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想你一次,天上便落下一粒沙,从此便有了撒哈拉。”——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三毛背着行囊走进了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寻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
书中每个故事都充溢着一种浪漫、浓情的异域情调,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
走进作者
三毛的确貌不惊人,连“三毛”这名字也嫌潦草——也不知是她明了自身天性取了这名字,还是这个流浪的名字注定了她一生颠沛。
沙本是世间最无依无着之物,安定流浪听凭风停风起。而沙漠收容他们——还有三毛,一并揽入它的怀抱。它是诚实的,它不虚荣。
它不用你精致,不用你化妆,不用你给予,只要你心安。
这便是故乡了。
三毛是幸运的,苦恋她六年的男人也是懂得她的。爱着三毛的荷西也是幸运,三毛虽然疯狂又爱流浪,但却专一与自爱。我向来以为,对待一个好姑娘无非两种方式:捧起来读,或者拥起来爱。荷西对三毛真是范本。
他仰慕尊重她,又不似沈从文对张兆和那般恋慕得仿佛信徒对待女神;他们亦有小儿女情怀,但也没有彼此耽溺。
世间无数怨偶佳偶,无非是两人间爱之存亡。但相爱是一回事,相知又是一回事,找到知己总比找到爱情更难。荷西三毛决计是不需什么红颜蓝颜,因为自己的爱人便是知己。
结婚礼物是骆驼头骨,大概只有荷西做得出来,也大概只有三毛会欢喜接受。
关于撒哈拉
书中记叙最多的,是她那些撒哈拉威邻居、朋友以及碰到的各种陌生人。那些人让她又爱又恨,让她心生怜悯,让她想起自己的亲人,让她悲恸不已却又无力解救。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几乎百分之九十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几岁。
传统的封建的宗教习俗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拒绝”文明,固守着自己头顶那片写满“宗教”的天空,容不得一点“异端”。
那是个比新旧交替时期的中国社会更惨不忍睹的地方,有过之而无不及。
撒哈拉教会了三毛坚强和乐观。她看到如桌大一片小水池旁尚有黄色小花,“心中受到很大的启示,芥草在沙漠中,尚且依水欣欣向荣。
而我们为人者,环境的挫折一来,就马上低头,这都是没有了解生命奥秘的人所处的心境”。
但是撒哈拉也让三毛无奈和痛心,她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好友沙伊达——一个像钻石般绝世而善良的姑娘——的悲惨死状。
这个并无过错的人,就因为与撒哈拉威的传统观念不容,落魄地倒在了像熔化的铁片一样滚烫的大漠烈日下,再也没有站起来。
只有骆驼嘶叫的悲鸣充满整个天空,“像雷鸣似的罩下来”。
于是三毛发出这样的感慨:“乱世,才会有这种没有天理的事情啊。
-END-
图文来源
网络
本期编辑
陈敏
校团委官方微博: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团委
校团委官方
投稿邮箱:
qq.
治白癜风北京最好的医院是哪里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xilanhaigouz.com/sbyl/2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