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

隐世才女白落梅为世人真情抒写


白落梅,原名胥智慧。栖居江南,文字清淡。简单自持,心似兰草。一个凌霜傲雪,拣尽梅枝的女子。凭一支素笔,写尽山水风情,百态人生。没有风华绝代,只有岁月静好。一个落尽繁华却依旧灿烂如初的女子。在平淡无声的日子里,拿一支素笔写写描描。她的文字温润如玉,就像一位修养极好的俊美少年,给人如沐春风之感。

她的文字在CCTV3《电视诗歌散文》栏目里播出三十多篇,作品常见于《读者》等杂志,已出版多部作品,被读者盛赞其文字“落梅风骨,秋水文章。”

白落梅借淡洒、清茶、疏梅、幽兰、老巷、石桥、山水、花鸟、佛卷、楼阁、翠竹、云松、等等传达着”如一株草木,无论悲欢,总宠辱不惊的活着。不美丽、不高贵、却简约,宁静“的心静。品读这些老去的古物,也是在一卷书,一张琴,一轴画,一朵青花,一方古玉,一支银簪之中,在久远的历史,漫长的光阴,相逢的刹那---而"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白落梅的文字是充满灵性的,万物通灵,于是与之结缘,与之对话,与之思恋。这些旧物,在白落梅看来,“它本无心,安然姿态,不避红尘,无意聚散“,然而这样的守望,让她也悟出许多惮思”世间所有安排,皆有前因“,”洗却铅华,煮上一壶月光,几两荷风,说说老去的故事。“从些,”红尘一梦,饮尽千年“。在如今连文字也都是快速消费的时代里,读白落梅是为旧日情怀,也是为白驹过隙之间,重拾生而为人的内在满足,若在她的文字里,读出情投意合,读出云淡风清,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况味,那么白落梅的品读,白落梅为我们点染出的美,便是这熙熙攘攘的红尘里最静谧安详的心灵家园。虽然”时光越老,人心越淡“,虽然”红尘陌上,独自行走“,但是,有了”一个人的浮世清欢“,有了”一个人的细水长流“,便有了怀旧的人和她心中的那首经年老歌。

作品

已出版作品《恍若梦中一相逢》(又名《花开半季,情暖三生》《人生何处不离人》)、《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恨不相逢未剃时--情僧苏曼殊的红尘游历》(《爱如禅你如佛:情僧苏曼殊的红尘游历》为《恨不相逢未剃时:情僧苏曼殊的红尘游历》的修订版)、《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人生何处不离人》、《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月小似眉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花开半季情暖三生》、《你是锦瑟我为流年》(白落梅解读三毛最美文章)、《相思莫相负》(又名《烟月不知人事改:宋词中的悲欢离合》)《陈迹·清欢》等。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

文字像一把华丽又寒冷的剑,她优雅地挥舞着。爱情像一场绚烂而冒险的旅程,她坚定地飞蛾扑火。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她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在她极富传奇的一生中,有绚丽惊世的成名过往,有痴心不悔的爱情经历,有十里洋场的上海故事,有华美悲凉的香港情缘,还有离群索居的人生迟暮。她,就是张爱玲。本书用最清澈的文字、诗意的笔法、全面详实的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张爱玲的传奇一生。

张爱玲擅于洞察人性,虽然亘古的孤寂和低郁贯穿了她的一生,但是在浮华和孤独的背后,她却只是一个追寻岁月静好、现实安稳的烟火女人。"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是张爱玲写给胡兰成的诀别语;《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是白落梅写给我们的张爱玲传记。白落梅以其淡薄,书写张爱玲之凉薄,终于让张爱玲多了一分暖意。翻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让我们一起去领略"旷世才女"张爱玲的绝世风采……

文摘:任是无情也动人她叫张爱玲。她一直都在,于这清平俗世的某个角落,过着不为人知的生活。很多年前,她给自己安排好了命途,从此漫无边际地迁徙,随心所欲地飘零。她是一个不爱生活的人,尽管也曾学着和这个迷幻的世间相处,但终究徒劳无益。她算来是个无情的人,却在年轻之时,没能守住淡然心性,放纵自己爱了一场。后来的背离,是真的别无他法,但凡有一点转机,她亦无需假装冷漠,故作坚强。原以为民国烟雨,能够滋养性情;以为上海风云,能够续写传奇;以为人间草木,能够成为知己。可她还是抛掷一切,丢下倾城故事,风华文章,不与任何人道别离。她选择漂洋过海,去一个谁也不认识她,她也不认识谁的地方,被遗忘地活着。任你穷尽人海,都不能将之寻找。纷乱山河,荆棘岁月,带给她太多的伤。只因洞明世事,知强极则辱,情深不寿,故而在人生荣盛之时,自减锋芒,华丽转身。坚守孤独,是为了有一处宁静归宿,得以无所畏惧,从容度日。她沉浸在虚无的世界里,不可自拔。以为光阴慈悲,许她缓慢老去;以为世人宽容,许她半生安稳。她的心,始终不能平静无波。那些书中故事,戏里人物,原本就只是别人的传奇。为何,独要她一人承担。如果可以,她愿意将人生改写成一本平淡简洁的书册,而她做那个微小的人物,无多爱恨,淡漠悲欢。只将生命里一次短暂的邂逅,留在永远的回忆里。至于以后谁来过,谁又走了,再无瓜葛。她什么也没有带走,仅择了一件旗袍裹身。她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一生,她说过许多的话,有些被时光淡忘,模糊不清。唯独这句,清醒明透,不离不舍。离世的那一天,她穿着一件赭红色旗袍,这是她留给世人,*一的想念。“倘使我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没有谁,值得她等到迟暮。她之所以活到白发苍颜,是为了偿还人间给过的山石草木,偿还岁月给过的冷暖朝夕。她真的无情么?不,她分明有情有义,她爱得生动,深沉。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生命中的过客,如尘埃一般淡淡来去,是我们缘薄,不得与她同修因果。她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的人,这一生,隐居在茫茫人海里,却走不出,心灵寂寞的篱栅。她只有自己。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纳兰容若的前世,是一朵在佛前修炼过的金莲,贪恋了人间烟火的颜色和气味,注定今生这场红尘游历。所以他有冰洁的情怀,有如水的禅心,有悲悯的爱恋。纳兰容若的一生,沿着宿命的轨迹行走,不偏不倚,不长不短,整整三十一载。在佛前,他素淡如莲,却可以度化苍生;在人间,他繁华似锦,却终究不如一株草木。

