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沙特阿拉伯 > 沙特阿拉伯简介 > 是时候骑在这些华语CULT电影之上,开始
当前位置: 沙特阿拉伯 > 沙特阿拉伯简介 > 是时候骑在这些华语CULT电影之上,开始
把CULT的标记强行安在中国电影身上,就像跟洋人介绍肉夹馍是国产的山寨三明治一样不靠谱,一来对于国产电影来说,内地并不具备西方形成CULT电影土壤的B级片文化(——血腥暴力色情元素的直观呈现或者另类非主流叙事方法),那时候,阖家共赏“甜蜜的事业”几乎是全体中国人的电影记忆;二来有些港台的华语片重新被定义CULT的时候,已经都是后知后觉了,比如年的《大话西游》被奉为中国CULT电影圣经的时候,已经是多年以后的事情,更多的是占了死忠粉丝膜拜这一条,CULT得纯不纯粹都不能较真了。不过,有网络高人把CULT片命名为与“经典”电影相对的“邪典”电影,诠释得相当到位,既与主流的佳作划清界限,又很能体现出这类电影的另类特质,由此望文生义,也会在脑子里蹦出许多另类的电影观感体验。
作为上世纪七零后的影迷,假如从脑袋里能搜寻出一部华语老片敢说有真正的CULT味,第一个出现的名字应该就是《红蝙蝠公寓》,这部电影在内地播放大概是八十年代初期,香港长城影业年出品,相信也是绝大多数与我同龄影迷心中最初的电影噩梦,问过一些同龄或者岁数比我大的老影迷,提到片名,都在当年有过被吓到的经历,但大多数人都只是看过一遍,许多场面已经在自己心里经过各种演绎,至于片子是否真有那么恐怖惊悚已经不重要了。不过,这部影片确实是那个年代少数直接细致表现凶杀过程的电影,我至今还能记住片中受害人被绳子勒死前狰狞的脸;在那个惊悚镜头和性爱镜头一暖场就挪开拍墙上年画的时代,这个镜头确实另类大胆。另外,片中案中案的设置和用雷雨之夜营造气氛的手法也是相当纯熟,比当时名气更大的《画皮》(年凤凰影业出品,导演鲍方,主演高远、朱虹)高竿很多。令人沮丧的是,这部电影目前已经很难找到,有人在网上倒是用手机拍下几十秒的视频传上去证明自己手上有全片,如果想看,则需要准备一千元现金与他联系!在此羡慕嫉妒的同时,小小鄙视一下。
另一部更早一点儿称得上CULT片的,当属年马徐维邦的《夜半歌声》。毫不夸张地说,这部电影在影像和音乐的运用上,至今也很难找到一部华语电影与之相提并论,画画出身的马徐维邦对西方电影的表现主义美学进行借鉴,以人物印在墙上变形的光影和阴森的建筑来制造气氛,非常有茂瑙的感觉,而冼星海作曲田汉作词的主题歌,真的是绕梁三日不绝。影片故事改编自西方的《歌剧魅影》,但人物的命运却是绝对中国化的,只是在苦难悲情中,添加了浪漫主义。影片的故事讲述的是爱情,最后却偏偏加入了革命的豪情,一些台词今天听起来生硬可笑,但在观赏的过程中,就是能打动你。“我宋丹萍的身体,不只属于晓霞,还是你们大家的啊!”据说影片当年在欧洲上映时非常受欢迎,除了影片的故事底子就是人家的之外,就是主人公最后革命者身份的设置令他们感觉匪夷所思。假如把《红色娘子军》说成CULT电影,很多人一定认为有哗众取宠的嫌疑,不过,围绕这部电影所衍生的一系列文化现象,确实可以称为是一种行为艺术了。《红色娘子军》的电影版拍摄于年,由第四代电影大师谢晋执导,曾是我们父辈百看不厌的经典,主演祝希娟、王心刚和陈强是他们一生的偶像。而最接近CULT的,则是根据影片改编的芭蕾舞版,从年,江青就开始主抓指导排演芭蕾舞版的《红色娘子军》,穿着军装肥裤子绑腿用脚尖点地的娘子军跳着芭蕾冲锋杀敌,中国样板戏的想象力相信连科恩兄弟也无法相比。年2月24日晚,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北京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演出招待来华的尼克松夫妇观看,当时尼克松的评价是:“原来我并不特别想看这出芭蕾舞,但我看了几分钟后,它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精湛表演艺术和技巧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江青在试图创造一出有意要使观众既感到乐趣又受到鼓舞的宣传戏方面无疑是成功的。结果是一个兼有歌剧、小歌剧、音乐喜剧、古典芭蕾舞、现代舞剧和体操等因素的大杂烩。