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

乍浦路及周边区域沿革中国现代敎育文化法学


中科医院 http://m.39.net/pf/a_5131646.html

乍浦路及周边区域沿革:

中国现代敎育文化法学启蒙地

(中篇)

作者:卢铭安

以塘沽路为界,其南侧沿着乍浦路直到乍浦路桥的乍浦路及周边区域的历史沿革,已在上一篇叙完。

↘重温↙

乍浦路及周边区域沿革(上篇)

本篇以不同角度叙说塘沽路北侧沿着乍浦路朝北,直至昆山路两侧及周边区块的前世今生。

昆山花园

乍浦路塘沽路西北角上有一百二十年的闻名上海的昆山花园,年由公共租界建成的昆山花园,当时占地平方米。初名虹口公园,年7月19日,公园正式对外开放,但华人不能入内,到了年才对所有华人开放。继改名昆山花园,民国26年(年)更名昆山儿童花园。年重建,改今名为昆山公园。

淞沪会战后,西人开始离开上海,昆山花园命运开始多变,七七事变之后,到了0年被日本侵略军占为临时集中营,关押00名中国人。其间,部份草坪铺浇水坭地坪,堆放日军军用煤炭。抗战胜利后,花园受破坏严重,完全荒废,曾一度是国民党军队的停车场,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年得以修复开放,留下水泥地坪约是15米X0米的很整齐的长方形平地,一直是周边少年玩耍的“圣地”,当年,我经常穿着五轮跑冰鞋在这块平地上溜来溜去,熟能生巧,后来曾在西郊公园、及新乐溜冰场上大显身手。

注:

旱冰鞋,上海人称溜冰鞋,跑冰鞋,四轮,我的五轮跑冰鞋与众不同,就是鞋头部还装置着用于刹车的橡胶轮,这是父亲从波兰买回的。

新改造好的昆山公园的面积已达到早前的约80%,有三个入口,形成了开放式的绿树成荫,花草满园的精致雅典小公园。

解放前,昆山公园东面有幢公共厕所,紧邻的是一座00平方米的弧形铁皮屋,当时是美军二战剩余物资派发点的仓库,门牌号应是乍浦路号。

根据已故著名作家丁景唐的回忆,48年末,乍浦路号曾经是一座半圆形屋顶的、0平方米的铁皮活动房子,其中三分之二用作课堂,三分之一用作小小的图书室和教师办公室,屋后还搭出个小间用作牙医诊所——这就是鲜为人知的中国福利基金会第三儿童福利站,当时丁老是站长,宋庆龄也曾多次来到这里探望孩子们。

58年起,该屋是虹口区残疾人福利工厂。到了4年4月,上海市革委会同意安排社会上的待业青年,乍浦街道约有十几名男女待青陆续分配到铁皮屋工作,那时已改名为乍浦表带加工场,工场间是人数约百人的最大的乍浦街道小集体企业单位,虽然场间内无厕所,好在隔墙就是公共厕所。

不久,表带加工场就迁移到四川北路武进路口,原虹口少年图书馆。现在推测,号这块地皮确实是风水宝地,区政府拆除了公共厕所和铁皮屋,在此建造一幢6层高的楼房一一虹口区图书馆乍浦分馆,分馆的6层排污管系肯定接上了原公共厕所的地下排污总管,节省了不少建筑费用。

年6月1日,原先占地平方米的花园,割去几百平方米面积,用于新建了虹口区少年宫。该建筑中的小剧场采用了新型的波浪型水泥屋顶,当时显得非常亮眼,其缺陷在于隔热效果远逊于通常的屋顶,那时礼堂内无空调,参观的外宾在看小朋友演出时满头大汗,整个场面显得很尴尬。

