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
二十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对三毛恋恋不忘?她的身上寄托着许多人浪迹天涯的梦想——用柔弱的身躯践行自由与浪漫。她代表着人性中理性的另一极——感性、真挚、浓烈,一生悲喜起伏,但始终袒露真心,任情所至。她的孤独就是她的勇气,带着爱与自由的理想一遍遍出发
年1月4日,三毛在病中自杀去世,整整二十年后,大陆与港台地区再掀新一轮怀念三毛的热潮。万千热爱她的读者始终在心里记取着那个一生都爱得绮丽、自由不羁的传奇女子。48年的短暂生命中,三毛先后在59个国家和地区留下足迹,写了23部作品,读者遍布华人世界,曾被台湾多份报刊评为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你这一生,抵得上别人的好几世”。二十年后重忆三毛,她对于自由的执著追求,对爱的一生无悔,依然鲜活葱郁,成为那个时代的独特印记之一。
(三毛)
——敏感叛逆少年时三毛,本名陈懋平,年3月26日生于重庆,排行老二。年随父母迁往台湾。父亲陈嗣庆是一位律师,在他眼中,三毛小时候身体瘦弱,不太合群,“很独立,也很冷淡,她不玩任何女孩子的游戏”。三毛最感兴趣的是年节时的杀羊,从头看到尾,看完还不动声色。因为无论如何学不会写“懋”字,三岁时她就自作主张把名字里的这个字剔除了,变成了以后一直使用的“陈平”。孤独的三毛与书籍为伴,三岁的她,天天往父亲的书房跑,整日与书香耳鬓厮磨,从此爱书成痴。小学在课堂上把《红楼梦》藏在裙子底下读,看得呆怔,老师以为她病了;上学放学搭公交时,就抱着司机身后的一根大横杠看“闲书”,分秒力争;倾尽零花钱,租回书店里所有俄国小说家的作品,带回家看……三毛开始猛看课外书,涉猎广泛,无所不读,也渐渐无心学业。初二那年,一次数学老师处罚三毛,在她眼睛周围用墨汁画了两个大黑圈,还强迫她就此绕操场一周。自尊心的剧烈伤害让三毛开始抵触去学校上课,一有机会就逃学去坟场游荡,“世上再没有比跟死人做伴更安全的事了,他们都是很温柔的人”。最后发展到一进考场就要晕倒,只得选择休学回家。三毛变得自闭,“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里,除了爸爸妈妈谁也不见”,在《稻草人手记》里她曾将少年时的自己命名为“空心人”,成长的疼痛空洞无着,无人倾诉。休学后,三毛也被父母送去学插花、钢琴、国画,但还是没有一件事能使她打开心扉。13岁时,她切腹自杀未遂。这样封闭消沉的日子,直到遇到年轻的画家顾福生,才发生了改变。作为顾祝同将军的二公子,家世显赫的顾福生醉心艺术,是台湾著名的最具现代艺术概念的画家,作家白先勇一生中几部重要小说的封面和插画都是顾福生所作。16岁那年,三毛偶然看到顾福生一个学生的画作,大为欣赏,便自己主动去找顾福生,拜他做了老师。顾福生对待三毛平等、尊重、有耐心,悉心教诲,三毛慢慢打开心结,释放出自己的悟性与才华。顾福生看出三毛的才华并不仅在于绘画,他介绍三毛阅读了许多当时台湾最优秀的文学刊物,并建议三毛提笔写作。年,白先勇主办的《现代文学》杂志刊登了三毛的第一篇小说《惑》,署名陈平。三毛从画室拿到杂志的当日,一路跑回家,狂叫:“爹爹——我写的,变成了铅字。”这篇处女作,给处于人生低谷的三毛一种莫大的肯定,她个性里潜伏多年的开朗活泼,开始慢慢显山露水。习画中认识的作家朋友陈若曦鼓励三毛继续求学,于是三毛鼓起勇气给中国文化学院创办人张其昀先生写了封信,讲了自己年少失学的经历,最后一句话写道:“区区向学之志,请求成全。”当天晚上三毛就收到张先生的回信,只有几个字:“陈平同学,即刻来校报到注册。”阔别校园9年后,21岁的三毛成了一名中国文化学院哲学系的学生,她的人生也将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情路坎坷,为爱痴狂