精彩书摘:第一卷   不是人间富贵花   零落凡尘   三百多年了,多么遥远的年岁,足以让沧海化作桑田。又是多么的短暂,就像是光阴的火,一闪一灭的距离。历史的时空风云浩荡,曾经显赫辉煌的大清王朝,也不过是在史册上做了一场春秋大梦。多少盛极一时的帝王将相,只是大清天空上,闪烁过的一颗流星,稍纵即逝的璀璨,瞬间就灰飞烟灭。   曾经富丽堂皇的紫禁城,如今是一座虚空的城池,白天有摩肩擦踵的过客,夜晚却是亡灵的影子在徘徊。曾经叱咤风云的帝王,也只能在自己专有的那片天空,君临天下。而一代又一代的文武百官、后宫嫔妃以及太监宫女更是渺小如粉尘。但我们依旧可以在空荡的皇城,闻到他们微弱的呼吸,在白玉栏杆上,感受到他们余留的温度。大清王朝,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深邃的孤独,一种高贵的寂寞。   时光仍在,是我们在飞逝。推开大清朝关闭的重门,尘封的记忆如同冰河破裂,在历史的河道奔涌。退隐在岁月帷幕后面的,是无数风流王者,金戈铁马、逐鹿中原的故事;无数折腰英雄,驰骋疆场、碧血黄沙的故事;甚至还藏隐着许多儿女情长,肝肠寸断、催人泪下的故事。有这么一个人,用他旷世才华、多情风骨,拨动了大清朝那根冷韵冰弦,在康熙盛世弹奏一曲人间绝响。   他,纳兰容若。公元年1月19日,一个飞雪的腊月,降生在北京。这么一个幼小的生命,与生俱来就携着高贵的金冠,因为他的身上流淌着纳兰世家的血液。纳兰世家,一个集荣华与贵胄、显赫与威望的家族。他就像是一颗被闪烁群星环绕的月亮,带着璀璨的光环,夺目又高洁。这样一块无需雕琢,就光滑温润的天然美玉,挂在纳兰明珠辉煌的府邸,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在华贵中添一份清雅的韵致。   容若的父亲,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纳兰明珠,人以"相国"荣称。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容若的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台石。金台石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整个纳兰家族与皇室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   容若是纳兰明珠的长子,明珠视他为珍宝,为之取名纳兰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并且有一个很好听的乳名,冬郎。这样一个被后世称之为传奇的人物,一个才华惊世、风度翩然的才子,一个令无数红颜倾倒的旷世情种,他出生的时候,必定有着不同凡响的故事。他就是佛前一朵金莲,用千年修炼的正果,换取一段人间情爱。   可他出生在腊月,又如一枝寒梅,在绚烂至极中,自守一份冰雪天地。他不是红颜,却于百媚千红的花丛,绝世独立,倾城倾国。我们几乎可以看到,那一天纳兰府里,所有庭院的梅花,都在纷飞的雪中傲然绽放。仿佛要将一生的芬芳都散尽,只为他纳兰容若。至今我们捧读他的《饮水词》,还闻得到那沉浸百年的芬芳,缓慢地从书中飘溢而出,那幽香沁人心骨。   他不是君王,却在冠盖如云的文武百官中独自高贵,受尽荣宠。我们不难想象,当朝宰相纳兰明珠喜得贵子,是何等的盛事。容若满月的那晚,纳兰府中的大红宫灯,取代了紫禁城的璀璨。朝廷官员云集于此,府外车如流水马如龙,甚至大清皇帝的龙蟠御辇都驶来。那一晚,北京城的烟花独为他绽放,那样肆无忌惮地灿烂燃烧。无数怀着喜悦心情观看烟花的人,都不知道,那个小小孩童,喜欢的不是燃烧的炽热,而是烟花散尽的薄凉。   这就是纳兰,他宁可做一枝寒梅,也不要和百花争妍,尽管他有傲视万物的资本。他宁可独赏烟花寂灭的薄凉,也不要那燃烧的粲然,尽管他避免不了那必经的过程。生命原本就是无言,这些无端的因由,以及被记录的足迹,是命运为将来埋下的伏笔。我们每个人,都是懵懂无知地来到人世,出身高贵与卑贱,都无从选择。也许我们都要按照命定编排好的规律,去履行前世的盟约,去打理自己的人生。   命运之神虽然可以预测生死、占卜未来,却挡不住阳光下寸草的潦生,挡不住漫漫山河的浮沉起落。尽管结局或许不能更改,但是过程已经被添减,甚至可以面目全非。就像纳兰短暂又华丽的一生,谁又能肯定,他没有悄然地改变什么。至于结果,一个煌煌王朝都不能逆转已定的结果,更况只是一个薄弱的人。   小小的容若,在襁褓之中,还不知贫富荣辱。每天被一大群的嬷嬷们侍候着,被阿玛、额娘宠爱着。纳兰明珠捧着手中粉嫩的婴孩,端详他不凡的长相,他知道,这个孩子不仅继承他高贵的血统,将来还要继承他的爵位、荣耀,以及一切的一切。明珠忽略了,一个生来就不平凡的孩子,必定会有不平凡的一生,但是所谓的不平凡,未必就是叱咤风云、横扫万古。而他自己,在后来利用皇帝的宠信,独揽朝政,贪财纳贿,卖官鬻爵,乃至被参劾,在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争斗中,经历荣辱兴衰,浮沉几度。   所谓水满则溢,月圆则亏。世象的迷离,宿命的玄机,不是一个普通的人所能预知。就像当年明崇祯皇帝的龙床余温尚存,李闯王已破城而入,在热浪蒸腾中坐上了龙椅。而陈圆圆甚至还没来得及给李闯王跳一曲霓裳羽衣,八旗壮士已似流沙般奔泻而来,将李自成的帝王之梦席卷一空。然而盛极一时的大清王朝,最后被英法联军破城而入,仅是一支火苗,就将这偌大的国家烧得体无完肤。春秋数载,乱云飞渡,时光没有一双饮恨苍天的眼睛,它的心却清澈如镜。落日之后必定见星辰,明月佩戴着闪耀的光环,又还是会被黎明摘去。   纳兰的一生,政治上算是平稳的,可他要为自己的人生背负另一种沉重,那就是情爱。尽管我们不能预知将来,可是冥冥中,自有定数牵引着你走下去。容若周岁之时,明珠为他安排了一场盛大的抓周宴会。这个从古至今沿袭了无数年的民间习俗,隐约地暗示了一个人一生的命数。    ……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林徽因