年文革期间,公园土地被占用,建砖窑、挖防空工事,园内树木破坏殆尽。

年公园开始重建。年5月1日再次开放。年10月虹口区园林管理所在保持园内原有风格的前提下进行翻新重建,使公园面貌焕然一新。

原先公园大门设在乍浦路塘沽路口的拐角处,现在正门是在百官街上,正好对着昆山花园路口,再加之昆山花园路没有1号(西人忌1),公园门牌号就设为昆山花园路1号。

西童女校

昆山公园和虹口区图书馆乍浦分馆对过,从南到北依次是弗恩特连锁酒店,乍浦路弄六层楼新公房和乍浦路弄塘沽小区。

弗恩特酒店背侧是上海市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俗称安装公司)。

时光倒退到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购得虹口文监师(塘沽)路一处的大块土地建设新校舍,取名“西童女书院”,又称“西童女校”,是英国商人慈善家汉壁礼创建的著名公共学校之一,该校前身是创建于年的“汉壁礼蒙养学堂”。那时,这块土地上还未建景林庐和景林堂。年女校迁移新址,该处主楼改成成工部局的一个市政机构,抗战时期被用作日本人的小学。抗战胜利后,成了国民党虹口宪兵队机关,9年后,做过解放军招待所。59年成为著名的上海市工业设备安装公司(见下图)的办公驻地,但也是上海优秀历史建筑。

结合拼图和地图能识别出改革开放后,在安装公司沿乍浦路的自家大院内,建造了弗思特连锁酒店和弄的6层楼的新工房。

景林庐与弄一墙之隔的是弄,两弄均属塘沽小区。走入弄,主弄堂左侧是一幢27~2号的联体型晚期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略具安妮女王时期建筑风格,其座落在乍浦路昆山路东南角,门牌号就有乍浦路号和昆山路一号。

四层砖木结构建筑,建筑外观以青砖为主,主立面设连续的卷柱式外廊,卷柱、装饰,线脚用红砖,南立面窗式多样,有半圆,双联半圆,扁圆及双联三角等多种窗饰,多样又不失杂乱。

转角处为八角形塔楼,二层窗为圆券带尖饰,三层为扁券带券心石,四层为半圆券柱式,尖顶带德式风格的金黄色铁皮屋顶,但早前是绿色屋顶,年所建,年被上海市政府列为优秀历史建筑,应该尽可能保存历史留存的原貌,不知为何现在屋顶塗成有点刺眼的金色。

该建筑每层有南北卧室,每室面积0平方米,厨卫齐全,前后花园,楼梯道有2米之宽,为解决想就近敎堂教友住房而建,因此设计上只追求实用性,而放弃宗教建筑繁琐的非实用的装饰,在当时颇负盛名,原塘沽小区老居民习惯称其为红房子。

紧倚着红房子2号东侧是一幢二层楼英式小洋房(22号),文革前后是昆山路小学校长的住宅。

本段文字与时下众多媒体的报道不同(見上地图),经过多次人证和物证的查讯,被称为带金顶红房子的建筑并不是目前所称谓的景林庐(景林廬),而真正的景林廬建筑就在红房子斜对面,景林堂正南面的一幢五层建筑,老居住者称之谓白房子,红房子建成稍晚于白房子,白房子几乎是于景林堂同步建造,提供给教会神职人员居住。白房子旁的17~20号是配套的汽车间,现为民舍。

上列所示的局部放大地图清晰地证实,标有《景林廬》三个大字的建筑物就是白房子。不过可以称白房子景林庐和红房子景林庐,这就显得和谐些了。

该建筑原顶层四角边的挡雨屋檐很宽,屋檐下用漆成苹果綠直角三角形木框支承,显得简约而优雅。在80年代,该建筑在屋檐上又加盖一层,那时在高质量坚固公寓顶楼加层是流行做法,不过有些不伦不类。