三毛从小就比一般同龄人显得早熟。13岁的她一个人跟着家里帮工的玉珍到了屏东东港,又坐渔船“远征”小琉球。在东港,她碰到了一个军校学生,骗人家自己已有16岁,交了今生的第一个男朋友。真正的第一次恋爱是在大学。男友是学校里的大才子,名叫舒凡,本名梁光明,后来也成为一位作家。入学后,三毛很快被他的才情所吸引,舒凡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一直跟了三四个月。三毛拿着发表的稿费请大家吃饭,就为了能有和他说话的机会,直到有一天,忍不住直接走到舒凡面前,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写在他掌心——这无疑是三毛式的求爱方式。这段恋爱持续了两年,三毛回想起来仍充满温馨,感谢舒凡带给她“人生不同的经验和气息”,也在写作上为她提供了很大帮助。但三毛太想抓住他,20岁出头就将结婚摊在了舒凡面前,为了逼他甚至去办出国手续。等到一切手续都办好了,两个年轻人也怔住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临走的晚上,三毛下了最后通牒:“机票和护照我都可以放弃,只要你给我一个未来。”舒凡始终不说话,眼泪却不停地淌下来,空旷的夜里,收音机突然响起《情人的眼泪》这首歌,舒凡也跟着轻轻哼唱起来:“要不是有情人跟我要分开,我眼泪不会掉下来,掉下来……”僵持到最后,舒凡头一低,对三毛说,“祝你旅途愉快”,便起身离开了。三毛后来回忆道,当时“我整个人几乎要崩溃了。在没有办法的情形下,我被感情逼出国了。”这段惊心动魄的初恋,多年以后还是三毛创作的灵感来源,从《回声》专辑中的“七点钟”,到她为林慧萍写的《说时依旧》,仍能窥见一二。初恋失败,三毛于年去了西班牙马德里文哲学院留学。这年冬天她认识了荷西,荷西比三毛小6岁,当时还在念高三,两人是朋友。有一天,荷西来找三毛,很郑重地对她说“ECHO(三毛英文名),你等六年,我有四年大学要念,还有两年兵役要服,六年一过,我要娶你。”三毛很感动,但当时荷西年纪太小,加之自己情伤未愈,她形容当时的自己是“一只无所谓的花蝴蝶”,在人群之中翩翩飞过,了无痕迹。但三毛永远记得那一天,荷西一边倒着跑,一边朝三毛挥手,喊着“ECHO再见”,眼泪都快掉下来,但又忍着对三毛做鬼脸。羽毛般的雪花隔着他俩在天空中漫天飞舞,三毛霎时觉得“他是一个很难得的对我这样真诚、真心相爱的人”,几乎忍不住要狂喊他的名字,让他回来。
(三毛与荷西)
年,三毛离开西班牙,开始了漫游欧洲的旅程。后来又去了德国的歌德学院专攻语言,一年后辗转到了美国的芝加哥,旅行、游学、恋爱和工作。年,28岁的三毛终于厌倦了漂泊回到台湾,在以前就读过的文化学院教德语。少年时期的三毛对毕加索迷恋不已,“只恨当时年纪小无法嫁给他”,自己平时也每每提笔作画,29岁时她迷恋上一位画家,迅速堕入情网。即将举行婚礼前,三毛发现信誓旦旦的画家早有妻儿,是个有妇之夫。最后画家还大耍无赖胡搅蛮缠,据说三毛的父亲赔出一幢房子,才帮她解除困境。三毛对于感情的事一向豁达大气,但此后一生中唯独对于这次订婚,几乎绝口不提。走出阴影的三毛,在网球场上遇到一个45岁的德国教师,温文尔雅,细腻体贴,两人相爱了。两人一起去印名片,将名字排在一起,就在准备结婚的当晚,三毛的未婚夫因心脏病发作猝死,婚礼变成了葬礼。17年后三毛回忆到:“那盒名片直到今天还没有去拿。”德国教师过世不久,三毛就在朋友家中吞药自杀,所幸被救回。
——与荷西的爱成就了三毛的一生传奇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由三毛作词的这曲《橄榄树》,曾在一代年轻人的青春中热烈传唱,那象征着美好梦想的“橄榄树”在远方微光闪烁。“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哪里才是心灵的故乡呢?三毛如同一位不停歇的行吟诗人,在世界的尽头追寻着爱与自由。
(三毛与荷西)
