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半径"晒书单系列活动之十一
编者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书单,每份书单展示的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本期“我的阅读半径”晒书单系列活动与我们心灵相约的是江苏省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级教师顾新红。
本文作者
阅读,让灵魂如期靠岸
如东县宾山小学□顾新红
打开我的阅读半径,可能不是大家所猜想的样子。我够不上博览群书,我更是没有读过多少教育教学理论专著,我甚至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哲学书。作为一名德育学科的特级教师,我亦没有读过几本德育方面的书,但我不否认,我是爱读书的人,我只是读我喜欢的书而已。
我的阅读史是从童年时代的小人书打开的。七十年代末,那个物质贫乏精神更贫乏的时代,一元钱的学费,一学期就“语文”和“算术”两本书,作业本都是灰报纸和捡来香烟壳纸用线缝起来的。书,比需用券儿买的布还要精贵。大约是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天放学,比我大三岁的哥哥从农中带回来一本小小的有图画的书,只给我瞟了一眼就宝贝似的藏在裤袋里了。晚饭后,哥哥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小人书,我也凑过去缠着哥哥给我讲书上的故事,小人书讲的是隋唐演义中程咬金骑马打仗的故事,故事情节已经淡忘,但“程咬金”这个有趣的名字记住了。昏黄的灯光,两个小人影,一本小人书,一个无比兴奋、惊喜的夜晚。那书上的人骑着马,舞着斧头、大锤打来打去,真好玩啊!这本神奇的小人书用它的魔法指轻轻地叩击着我混沌的心,混沌的脑,呼唤着身体之外某种生命的存在意识,那种感觉无比奇妙。
从此我和哥哥只要有钱,就想法子买小人书,大都是买的人家读过的或者不想要的小人书,小人书都由哥哥保管,他用一个木头小箱子装小人书,两三年的时间,就攒了七八十本。箱子平时哥哥都用小铁锁锁着,我想看书,总要经哥哥允许。这是个神奇的魔盒啊,一打开,里面各种妖魔鬼怪、武林豪杰、解放军、鬼子还有各种动物就从书里跑出来,钻到我的眼皮子底下,钻到我的心里、梦里,钻进身体之外那个神秘的生命栖息地。等我们读了中学,哥哥一时高兴把整箱子的小人书送给了村里一个爱读书的小不点儿,为此,我们懊恼、后悔了好多年。
到童店中学读初中,我才读到第一本杂志《少年文艺》,当教我语文的瞿光昭老师把这本杂志交给我,我怀着无比虔诚的心走进文字,体验文字的酸甜苦辣,感受书本里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世界。《少年文艺》在一个青春少女的灵魂深处埋下了一粒文学的种子,让贫瘠的精神世界得以开出希望花朵来。直到今天,我还保持着订阅《少年文艺》的习惯。
第一次走进如皋师范的图书馆,小小的身体被无数的书砌成的围墙团团围住,震惊、惶恐、喜悦、茫然、温暖……那个长期游离在身体之外叫做“灵魂”的东西终于找到可以安放的地方。
从此,一只饥饿的迷途的羔羊终于找到了一方茂盛的草原,且眷恋上这片芳草地,乐不知返。那时候,整个校园风靡琼瑶小说和金庸小说,大都女孩子迷琼瑶,男孩子迷金庸,我把学校图书室里的琼瑶小说都读遍了,有的甚至读了几遍还不过瘾,还要到街上找,找同学借,读得废寝忘食、神思恍惚。晚上熄灯了,就用手电筒在被窝里读,一直读到给一双浓眉大眼戴上近视眼镜。是的,琼瑶的小说让我看到《窗外》有《剪剪风》,有《彩云飞》,有《碧云天》,而每个少女都像《菟丝花》那般《水灵》,都在《月满西楼》的时候,在《庭院深深》里《心有千千结》,直到《几度夕阳红》才垂下《一帘幽梦》。那时候,读了琼瑶的小说,整日里就希望《我是一片云》,在《月朦胧,鸟朦胧》的夜晚穿上《梦的衣裳》,行走在《青青河边草》上,捡拾到一棵《幸运草》,听《雁儿在林梢》,看满天《星河》。然而那个青涩的季节,不懂爱,终究没有写出《我的故事》,没有上演自己的《聚散两依依》,一晃就毕业了,从此《人在天涯》,烙下的只是《剪不断的乡愁》。这些书,给青春插上了幻想的翅膀,也给我的生命涂抹了一种沉郁的紫色。我那颗敏感驿动的心,有时热情如火,有时清凉如墨,或许与早期的阅读有关哪。
工作了,才发现自己读的书太少了,在师范里,除了教育学、心理学、小语教学、小数教学方面的教材,可以说只认真读过一本教学方面的书,那就是师范老师姚烺强先生的《小学语文“一点突破”法》,那时候在校学生人人都发到一本,读着也蛮有趣的,实习的时候还套用“一点突破法”上过几节课,所以还有点印象。工作初期,当班主任、教语文、带比我小八九岁的孩子们,一切都很茫然。当时的卞国华主任(后来成为校长)用带着浓重通州方言口音的普通话对我说:“小顾啊,你要多读点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书啊,书上会教你很多方法的。”那时真后悔师范三年全卖给琼瑶阿姨了,要是那时候能花点时间读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该多好啊!或许,我的教育成长会更顺利更精进些吧。在老教师的影响和鼓励下,我开始走近教育阅读,期初无非读了些《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艺术》之类,记得那时候特别流行布鲁姆的目标教学法,县里推广目标教学法,还组织了相关征文比赛。我就找来布鲁姆的书认真学习目标教学法,第一次尝试参加县里的论文比赛。当时,文章都是手写在信件纸上,写了改,改了再誊再改,好几轮下来,才弄了一篇,结果竟还得了个一等奖。这个奖给我此后的阅读、写作以莫大的鼓舞和动力,从此踏上读书、写作这条快乐的“不归路”。但,刚开始工作的几年,市场上、书店里、学校图书室里的书尤其是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并不多,教育教学方面的杂志也有限。
