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沙特阿拉伯 > 沙特阿拉伯简介 > 真实的沙特阿拉伯是怎样的
当前位置: 沙特阿拉伯 > 沙特阿拉伯简介 > 真实的沙特阿拉伯是怎样的
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国家之一。她是伊斯兰教两个最重要的圣地——麦加(Makkah)和麦地(Madinah)的所在地;她依靠石油资源一夜暴富,却从未对外界开放过。
网上关于沙特的资料,甚至比朝鲜还少,相关纪录片几乎只找得到《沙特阿拉伯揭秘》(SaudiArabiaUncovered)。
这些仅有的资料,勾勒了一个野蛮、封建、落后、严苛的社会——女性不仅需要穿黑袍,还必须蒙面,且不能独自外出,不能开车;社会执行伊斯兰教法“沙里亚法”,行刑方式甚至还有公开砍头;皇室生活极尽奢华享乐,人民却没有基本的权力;国内没有电影院,一切公众场合的艺术、娱乐、音乐都被禁止;对外输出原教旨主义,资助恐怖主义活动……
90%以上的沙特女性外出都穿黑袍并蒙面但是,过去几年在中东旅行期间,我遇到的不少在沙特工作或做生意的阿拉伯人,都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不是那些纪录片拍的那样,沙特挺好的。”
可是,当我继续追问“怎么个好法”时,没有一个人能够详尽细致地向我解释清楚,这更加深了我对沙特的好奇。
好奇归好奇,我却从来没认真考虑过要去沙特,因为沙特从不对外签发旅游签证。即使持商务签证入境,女性也必须在男性的陪同下才能在境内活动。
但去年9月底,沙特正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49个国家的公民开放旅游签证。我做梦都不敢想,有一天我竟然能独自踏上沙特的土地,并在那里自由地旅行。
圣城麦地那初见沙特:全是黑袍
我从巴林陆路入境沙特,从发现沙特第一口油井的城市——达曼(Damman)——开始我的沙特之行。
一过海关进入沙特,就几乎看不到不穿黑袍的女性了。虽然如今理论上并没有关于女性穿着的强制规定,但大部分女性都穿黑袍、戴面纱,只有眼睛露在外面。
到沙特的第二天,我在路上遇到了一位会讲英语的沙特中年男性,他和我聊了几句后,几个刚刚购完物的黑袍蒙面女性向他走来,他热情地为我介绍:“这是我的妻子,这是我的大女儿,这是我的二女儿”。我尴尬地向她们问好,心想:她们全都只露出了眼睛,我怎么知道哪个是哪个?
与沙特女性一起外出去一些人多、热闹的地方时,我会格外紧张,紧张到总是死死抓住同行女性的黑袍。因为如果我稍不留神,一个错过,同行女性可能就会消失在茫茫的黑袍蒙面人海之中。我根本不具备在人群中辨认出某个特定女子的能力。
我问过一些沙特人:“你们如何从茫茫黑袍蒙面的人海中辨认出自己的妻女?”
他们笑笑说:“可以看鞋子或者包”。原来是这样啊!
撇开对女性权利的探讨,这样的社会给我这个游客带来了直接的不便。比如我无法单从眼神判断她们对我是善意还是恶意,有时,直到她们的眼睛弯成一条线,我才明白她们在笑、她们并不排斥我;比如看不到口型,让我与女人们的交流变成了纯粹的考验听力,如果对方英语发音不标准,交流就极为困难;比如我担心大家都蒙面,我戴个彩色头巾会显得太吸引眼球……
关于蒙面是什么体验、沙特女性为什么要蒙面等问题,我会另写一个文章详述。
沙特的城市建设和物质生活
在沙特的城市呆上几天,就能明白为什么那些在此工作过的阿拉伯人会对我说:“沙特挺好的”。
总体来说,沙特阿拉伯的城市与诸如阿联酋、巴林等海湾国家很像:宽阔的道路、单调的建筑、现代化的商场。但不同的是,沙特的城市没有公共交通,路上几乎没有任何行人。无论去附近超市买东西,或去健身房、去餐厅吃饭,沙特人都开车出行,比较像除了纽约等一线城市外的美国。
利雅得——没有行人的道路我的那些沙发主,无论是富裕的工程师、律师,还是普通的小学教师、健身教练,都有不止一辆车,而且他们尤其喜欢买丰田越野车。
沙特的物价并不高,但对于游客来说,出行是最令人头大的事。沙特的城市几乎都很大,在首都利雅得,随便用Uber打个车都要几十元甚至元上下。这种感受,就好像你去北京旅游,却只能打车一样。
过去,沙特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禁止女性驾车的国家。实际上,沙特并没有法律明确禁止女性驾车,但女性无法获得驾照,开车上路属于无证驾驶。