林徽因是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本书虽语言唯美、清新、文艺,却严重与林徽因平生不符,更妄加全面详实,实乃伪传记。书中大量采取意识流的写法,刻画了一个作者白落梅心中的林徽因,一些并未得到证实、甚至已被史料推翻的野史也被作者白落梅肯定,实乃伪传记,不推荐作为了解林徽因的正史资料购买阅读。

文摘:林徽因诗歌选析   《深夜里听到乐声》   林徽因   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轻弹着,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   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静听着,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   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忒凄凉,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   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总算明白,有一种爱情,只适合生长于梦里。唯有在梦里,才可以安然与对,诉说衷肠。唯有在梦里,才可以双宿双栖,生死相依。现实是一把残酷的利刃,让你违心地斩断许多情缘,以及珍贵的记忆。   这首《深夜里听到乐声》是林徽因的诗,是她爱上徐志摩写的诗。她在花季之龄,来到英国伦敦。这个浪漫的雨雾之都,有一位多情才子,不经意拨动了她的心弦。仅是一次眼眸的交换,便将彼此身影,烙刻心间,再难相忘。   从此,微风细雨日,他们围着温暖的壁炉,煮一壶浓郁的咖啡,若有若无地说着心事。关于人生,关于诗歌,以及微妙的感情。阳光晴好时,他们相约在康桥,泛舟于柔波中,筑着彩虹似的梦。   在爱情没有来临之时,每个人的心,都是在漂泊,在迁徙。因为那些漫无边际的思绪,无处安放的情感,阴晴冷暖的故事,不知该与谁倾诉。尽管有时寂寞也很美丽,却经不起时光的消磨。一个人的日子,风景如同虚设,岁月任意蹉跎。   好在,遇见了他。此时的林徽因,花样年华,而徐志摩,一代风流才子。一直很想知道,两个爱做梦,爱写诗的人,在一起时会有怎样愉悦的心情。掩上门扉,把世事风尘都关在外面。这守着当下光阴,彼此偎依,做一场永远不必醒来的梦。   梦醒时分,只觉人世寒凉,纵是两情相悦,也不由自主。他们的爱情,开在错误的时间,只是短暂一季,便要仓促凋零。那时的徐志摩,已有妻室张幼仪,还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这段婚姻,并非他所愿,只不过勉为其难地接受父母安排。他对张幼仪,吝啬到不曾给过丝毫柔情。但他却因了这个女子,失去了无所顾忌的资格。   徐志摩爱林徽因,爱她清纯曼妙的容颜,笑她如梦如幻的诗意。她是他诗集中,最浪漫的篇章;是康桥波光里,最绚丽的倩影。他对林徽因一见倾心,是她成全了他今生想要的美好爱情,也是她,让他有足够的理由,决然地了断那场悲剧的婚姻。   尽管这段爱恋,让情窦初开的林徽因一度沉醉,甚至难以自持。但她不容许,也不能够让自己陷得太深。她清醒而聪慧,明白有些爱情,需要自己亲手去埋葬。一开始,她或许情难自禁,不久后,她已经懂得将爱深藏。所以林徽因对徐志摩的爱,只能适可而止。她给不起他的将来,亦不会为他的承诺,而痴心不悔地等待。   那是一个安静而寂寥的夜晚,有人轻弹着美妙的弦音,带着淡淡的伤感和悲思。弦声清丽婉转,让她的颊边,情不自禁泛了红。本该是筑梦之龄,本该许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诺言。但她分明感受到冰弦之外,有另一种寒冷与无奈。   宁静的夜,褪去了白日里华丽和饱满外衣。这烟火织景的人间,有太多莫名的惆怅和满足。也只有在寂寞之时,才敢于正视真实的情感,现世的清欢。