该楼处于“大隐于市”的环境位置,除了很邻近的周边居者知道弄有幢不错的公寓,一般人还真不知道弄内有着百年历史的法式建筑,更不知每套房至少是四室二厅一卫,外加一个壁龛,用于放置基督教器具,左右两侧套房还带有厕所的保姆房,两卧室直连宽畅的朝南室内阳台,进楼道地上和楼梯台阶是白色的磨光石子,楼梯是黑色铁栏杆镶深黄色扶手,走入黑色门房,套间内除了卫生间铺地用了白色磨光石子,房间走道全是高质量细长条地板(打腊),接近豪华设计和装修。

底楼的一层房间很暗,为上面4层配套而用。层高2米,走道长度贯通整个层面,其房间多为儲藏室和工人用房,二楼以上层高米,底楼有两个门洞门牌号分1幢和2幢,各自有主楼梯和副楼梯。每幢每层2个号二个套房,从二楼算起,16个套房为1~16号,不以“室”区分,也证实了白房子“景林廬”是上海最早的公寓楼。整幢建筑为法式优雅设计。

白房子“景林廬”的人文历史也值得一提,抗战前,该建筑属敎会房产,住家为清一色神职人员,汪伪时期曾被日本军部霸占,抗战胜利后,教会因经济拮据,不得不让外人进驻,但有一要求,居者不能摆放其也他宗教的器具。于是包括国民政府财政部高管等接受大员也住入部分套间。

9年后,一些革命功臣,新政府高干也住进了白房子,有市公交办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民政局局长、上海市农垦局局长等,还几家是原国民党高官住户,想必是统战对象,当然二家教会牧师乃住原处,总之,居住者皆为社会精英。

中西书院

从下列百年之前的地图可证实,上海中西书院曾座落在红房子景林庐正对面,乍浦路昆山路东南角上,书院的创建人林乐知是基督教美南监理会上海教区的坐堂牧师,在华居留时间长达47年,以办报、办学、译书著称,对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影响很大。

年,林乐知在上海首先开办了中西书院的第一分院,当时被称为林华书院。年又在上海开设了第二分院,主要是由传教士授课。几年后,颇有商业思维的他,在购买了昆山路两侧沿街的5亩土地,将两个分院合并,成立了中西书院(Anglo-ChineseCollege)。

年,中西书院的第一次招生就招到学生四百多人,而当时圣约翰书院只不过七、八十人。中西书院在林乐知主持期间颇有成效,为洋务运动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人才.中西书院的教学管理经验是近代教育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该院学制方面定为三级8年制,先后学习识字、音韵(习学琴?),英语、历史、地理、代数、物理、化学、天文、力学等,一般第六年就可以毕业。如还愿意继续深造,就接着学习航海、测量、国际公法、人体生理、富国策等,属于专业培养。

在20世纪初,中国的海关、邮政、铁路以及实业界人才,大多数都出自该校。林乐知的办学方针比较开明,学生甚至可以自由发表爱国演讲。

年,中西书院成立11年后,负责中西书院具体事物的司理院务――沈毓桂在《万国公报》上说“不远千百里而来就学者,先后得有两千余士”,中西书院培养的这些学生的去向是“其间,有游庠者,有食饩者,游学泰西者,洋行书记者,海关暨招商电报诸局,南北水师武备诸学堂”。除了继续博取功名和出洋留学外,基本上,这些学生都进了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机构。

中西书院的不少学生毕业后,做教师,这又分为两种学校,一是到教会学校做教师,如到浙江、上海周边或者留在中西书院,另外是到官办的新式学堂做教师,如水师学堂、电报学堂等。他们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从近代转向现代做出不可估量的功献。

