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

三毛流浪记,在你我记忆的深处流浪


“光光头上三根毛,圆圆鼻子往上翘”,流浪街头但聪明机灵,历经磨难却不失乐观,幽默可爱的“三毛”,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三毛流浪记》至今仍是中国影响最大、销量最高的一部连环漫画。

漫画形象“三毛”的创作者张乐平先生,毕生从事漫画创作,画笔生涯达60个春秋。他把一生的情感都倾注给了笔下的“三毛”……年9月28日,张乐平先生离开了我们。今晚,让我们一同向“三毛之父”致敬。

漫画·三毛三毛诞生——“市井生活里的小浪花”

“三毛哩咯三毛,流浪哩咯流浪,赤脚走过马路哩咯弄堂头~”只要响起这个音乐,脑海中就会闪现出“头顶飘着三根毛,圆溜溜的眼睛,扁塌塌的鼻头”的三毛形象。

漫画“三毛”形象的创作者张乐平先生,年出生于浙江海盐县。张乐平是家里的第三个男孩,按江浙一带的风俗,男孩取乳名往往按长幼排行再加个毛字,老大大毛,老二二毛,老三便是三毛。

张乐平的父亲是位乡村教师,母亲擅长刺绣、剪纸,是他最早的美术启蒙者。张乐平的画画最早来自帮母亲描图绣花,后来便是沙滩做纸芦柴做笔,一手好画深得美术老师赞赏。

△张乐平早期剪纸作品

15岁,因家庭贫穷辍学,张乐平到上海谋生。在困厄的生活中,他还坚持学习,年轻的他尝遍了人间冷暖,然而这些经历都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年7月28日,《晨报》副刊《图画晨报》首次刊登了张乐平创作的“三毛”漫画。早期三毛的故事,以幽默风格为主,看似简单的画面却常常带有寓意,发人深省。

△早期“三毛”漫画《物尽其用》

张乐平画“三毛”时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少用文字,尽量用画面讲故事。因为那时有文化的人不多,能看懂文字的人更少,他希望更多的人能看懂漫画里讲述的故事和表达的意思。

很多人都能在三毛身上找到弄堂里随处可见的邻家弟弟的身影,天真无邪,讲义气好打抱不平,好奇心强,常常一激灵就揭穿了大人的小把戏,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个优点多过缺点的幸福的“熊孩子”。那时的三毛,是上海平静的市井生活里一串小浪花,也自然成为读者喜爱的漫画形象。

据不完全统计,自年至年,上海的20多家报刊画报先后刊登了多幅三毛漫画,还结集出版了单行本,三毛在当时就已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漫画明星。

但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一切,随着张乐平“以笔做刀”投身抗战,三毛的形象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画笔就是武器八年抗战带来人生洗礼

在八年浴血抗战的烽火中,不应忘记的是曾有一支由上海漫画家组成的“抗日漫画宣传队”,从城市到乡村,从沿海到内地,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

上世纪30年代末,“抗日漫画宣传队”队员在街头向民众宣传抗日。

青年张乐平在这支宣传队中担任副领队,他和漫画队成员一时间创作了多幅抗战漫画。

抗战漫画宣传队每到一地,放下行李即投入宣传。白天攀高爬低在街头闹市画大幅宣传图,尤其是在黄鹤楼集体创作巨幅壁画《抗战到底》,张乐平是主要起草人;晚上雕刻木板,出版《抗日漫画》,或用于对敌宣传,或以多不识字的普通士兵和百姓为对象,揭露日军的残暴,鼓舞民众士气。

他们还画了大量对敌宣传品,包括劝敌放下武器投降不杀的“通行证”,以及数不清的抗日宣传牌……

△年,张乐平在武汉黄鹤矶头绘制巨幅宣传壁画《抗战到底》。

年武汉沦陷后,日军行经武汉黄鹤楼大壁画《抗战必胜》,随军记者拍下这一照片,随后日军将壁画损坏。

漫画宣传抗战这八年是对张乐平的洗礼,不仅为‘三毛’的创作积累了素材,坚定了他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的想法。

