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6日,著名漫画家、“三毛之父”张乐平位于五原路的故居将正式对外开放。
隆冬,腊梅花开。
五原路弄3号别墅花园内,金黄花朵在枝头绽放幽香。年8月到年9月,整整42个寒暑中,每年冬季,房屋的主人张乐平都会如约来到这里赏梅画梅。
而从这个冬天开始,这些花、这幢房子、这些砖墙见证过的故事将为更多人所了解。本月6日,著名漫画家、“三毛之父”张乐平位于五原路的故居将正式对外开放。
“七上八下”的孩子乐园
五原路东起常熟路,西至武康路,全长米,宽15米到17米。在法租界时代,为纪念天主教南京教区主教(年-年)赵方济而得名赵主教路。
或许是呼应这个颇具宗教意味的名字,当上海基督教最早建立的教堂之一、创建于年的救主堂在“八·一三”淞沪战争中被毁后,即选择于年在赵主教路71号再建,年落成后有多个座位。过去圣台两侧上方建成假层“追思阁”,内悬挂教徒遗像及安放骨灰匣。这里也曾经是基督教华东神学院所在。
因为地处法租界内,幽静的环境吸引了许多达官贵人置业,也吸引了一批医疗和教学单位入驻。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俄国正教会曾在赵主教路-医院。私立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也曾在赵主教路弄5号办学。年,汪精卫政权接收租界时,正式将其改名为“五原路”,取自内蒙古西部的一个地名。
位于五原路弄的三幢别墅,原系粤系军阀代表、中国国民党一级上将陈济棠私邸。年,张乐平一家被分配到三号楼二楼居住。二楼一共有三间房间,自有卫生设施,一南一北都有阳台。而他们楼下的邻居,是著名演员上官云珠的堂兄韦布。年秋天,昆仑影业公司把《三毛流浪记》拍成电影时,制片人正是韦布。张乐平住到五原路后连添三个男孩,这样就一共有了7个子女,而韦布家有8个孩子,他们笑称这幢楼成了“七上八下”。张乐平还特别喜欢招待子女的同学朋友来家里玩,他们的房子成了弄里著名的“儿童乐园”。
日本著名漫画家森哲朗来访张乐平后,还记录下这样的文字,“画家的寓所毗邻一家幼儿园,时而可以听到孩子们嬉闹玩耍的声音,这对天性喜爱孩子的乐平先生来说是最适宜的了”。
在这里画出“三毛翻身记”
张慰军是张乐平最小的孩子,在他的印象里,父亲的画室兼客厅里总有络绎不绝的客人。那张如今将向游客展示的书桌上,傅抱石、亚明、谢稚柳、关良、唐云等名家都曾在上面挥毫。黄永玉、华君武、戴敦邦都曾在这间书房里留下过欢声笑语。
解放初,张乐平差不多每年都要赴京开会。临行前,他都会和住在南京的傅抱石预先通电话,约定好时间和车次。然后张乐平带着小菜和酒从上海出发,火车经停南京时,只见傅抱石带着烧鸡、板鸭上来,于是两个人就对饮吃菜,一路快活地去北京。
那是一段安逸愉快的时光。张慰军记得,当时他在学校课本上正好学到芦芒的诗,有次在家里,当发现芦芒本人来看望张乐平时,他就故意隔着门大声背诵这首诗,只见诗人听到了背诵声,虽然不说话,但是嘴角有了笑。还有一次全家一起去看电影《聂耳》,没过多久赵丹到家里来做客,这位著名演员穿着米色风衣戴着贝雷帽,正是电影里聂耳的装扮。书本里的作者,荧屏上的演员,展览里的画家,对于别人来说或许遥如星辰,在这幢房子里,他们都是张慰军家的常客,是一个个面目可亲的长辈叔伯。