沙特的城市没有公共交通,没车寸步难行。但许多家庭女性多于男性。在没有充足男性直系亲属为女性家人开车的情况下,许多沙特家庭都会雇佣司机,解决女性出行问题。
年6月开始,沙特解除禁令,允许女性开车。如今,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沙特女性独自或与同性结伴一起开车上路。
沙特人确实很有钱,我在沙特的沙发主,几乎人人都住在大别墅里。别墅的一楼是很大的客厅、餐厅和厨房,二楼是居住区域。每个孩子都拥有一间带独立卫浴的房间。
他们的家里都有司机和佣人。想要吃饭时,要么叫司机出去买回来,要么让佣人做。吃完也不用洗碗,佣人会承包所有家务。所以,许多沙特女性,除了“生孩子”之外,并不需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
沙特的居住街区,很多本地家庭都住在大别墅里那些司机和佣人,几乎都来自菲律宾、巴基斯坦、非洲等地。在空旷的、几乎没有行人的街道上,偶尔出现的几个步行者或骑自行车的人,几乎都是这些外国劳工。他们承担了这个国家几乎所有的廉价劳动。有钱的沙特人还会雇佣苏丹人替他们在市郊的帐篷照看骆驼。
路上骑车的劳工沙特的物资极尽丰富。著名的大超市LULUcenter里,不仅有门类齐全的商品,饮食区域甚至有各种切好的盒装水果、沙拉、寿司、烤鸡、三文鱼、龙虾等。售价并不昂贵。
超市的熟食柜台各种切片包装好的水果各种鱼虾蟹应有尽有甚至有卖天鹅酱油和镇江香醋至于我们所熟知的各种世界连锁品牌,如肯德基、麦当劳、汉堡王、星巴克、Costa,在沙特也都一应俱全。值得一提的是,我对肯德基最念念不忘的产品是沙拉,可惜中国的肯德基很早就下架了这款产品。但我在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和沙特的肯德基,都吃到过这款沙拉!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我去沙特前,特别好奇:他们星巴克的周边产品会设计成什么样?会不会有沙特特色?但沙特特色又是什么?他们总不可能把男性的白袍和女性的黑袍印在上面吧?
于是我到利雅得的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去星巴克一探究竟。结果令我大失所望——沙特星巴克的周边产品及其朴素、毫无设计,看着这可怜的几款杯子,仿佛能听到设计师的哭诉:“我实在设计不出来!”难怪我从来没见过哪个本地人会在卖杯子的架子边徘徊。
利雅得使馆区的星巴克Duang!就长这样!由于石油储备量大,沙特的油价很低,现在大约是人民币4元一升,三年前大约是人民币2元2.5升,比水还便宜。
仅从物质生活的角度来说,沙特人的生活完全可以称得上方便、舒适和富裕。有别墅、有车、有司机、有佣人,超市里应有尽有,这不就是许多人辛辛苦苦奋斗一生所向往的生活吗?
难怪那些来沙特出过差或做生意的中东人民会说:“沙特挺好的。”
沙特“特色”
沙特是一个“黑与白”的国度。女性大多穿黑袍并蒙面,男性着装要求虽然宽松很多,大城市里,越来越多的男性只穿T恤、运动服、牛仔裤等,但大部分沙特男性依然穿传统白色长袍(Thobe)、戴头巾(kaffiyeh)。
沙特人举家出门的典型着装沙特阿拉伯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伊斯兰教每天有五次祷告。每到祷告时间,沙特绝大部分商店、餐厅、咖啡店,甚至邮局、银行等都会关门歇业,工作人员在此期间集体进行祷告。
比如在咖啡店,如果你已经买好咖啡坐了下来,祷告期间你可以坐在咖啡店里。但咖啡店会拉上门帘和窗帘,吧台会歇业,不接受点单,大门有时也会锁上,新的顾客不能进入店内。店员会集体做祷告,男性顾客也可以加入、一起祷告。
一家咖啡店的祷告时间,右边的窗帘被拉上,店员以及部分顾客一起祷告在沙特,无论你是不重视祷告的本地人,还是有其他宗教信仰的外国人,生活都会受到五次祷告时间的影响。如果不看好时间出门,很可能街上所有地方都正关闭着。每个城市的祷告时间都略微不同,每到一个城市,我都要查一下祷告时间,以免在暴晒的午后无处可去。
在沙特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一幕——沙发主和我说:“我们出去吃饭吧。”我说:“好”。然后我们默契地坐在沙发上继续刷手机、谁也不动,直到祷告时间结束,才开始慢吞吞地准备出发。