爱情屡次受挫,给不了三毛慰藉,台湾处处触景生情,已成伤心之地。三毛醒来后就马上跟父母告别,整理行装踏上了流浪的路途,去哪儿呢?七年前的西班牙马德里,开始在记忆里召唤她。年底,三毛回到马德里,昔日的朋友纷纷来看她。荷西在南方的兵役还有一个月,他迫不及待地让妹妹联系上三毛,请三毛一定等他。一个晚上,“突然背后一双手臂将我拥抱了起来。我打了个寒颤,眼睛一张开就看到荷西站在我眼前,我兴奋得尖叫起来……他揽着我兜圈子,长裙飞了起来,我尖叫着不停地捶打他,又忍不住捧着他的脸亲他。”两个缘分注定的灵魂冥冥之中牵系在了一起。荷西不同于三毛以前迷恋的高雅脱俗、将哲学文艺整天挂在嘴上的男朋友们,他朴素的生活智慧,带给了三毛切切实实的慰藉,也点燃了三毛对于生活和创作的双重热情。三毛偶然一次阅读到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关于撒哈拉的报导,大为震撼,从那时起便存有到大漠一探究竟的向往。爱上荷西不久,三毛突然跟他提出,她要独自去撒哈拉沙漠旅行。荷西听完后没多久便不见了踪影,过了一段时间,三毛收到荷西寄来的信,告诉她自己已在沙漠的一家磷矿公司申请到一个职位,等三毛到沙漠,他会安排好一切来照顾她。这太令人难以置信了!荷西非常爱潜水,但为了圆三毛的梦,他放弃了深爱的大海,宁愿跑到干涸的沙漠扎根。三毛为荷西的深情大受感动,匆匆给朋友留下一封信:“走了,结婚去了,珍重也不再见!”她立即奔向未知的大漠与荷西会合。年7月,三毛和苦恋她六年的荷西在沙漠小镇阿尤恩注册结婚。婚礼上荷西没有鲜花送给三毛,而是变戏法般地掏出一副惨白的骆驼头骨作为新婚礼物,三毛喜欢极了——“这真是一份意外的、豪华的、吓人的礼物!”年10月6日,一篇讲述异国夫妻在沙漠中做中国菜的《中国饭店》发表在台湾的《联合报》副刊上,这是三毛停笔十年后的首作。沙漠的生活其实异常艰苦,物质匮乏,物价惊人,连喝水都有困难——“第一顿饭煮出来都是咸的”,但两人也能苦中作乐,甘之如饴。他们把包装棺材的木头箱子拆开来,钉了张桌子,用旧的汽车外胎当坐垫,冒着生命危险深夜跑到总督府的院子偷花,在大漠深处收集无名艺术家美妙绝伦的雕塑……渐渐将一所空心砖垒的破旧房子变成了“全沙漠最美丽的家”。沙漠里,三毛和荷西的世界异常多彩:他们俩钓鱼贴补家用,又大喇喇用换到的钱在国家旅馆的餐厅,以二十倍的价钱吃着自己刚刚卖出的鱼。撒哈拉沙漠远离文明,三毛凭着带在身旁的小药包,就成了邻居们眼中悬壶济世的“神医”,她倒也妙手回春治好不少人,还有许多绝妙创意:比如用指甲油为邻居补好了牙!两人到沙漠里找化石,荒山之夜,突发不测,荷西陷入了沼泽,三毛向人求救却险遭暴徒的蹂躏,急中生智逃脱虎口的她将衣服撕碎绑成绳索,才救起快冻僵的荷西……“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荷西与三毛用爱的信心在贫瘠荒漠上建立起了一座小小的人间天堂,“只要在他身边,我看到的都是花开似锦”。这些都被三毛写进了文字里,收入年出版的文集《撒哈拉沙漠》。这是三毛的第一本书,令她一举成名,也是她一生的代表作之一。
(三毛)
西撒哈拉沙漠的形势在年变得诡谲多变:西班牙国力衰弱,沙哈拉威人力争民族自决,而临近的摩洛哥与毛里塔尼亚也在觊觎着这片土地,一些上演着仇恨与血腥的故事,让三毛这个局外人黯然悲叹。《哭泣的骆驼》一书记录下了这动荡不安的日子,是三毛少有的透过个人生活折射出社会政治的作品。三毛最受推崇的作品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荷西,他是三毛所有幸福灵感的源泉。三毛自言:“我的写作生活,如果不是我的丈夫荷西给我自由,给我爱和信心,那么一本书都写不出来。”年10月22日,三毛先荷西撤离西撒哈拉,十天十夜的分别让她忧心如焚,最后终于等来了荷西,连同莫大的惊喜——人人自危,忙于逃命,荷西却开着车把三毛的花、鸟、书、信、筷子、抹布、洗发水、电视、骆驼头骨、海苔等等一古脑儿带到了她面前,“连一条床单都没有损失”,兵荒马乱中还把家具卖了一万二千元!即将庆祝结婚六周年,荷西送三毛一只老式的女表,说“以后的一分一秒你都不能忘掉我,让它来替你数”。这句情话让三毛觉得有点惊心。年,三毛的父母到欧洲旅游,特意绕到大迦纳利岛来看望女儿女婿,一家人相处甚欢。