞的作用,他出门带着它,只能当做拐杖用。王洛宾自嘲而诚恳地说:我就像萧伯纳那柄破旧的阳伞。之后,王洛宾延缓了写信的日期。三毛急匆匆来信,责怪洛宾:“你好残忍,让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几个月后,三毛再次来新疆时,直接就住在了王洛宾的家里,憧憬着一份美好的生活。然而人生经历,生存环境,观念形态,诸多的不同,使她和洛宾之间,无法疏通30多岁年龄差距造成的鸿沟。三毛明白了:年近80的洛宾,生活给他刻下的伤痕太深太深;她的一颗爱心,远不能抚平这位老人深重的心灵创伤。14天后,三毛提着行李,落寞的回到台湾。

然而不到一年,却传来三毛的死讯。为了永远纪念这段情谊,王洛宾写下了一首感人的诗歌《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

在《-三毛》传记一书中,三毛的友人澄清了这段被三毛迷不得不提的故事。事实上三毛与王洛宾的相处很不愉快,更没有忘年情这一说。

这两首歌都是在死后献给三毛的。每首歌都唱出了三毛的传奇和平凡,不受世俗束缚的奇女子。我不愿做三毛,只愿做荷西,陪在她身边不离不弃,不再让她落一点眼泪。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小偏方
民间偏方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xilanhaigouz.com/sbjn/171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