沙特大部分人都会尽量不错过每一次祷告。导游或本地人带游客游玩时,一到祷告时间,他们就会让游客原地等待10分钟,然后就近找个清真寺祷告一下;沙发主们带我出去玩时,如果条件允许,他们也会戴上地毯,到时间了就在户外找个地方祷告;甚至我和沙特一群年轻人去徒步扎营时,一大早,他们也会在营地集体祷告。
汽车站的祷告沙发主和他的朋友们开车带我出去玩,到时间了他们就席地祷告扎营后的第二天早晨,这些沙特人集体祷告,然后再出发去徒步沙特的餐厅一般会分成两个部分:单身区域(Singlesection)和家庭区域(Familysection)。单身区域一般只有单身男性才能就餐;家庭区域有帘子,可以让蒙面的女性取下面纱吃饭。家庭聚餐、女性朋友们聚餐,都会找有家庭区域的餐厅。有时,我和沙发主以及他们的朋友们一起出门吃饭,因为有男有女,我们就只好找有家庭区域的餐厅,如果餐厅只有单身区域,我们有时会被拒绝进入。
麦当劳的入口分为两个:家庭区域和单身区域家庭区域都是带帘子的小隔间娱乐生活
过去,沙特几乎不存在娱乐生活。音乐不被允许,哪怕在自己的车里播放音乐也不可以;没有电影院,想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沙特人只能开车去巴林;酒精更是不被允许。所以,每到周五,邻国巴林就会车水马龙,因为沙特人会开车到巴林来喝酒、泡妞、看电影。
沙特分为內志和汉志地区。汉志指的是西部沿海一带,包括伊斯兰教两大圣城麦加和麦地那;內志是相对于汉志的,指的是中部地区,多为沙漠。
沙特与大部分中东国家的不同点在于,她从未被西方殖民过。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自然气候过于恶劣,夏季气温高达50度,土地贫瘠。在没有发现石油以前,西方列强根本看不到殖民这块土地的价值。除了阿拉伯的劳伦斯之外,没什么西方人愿意来到沙漠,骑着骆驼,和贝都因人在沙漠中风餐露宿。
在沙特內志地区坐火车或大巴穿梭于不同城市间时窗外的景色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沙漠戈壁沙特全国没有一条河流,在发现石油以前,他们过的基本都是沙漠游牧生活。如今,虽然城市拔地而起,生活彻底现代化,但沙特人,尤其是內志地区的沙特人,周末依然热衷于拖家带口,集体去沙漠扎营、烧烤、聚会。
这些营地坐落在城市周围的沙漠里,每到冬季,政府会开放扎营,人们可以随意在沙漠中挑选位置、扎起帐篷。
不得不承认,我第一次去看沙特人绘声绘色描绘的“营地”时,内心很难接受。眼前的荒凉沙漠,以及一顶孤零零的帐篷,让我想起了T·E·劳伦斯在《智慧七柱》中的一句话:“贝都因人的生活方式是艰苦的,即使对土生土长的他们也是如此,对外来者简直是恐怖:一种活着的死亡。”
如果是贝都因人被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在沙漠里游牧、扎营,我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我所看到的这一切。但作为一项“令人愉快”的“周末休闲娱乐活动”,眼前的景象就很难让我理解了。
利雅得周边的一个营地打死我也不想在这种鬼地方扎营“娱乐休闲”啊我热爱扎营,但我默认的扎营都是在青山绿水间、河流草甸边,可是,沙特人默认的“扎营”都是在沙漠里。我甚至给他们看过我在羊卓雍错、喀拉峻草原、赛里木湖扎营的照片。对我来说,那是我能想到的最美营地,但他们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兴趣和好奇。这让我这个户外爱好者开始重新审视我一贯持有的“扎营”理念。
在羊卓雍错扎营对于这种认知上的迥异,我和不少沙特人聊起过。他们之中,有的去欧洲的山野间徒步过,也在草甸、森林里扎过营,但他们告诉我:“我不喜欢那样,森林里的树压迫感太强、空间太小,河边又很吵,我还是喜欢在沙漠扎营,沙漠才是我的家。”
我花了好多天,才渐渐适应和接受这种“热爱在沙漠扎营”的认知。
扎营时,沙特人会煮茶和阿拉伯咖啡,烤馕、搞烧烤。习惯了他们这种扎营模式之后,我觉得还是挺有乐趣的。关于在沙特沙漠扎营的经历,以及沙特人的沙漠传统礼仪等,我会另写一篇文章详述。
近几年,在王储的改革下,沙特的娱乐生活正在逐渐丰富起来。
年4月18日,沙特首家商业电影院在利雅得开业,漫威电影《黑豹》成为了该国35年来首次公映的商业电影。