随后三毛陪父母去了伦敦,9月30日,半夜1点钟,有人来敲三毛的门,告诉她——荷西死了!荷西在马德里潜水时意外丧生。三毛回忆自己“当时已是半疯”,等再见到荷西,已是两天之后。当三毛走近荷西遗体,向他倾诉悲痛时,那早已冰凉的躯体竟从两眼流出了鲜血!荷西走后,三毛曾多次表露出自杀的意愿。女作家琼瑶非常挂念她,执意到其家中,缠了三毛七个小时,要她答应自己不自杀。此后有段时间,三毛沉迷于碟仙、笔仙、观落阴等各种民间的通灵方法,也是难舍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三毛说:“荷西的死是死了两个人,而我的活,亦是活下了两个人。”三毛后来造访大陆,与西部歌王王洛宾的恋情一直众说纷纭,颇为迷离。在给王洛宾的信中,三毛写过:“闭上眼睛,全是你的影子,没有办法。……你无法要求我不爱你,在这一点上我是自由的。”但她生性喜欢言爱,言语一向恣肆无束,对朋友也多次用到“爱你”、“爱人”这样的字眼,三毛的朋友作家司马中原就认为是王洛宾会错了意。他并透露年4月三毛第二次去大陆,看望王洛宾回来后大为不快,对几位朋友讲“相处甚不愉快!”事件的另一方王洛宾则对有关传闻不作任何回应,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年,才在媒体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讲述了他与三毛的关系:“三毛喜欢我的歌,我喜欢三毛的作品,我们俩感情的结合与一般男女之间的感情是不一样的。”
(三毛与王洛宾)
——生命最后一次肆意放任
年1月4日,医院医护早班查房,发现三毛在病房浴厕用丝袜系在马桶上方挂注射液的铁钩上自缢身亡。当时的检警人员认为,浴厕内设有马桶扶手,三毛要有一点点的求生意念,就可以立即扶住扶手,保住性命,可见求死之坚决。一时关于她的死因传闻铺天盖地。死亡几天前,三毛因子宫内膜肥厚入院治疗,2号那天动了个小手术,非常成功,就在即将出院的前一天,她却选择了离开。年,她创作了第一个电影剧本《滚滚红尘》,这部后由林青霞和秦汉主演的影片反响不俗,一举取得当年八项金马奖大奖,但三毛颗粒无收。有人猜测三毛自杀因为于此,但她曾对母亲说,如果写作影响到生活,甘于为了生活放弃写作,为一个奖项而放弃生命委实不似她的作风。三毛的书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大陆,她不羁的性格,细腻的文风很快广受刚刚开放的民众欢迎,不过很多中小学的教师认为她的作品描写流浪,不追求上进,对青少年有毒害,从而禁止学生们阅读她的小说。但她在台湾的声名达到了个人顶峰。盛名之下,也有人认为三毛“年回到台湾以后,她就被媒体和盛名所驱使,几乎失去了自己……她已经从一个作家蜕变成一个社会工作者,或者说一个布道者。”有研究者发现,三毛成名之后,原来随心所欲的写作逐步成为她的精神负担,她自己也曾说,有时长时间冥思苦想却写不出一个字来,甚至有十个月的时间基本停止了写作。大姐陈田心对妹妹的死既疑惑又痛惜:“关于她的自杀,我们都知道她可能有这一天,但不是那个时候。她其实是个相当注重整齐、漂亮的人,从不愿意以睡衣示人,连在家看她穿睡衣的时间都不多,怎么会穿着睡衣离世?有人要走之前,还会镇静到看书还用笔画重点吗?”“但我想她其实对死亡也有种好奇心,总想看看是怎么回事……”三毛和全家人都是基督徒,她选择自杀是违反教义的;母亲身罹癌症已七年,按道理她也不忍先弃父母而去。丧夫之痛?因病厌世?盛名重压?……三毛之死已然成为一个谜。她曾自言:“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既道破了人生孤独的真谛,也是三毛风雨数十载心路的亲历,遗憾的是,最终她没能渡过自己内心的关隘。她以流浪的方式名世,又以决绝的姿态告别红尘,死亡,是她生命最后一次的肆意放任。
本文原载于《文史参考》年第3期(2月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tealabo.com/sbzz/4408.html