“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忒凄凉。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是的,她都懂,只是她怎能去应和。一旦应和,他便会为她丢城弃甲,浪迹天涯。   徐志摩没有这样的机会,任何时候,林徽因都不曾给过他明确的答复。他的海誓山盟,令她心动不已,却又望而止步。她怎能与他逃离一切,到一个没有世俗,没有喧嚣的地方,被人遗忘,懦弱地活下去。怎能背负一个永远也还不了的债约,问心无愧的期待一份地久天长?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这首诗,最动人,最熨帖心灵的就是这一句。它足以让我们知道,林徽因是一个多么有慧根,有悟性的女子。她深知,生命早已描定她的式样,任凭我们如何改写,都无法变换相同的结局。缘分太薄,世味太薄,所有的假设,都是人们美丽的想象。   除非在梦里,才可以和心爱的人,一起共抚琴弦,静听清音。纯净而醒透的林徽因,不敢为一份梦境而沉迷太深。倘若此时不超然远去,有一日,必定要为爱俯首称臣。爱情,这个美丽的词,原来是写给那些勇敢而坚定的人。那个瞬间,仿佛看到林徽因深处,那一抹淡淡的清凉与薄弱。   搁下笔,掩上门。林徽因走了,她离开了康桥,离开了徐志摩,离开了这座浪漫之都。没有留下片言只语,来不及道一声珍重再见。她和她的父亲,坐上一艘不知道名字的船,回到中国。因为没有承诺,没有不算辜负。因为不曾开始,所以无需给他交代。   是爱不够深,是情不够真,是月不够明,还是弦不够清?又或许都不是,她只是依照生命的模式,安分守己地走下去。她不想为一份错误的爱,受到命运的惩罚;不想酿造一个残缺的故事,给未来的自己。   是缘分到了。人和人之间,可以拥有的,只是一小段时光。错过的,却时常是永远。多年以后,林徽因曾说过:“恐怕我待他不能改变,事实上也是不大可能,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这句话,也许违背了她的心意,也许这就是真实的答案。   正因了那次转身,才续写了林徽因以后的人生故事。有了她和梁思成的相伴携手,有了她与金岳霖的相濡以沫。爱有时坚固如磐石,任凭物转星移,都无法转变。有时柔弱似蒲草,只一夜风雨,就会凋零满地。   后来,他们重逢了。其实彼此并没有多少改变,却因为失去爱的维系,有种恍若隔世的苍茫。他问,你的长发去了哪里?她说,剪了。他问,你好吗?她答,好。   这样就足够了,他突然觉得自己很伟大。如果放手,对她来说,是一种幸福,那么彼此的选择,就是正确的。尽管徐志摩还痴心地等候,奇迹的发生。但林徽因始终还是愿意,给他一段美好的友情。   记忆远去,弦声息止。夜,还是那般安静而寂寞,冷落又漫长。时光的沧海,早已变迁成桑田。人生这场山水修行,到了终点,便会结束。逝者如斯,落花无言。愿山河不老,明月长存。   ……

《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那一世,你为古刹,我为青灯;那一世,你为落花,我为绣女;那一世,你为清石,我为月牙;那一世,你为强人,我为骏马。佛说五蕴皆空,可这红尘却总被诸多缘分填满。佛入红尘,红尘便是道场。隐世才女白落梅,以禅意写红尘,以佛法道人生,她从禅诗佛词中精选数十首经典之作,化云水禅心,入人间烟火。疲累之时,烦忧之时,不如泡一盏茶,走入这文字中,品静好人生。

以红尘为道场,以世味为菩提。生一炉缘份的火,煮一壶云水禅心,茶香萦绕的相遇,熏染了无数重逢。

作者自序:

我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相信前因的,已经记不得。我曾无数次地想象,我的前世到底是什么,是伶人?是诗客?是绣女?直到有一天,我走进禅林古刹,与佛祖邂逅,才知道我的前世,一定是佛前的一盏油灯。因为当我点燃它的那一刻,就明白此番相遇,是久别的重逢。前世的我,在殿堂潜心修炼,不为成佛,不为修仙,只为今生可以幻化为人,也学山林里的千年白狐,和某位书生或者凡夫结一段尘缘。