舞剧的情节涉及一个中国年轻妇女如何在革命成功前领导乡亲们起来推翻一个恶霸地主。在感情上和戏剧艺术上,这出戏比较肤浅和矫揉造作。”尼克松作为政治家和外国人的评价相当客观,但对于我们来说,它的影响显然更加深远,至今我们也能随时哼上一段“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这就属于CULT文化现象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战争片和农村片是最大的主流电影,后来《少林寺》一出,武打片蜂拥而至,而其他最有类型片模样的,就是身着白警服头戴大盖帽的破案片,但纯是娱乐的侦破悬疑电影却并不多见,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拍摄于年《蓝盾保险箱》,影片根据南京日报上连载的小说改编,演员有陈述、王华英,故事中融合了盗宝、侦破、反特等诸多元素,甚至还有武侠的感觉,四大名山(四个名字最后一个字都是“山”的盗贼团伙),黑猫白狼(潜伏的两大国民党特务)围绕一个保险箱的斗智斗力,电影里出现的奇门兵器“飞虎爪”在当年比后来的“血滴子”叫得更响,影片有一波三折的故事,并且那个时代影片的创作者就已经很会利用深入人心的演员形象来制造悬念,银幕上的大特务陈述从一出场就让观众以为他是幕后主谋,而到了最后一分钟,大家才知道他其实是英雄,一脸正气的王华英,竟然才是特务白狼!那种翻盘的刺激,一直到多年以后看《第六感》才再有过。年,宁浩的《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令无数影迷热血沸腾——原来,我们也有自己的盖里奇和昆汀!影片的成功不必细说,只说当年影片上映的时候报纸上的一条趣闻:两个哥们无意中买票在影院看了这部电影,走出影院后居然跑到卖票处买了块钱的电影票,走到街上请陌生人到影院里观看,只是因为自己看爽了想与人分享!不过,在《疯狂的石头》诞生之前,另外一个华语导演也是因为一系列“疯狂”电影倍受瞩目,他就是第五代导演周晓文,年和年,周晓文拍摄的《最后的疯狂》和《疯狂的代价》开始了第五代导演最先娱乐片的尝试,并且一炮打响。两部电影都有芦苇参与编剧,按照好莱坞警匪商业片规律本土化,观赏性极强,而《疯狂的代价》开场以罪犯偷窥视角呈现的数分钟全裸洗澡戏,更是令当时素食惯了的影迷看掉了下巴,那可以说是第五代导演最初的纯商业类型片尝试,而等张艺谋拍摄《英雄》来巧取市场,已经是十几年以后的事情了。除了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在华语武侠类型中,还有两部最为特别的武侠作品,一是何平的《双旗镇刀客》,一部是徐克的《刀》。《双旗镇刀客》最初是以儿童片立项,借鉴了意大利西部片的特点和古龙小说的味道,干脆利落,既苍茫又野性;而徐克的《刀》更为极至,用纪实手法重新演绎张彻的阳刚味道,原始,暴烈,残酷,粗砺,呈现出真正原汁原味的江湖。对于武侠片,别人拍打戏最怕人看不清楚动作,都用很细致的分镜和动作设计来呈现,而这两部作品要么是一刀挥过,胜负已分,要么镜头摇晃不止,杂乱无章,让人眼花缭乱,分不清细节。两部电影最后的票房命运都不算理想,但都受到一批铁杆武侠片迷的狂热追捧。何平的《双旗镇刀客》从儿童动作片变身另类武侠属于无心插柳,但张建亚的《三毛从军记》却是以儿童漫画题材改编了老少咸宜的后现代经典的典范。年,导演张建亚把张乐平的经典漫画《三毛从军记》搬上银幕,成为华语电影最为出色的漫画改编作品。影片以老黑白无声电影的基调开场,融合了真实历史背景与卡通狂想的拼接,极具后现代主义思维,与中国传统的战争片的严肃完全背道而驰。张建亚在大量翻阅了年、年的全部《申报》和《蒋介石评传》等资料,看到了老蒋那段关于华盛顿和岳武穆的语录找到灵感,于是请出孙飞虎演蒋介石,用黑白纪录片的方式重现三毛参加的淞沪战役,真纪录片与卡通段落拼接,电子游戏魂斗罗和坦克大作战的音效直接做背景音乐,三毛脑袋遭到撞击会闪着星星,人物造型不是方脑门就是水桶腰,简直就是一部真人主演的卡通片,而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群,可以说是从三岁到八十,全部通吃。不同于美国和日本,国产科幻电影从来就没形成过制作传统,即使是香港,也没有制作出真正意义上成功的科幻片,但在上个世纪,只要是有科幻题材的作品拍摄出来,都会在身边的孩子中引起一点反响(可悲就是只仅限于孩子),上世纪八零年代,有两部科幻题材的国产电影,令人念念不忘。