林乐知牧师长期定居虹口昆山路,直至年病逝。年,他创办了《教会新报》(CHURCHNEWS),年改名為《万国公报》(AREVIEWOFTHETIMES,或THEGLOBEMAGAZINE),偏重于介绍“西学新知”,他所创办的「万国公报」在晚清的教会报刊中,发行时间最久,发行量最大,影响最深远。「万国公报」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而言,实为西学之水库、新知之总汇,他首次向中国人介绍主权在民和法律为一国之主的思想,介绍宪法和三权分立的理论,是中国近代新文化的启蒙者。当时中国的知识精英,无论是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革命派的孙中山,于右任,还是当朝政要李鸿章、孙家鼐、徐继畲,无不对林乐知和「万国公报」推崇有加。著名文人林语堂自称透过「万国公报」,林乐知成为他童年时私淑的对象,是“在我生命中,影响最大、决定命运的人物”。连日本天皇与其内阁官员亦为「万国公报」之热心读者,由上海的日本领事馆长期订购转寄。

中西书院于年迁往苏州,并入监理会所办的东吴大学。书院就改办东吴大学法学院和二附中。当年东吴法学院和震旦法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院的学生,在上海和中国的法律界有三分天下之势。

林乐知的办学宗旨不同于以前教会学校以培养信徒为办学思路,而是适应当时洋务运动的需求,进而经常派中西书院的学生出国留洋,他后来创办的中西女塾也以学生出国人数多而闻名。

从到年的0年间,这0年也是中国由近代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西书院培养出的多毕业生,实属中国近代化运动中的人材精英,为推动中国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程中贡献了重要人材。

景林堂和景林小学

通过新旧地图的对比,5亩等于米x2米的土地,其处于昆山路(吴淞路至乍浦路)南北侧各约50米宽的邻街空地,于是林乐知和教会就大手笔扩建书院及相关建筑。

原址几经切割和变迁,与中西书院有渊源的南侧建筑如下:

2年—年,美南监理会在昆山路南侧,原教堂斜对面,拆除原林乐知和其他传教士宿舍,新建一座规模较大的教堂,当时曾是上海最大的教堂,可容纳0多人。为纪念该会著名传教士、中西书院创始人林乐知而命名为景林堂。4年元旦,由牧师江长川主持献堂典礼。

随着景林堂的建成,在其东侧附设了小学,名为景林小学,年改名昆山路小学,現在是虹口区第一中心小学。

0年,景林堂已改名为景灵堂,景林庐却没有改名,而是从景林堂派生而出,这样就有理不清历史延伸的解释。对该教堂的介绍比比皆是,本文只提景灵堂也是优秀历史建筑。

2年,在建造景林堂的同时,在其南面的空地上建造一座5层公寓——景林廬,也就是上述提到的白房子公寓楼,专供攜眷來滬的監理會傳教士們住宿。这座公寓力求在有限的建築面積中爭取更多的使用面積,這一设计理念對以後上海住宅的變化和發展起過一定作用。

东吴大学法学院

下列拼图所示:上图右角红房子(景林庐)对过马路(昆山路北侧)是原中西书院的校舍(上左角)。下图(目前)是一幢原中西书院旧址上,建造的朝北向东两翼延伸的(加了一层)的沿街四层楼旧式公寓,其门牌号为乍浦路04号,与敎会地产有渊源的是朝东有共和里(昆山路弄),该弄堂内的石库门建筑群内有不少信教的住户,还有昆山路号东吴大学法学院(前身中西书院),现为上海财经大学校舍,以及昆山路16弄内的原法学院二幢钢筋混凝土四层教职工宿舍楼。

东吴大学(SoochowUniversity),是年由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创建于中国苏州的私立大学,是中国第一所西制大学。最早称为“东吴大学堂”。东吴大学法学院于年在上海昆山路中西书院原址成立,初称东吴大学法科;当时的东吴法科规定,学生需在大学文理科学习两年后才能投考法科,再学三年法律,先后五年方可取得法学学士学位;经学校介绍到美国大学读一年可获法学硕士学位,二年后可获法学博士学位。

当时,在昆山路上的法学院被称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比较法学院之一,培育比较法学及国际法人才贡献至钜。从年代到年代,国际法院一共有过6位中国籍法官,从顾维钧开始,一直到年的联合国前南国际刑事法庭法官李浩培,都是东吴法学院的教授或毕业生。