佛说,五百年的修炼,才换来今生的擦肩。每一天,我都与许多路人匆匆擦肩;每一天,我都与众生结下不解的宿缘。我知道,只需凭借一抹微笑,一个回眸,就可以找到那个和我缘定三生的人。我是有幸的,有幸在今生可以用如流的笔墨,写下历代高僧禅意的故事,无须浓墨重彩去描摹,只是轻描淡写地诉说。我相信他们的魂灵,会在宁静的夜晚,踱步来到我的窗前,只是迟迟不肯惊扰我的尘梦。

也曾去寒山寻访僧踪,也曾去佛国求取心经,也曾采折一枝莲荷,并暗自认定它是我前世相思过的那一朵。小的时候,我以为佛是无情的,出家的人要离尘隔世,了却一切情缘。后来才恍然,佛是深情的,他把情感给了众生,把淡漠留给了自己。许多高僧,虽然可以参悟命运的玄机,却也不能更改已经编排好的宿命。他们和我们一样,要不断地经受转世轮回,只为终有一天,可以达到涅槃的境界。而耽于凡尘的你我,唯一的心愿,就是可以乘一叶兰舟,放逐到莲开的彼岸。

所谓从善如流,就是这般,我今天的去路,也许就是你明日的归途。有一天如果我们在奈何桥上相逢,请一定不要忘记,曾经在红尘共有的那一段苍绿流年;不要忘记,曾经相伴跪蒲,在佛前许下的那段灵山旧盟。多少姹紫嫣红,都被菲薄的光阴给无端辜负;多少赏心乐事,都被莫名地关在寻常院落里。既然留不住青春,错过了昨天的那枝花,又怎能再错过今朝的这壶茶。

我深信,我和这些高僧,生生世世都有着不能割舍的缘分。我就像轮回道里一缕飘逸的游魂,在他们参禅悟道的故事里,修一段菩提的光阴。我的世界,从此简单而宁静,淡淡的荷香,淹没我对凡尘最后一点渴望。一次次看着他们飘然远去的背影,我没有站在原地守望,蓦然转身,以为走过几世,未来的岁月还是那么漫长。我在佛慈悲清澈的眼神里,看见经年如水的约定,看见不可回避的脉脉深情。

我是这样的无意,在一扇半开半掩的轩窗下,让禅意的文字,盛开在许多个宁静的夜里。不是为了给某个故事,埋下深沉的伏笔,只为了在众生的心底,栽种一株菩提。请相信,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也许我是你前世一直无法破解的棋局,你是我今生永远不能猜透的谜底。

白落梅

年10月27日于太湖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一剪闲云一溪月,一程山水一年华。一世浮生一刹那,一树菩提一烟霞。许多人,信步去看一场花事,渡船去赏一湖春水,从一座城到一个镇。一路风尘,有人将闲云装进行囊,有人将故事背负肩上,他们都在寻找那个属于心灵的原乡,可匆忙之间又忘了来路,不知归程。隐世才女白落梅,以禅意写红尘,以佛法道人生,化云水禅心,入人间烟火。与她共有一剪菩提的光阴,也听她静静地诉说这来往的缘分,俯瞰烟火人间,品静好人生,盼现世安稳。