△张乐平《幻想中的无敌空军》

△张乐平《将来我们看得见的结果》

张乐平曾说:“回想当年我们在警报频仍中闭窗秉烛作画的情景,至今犹觉热血奔涌……我这个漫画兵从年画到年,经历了抗战的全过程,武器就是一支画笔。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当年的作品,虽不成熟,笔底感情却是真挚的。激于民族的义愤,我们曾以苦为乐,不负祖国的托付,尽了自己的职责。”

三毛的命运牵动着一城人的心

抗战胜利后,年11月,张乐平终于回到了阔别8年之久的上海。各大报刊的编辑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向他约稿。

张乐平根据在抗战一线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开始创作《三毛从军记》,年,这部以小勤务兵视角讥讽国民党军队腐败无能的系列漫画作品在《申报》发表后,影响非常大。

张乐平于年又创作了一部连环漫画《三毛外传》,风格接近于早期的三毛,艺术上更为成熟。主角三毛又成了城市寻常市民家的顽童,有趣和可笑的生活情景,却又耐人寻味。

年年初,张乐平目睹路边冻死的骨瘦如柴的流浪儿,内心在悲泣呼号:“这是什么世道!”经过痛苦的思索后,张乐平开始以眼泪和着笔墨创作《三毛流浪记》。

这部巨作无情地鞭挞了社会人间的冷酷、残忍、欺诈和不平,颂扬了在极度凄苦无依无靠的困境中,依然意志坚强、乐观、善良、机敏、幽默的“三毛精神”。

流浪儿三毛迅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随着报纸上的每日连载,大人小孩都为三毛的经历时而忧愁,时而惊喜,时而伤心,三毛的命运竟成了当时上海市民生活中关心的要事。

作家三毛与“三毛之父”的父女情缘

半个多世纪以来,《三毛流浪记》以多种版本发行,总量数以千万册计,而且以几种外文版本在国外发行。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三毛流浪记》是我国印数最多、最畅销的儿童读物之一,中国的孩子们是看着三毛的故事长大的。

原名陈平的中国台湾女作家三毛在三岁时读到的人生第一本书,就是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她说,这本书使得她“今生今世成了一个爱看小人物故事的人”,也让三毛成为了她的笔名。

上世纪80年代末,久别家乡的三毛特地来到上海“千里寻父”,上门感谢张乐平先生为自己的童年带来的欢乐,并认张乐平为干爸。“与乐平先生,除了笔名之间的缘分之外,也的确建立了另一份不移的天伦之爱。这并不止张乐平先生如此待我厚我。他的家庭、夫人、子女,在这份宽爱人类的意识中,都不辱——‘三毛创造者’这五个字背后的含意。”

△作家三毛与“三毛之父”张乐平合影

对于三毛认自己做父亲这件事,张乐平先生也认为这是自己生平中的一件快事,他说:“没想到我画三毛‘画’出一个真的女儿来,我真的很开心!”

三毛是记忆更是一种民族形象

张乐平先生一生中大部分的作品是以孩子为题材。他说:"有人问我,你的儿童漫画小孩子那么喜欢看,有什么诀窍吗?我想来想去没啥诀窍,就是有一点,我爱孩子。″

身为漫画大师,张乐平日常生活却非常朴素,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几部最宝贵的三毛漫画作品毫无保留地捐献给了国家,作为献给全国少年儿童的礼物。

年,张乐平谢绝了海外收藏家想以高价收购《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原稿的要求,将《三毛流浪记》原稿共组全部捐献给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年,张夫人冯雏音遵照张乐平先生的遗愿,将《三毛从军记》原稿共组全部捐献给了上海美术馆收藏。

年,冯雏音女士向张乐平家乡浙江海盐人民捐赠张乐平的幅(组)作品原稿,包括除《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以外的大部分三毛原作。

从年第一幅三毛漫画问世至今,三毛形象深入人心,影响力波及海外。三毛的故事还被搬上荧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电影《三毛从军记》截图

人们喜欢三毛,因为他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社会内涵。在不同的时代,三毛给予人们心灵上的震动,精神上的鼓舞,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

许多人都说:“我是看着三毛的故事长大的。”三毛表现出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活力。在中国人心目中,三毛不仅仅是那个只长着三根头发的小男孩形象,更是一种民族形象。

文/央视新闻综合张乐平纪念馆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院研究所
国内白癜风联合诊疗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xilanhaigouz.com/sbzz/210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