20世纪40年代中期,海牙国际法学会曾评选全球50位杰出法学家,中国有王宠惠、杨兆龙两人入选,皆是东吴法学院教授。

东吴大学法学院由于着重于比较法学的研究,并且是亚洲最早的从事比较法研究的学校,为近代中国的司法领域培养了诸多人才。6年,东京审判开始,由于采用英美法进行,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中正指定从东吴法学院中挑选法律人才。因此,整个东京审判过程中,中国方面检察官向哲浚、首席顾问倪征燠、检察官顾问桂裕、鄂森等等,均来自于昆山路上的东吴大学法学院,占整个中方人员近一半以上。

8年11月12日,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等7名被告被判绞刑,另有16人被判处无期徒刑。8年12月2日绞刑执行,向哲濬和中国代表团团长商震参加了见证。当时,中国代表团力量是非常单薄的,但是,他们殚精竭虑,团结一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向哲濬和他的同伴们戮力合作,终于不辱使命,代表国家在远东军事法庭行使职责,充分体现了其爱国心、责任感和才干。

联合国国际法院成立后,中国五届大法官全是东吴大学法学院校友,即王宠惠(东吴教授)、郑天锡(东吴教授)、徐谟(东吴教授)、顾维钧(东吴前身中西书院校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任国际法院大法官倪征燠(东吴教授)。东吴教授李浩培任海牙联合国前南国际刑事法院法官,于年在任时逝世。

昆山路的法学院现为财大夜校部,也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美国劳莱德修女会和善导女子中小学

在乍浦路昆山路西北角上是汉庭快捷酒店,门牌号乍浦路07号,原先此处朝西有一排连体式二层英式洋房,门牌号是昆山路(百官街口)号至号(乍浦路口),年拆除了号和号,新建了五层楼的汉庭酒店(見下图)。

19年,美国劳莱德修女会在这排联房(见下图)开办了劳莱德(女子)学校(LorettoSchool),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学校随美国修女被集中在蒲石路美国圣心会修女院,此处建筑就成了民舍,60年代起,上述民舍的底层(除了号)都成了街道加工场,有手帕生产组,童装生产组和图钉生产组。74年4月份,这些生产组接受了来自社会上的待青,从而使最底层的小集体单位走上了新生,我的几位同学和同事都在这些生产组的改朝换代中担当了重任。

一街之隔的昆山路号的二层外廊式安妮女王建筑,原由法国天主教会创建於年(光绪18年)的善导女子中小学,学校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天主教的规矩。

年,学校改建成独立编制的海宁路第一小学,据该校老教师董阳光漫画家告之,学校顶盛时期有54只班级、个教职人员、0个学生,分上午班和下午班上课,下课时校园内人头济济。

满园春色关不住,根根树苗将绽放。90多岁的海一盛校长指出,该校还人材辈出,比如崇明路小学第一任校长、西街幼儿园和园长、中州路小学新建校的校领导、武昌路小学校长、武进第二小学的校长等等,皆由海一输送,学校在虹口区享有盛名。

大约在年,已搬到乍浦路17号(見上图)的海一小学在说不清的原因下被撤消,回归不了原址,而西街幼儿园扩容,兴建起豪华园舍,从而改变了那里的风貌(见下图)。中篇结束到此,不得不感概万分,在乍浦路周边方圆0.1平方公里范围内,曾经有过五所百年前创建的学校,其中的中西书院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还有四幢优秀历史建筑,分别蕴藏着丰厚的人文历史。该区域在中国从近代走向现代,在教育和思想的启蒙运动中,有着不可低估的功献,尤其是现代法学的继承和遗产,让我们后人实感汗颜,这面镜子将鼓励我们努力、努力、再努力!本文为乍浦路及其周边区域的沿革(中篇),敬请再阅(下篇)。

卢铭安落笔于悉尼可加本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tealabo.com/sbly/482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