父亲张乐平书房的窗正对着花园,打小张慰军就知道如果爸爸在作画,就不要去打扰他。但有时张乐平也会招手叫孩子们进来,甚至主动叫来玩的孩子们的同学进屋,让他们做自己的小模特,叫孩子穿上某件衣服、做一个动作,而他本人就观看着衣服的纹路和孩子的姿势。多少形象就这样融入了漫画之中呢?张慰军不知道。在这幢房子里,父亲画下了《三毛翻身记》和《三毛迎解放》《三毛今昔》等作品。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内向不多言的父亲用笔端绘下心中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文革”开始了,父亲不再多说话,有时即便在家对着子女,也几乎无言了。为示羞辱,当时张乐平被迫将一块写有“牛鬼蛇神”的布条缝在身上。为了避免让人看见,他总是天不亮就出门去解放日报上班,然后等到夜幕降临才回来。画家没有什么特殊爱好,平时就喜欢喝酒,但一张写有“不许张乐平喝酒”的大幅字条就被贴在家里饭桌前张乐平的位置上。没有人敢撕下来,天天大家就在写有这张警告语的字条下默默扒饭。字条上,“张乐平”几个字还被打了大叉,叫年幼的孩子心惊胆战。
那几年,花园里的腊梅还是准时开放的。“文革”前,张乐平喜欢盆景,常常在花园里侍弄许久。但如今盆景荒芜了,他在寒冬天气对着腊梅,依旧什么也不说。
故居被列为文物
为了保护父亲,全家将本来最靠近楼梯的画室和最靠里面的卧室换了位置。(如今故居将画室恢复到“文革”前的位置)
张乐平最为珍视的《三毛流浪记》手稿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抄走了一部分。有一次,在挨批斗时,张乐平跪在地上,造反派当着他的面把部分手稿撕掉了扔在地上。挨完批斗,张乐平还必须要被监督卫生劳动,他打扫自己下跪的地方,然后默默地把撕碎的手稿捡回来。
张慰军记得,那天父亲回来时,手里拿着一个灰色的包,他一边往外掏《三毛流浪记》手稿的碎片,一边眼泪就流出来了,家里人看了都很痛心。曾经是五原路上“儿童乐园”的屋子,一片肃杀。
张乐平被冠上“毒害青少年”、“美蒋特务”等罪名后,路上的孩子看到他,不再喊“三毛爸爸好”,而是喊“一二三——打倒张乐平”。可是,那些住在周边平房里的工人邻居却站出来维护画家。在看到造反派来抄家、贴大字报的时候,他们利用自己的阶级身份保护着张家少受一些冲击。
经历十年浩劫,晚年的张乐平,常常独自在床上看巴金的《随想录》。能够再次绘画的时代恢复了,但画家却罹患帕金森,手抖得不行。他还是爱喝酒,有人给他送来了白兰地,他要叫朋友来分享,劫后余生的一群人又再次围着他的画桌。多少年过去了,他的朋友、刚刚故去的解放日报原总编丁锡满还记得:“他们家沙发坐下去要夹屁股的。”
年9月27日,张乐平病逝于上海,享年82岁。张乐平旧居被徐汇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列为不可移动文物,是徐汇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曾经不太懂父亲的张慰军如今自己已经到了耳顺年纪,重回故居整理父亲的作品和往事的过程,让他重新了解了父亲往昔那些不曾说出口的话语和内心的感情,这些都将随着这次故居的开放,一起向世人展示。
相关:张乐平故居抢先看
在老洋房百余平方米的有限空间内如何立体呈现大师丰富的一生?这一次徐汇倾力打造的名人故居与以往有何不同?记者带你提前“踩点”!