再后来,一年一年的,随着电脑的普及,各种教育书刊杂志蜂拥而至,我却不是特别感兴趣,自己最爱读的依然是文学类的书。直到今天,我读得更多的依然是散文、小说、诗歌、随笔。虽然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应工作需要也买过不少,收藏了不少,读了一些,比如《李吉林文集》等情境教育方面的书,但内容大凡差不多,不同的书名,理论和案例也就那些,所以难免大同小异;与新教育结缘也读过朱永新的《我的阅读观》《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等,只是觉得新教育方面的书叙事性强,但实实在在、引人深思的东西不很多;也赶潮流读过李镇西的《与青春同行》《心灵写诗》《李镇西教育讲演》等,于永正的《心灵漫步》《做学生喜欢的老师》等,李炳亭的《高效课堂22条》,李希贵的《学生第一》,吴非的《不跪着教书》,蔡林森的《教学革命——蔡林森的先学后教》等,翻翻这些书,让我对当代一些名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有所了解和吸纳,也算有价值;为提升自己的任教学科品质,也读过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课谱》,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干国祥的《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檀传宝的《德育美学观》,王东莉的《德育人文关怀论》等,这几本书还算喜欢,给我的语文课、品德课的教学颇有启发;另外根据县局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布置的必读书,倒是基本都读了,不少还写了读后感,先后发表了近20篇读后感。读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教育走向生本还有多远》发表在《江苏教育报》;读李政涛的《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撰写的《教师,请开启认识自我的阅读》发表在《江西教育》;读《做温暖的教育者》撰写读后感《温暖,从心而出》发表于《教师博览》;《拾起窗边想小豆豆》读后感发表在《江苏教育报》;《第56号教室奇迹》读后感《请以信念的名义》发表于《教育导刊》;读《卓有成效的领导者》撰写了《管理,我的新认识》参与全县教育读书启动仪式大会交流……有的虽是为读而读,却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不枉与文字的缘分。
我是个偏感性又富有个性的人,不喜欢人云亦云的书,不喜欢自说自话的书,更不喜欢故弄玄虚的书,我喜欢切合我的情感、心意的书,所以,教育教学方面的书浏览过不少,但真正让我死心塌地,爱不释手的不是特别多。倒是有一本印象比较深刻。比如肖川的教育随笔集共四本《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的情趣与艺术》《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都细细读过,且很喜欢,肖川的随笔文风淡雅、清新,文笔精致优雅,流淌着文人的豪放与潇洒,且观念深邃、独到。这种演讲式的,抒情式的随笔,读来很是畅快;《陶行知教育文集》里的理论与实践智慧感觉至今依然很先进,很实用,很有指导价值,一直觉得,如果今天我们的教育能坚守“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的理念,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落实“小先生制”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根本不必去贴那么多标签,不必走那么多弯路,素质教育也不至于像“烂尾楼”;《南怀瑾谈儿童经典教育》中南老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这就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南老对“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如今有些人却向西方讨文化的饭吃”很是忧心忡忡,他说;“现在的教科书大部分只学语言,没有文化”令我很是震惊和震撼,他提倡教育要弘扬传统文化,不忘根,不忘魂,对我后来追求情感语文、文化语文、智慧语文的课堂和“生活体验、智慧引领、文化濡染”的品德课教学主张的确定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激发了我申报年南通市“十三五”规划课题《传统文化资源在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中的运用研究》,我想,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将是我今后教育教学不懈的努力。最让我难忘的是郑也夫的《吾国教育病理》,王丽的《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还有一本叫《中国教育调查》的书。我喜欢这类直指中国教育问题的书,给中国教育把脉、开方子、指方向,自己对所从事的事业才有一个更加冷静、清晰的认知,才有更加明确的努力方向。我以为,中国的教育从来不缺乏技术、技巧、方法,所以不喜欢读那些怎么管学校,怎么做班主任,怎么上好某种课的书,因为天下根本没有一种包治百病的良药,关键是确立正确的教育观,科学的质量观,良好的师生观,观念不对,读再多技术方面的书,无非还是想提高考试成绩,而不是指向学生的未来,教育的未来,只会教出更多的“精致的功利主义者”。
《中国教育调查》和《吾国教育病理》让我知道,中国教育的病,根子在制度,在我们弄丢了一些好的教育传统。读完《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我写了一篇三千多字的读后感《教育,请不要忘本》发表在《江西教育》,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深爱这本书,不是怀旧情结、不思进取,而是希望我们在迷惘困顿的时候,可以在历史的镜鉴中认识教育的本来面目,矫正偏移的坐标和方位,克服功利主义的肤浅与狭隘,从而找到一条‘安所遂生’的教育之路。也许,我们无法创建一所像培田、像汇文、像草堂那样的好学校,但每个教师可以试着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寻根、去务本,去拾回教育的信心,去守持文化的底蕴,去践行心中的好教育——让教育回归生活,去帮助学生安所遂生,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发现知识、习得能力;让教育充盈智慧,将内修外练、知行合一、兼容并蓄、守常明变等中华文明三千年的‘人生智慧’渗透其中,引领儿童朝向智慧人生;让教育传承文化,坚守民族的文化基因,凸显三千年民族精神的继承,注重传统文化的关照和提醒,让经典复活,让文化延续。”
我也会早期白癜风能治好吗早期白癜风能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xilanhaigouz.com/sbzz/3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