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

以子之信,攻子之文


相信有很多人都喜欢台湾女作家三毛,尤其是女生。对我而言,我曾经是,现在可能是,以后或许还会是。

她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结婚并生活,她写大漠的神秘和狂野,她写婚姻的细腻与活力,她写撒哈拉威人的风土人情。初识《撒哈拉的故事》是在年的夏天,那年我在准备考研,杭城的闷热与内心的不安驱使我在图书馆的书架上随便找一本文学作品读读。这一拿就了不得,竟然几天之内就津津有味地读完了,当时还在想等我一考完研,就要把三毛的书读个遍。

我不得不承认我挺懒的,以至于当年我那么爱这本书,还是只读了正文,没有读附录。今年一月,我忽然心血来潮,想重新读读这本书(其实或许是一个大龄女青年试图通过这本描写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的书籍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吧)。人大了,心思就会细腻很多,我反而对书中附录中三毛与家人的书信更感兴趣。

三毛在一九七四年四月二十七日与家人的一封通信中说到:我的一生有苦有乐,人生实在是奇妙而又痛苦的。我并不能说为十分爱荷西,但是跟了这样的人,应该没有抱怨了...希望明年有钱了,可以有一个孩子,也可解解寂寞...回想马德里所有的男朋友,没有一个比得上荷西,我不后悔我的选择。但是这个丈夫是付上了很大的代价的,沙漠生活是十分枯燥的,我正好守着。

然而三毛在《结婚记》这篇文章中透露出来的是,她想认识沙漠,想在沙漠住个半年一年,荷西因此不声不响地去沙漠找了工作。被荷西的这一系列举动感动,她因此接受了荷西的求婚。字里行间就是洒脱,就是率真。一九七四年四月中旬三毛来到撒哈拉,然后在荷西的强烈要求下来到法院咨询结婚的事情,然后才开始结婚文件准备大战。

但是事实上,在一九七四年一月二十五日与爹爹姆妈的书信中提到:荷西去非洲了,他来信一再催我快去,我没有证件之前不会去...我为了腰痛,长住国外对身体好一些。拜托现在我要这些证件...因为有了这两张纸,我方可去葡萄牙领事馆申请未婚证明书。在四月十八的信中三毛说自己买了二十二日的机票赴非洲,她的文件全没来,但是荷西的妹夫答应替她去办。一月二十六日和四月十八日的书信中,三毛向家人介绍了自己曾经其他的几位追求者,分析了他们的近况以及与自己现在的关系。

从几封家书中看,我的直觉告诉我,三毛和荷西的婚姻是三毛从几位男友中做出的现实选择,是慎重考虑的结果,不是洒脱,不是随缘。她在赶赴沙漠之前就已经在准备婚姻的文件了,她对自己的婚姻其实是期待的,急切的,毕竟她要牢牢抓住荷西这个她可选范围中的优质男。这种心态其实就是我们大多数还未达到不婚主义高度的大龄剩男剩女的真实写照。书信中可以看到其实荷西的妈妈很反对这段婚姻,三毛内心也很反感这样一个婆婆,但是还是希望她能在表面上接纳自己。三毛也是不甘心呆在沙漠的,她在多封信中提到急切地想离开沙漠,荷西也在积极得换工作,希望能回到西班牙工作。

一九七四年四月二十七日的信中这样说到:一派殖民地作风,令人受不了,这里的人太脏了,几乎百分之九十不知道自己几岁,也无法往来。字里行间流露着十足的厌恶反感与蔑视。而《撒哈拉的故事》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在暗示我们三毛在沙漠与邻居的关系有多么地好,她平素有多么地乐于助人,巴拉巴拉。

还有很多细节能证明我的直觉,我觉得人大了之后,直觉这东西越来越靠谱。古时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寓言故事,再次读此书,我就想到了以子之信攻子之文,谁为高下。不过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三毛。我想,文章是三毛眼中的三毛,书信是像我这样的读者眼中的三毛。

再次申明,只是直觉,不喜可喷。

collions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
什么叫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xilanhaigouz.com/sbly/227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