我在利雅得期间,去了坐落在购物商场里的沙特连锁电影院——VOXcinema。电影院非常崭新,入口处有自动售票和取票机器,电影院外有卖爆米花、可乐、冰激凌等零食,影厅的播放设备、音响效果都非常好。沙特人民看电影很认真,完全没有人会在电影播放时刷手机。而且沙特制度自信,连《Joker》(小丑)都能正常上映。
电影院的自动售票取票机电影院门口的售票和零食柜台电影厅《Joker》的票除此之外,沙特也正在尝试举办各种娱乐活动。我在利雅得期间,沙发主带我去了郊外类似于“嘉年华”的临时游乐场“撒哈拉城”(Saharacity)。这里有诸如鬼屋、沙漠摩托等各种游乐设施,晚上还有大型的歌舞表演。无论是组织还是管理,都非常到位,完全没有在其他阿拉伯国家常见的混乱和无序。
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在这个曾禁止音乐和舞蹈的国度,竟然可以在户外听到各种音乐、看到各种舞蹈和杂技。
如今,女性也被允许去现场观看球赛。总的来说,在王储大刀阔斧的改革之下,沙特人的娱乐生活逐渐丰富了起来。
鬼屋,左边是售票处有黑袍女性甚至在玩踢球游戏沙漠摩托晚上的歌舞巡演晚上,舞台有杂技和歌舞表演沙特社会氛围
哪怕是在没有电影院、禁止音乐、宗教警察遍地的过去,沙特富足的物质生活也足以让许多人觉得它“挺好”。但哪怕在王储大刀阔斧的改革魄力下,沙特的社会氛围依然非常保守。
沙特是个极其注重部落和家庭的国家。这也就意味着,每个人的生活都处于大家庭的压力之下。
哪怕没有法律规定女性穿着,没有宗教警察监督,大部分沙特女性依然身着黑袍并蒙面,因为她们要面对无处不在的社会压力。摘掉面纱、拿掉头巾,意味着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会遭到来自家人、亲戚、朋友和陌生人的反对和攻击;
哪怕是更为自由的男性,大部分也生活在社会压力之下。他们在国外穿T恤和牛仔裤,回到沙特却天天身着长袍;
虽然如今在一些更为开放的大城市,年轻男女会交友甚至偷偷恋爱,但沙特人名义上不能自由恋爱。根据沙特的宗教理念,男女在幼儿园之后就再也不能在家庭之外的地方看到对方。过去在沙特,非亲属的男女是禁止交谈的。因此,学校、健身房等都是男女分开。
沙特人的婚姻由父母介绍和决定,大部分人会和自己的堂/表兄弟姐妹(cousin)结婚。由于女性蒙面,结婚前新郎并不知道妻子长什么样子,所以,新婚之夜揭开面纱的那一刻,犹如抽奖。我的沙特朋友给我找了一个动画片,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情形。
描绘婚礼当晚的动画片个人感受
今年年初,我在沙特旅行了20天,随后飞往英国伦敦,又呆了20来天。虽然加起来不过短短一个半月,但因为文化、传统、城市风格、生活方式的天壤之别,让我感觉像旅行了年一般。直到在伦敦的第四天,我才逐渐适应了街上的女性都穿得色彩斑斓、到处都有街头音乐表演、商店在营业时间从不关门歇业的状态。
年前,T·E·劳伦斯从英国来到当时的阿拉伯半岛,受到的冲击应该比我更大吧?
暂且不论沙特的社会制度、女性权利等严肃话题,我在沙特最大的直观感受是沉闷,用劳伦斯的话来说,就是“一种活着的死亡”。荒芜、苍凉的沙漠里,哪怕是一小片绿洲,也在烈日的暴晒下,显得毫无生气。目之所及都是黑袍和白袍,建筑单调乏味,人们不苟言笑。
而那一点点游乐场的音乐和人声,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无法为我的生活掀起任何涟漪。独自居住的时候,每天晚上,我都会在房间里大声播放音乐,只有那时,我才感到自己终于从这极尽荒芜的生活中复活了。
相关电影和纪录片:
《沙特阿拉伯揭秘》(SaudiArabiaUncovered)
《瓦嘉达》(Wadjda)
《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ofArabia)
其他阅读:
我去战火纷飞的伊拉克旅行了一个月,发现她和我想的不一样
去战后叙利亚是怎样一种体验?
去朝鲜旅游是怎样一种体验?
去朝鲜旅游是怎样一种体验?(下)
原创文章/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转载合作请联系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tealabo.com/sbjn/5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