愿做“小而精”
从五原路弄弄口望进去,一整墙的“三毛画壁”引人注目,四格漫画的样式一路呈现着经典的“三毛”形象,黑色的篱笆墙引人走向弄堂深处,深色的原木大门边上,“张乐平故居”字样的木质门牌朴素中跳脱着色彩。尽管走进3号这扇门才算走进了故居,但显然,若有若无的氛围铺陈从弄口就已经开始。
一楼的展厅面积不过百多平方米,就是在这百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布置呈现了百年乐平、大师漫画、艺苑掇英、朋友画我四个展厅,既有丰富的文献、实物资料可纵览大师一生重要节点,那些力透纸背的作品更是直接将张乐平先生的技艺、情怀和盘托出,任观众穿越时空与之对话。
戴敦邦复原“插画”
“百年乐平”这个主题下,筹建组挑选了四个点展开:童年、抗战时期、创作三毛、张乐平和孩子们。张乐平先生曾在一本自传体的小书中讲到,幼年在海盐,他常常在沙滩上画画,一次画了一条巨龙,画完了自己跑到远处看也很满意,可是一阵潮水涌来,浪花把画卷走了……这个画面和另一个故事一起,当年曾被戴敦邦先生画过两幅插画。年近八十的戴敦邦先生帮助他们复原了这两幅画,盖上了印章。还有一幅插画后来邀请了张乐平先生的学生、漫画家郑辛遥重新创作,这些作品的寻访补充无疑丰富了故居的文献储备。
永不磨灭的“三毛”
张乐平先生喜欢孩子,也善于从孩子身上汲取灵感。内战时他回到上海,眼看着时局动荡,大批难民涌入,人们居无定所,很多孩子前一天还活蹦乱跳的,第二天就阴阳永隔。痛心于这些活生生的社会景象,他创作了《三毛流浪记》;融入自己抗日的生活体验,创作了《三毛从军记》。此后,这个脑袋上竖着三根毛的在苦难的大时代中载沉载浮的人物就成为了几代人记忆中的经典。
“‘三毛’是一部没有文字的巨著。”张乐平故居里,自然少不了这个身世流离、常常苦中作乐的孩子的形象。小小花园中的三毛雕塑是上海油雕院杨冬白先生的作品,此前,徐汇诸多徐光启的主题雕塑也出自他手。展厅中,也少不了各种现代手段的运用。小触摸屏对准一本书的“封面”扫描,三维立体的《三毛成长记》就跳了出来;一块磨砂大屏上,投影打上去,一笔一笔的三毛动态速写就“画”了出来;磨砂屏下方三个略矮些的展柜粗看似乎空无一物,记者正好奇是否藏品尚未摆入,徐汇区湖南街道名人故居筹建工作小组组长宋浩杰揭晓了“玄机”,原来三个展柜里藏着三块看不见的触摸屏,把《三毛从军记》《三毛流浪记》《三毛外传》三本书全数嵌入,观众可以很方便地翻页浏览,对于如今在迪斯尼大动画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也提供了直观的体验。二楼也有触摸屏播放三毛的电影、电视片,观众可以停留下来,观赏和回味。
让故居真正可触摸
从一楼展厅一路走来,每一处迂回曲折都延伸为新的展陈动线。这栋楼原先住着两户人家,张乐平先生家在二楼,就是如今呈现的生活空间的样貌,一楼很自然地做成了文献陈列。最后一个展厅“朋友画我”是极富个性的一笔。这个狭长地带原本是两家人隔开的厨房,此次布展把它完全打通,以52位漫画家朋友“漫画”张乐平的方式呈现这位平民大师,既是别样角度,也充满了趣味和人情。这里也设置了观众留言台,以后还会有三毛主题的纪念章供留念把玩。整个观展路线不走回头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呈现丰沛的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二楼的生活空间里,张乐平先生的书房、卧室、其子女的卧室等观众都可进入室内观览。在张乐平故居一楼楼梯下的一个小小监控室、三楼6平方米左右的阁楼办公区就是工作人员的全部“地盘”,“空间本来有限,更要把有限的资源留给故居本身,呈现给观众”。
综合自:解放日报、上海徐汇
沈轶伦等
赞赏
长按北京哪里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检查到中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xilanhaigouz.com/sbyl/1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