精彩文摘

第一卷花开见佛   花开见佛。佛在哪里?万木凋零的旷野,一株绿草是佛;宁静无声的雪夜,一盆炭火是佛;苍茫无际的江海,一叶扁舟是佛;色彩纷呈的世相,朴素是佛;动乱喧嚣的日子,平安是佛。何时见佛?在流年里等待花开,处繁华中守住真淳,于纷芜中静养心性,即可见佛。   人生是一壶禅茶   后来才知道,茶在众生的心里,有不同的味道。那一壶用静水煮沸的新茶,在茶客的唇齿间回绕,品后有人似觉苦若生命,也有人淡如清风。   茶有浓淡,有冷暖,亦有悲欢。用一颗俗世的心品茶,难免执著于色、香、味,则少了一份清淡与质朴。茶有了万千滋味,甚至融入了世事与情感。用一颗出离的心品茶,便可以从容地享受飞云过天、绿水无波的静美。   茶,源于自然,汲日月精华,沐春秋洗礼,从而有了如此山魂水魄的灵性。茶可以洗去浮尘,过滤心情,广结善缘。所以懂得品茶的人,也是一个愿意让自己活得简洁的人。始终相信,禅是一种意境,有些人用一生都不能放下执念,悟出菩提。而有些人只用了一盏茶的时光,就从万象纷纭中走出,绽放如莲。   人生有七苦,众生流落在人间,是为了将诸苦尝尽,换来一味甘甜。繁华三千,但最后终归尘埃落定,如同夜幕卸下了白日的粉黛装饰,沉静而安宁。光阴弹指而过,当年在意的得失、计较的成败,都成了云烟过眼。任何时候,彼岸都只有一步之遥,迷途知返,天地皆宽。   《心经》云:“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一切随缘,一生随缘,方得自在。”一个过于执著于此生的人,不适合修行。一个痴迷于因果的人,亦不适合修行。茶有佛性,尤如碧云净水,几盏下腹,心头便了无闲事。所以修行之人总喜欢将日子浸泡在茶中,抛弃杂念,证悟菩提心。   天地沙鸥,我们微如芥子。不让自己惊扰世界,也不让世界惊扰自己。人出生的时候,原本没有行囊,走得路多了,便多了一个包袱。而我们如何让世俗的包袱,转变成禅的行囊。只有用一颗清净依止的心,看世态万千,方能消除偏见,在平和中获得快乐。   茶有四德,慈悲喜舍。所谓云水禅心,就是在一盏清茶中,品出生者必死,聚者必散,荣者必枯的真意。须知任何悲伤都是喜悦,任何失去都是得到。一个人对自己慈悲,才是对万物慈悲。   时光若水,无言即大美。日子如莲,平凡即至雅。品茶亦是修禅,无论在喧嚣红尘,还是处寂静山林,都可以成为修行道场。克制欲望,摒除纷扰,不是悲观,不是逃避,只为了一种简单的活法。安住当下,哪怕是一颗狭小的心,亦可以承载万物起灭。   世间一切情缘,皆有定数。有情者未必有缘,有缘者未必有情。随缘即安,方可悟道。茶水洗心,心如明镜,一个人只要看清楚自己,即可辨别无常世界。意乱情迷时,大可不必慌乱。静心坐禅,明天会如约而至。春花依旧那样美,秋月还是那么圆。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无须为了注定的悲剧,选择感伤。但也不能为了将来的圆满,停止修行。品茶,是为了修心,在无尘的净水中彻悟禅意。让我们不为表象迷惑,免去那些无谓的漂泊,及早抵达清静的彼岸。   品茶可以让人宽恕过错,从而在杯盏中得到平和。真正完美的人生当留白,留白,即是佛家所说的空明。人间是最能表现自我的剧场,如果有一天故事剧终,选择出离,一定要真的放下,而不是走投无路的放逐。要相信,别无选择的时候,会有最好的选择。   万法无常,缘起性空。万物既是因缘和合而生,亦会因缘而灭。晚云收,即是倦鸟归巢时。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每一次归返都是回头,每一次渡河都有舟楫。无论前方的路有多远,消除我执,此后风餐露饮,海天云阔,都是归属。   静水深流,简单的人其内心清和,越容易参透禅理。修佛亦如品茶,将一杯苦茶喝到无味,这就是禅的境界。人生应该删繁留简,任世事摇曳,心始终如莲,安静绽放。就如同万千溪涧,终究要汇入一条河流,潺潺清明,简静安宁。   喝茶,要一颗清淡的心、悲悯的心。哪怕处车水马龙的闹市,都可以感受春风过耳、秋水拂尘的清雅。云在窗外踱步,鸟在檐下穿飞。袅袅的香雾,似有若无地诠释虚实相生的人生。桌台上有一方闲置的木鱼、几卷经书,还有散落的菩提,在浅淡的月光下,疏淡清绝。   世间风云,变幻莫测。佛家讲究因果轮回,无论物转星移、飞沙走石,有一天都会烟消云散、俱静归尘。如茶,融汇了万物的精魂,倒入杯盏中,钟情一色,澄澈醒透。   出离需要的不是勇气和决心,而是善意和清醒。我们每日所看到川流熙攘,凡尘荣辱,其实都只是一场戏。一个修行者要有足够的禅定,才可以走出人生逼仄的路径,看云林绿野,落雁平沙。   佛说,割舍就是得到,残缺就是圆满。我们曾经用无数时光都无法记住的经文,待了悟之时,却可以过目不忘。许多人认为精深渊博的禅,其实在一念之间,在每一个途经的日子里,在一滴水中,在一朵花间,在婆娑的世界里。   品茶,可以用陶具、瓷杯、玉盏,亦可以用竹盅、木碗。众生品茶,多是为了打发闲寂的光阴。茶的味道,凉暖,似乎不那么重要。而僧者饮的禅茶,亦无需礼节,只是随性而饮,品出的只有一种般若味。   时光流转,云水千年。茶成了生活中的习惯,成了修行者不可缺少的知音。只是多少人,可以将汹涌不安的岁月,喝到水静无波。多少人可以将浑浊纷纭的世象,喝到纯净清朗。也许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无意的日子,无论晴雨,不管春秋,饮下一壶人生的禅茶,回归本真,找到最初的自己。   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会饮尽红尘最后一盏茶汤,出离三千世界,换一世平宁。是迷途知返,是禅定了悟,已不重要。此后寒山石径,乘白驹而行,饮下千江之水,将禅茶品到云淡风轻。

《相思,莫相负:静守宋词的清韵》(又名:《烟月不知人事改:宋词中的悲欢离合》)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一个误入宋朝的女子,在散着墨香的词卷里,发出不知所以的感叹。

《花开半季情暖三生:淡品唐诗的风雅》

唐诗一首低吟出谁人的梦呓,素纸留香缥缈了何处的芬芳。在踏雪寻梅、高山访松、梦忆太湖的途中,点缀着一首首切合意境的唐诗,其解读清丽自然,如兰花般优雅芬芳,如甘泉般滋润心田。跟随她的解读,你仿佛梦回了大唐盛世,目睹了那么多文人骚客泼墨就诗,陶醉在白落梅的文字里,仿佛化身为大唐的文人,带着雅兴,游走在盛世之中。