年,诞生了中国内地的第一部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改编自科幻作家童恩正发表在年《人民文学》上的短篇小说,被改编的电影和广播剧在国内曾掀起了一轮科普、科幻热潮。不过,现在看来,这部电影制作粗糙,剧情的逻辑也是相当混乱,但科幻题材、冷战背景,加上高科技武器和激光这些元素,足够令当时大部分人兴奋不已了。多年以后,这部电影再次被影迷挖出来重温,则是因为对电影中扮演马莱歇斯的著名配音演员邱岳峰的怀念,这是邱岳峰唯一的一部幕前演出,所以,仅仅就是因为能看到他的形象,听听他的声音,这部电影也值得看上几遍。相比内地,香港电影的CULT片文化就显得源远流长了,他们接受国外影片的熏陶也更直接。年,台湾导演陈洪民拍摄的《关公大战外星人》,被誉为香港的CULT片之王,其实这部影片是台湾电影,当年在台湾上映时片名叫《战神》,在香港则改名《香港大灾难》,影片背景放在香港,是因为当时的台湾电影审查不允许“外星人”摧毁台北的市容市貌,但成片出来之后,却受到香港观众的疯狂喜爱。多年以来,《关公大战外星人》一直作为传说中的神作在网上疯炒,主要原因是前些年这部影片一直只有相关剧照流传,而找不到全片甚至视频片段有关,这令影迷对这部传说中的神片趋之若鹜,甚至也令香港导演彭浩翔为之着迷。年,身为影片粉丝的彭浩翔联系上台湾制片人傅清华,飞赴台湾入片库苦心挖掘,幸运找到了影片孤版拷贝,之后决定投入重金运用数码修复画面重新上映,更有意找来《志明与春娇》的主角杨千嬅及余文乐重新配音,一时传为美谈。不过,不久前已经有网友将自己珍藏的录像带版传到了网上,虽然画质粗糙,但还是让人能先睹为快,这大概也会影响到彭浩翔修复版上映的商业价值。话说回来,这部电影除了片名里那个雷人的创意之外,整部电影真的没什么稀奇,甚至太中规中矩了,简单来说,就是用最一本正经的方式,拍了一个最扯淡的创意,影片高潮看点只不过是穿着戏服的关公在模型搭的楼群中间,力战三个长着大苍蝇脑袋的巨大天线宝宝而已——如果你是老版奥特曼的影迷,不妨一看。彭浩翔能为一部传说中的CULT片投入如此大的精力,正是可以验证他骨子里的CULT精神,作为70年代生人,他在孩提时被家人认为患有轻度智障,差点被送入特殊小学,却在智力测验中被证实为智商达分的神童。从他的第一部作品《买凶拍人》开始,就表现出其电影顽童的特质和怪鸡口味,影片讲述在香港的经济不景气影响下,连杀手都面临失业;娱乐工业也惨淡得没戏可唱,心怀电影梦的新锐导演被迫往A片行业发展,最后索性和杀手搭档,帮杀手在杀完人时拍下过程娱乐那些买凶富婆;但干巴巴的记录又满足不了他们的理想,于是把对电影的所有热爱通过精心制作这些短片的过程得到满足。支撑他们扛过逆境的偶像,分别是《独行杀手》阿兰德龙,黑帮大导马田·史高西斯(即马丁·斯科塞斯)及日本已故AV界的前辈饭岛爱,彭浩翔用最荒诞的想象力,对香港和香港影视文化进行了一次真情流露的顽皮调侃。因为是作家出身,彭浩翔也是天生的说故事能手,从《买凶拍人》《大丈夫》《维多利亚一号》到《低俗喜剧》,他的作品不但充满奇趣创意,更有作者意识,电影既毫不枯燥,又在类型框架内灵活地挥洒,透过片中种种符号与暗喻,来抒发他的香港情怀。他的视角极为独特,《买凶拍人》借用杀手感叹江河日下的香港电影,《大丈夫》用无间道式的兵贼相斗讲述男女关系,用《青春梦工场》诉说年青一代无处发泄的青春,用《维多利亚一号》里的血腥杀戮来比喻房价上涨的离谱。不过,除了中期的《伊莎贝拉》之外,彭浩翔虽然每部作品都有看头,但水准却有逐年下滑的趋势,甚至年还拍摄出《低俗喜剧》这样票房大赚但内容无聊的作品,相比同样主题的处女作《买凶拍人》,纯粹是退步之作。香港以怪鸡风格著称的导演当然不止彭浩翔,早在邵氏武侠片大行其道之时,导演桂治洪就曾以《香港奇案》系列为写实社会问题片杀出一条血路,让人体会到电影不只是娱乐眼睛慰藉心灵,也能揭露人性的阴暗与社会的罪恶,这种制作电影的取向,直接影响了后来香港新浪潮电影开始小腿白癜风泡洗药方北京白癜风公立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xilanhaigouz.com/sbjn/2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