《你是锦瑟,我为流年》--三毛的千山万水

她是一朵自由行走的花,骑在纸背上,将千山万水行遍。撒哈拉沙漠上她倔强的绽放,波西米亚是她灵魂的原乡。她这一生,不慕世间风物情长,不争凡尘冷暖朝夕,不惧人生悲喜消磨,只为了,心灵可以自由放飞。哪怕和至爱的人,迷散在陌生的风雨里;哪怕从此天各一方,决然相忘。她依然选择远方,选择流浪。她,就是三毛。

文摘:尘封心门   苏东坡曾写道:“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多么美好的词句,只是有多少人,把珍贵的光阴,煮成一壶新茶,留给自己细细品尝。一池春水一城花,一缕微风一柳斜。红尘故事,演来演去,就那么几件耐人寻味的。而世间风景,一花一叶,都赏心悦目。   可三毛,却在最美的年华,把自己尘封,恨不能与世隔绝。这种冰冷与孤绝,怪癖与敏感,持续了好几个春秋,才得以缓解。如果可以,她真的愿意在文字中,满足地死去。三毛把自己关进家里那幢日式屋子,不出门,不多言语。浮世流年,再相逢,已是万紫千红皆开遍。   “在我这个做母亲的眼中,她非常平凡,不过是我的孩子而已。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或许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的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完美,但是我们知道,她没有逃避命运,她勇敢面对人生。三毛小时候极端敏感和神经质,学校的课业念到初二就不肯再去,我和她的父亲只好让她休学,负起教育她的责任。”这是三毛母亲缪进兰的话,寥寥数语,道出一个母亲的宽容与伟大。   三毛的父母,用平凡的爱,来理解三毛,纵容三毛。少年时足不出户,长大了背井离乡,最后满身风尘从沙漠归来,他们从不曾责备,唯有心疼。苍茫人间,有太多禁锢,世事总是与心相违。这世上,无非爱与恨,无非你和我,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惊扰和无奈。   三毛不明白,我亦不明白。她看不懂这个世界,所以把自己关起来,空对一弯冷月,一帘花雨。刚休学时,三毛被父母送进了美国学校,不几天,就学不下去。又送去学插花,仍是无果。最后,父母为三毛请来了家庭教师,让她学习喜爱的绘画。他们并不期待,她在绘画上有所作为。只希望她可以留出一小部分空间,不要将自己荒芜在那个潮湿的角落。   先跟名家黄君璧习山水,后同邵幼轩习花鸟,但成日临摹那些看似优雅却规矩的线条,让三毛觉得索然无味。纵然是泼墨的写意画,也无法让三毛尽情释放她渴望自由的灵魂。她甚至觉得,那些长短不一,井然有序的线条,是用来缠绕心情的茧。如果真的是茧,那她宁愿安静地回到自己的茧内,让时间继续踱步,她独自孤单停留。   后来,父亲教她背唐诗宋词,看《古文观止》,与她谈论文学和人生。每次她沉浸在诗词的意境中,恨不能自己可以回到唐宋时代,用诗换酒,用词换情,做个诗人,或是剑客,都好。可掩卷之时,又觉得千古繁华,亦不过是一场梦。那个年代的天子王侯、文人墨客、布衣百姓,都随着历史谢幕,做了戏中人物。   骤暖忽寒的红尘,总是需要一些唯美和凄凉的故事来装点。三毛,做不了那个诗经时代的女子,也不肯与唐风宋月,在梦里相逢。她期待人生有更大的转变,一种焕然一新,脱胎换骨的重来。   上苍不会让这个自闭少女,真正水尽山穷,在大漠孤烟的荒野,还有一个人愿意为你指点迷津。这个将三毛从心灵的匣子里拯救出来,让她愿意破茧成蝶的人,叫顾福生。   千万个人之中,如何让足不出户的三毛,将他遇见,亦是有着深刻的缘分。那一日,三毛姐姐陈田心,约朋友到家里玩。其中一对姐弟,叫陈缤与陈骕。几个朋友玩得兴起时,陈骕突然说,他要画一场战争给大家看。一场骑兵队与印第安人的惨烈战役,就在他笔下快速完成。   待大家散了,去院子里游玩时,一直躲在角落的三毛,却悄悄拾起这张被遗弃的画。正是这张画,浓郁的色彩与强烈的画面感,触动了她心底柔软的地方。让她觉得,沉寂的生命,原来还是可以复活。觉得这世上,还有一种风景,是为自己而生。   后来陈骕告诉她,他学的是油画,老师是顾福生。对于三毛来说,这是一个陌生而普通的名字。就是这个名字,在三毛寂静的心湖,荡起涟漪。这个素日寡言的女孩,居然开口央求母亲,让顾福生收她做学生。   缪进兰听后,惊喜万分。这几年,她为自闭的女儿操碎了心,她担忧这朵含苞待放的花蕾,不应节绽放,反而独自枯萎。却苦于不知如何开启她的心门,让她看到屋外那一米灿烂的阳光。如今三毛尝试走出她画好的界限,作为母亲,纵是不惜一切,也要完成她的心愿。   顾福生,顾祝同将军的二公子,将门之后,选择艺术之途,独特而执着的才子。台湾五月画会的画家。他年轻俊秀,安静可亲,是台北文艺圈知名的美男子。   顾福生的好友作家白先勇,曾这么评价过他那个时期的作品:“他创造了一系列半抽象人体画。在那作画的小天地中,陈列满了一幅青苍色调,各种变形的人体,那么多人,总合起来,却是一个孤独,那是顾福生的青色时期。”   正是这样一位青春艺术家,让三毛告别了几年自闭生涯,走出那间日式老屋,重新赏阅人间春色,都市繁华。三毛在《我的快乐天堂》中写道:“多年过去了,半生流逝之后,才敢讲出:初见恩师的第一次,那份‘惊心’,是手里提着的一大堆东西都会哗啦啦掉下地的‘动魄’。如果,如果人生有什么叫做一见钟情,那一霎间,的确经历过。”   泰安街二巷二号,顾家。三毛初次走进这座深宅大院,穿过杜鹃花径,来到顾家为顾福生筑的画室。尘封了几年的三毛,有些怯懦和拘谨。但当她看见这位穿红色毛衣,年轻俊美的老师时,瞬间就舒展了眉结。这一年,三毛十六岁,顾福生二十五岁。   顾福生不同于,三毛以往遇见的任何老师。他温和安静,对于三毛不上学的事,以及她的自闭,一切都不追问。他是一个把全部心思投入在创作中的艺术家,他的风度,让三毛一见倾心。这种喜爱,无关于爱情,又确实令她有种难以言状的心动。就在彼此相看的刹那,三毛认定,这位温柔的老师,可以读懂她。缘分这个词,被千万个人,说过千万遍。它古朴亦清雅,深情亦疏淡。可任何时候,它都是那么美丽,那么恰到好处。如晨起时花瓣上的雨露,如午后的一曲琴音,又似月夜里的一剪凉风。来时无语,去时无声。

  三毛真正相信缘分,应该是从与顾福生的相识开始的。这个心底有着旧伤的少女,一直以来,对人事万般抵触。她把自己安置在一个纯净的角落,假装听不到外面的风声雨声,这样就不会有惊扰,不会有伤害。可三毛却喜欢和顾福生相处,因为他的宽容与尊重,让她可以安心做自己。

  三毛给自己取了一个英文名字——ECHO。ECHO,意译为‘回声’,一位希腊神话中,恋着水仙花又不能告诉她的那个山泽女神的名字。三毛以ECHO为名,表白着一个少女内心的自恋与哀怨。   后来,三毛在一幅临摹老师的画作上,签下了这个名字。三毛苦学几个月,所作的画,并没有多少进步,也看不出她在绘画上有何天赋。但顾福生却依旧温和耐心相待,给她关爱和鼓励。这让骄傲的三毛愈发感到自卑,她甚至想过,重新躲回自己的茧内。至少那样没有人看到她的一无是处,或许就安全了。   正当三毛心灰意冷时,顾福生又给她点亮了一盏不灭的心灯。三毛此生不忘,是谁把她从滔滔江心,带至杨柳依依的河畔,又是谁为她在荒芜人烟的山谷,找到一间遮身的茅屋。后来,三毛对艺术结下那么深刻的爱,归于顾福生当年给她的启发和感动。   顾福生深知,三毛的才华不在于绘画。在她小小心灵深处,似乎与文字有着更加深刻难解的情结。这世上,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风景,一段使命。顾福生为画而生,那三毛该是为文字而活。但红尘路上,总有许多转弯的地方,需要别人的指引。梦想虽美,有时候,亦需要别人来成全。   有一天,顾福生微笑递给三毛一本《笔汇》合订本,还有几本《现代文学》杂志。这几本书刊,是当时台湾最优秀的文艺青年热爱的读物,与三毛读过的中国古典小说和旧俄名著,可谓大相径庭。这份浓郁又清新的现代之风,吹彻三毛锈蚀多年的心灵,让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惊奇,欣喜和感动。   在真正的沧桑,还没有尝历之前,她要做那枚背叛安静的绿叶,和春风一起放飞。用文字果腹,光阴下酒,在湛湛日光下,抒写一段盛世年华。   顾不了那么许多,与时光携手而行,该是一往无悔。

《陈迹·清欢》

自古以来,无论是淡酒、清茶、疏梅、幽兰,还是老巷、石桥、山水、花鸟……都如诗般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漫漫长河中,也都出现在我们触手可及的生活各处。无论文人骚客,还是市井小民,都或多或少地沾染着这风雅的趣味。

白落梅以其优美典雅的文笔,将这其中的闲情逸致娓娓道来,点缀以诗词典故,向读者铺张开了一卷美好的画轴,其中的风华,读者自知。

《相逢如初见回首是一生》

小院竹篱,春水秋月,一切还是初时模样。外婆于花荫里闲穿茉莉,外公于厅堂独自饮酒,母亲在菜圃打理她的蔬菜瓜果,父亲则背着药箱,去了邻村问诊。而我,坐于雕花窗下,看檐角那场绵长得没有尽头的春雨。原以为星移物换的岁月,只老去那么一点点沧桑。

——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tealabo.com/sbjn/499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